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而治”与语文课的“不教之教”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zzl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育的无为而治就是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主动地教育自己,积极地发展自己。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不教育,最好的教育就是不教育,这是每一位教育者都夢寐以求的境界。要实现教育的“无为而治”,到达“不教之教”的高度,就要明确教学的本质是“教学生学”,也要理清“教”与“不教”的辩证关系,还要掌握“不需要教”的技巧,更要尽量淡化“教”的痕迹。
  【关键词】无为而治 不教之教 化教为学
  许多圣贤都追求“无为而治”。《论语·卫灵公》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孔子赞叹舜沿袭了尧的主张,他自己无所作为,却使天下得到了治理。《老子》把“无为而治”上升为系统理论,老子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道化生的,要遵循道的规律,对事物要顺其自然,无为而治,使其处于符合道的自然状态,不以“有为”去过多干涉事物的自然进程。当然,“无为”不是一无所为,而是不妄为,不人为,不违为。这些观点都是强调要顺应自然规律去促进事物发展,方能达到目标。
  由此可见,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不教之教!
  《吕氏春秋·君守》有语:“不教之教,无言之诏。”意思是说不以直接的教育方式进行教育,在日常言行中自然而然地熏陶引导。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不见教育,最好的教育是不装着姿态去教育。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积极地发展自己,才是最好的教育。这也是每一个教育者梦寐以求的境界,一种人人神往的教育理想。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启示我们,教育的“不作为”,只是引导学生自己去“作为”;教育的“乱作为”,会阻挡学生正常的“作为”;教育的常“作为”,会代替学生的自我“作为”。这是不可取的。那么,教育如何“无为而治”,如何到达“不教之教”的高度呢?
  一、教学的本质是“教学生自己学”
  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把教、学当作两回事,而是教学生学,教学生自己学——教、学是一回事。教师不是简单地给予,也不是完全地给予,而是化教为学,不做灌输者、说教者、主宰者。俗话说,能把马拉到水边,但不能强迫马喝水。我们把学生带到“水边”,最好的结果便是学生自己开始想“喝水”。请看以下教学片段。
  师:田野里有哪些美丽的景物?
  生:有梨树、苹果、稻海、高粱。
  生:有挂起金黄灯笼的梨树,有露出红红脸颊的苹果。
  生:有美丽的稻海,还有笔直的高粱。
  师:谁能读出这些美丽的图画?
  (学生朗读四个短句,想象美丽的图画)
  师:这四句话其实就是四句诗,我们来变一变。(出示诗句)
  师:这四句诗多美呀!我们多读几次,肯定会发现很多秘密。
  生:梨树上的梨子像金黄的灯笼,让人看了只想吃。梨子金黄的,一个又一个,很漂亮。
  生:满树的果子好像在跟我们招手,特别可爱。
  生: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像小姑娘一样。苹果很害羞,她的脸都红了。
  生:高粱的火把在燃烧,金黄色的,一大片,颜色很美。要丰收了,农民伯伯会很开心。
  师:梨树露出金黄的灯笼,苹果挂起红红的脸颊,稻海举起金色的波浪,高粱翻起燃烧的火把。
  生:老师你读错了,梨树是挂起金黄的灯笼。把灯笼挂起来,说明梨子多,梨子很调皮。
  生:苹果的脸颊是不好挂起来的。
  ……
  (学生一一纠正)
  师:你们发现的问题可真多,谢谢你们帮老师指正。山野如此美丽,怪不得人们会喊“秋天来啦”,不过课文里重复写了两处,实在太啰唆了。
  生:不对!秋天来啦,秋天来啦,是人们在欢呼,是他们高兴的表现。
  生:人们盼望丰收的秋天,秋天终于来啦,他们就特别地高兴。
  生:因为秋天来了,庄稼丰收了,所以他们很兴奋。
  生:他们很兴奋,所以就会连着喊:秋天来啦,秋天来啦。
  师:你们的发现真多,而且说得很有道理。读书就要这样用脑子。让我们一边读一边想象秋天美丽的图画吧!
  (学生读)
  师:山野上美丽的图画一幅接一幅,比如说葡萄、石榴、棉花姑娘,我们也像写这篇课文的诗人一样吟几句吧!
  (出示仿说内容:石榴笑得快咧开嘴,葡萄挂起 ,棉花姑娘 )
  这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秋天的图画》中的一个教学片段,教师不告诉学生正确的结论,但学生却有多种发现。发现之一是读出了四句诗中景物的颜色美,读出了梨树、苹果、稻海、高粱的形状美,更读出了景物的动态美。发现之二是认识了文本言语的表达结构,四个短句的言语表达形式是相同的,学生习得了这种很有韵味的语言表达形式。发现之三是知道重复的句子有时可以表达更强烈的情感。发现之四是读了之后可以马上运用,能像诗人一样写诗。课堂里,教师就这样既“无为”,又“有为”,变着法子“让学生自己学”。学生自己学,脑子就开动了,脑子一开动,就有了许多让教师都惊讶的“发现”。
  二、再从“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说起
  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教育方法,历久弥新。“不需要教”是“教”的起因,又是“教”的目的;“教”是达到“不需要教”的手段,是途径。“教”与“不需要教”两者相互依存,互相促进。
  一位教师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玩出了名堂》一课。教师提出问题:“从哪里看出放大镜、显微镜下的景象真神奇?”学生回答,教师出示句子。
  他一试,啊,不得了,蚊子的腿看上去像兔子的腿。
  那是一个“小人国”。“小人国”里的“居民”,比地球上的居民要多得多。
  师生研读。有学生问:为什么第一个“居民”加了双引号,第二个“居民”又不加双引号?这句话中的“居民”确实是以两种方式出现的。此时,有一位学生说课文最后一段话中的“居民”又带了双引号,这是为什么?
其他文献
设计“简而有力”的语文学习活动能破解“教大于学”的现实困境。从学习的内容、方式、过程、结果四个方面入手,语文学习活动的设计应指向语言学习、技巧习得、智能发展和思
2014年底,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组织编写的义务教育三至六年级《书法练习指导》(实验)正式通过了教育部的审定,并于2015年秋季进入小学课堂,开始使用。从此,全国各小学终于有了正规的书法教育教材。那么,教师该如何正确使用这套教材,使它最大限度地发挥书法教育功能作用呢?  一、钻研教材,明确教本特点  书法教师要通过适当方式,全面了解编写本套教材的时代背景、指导思想和教材特点,懂得教材是根据教育部《
漯玉336是漯河市农业科学院以自选系R2005为母本、外引系昌7-2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玉米品种,2010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具有高产、稳产、综合抗逆性强的特
单元整体教学强调课程目标的整体达成,突出综合素养的培养,强调站在系统化、结构化的高度实施教学。一方面要优化课程设置,重组内容,统整目标,合理分配课时,将单元教学分为“
【摘 要】人教版小學语文教材中的“资料袋”是一项重要的学习资源。开发和利用“资料袋”主要有这样几种方式:可以依据其内容元素,利用图片和文字,善用“资料袋”;可以按照教学进程,通过课前预习时渗透或课内运用,巧用“资料袋”;还可以拓展应用范围,与实践活动、语用训练相结合,活用“资料袋”,最大限度地发挥它应有的价值,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关键词】资料袋;开发;策略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从三年级起
吉农大819是吉林农大科茂种业有限公司选育的玉米高产新品种。2015-2016年参加东华北中晚熟春玉米组区域试验,2年每667m^2平均产量857.8kg,比对照郑单958增产10.53%。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