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基于我国汽车工业和汽车市场发展的背景,从运营模式、培养体系以及保障措施等方面阐述了企业制造与装配专业培训基地建设的相关内容。在运营模式方面采取校企共建模式;培养体系从岗位能力与课题两个维度入手;最后从组织、设施以及人才三个方面提出了培训基地建设所需的基本保障。
关键词:汽车制造与装配专业 培训基地
一、引言
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发展,我国汽车市场一直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2014年,我国汽车产销突破2300万辆,连续6年成为世界第一。巨大的增速下,我国汽车市场仍有巨大的增长空间。按千人计算,我国的汽车保有量仅为76辆,与世界平均水平140辆相比上升空间仍然很大。
汽车作为一项高科技集成产品,其相关的机、电、液等领域的技术更新速度较快,因此对企业制造与装配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即使作为一线生产员工,也需要同时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技能。与此同时,在我国汽车产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现代化的汽车制造厂需要大量的高素质技术人员,从事零部件装配、冲压、焊接、喷涂作业、总装制造、检验和调试等一系列相关的作业。因此,如何能够快速有效培养出汽车制造与装配高素质人才,以满足相关企业用人需求、支持我国企业产业的持续发展,成为了当前相关专业院校及培训基地所需要面临的实际问题。
二、运营模式选择——校企共建模式
汽车装配与制造专业培训基地肩负着师资队伍与学生培养的双重任务,需要充分整合相关资源、服务师生,因此其运用模式的选择显得至关重要。由于汽车制造与装配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教学科研的开展都离不开专业的设备,并需要在尽可能接近一线生产的真实环境下进行,对于学院来说面临着巨大相关的设备采购和场地建设成本。
校企合作是有效实现资源整合、解决以上资源困境优先选择。如果学校与企业之间能够就培训基地的教材、场地设施建设、技术与职业资格鉴定等方面形成合作,对学生开展“教学—实践”的培养模式,能够取得良好的培养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便于积累实际工作经验。由于采取校企共建模式,使得学生在日常学习之余能够近距离接触企业实践,甚至可以采取白天实践、晚上学习的培养模式,并由企业导师进行实践方面的带教训练,有助于学生获取实践经验。
其次是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实践积极性。在条件允許的情况下,实践企业还能够支付学生一定的实习工资,这对于贫困生来说可以解决部分的学费和生活费的问题,有助于调动他们参加实践工作的积极性。
第三是开展良性竞争。由于实践环境贴近企业生产实际,学员的表现对于企业来说能够较大程度的反映出其水平与潜力,能够较好地为企业留用、录用提供参考。提前就业对于学生来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因此可以充分激发学员的竞争心理,提升学习热情。
校企合作除了在培养方面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之外,对于学生未来就业渠道拓展、学校品牌打响、企业人才储备等多个方面都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校企合作的关键在于培训基地的场地和实施建设。作为学生接受专业训练的场所,培训基地能够使得学生在校内接受仿真训练,提前感受实际的职业环境,并通过模拟工作,将理论学习部分用于实践中,体现“教学—实践”的培养模式。除了校内基地,依托企业建设的校外基地也十分重要。校外实训基地能够有效地检验学生学习水平、实现企业导师帮传带教,帮助学生体验完全真实职业环境。也为用人企业提供了一个近距离考察候选者的平台。
三、培养体系建设
3.1培养理念
我国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培训基地的培养体系应当结合我国实际国情以及院校实际的办学条件进行建设,总体的建设理念应当是“以培养学员业务能力为导向,兼顾提升综合素质”,培养一专多能型人才。
3.2能力体系建设
目前教育培训的核心是能力培养,培训基地培养体系建设也应当以学员能力培养为核心。同时,人才的能力培养应当以实践需要为导向,培养符合岗位胜任能力的专业人才。根据笔者的实践经验以及业务调研,同时根据相关企业的岗位设置、岗位任职资格以及汽车制造与装配的生产流程情况,汽车制造与装配专业培养的学员应当具备的能力素质包括六大项,主要为:驾驶能力、汽车及零部件装配作业及工艺维护能力、冲压作业及工艺维护能力、车身喷涂作业及工艺维护能力、生产过程检验及部品检验能力、整车下线检测及调整能力。
3.3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是能力培养的载体,因此汽车制造与装配培训基地应当根据能力体系开发相应的课程。根据笔者调研的情况,课程体系应当主要包括18个培养模块,并且将这18个模块划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阶段的课程。其中初级阶段课程主要有材料学、汽车电子学、机械制图及CAD 软件制图、公差配合与测量、机械学、钳工实习;中级阶段的课程包括汽车发动机构造、汽车底盘构造、汽车电器设备构造、汽车制造工艺学、汽车车身制造工艺学、驾驶实习;高级阶段课程包括汽车总装技术、汽车生产与物流、汽车生产质量管理、汽车检测技术、顶岗实习、拓展学习领域。
四、资源保障措施
校企合作模式下的汽车制造与装配专业及相关培训基地的建设离不开相应的合作机制以及资源投入,下面将从组织、设施、人才三个方面探讨培训基地建设的资源保障措施。
4.1组织保障
首先,学院与企业成立联合理事会,并形成相应的探讨决策机制。理事会成员可以包括学院对外交流办公室、分管院领导、企业人力资源部以及分管领导构成。同时,理事会还应当建立相应的章程,明确双方各自的权利义务,确保合作机制的顺利运行。
4.2设施保障
汽车制造与装配培训基地建设离不开相应的设施设备投入。特别是基地内的实训室,需要大量的资源投入。具体应当包括数控车间、钳工车间、数控维修实训室、数控机床加工一体化教师、机床精度检测实训室等。
4.3人才保障
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汽车制造与装配专业及培训基地的人才保障。由于专业的实践性,需要教师具备较强的理论水平与实践经验,同时应当引进企业导师制度,指导学生在真实职业环境中的实习。
为了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应当建立完善的教师职业资格标准以及职称体系,并予以一定的研究经费投入以及成果奖励,以激励教师不断完善自身的理论和实践水平。
参考文献:
[1]吴东平, 龙志军, 马健军. 高职学院汽车制造与装配实训基地的建设与研究[J]. 科技风, 2015 (18): 215-215.
[2]李莎. 高职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建设模式探索[J]. 科教文汇, 2012 (30): 170-171.
[3]张伟, 朱利华. 浅析高职院校汽车装配专业校企合作的新模式[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2
关键词:汽车制造与装配专业 培训基地
一、引言
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发展,我国汽车市场一直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2014年,我国汽车产销突破2300万辆,连续6年成为世界第一。巨大的增速下,我国汽车市场仍有巨大的增长空间。按千人计算,我国的汽车保有量仅为76辆,与世界平均水平140辆相比上升空间仍然很大。
汽车作为一项高科技集成产品,其相关的机、电、液等领域的技术更新速度较快,因此对企业制造与装配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即使作为一线生产员工,也需要同时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技能。与此同时,在我国汽车产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现代化的汽车制造厂需要大量的高素质技术人员,从事零部件装配、冲压、焊接、喷涂作业、总装制造、检验和调试等一系列相关的作业。因此,如何能够快速有效培养出汽车制造与装配高素质人才,以满足相关企业用人需求、支持我国企业产业的持续发展,成为了当前相关专业院校及培训基地所需要面临的实际问题。
二、运营模式选择——校企共建模式
汽车装配与制造专业培训基地肩负着师资队伍与学生培养的双重任务,需要充分整合相关资源、服务师生,因此其运用模式的选择显得至关重要。由于汽车制造与装配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教学科研的开展都离不开专业的设备,并需要在尽可能接近一线生产的真实环境下进行,对于学院来说面临着巨大相关的设备采购和场地建设成本。
校企合作是有效实现资源整合、解决以上资源困境优先选择。如果学校与企业之间能够就培训基地的教材、场地设施建设、技术与职业资格鉴定等方面形成合作,对学生开展“教学—实践”的培养模式,能够取得良好的培养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便于积累实际工作经验。由于采取校企共建模式,使得学生在日常学习之余能够近距离接触企业实践,甚至可以采取白天实践、晚上学习的培养模式,并由企业导师进行实践方面的带教训练,有助于学生获取实践经验。
其次是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实践积极性。在条件允許的情况下,实践企业还能够支付学生一定的实习工资,这对于贫困生来说可以解决部分的学费和生活费的问题,有助于调动他们参加实践工作的积极性。
第三是开展良性竞争。由于实践环境贴近企业生产实际,学员的表现对于企业来说能够较大程度的反映出其水平与潜力,能够较好地为企业留用、录用提供参考。提前就业对于学生来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因此可以充分激发学员的竞争心理,提升学习热情。
校企合作除了在培养方面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之外,对于学生未来就业渠道拓展、学校品牌打响、企业人才储备等多个方面都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校企合作的关键在于培训基地的场地和实施建设。作为学生接受专业训练的场所,培训基地能够使得学生在校内接受仿真训练,提前感受实际的职业环境,并通过模拟工作,将理论学习部分用于实践中,体现“教学—实践”的培养模式。除了校内基地,依托企业建设的校外基地也十分重要。校外实训基地能够有效地检验学生学习水平、实现企业导师帮传带教,帮助学生体验完全真实职业环境。也为用人企业提供了一个近距离考察候选者的平台。
三、培养体系建设
3.1培养理念
我国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培训基地的培养体系应当结合我国实际国情以及院校实际的办学条件进行建设,总体的建设理念应当是“以培养学员业务能力为导向,兼顾提升综合素质”,培养一专多能型人才。
3.2能力体系建设
目前教育培训的核心是能力培养,培训基地培养体系建设也应当以学员能力培养为核心。同时,人才的能力培养应当以实践需要为导向,培养符合岗位胜任能力的专业人才。根据笔者的实践经验以及业务调研,同时根据相关企业的岗位设置、岗位任职资格以及汽车制造与装配的生产流程情况,汽车制造与装配专业培养的学员应当具备的能力素质包括六大项,主要为:驾驶能力、汽车及零部件装配作业及工艺维护能力、冲压作业及工艺维护能力、车身喷涂作业及工艺维护能力、生产过程检验及部品检验能力、整车下线检测及调整能力。
3.3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是能力培养的载体,因此汽车制造与装配培训基地应当根据能力体系开发相应的课程。根据笔者调研的情况,课程体系应当主要包括18个培养模块,并且将这18个模块划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阶段的课程。其中初级阶段课程主要有材料学、汽车电子学、机械制图及CAD 软件制图、公差配合与测量、机械学、钳工实习;中级阶段的课程包括汽车发动机构造、汽车底盘构造、汽车电器设备构造、汽车制造工艺学、汽车车身制造工艺学、驾驶实习;高级阶段课程包括汽车总装技术、汽车生产与物流、汽车生产质量管理、汽车检测技术、顶岗实习、拓展学习领域。
四、资源保障措施
校企合作模式下的汽车制造与装配专业及相关培训基地的建设离不开相应的合作机制以及资源投入,下面将从组织、设施、人才三个方面探讨培训基地建设的资源保障措施。
4.1组织保障
首先,学院与企业成立联合理事会,并形成相应的探讨决策机制。理事会成员可以包括学院对外交流办公室、分管院领导、企业人力资源部以及分管领导构成。同时,理事会还应当建立相应的章程,明确双方各自的权利义务,确保合作机制的顺利运行。
4.2设施保障
汽车制造与装配培训基地建设离不开相应的设施设备投入。特别是基地内的实训室,需要大量的资源投入。具体应当包括数控车间、钳工车间、数控维修实训室、数控机床加工一体化教师、机床精度检测实训室等。
4.3人才保障
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汽车制造与装配专业及培训基地的人才保障。由于专业的实践性,需要教师具备较强的理论水平与实践经验,同时应当引进企业导师制度,指导学生在真实职业环境中的实习。
为了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应当建立完善的教师职业资格标准以及职称体系,并予以一定的研究经费投入以及成果奖励,以激励教师不断完善自身的理论和实践水平。
参考文献:
[1]吴东平, 龙志军, 马健军. 高职学院汽车制造与装配实训基地的建设与研究[J]. 科技风, 2015 (18): 215-215.
[2]李莎. 高职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建设模式探索[J]. 科教文汇, 2012 (30): 170-171.
[3]张伟, 朱利华. 浅析高职院校汽车装配专业校企合作的新模式[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