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百姓出走怪我咯

来源 :百家讲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cb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国志》里说,曹操进攻荆州,十余万荆州百姓拖家带口,愿意跟着刘备跑路。乍看之下,这事非常不合常理。一个人再怎么“仁义无双”,也无法驱动十余万民众跟着自己背井离乡。当然,这事也有可能发生,但促成其发生的原因不是刘备之“仁”,而是曹操之“恶”。
  汉末军阀中,曹操最喜欢屠城,其中以“徐州大屠杀”最为丧心病狂。《武帝纪》对此事轻描淡写,仅留下“所过多所残戮”六字。《陶谦传》则移花接木,说“谦兵败走,死者万数,泗水为之不流”,将屠杀民众与战争死亡相混淆。唯《荀或传》里留下了荀或劝阻曹操再攻徐州的一条理由——“前讨徐州,威罚实行,其子弟念父兄之耻,必人自为守,无降心”。“威罚实行” “子弟念父兄之耻”等字眼,清晰透露出这场屠杀规模甚大,在徐州造成了极恶劣的影响。
  因为“围而后降者不赦”这条残酷的屠城法令的存在,曹操恐怕还有更多屠城的劣迹,只不过未被载入史册。而且这条法令所针对的并非敌军首领,而是包括所有投降者。荆州百姓对这种惨无人道的法令深感恐惧,听闻曹军南下,赶紧收拾家当南逃,可以说是情理中事。
  屠城只是曹操狠的一隅(对外),更狠的政策是摧抑豪强、兴办屯田(对内)。
  “豪强”两个字是曹魏对地方有力量者的一种统称,带有浓烈的貶义。 “摧抑豪强”四个字组合起来,也很有维护社会公平的味道。然而事实上,伸张正义只是鬼话,曹魏所垂涎的,是那些豪强所控制的土地与所拥有的人口。
  曹魏的屯田分民屯和军屯两种。民屯本质上是一种农奴制度,一旦成为曹魏的屯田民,就将终身束缚在屯中,只能世代受军事化管制,做曹魏政权的农奴。自然,这种暴政常造成“民不乐,多逃亡”的现象。公元213年,曹操南征孙权,下令将江淮一带的编户民移往内地,这些曹魏百姓深刻了解做“屯田民”有多悲惨,纷纷逃往江南,投入孙吴政权的怀抱,总计十余万人。
  军屯的奴役比民屯更残酷。为了尽可能地控制住屯田兵,驱策他们为曹魏流血流汗,曹操建立了一套以人质胁迫为核心要义的“士家制度”——屯田兵被称作“士”,只要做了“士”,就世世代代失去自由。若有屯田兵或屯田民逃亡,政府会杀死他们的妻儿,甚至灭族。但即便如此,仍不断出现逃亡者,可见压榨之严重。
  《晋书》里的赵至,就是屯田兵的儿子。他不甘心像父亲那样一辈子做奴隶,想要逃跑,又怕家人遭到报复,于是在15岁时开始装疯,常假装走出三五里找不到回家的路,然后被人寻回;他还用火将身体烧伤十多处。一年后,基层监管者真的相信他疯了,他才正式出逃,最后在遥远的辽西用假身份洗掉了农奴出身,成为可以出仕的自由民。
  赵至成为郡计吏,前往洛阳与父亲相见时,母亲已去世。父亲希望他有个好前程,隐瞒了母亲去世的消息,还告诫他不要再回来。及至太康年间,赵至再度前往洛阳,才知母亲已逝,万念俱灰的他伤心欲绝,吐血而死。
其他文献
1151年的一天,镇江府衙前来了一个年轻人。他一身京城衙门差人的打扮,跟府衙警卫说,他是京城秦太师府里派来送知府迁转命令的差人,要当面将迁转命令交给知府张楠。  府衙警卫见他一副公差模样,又声称携带了中央来的重要文件,不敢怠慢,立即汇报了张楠。张楠很热情地在书房接见了这位年轻人,京城差人也很有礼数,而后,他的眼神扫了一眼站在张楠身旁的衙役,对张楠说:“秦太师另有指示,请让其他人暂时回避一下!”  
有人觉得《红楼梦》里的玉钏儿是典型的“三没女”,没骨气、没原则、没记性。姐姐金钏儿尸骨未寒,她就开始和害死姐姐的宝玉同喝一碗汤了。  玉钏儿的姐姐金钏儿,因为和宝玉调笑失了分寸,被王夫人赶了出去,一时想不开投井了。类似情况还有鲍二家的,和贾琏关系不正当被凤姐发现,回去含羞上吊了。但出事以后,两家死者亲属的反应却大相径庭。  鲍二家的吊死,鲍二自己还没说什么,娘家亲戚们倒先闹起来,扬言要到官府去告,
19世纪90年代,一场传染病似乎在法国蔓延开来。自1886年至1909年,数十位男性发现自己在解离性神游状态下漫游欧洲,明明心里没有目的地,却穿越国境乃至跨越大陆,他们最后不可避免地被警方拘留或是关进疯人院。当时的医生将其称为漂泊狂,而这种症状叫“病理性旅游”。  这种旅行病来得突然,是种全新疯病,但随着漂泊狂越来越多,人们发现它与其说是一种精神疾病,毋宁说是一种笼统的诊断—一个可以概括偏离社会常
东汉末年,割据西北达三十余年的军阀韩遂归附曹操之后,又被马超撺掇,反叛曹操,结果被曹操手下大将夏侯渊和自己的部下兼女婿阎行内外夹攻,数万大军被打得一路奔逃,锐减到几千人。韩遂感到自己已经走到山穷水尽的地步了,不禁拍着马鞍子长声叹息:“没想到,我这样的大丈夫最终失败,竟然是被自己的女婿做了手脚啊!”幸亏,此时他身边还有一个信得过的人——成公英。  过去,成公英和阎行都是韩遂的左右手,现在,右手没有了
1996年,中国著名青铜器专家李先登赴中国台湾考察,来到台北故宫,受到了前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秦孝怡的接待。谈笑间,李先登提了两个要求,一是要与镇馆宝鼎毛公鼎合影,二是要参观台北故宫一级品馆。秦孝怡同意了李先登的请求。李先登研究青铜器几十年,终于見到了自己魂牵梦绕的宝鼎。  毛公鼎通高近54厘米,重34.7千克,大口圆腹,口沿上耸立着两只高大的耳朵,半球状深腹,腹下三只兽蹄形足敦实有力,整个造型浑厚
出生于1955年的美国青年约翰·辛克利是一名无所事事的富二代,他最大的爱好就是追星。1981年,19岁的女星福斯特正在耶鲁大学读书,辛克利就每天往她的信箱里塞“情书”,以引起她的注意。可惜,福斯特对他毫无兴趣,辛克利便开始威胁福斯特,在信中写道:“要做一些大事情,来让你注意我。”  面对这种挑衅的话,福斯特也没有在意。但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辛克利所说的大事竟然是刺杀美国总统里根。  1981年3月
溥仪三岁就被架上皇位,就算被皇家规矩束缚,但毕竟是个孩子,偶尔皮一下也是可以理解的,可这一皮竟收不住了。  这位正在打闹的穿戏服的孩童就是溥仪,而左边陪他玩耍的是“国舅”润麒,想来溥仪那时过得相对自由。  青春期的溥仪调皮捣蛋,竞爬到屋顶拍照,而且总戴着圆形小墨镜,使人看不到他的眼神,不知这位年轻的皇帝在想什么。  皇族规矩颇多,皇帝怎能光膀子呢?可以看出年轻的溥仪还是比较叛逆的。当时他也比较狠,
齐豫演唱的《觉》这首歌中,隐藏着一个为国负卿的感人故事。故事主角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林觉民。  1887年,林觉民出生于福州,他天性聪慧,读书过目不忘,13岁参加科举考试,在考卷上挥笔写下“少年不望万户侯”七个大字,便拂袖而去。这是何等潇洒,又是何等离经叛道!  15岁,林觉民在新式大学堂里如饥似渴地接受各种新思想与学说。他办女学堂,鼓励女孩子包括家里的女佣前去学习,资助她们走出去接受更高等
明朝第一次举行全国考试时,草民郭翀轻轻松松考取笔试第一,就等着面试了。朱元璋看着他的笔试卷子,心潮澎湃地命人喊他上殿,要和他谈心。  成绩满分的郭种听到公公喊自己的名字,骄傲地抬起了头。这一抬头,丑出风格、丑出水平的郭种把朱元璋结结实实地吓了一跳。没等他开口,朱元璋就给了他三个字——“你走开!”  之后,朱元璋走下龙椅,让其他考生站成一排,一张张脸瞅过去,亲自选了“颜值担当”吴宗伯为新科状元。  
孟浩然:背上长疮好疼……  赛华佗:那就少吃海鲜!  王昌龄:哥,你悠着点吧,多吃蔬菜少吃鱼。  孟浩然:先吃再说,反正我身边有“赛华佗”!  王昌齡:哥,“赛华佗”说他救不了倔强的吃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