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它用想象、夸张、拟人、象征等手法,把心中最美好的东西聚积起来,汇聚成另一个奇幻世界。它具有奇妙的幻想,曲折的情节,优美的语言,有趣的内容,是儿童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体裁,深受喜爱。真正的好童话,是百读不厌,常读常新的,不仅是读故事,更是读生活,读人生。
那么,该如何读童话呢?教师,又该如何进行童话教学呢?
我以为:理想的童话教学,应当是让孩子充满感情地进入幻想的世界中,遗忘自我,沉浸在语言文字所构筑的童话世界里,而后体会情节的跌宕起伏,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直至最后进行的阅读思考,欣赏评析,感悟领会。
一、流程:行云流水
《小狄克和巨人》是一篇童话故事,讲述了活泼可爱的小狄克在森林中玩耍时,被巨人抓走关进牢房,历经恐惧,虽拼死抵抗,但最后仍在巨人的逼迫中,悲愤死去。看似简单的童话,却因为最后一句话折射出现实意义,因为在故事的最后,作者指出,小狄克是一只可爱的小鸟,巨人却是一个淘气的男孩。故事篇幅简短,但情节跌宕起伏,故事结局尤其耐人寻味,适合品读感悟。
我选择了四年级进行执教。执教该文时,本着融情于境、深入浅出的原则,我设计了一堂朴素而充满灵动的阅读教学课,步骤如下:
1.引发好奇,猜测剧情
首先从题目开始,激发学生猜测人物身份,猜测剧情发展。接下来,有目的分片段出示故事内容,在此过程中不断引发学生对剧情的猜测,学生们如饥似渴的目光显示出极大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品悟文字,感受情感
一边初读文章猜测剧情,一边同步感受剧情发展中的人物命运变化,引领学生走进主角小狄克的内心,和人物感同身受,同命运共呼吸,引发读者与主人公之间的共鸣。
3.深入思考,感受生活
对故事本身深入阅读和思考后,还需要浅出故事本身,联系生活实际。所以最后的环节,让学生们联系生活感受到:这个淘气的男孩可能就是你、我、他,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童话,在童话中展望生活。
二、思路:深入浅出
1.心怀畅想,走进童话
在课堂的导入环节,我首先出示了课题中的“小狄克”一词,让学生们从名字中进行合理推测。比如,有的学生说这像个小男孩的名字;有的学生说,这有点像外国人的名字……最后,学生们兴致勃勃地推测,主角是个可爱的外国小男孩。随后,出示了“巨人”一词,让学生们谈谈对巨人的认识,学生们对巨人力量的强大心生畏惧。最后,出示完整的课题,让学生们大胆猜测,当小狄克和巨人在一起时,究竟会是个怎样的故事。在学生们的畅所欲言中,课堂气氛热烈起来,学生们也慢慢走进童话中,怀着满心的畅想,期待故事的发展。
童话的魅力就在于其本身充满了奇特、瑰丽的想象,将读者带入一个奇妙的空间。如何让孩子兴致盎然地走进这个童话故事,如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是我思考的第一步。好奇心和求知欲永远是最好的老师,也为他们架设起了一座通往文本的桥梁,为后文的学习打下了夯实的基础。
2.融情于境,深入童话
作为语文教学,就要能品出语文味儿来,体会语言文字的魅力和其身后所深藏的蕴意。但是,童话本身又是极其充满趣味的,生搬硬套的语言赏析显然会破坏童话本身的魅力。所以,我采用了渐入文本的方法设计。
【设计一】根据阅读内容进行情景想象。
阅读故事开头的部分,让学生们想象小狄克快乐生活的场景。读到小狄克被巨人抓走的段落,让学生感受巨人的凶残。学生们的心情也在跟随着剧情起伏。学生们说出了内心的恐惧、痛苦、愤恨……而这些,分明是主人公拥有的情绪,他们在感同身受!正是因为融情于境的阅读、品读,所以,读者和主人公之间,读者和文本之间,产生了如此和谐的共鸣,于是,学生们可以很顺畅地理解到字里行间的文本意义,可以由此而进行后续文本的设想。
【设计二】根据阅读内容展开阅读期待。
对于故事情节,我没有在开篇全部展现,而是分段出示,让学生不断猜测接下来会发生的情节,让学生先感受到小狄克的遭遇,融情于境,品读文字;而后继续猜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故事。学生们学习热情高涨,不断产生阅读期待。这种期待不但激发了学生们的阅读热情,更拉近了读者与主人公的距离。就这样,阅读感受与阅读期待交相辉映,产生了美妙的阅读过程。学生们融情于境读童话,感同身受产共鸣。
所以,当小狄克惨死之后,学生们震惊了,原来并非所有的童话都是美好的,所有的结局都圆满!学生们的心情在这一刻尤为悲愤,他们纷纷说出了自己心中最真切的想法,这些独特的阅读感受尤为珍贵,也为我后一步的教学设计作了铺垫。
这样的教学设计,有我自己的深入思考和明确目的:
(1)引领学生与主人公感同身受。学生们在逐段的阅读中,不断走进人物的内心,尤其分片段式的阅读,更加强化读者对主人公命运的关注。学生们与小狄克共忧、共惧、共伤、共愤,随着语言文字的深入,与小狄克愈发贴近,直至产生共鸣,沉醉剧情之中。
(2)引领学生对剧情展开丰富想象。童话的魅力在于让灵魂自由驰骋,让心绪轻舞飞扬,所以从题目开始,到有意识的分片段阅读,每一部分的出现都引起学生强烈的追逐感,教师的提问扩展了他们更多的想象空间:善良的孩子希望狄克和巨人握手言和;勇敢的孩子希望狄克获得神力打败巨人;聪慧的孩子希望狄克能想出办法机智逃脱;柔弱的孩子希望有英雄出现救出狄克……孩子们将自己内心深处最真最切最美的心愿通过想象通通释放出来,好似一场热情的火焰尽情燃烧!可以说,每一个片段都可以写成一篇微童话作文,都可以成为童心展望的启动点。
(3)引领学生对语言文字产生真切的体悟。童话的独特在于即使拥有天马行空、上天入地的想象甚至撼人心扉的生死体验,拥有其他题材中不易出现的离奇情节和独特感受,但是在学生们读来,仍然真实,因为学生们相信童话,相信童话中真善美的象征,是希望的归宿。所以,学生们在看似不真实的“小狄克和巨人”这样一个典型的虚幻人物形象中,仍然激发出了内心最真切的情感体验,快乐、悲伤、恐惧、愤怒、震惊,都是那样的真真实实,明明白白。而这份“真”,确是我们最珍惜的! 3.亲历成长,浅出童话
童话故事或质朴可爱,或优美感人,或幽默讽刺,也或者像这篇令人黯然神伤,但是童话绝不仅仅是绘声绘色地讲故事,不仅仅在渲染想象和夸张,还应当是烙印上了鲜明的是非对错的观念,在折射着人生,反光着现实。我们读童话,不仅是读故事,还是读人生品生活。所以,童话的阅读教学不能只停留在故事层面,还需要在阅读期待和阅读感受之后的——阅读思考。
当学生们知道,可怜的狄克是一只活泼、美丽的小鸟,而巨人是一个淘气的孩子的时候,班级里静默了,一些别样的情绪在他们的心间蔓延,而我,需要抓住这些细微的变化。
【设计一】二读文本:让我们转换视角,站在巨人的角度,重新审视巨人想伤害小狄克吗?
学生们重新转换视角,进行二次阅读。这一遍的阅读是理性的,有目的性的。很快他们找出许多字词句,说明巨人并不想伤害小狄克。我欣慰于学生们的回答,我更明白,正是因为他们融情于境的阅读,从不同视角进行了体悟,有了深切的阅读感受,进行了深入的阅读思考,才有了如此深刻的收获。
【设计二】三读文本:那么,悲剧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第三遍的阅读,更理性,更具思考性。有的孩子说,巨人自私,只想到自己的快乐,漠视小鸟的快乐;有孩子说,巨人是强者,小鸟是弱者,弱者无法反抗强者;接着有孩子说,自然界总是有相对的强者和弱者,人类社会也一样,虽然弱者无法反抗强者,但强者却可以选择不伤害弱者;更有孩子深情地说,生命应该是平等的,应该相互尊重,哪怕是一只鸟一只虫一朵花。
这一部分的教学环节设计,可谓环环相扣,层层深入。这样设计的原因基于我的两点思考:
(1)童话中的“他”,也许就是“我”。我们或者都曾经做过这样的“巨人”,都曾经伤害过那些“小狄克”们,我必须引导学生们领悟这一点。
因为,我们都曾经或多或少地做过这样的“巨人”,伤害过那些弱小的“小狄克”们。在教学的最后,我追问学生们:在喜爱的小花小草面前,会如何作为;在不喜欢的流浪猫狗面前,会如何作为;在比你弱小的一切生命体面前,你还有哪些思考?
(2)“我”可以让童话和生活更美好。语文的内涵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学习语文不仅应重视工具性,还应重视人文性,所以语文教学,还需关注和挖掘文本中所蕴含的美好人性,要唤醒和培植学生心中的美好人性。所以,教师不仅要将学生领入童话的美好世界里,还有责任将学生带出文本,走进现实的生活。
最后的设计是:如果时光可以倒流,就像电影可以回放,重新改写故事的结局。用学生们的纯真善良和理性思考,给予这个不美满的童话一次圆满的机缘。
三、思考:如影随形
《小狄克与巨人》是一篇充满生命蕴意的童话,以独特的视角折射了对不同个体的生命尊重和关爱。作者通过生活来创作童话,而读者通过童话再来品味生活。童话更像一座桥,让我们从浅薄走向深刻,从冷漠走向友爱,从颓望走向美好。
那么,作为教者,我们该如何看待童话这一文学体裁呢?该如何运用好这童话之于孩子们呢?笔者以此课教学为例,颇有些感触。
首先,应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并由此扩展到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语言文字,永远散发着经久不息的魅力。学生们阅读童话,便是在文字中品味琢磨,在语言里畅游翱翔。
其次,应该推荐更多有教育意义的童话。无论结局是否美好,情节是否曲折,因为我们知道,我们引领学生品悟童话,不仅品悟的是语言文字,也不仅仅局限于故事本身的情感哲理,更是通过童话,感受善与恶、美与丑、聪明与愚蠢,从而联系生活,将从童话中收获的满满智慧重新映射在生活中,更加美好地生活!
第三,巧妙阅读经典童话,适时进行二次创作。比如窦桂梅老师执教的《丑小鸭》一文,就把安徒生的文字转换成一首优美的小诗。在《小狄克与巨人》一文中,也有对小狄克无忧无虑生活的畅想,对最后结局的改编创造等。
与其说,童话属于童年,不如说优秀的童话,如影随形,陪伴我们成长,影响我们的一生。我们每一个教授孩子童话的人,就是在播撒爱和希望,就是在引领孩子享受童年、感悟生活。
我想,就是在这些优秀的童话故事里,在这些光辉人性的影响下,学生们的心灵得到洗涤,情操得到陶冶,从而享受美好的童年,人生也将变得更丰富!
那么,该如何读童话呢?教师,又该如何进行童话教学呢?
我以为:理想的童话教学,应当是让孩子充满感情地进入幻想的世界中,遗忘自我,沉浸在语言文字所构筑的童话世界里,而后体会情节的跌宕起伏,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直至最后进行的阅读思考,欣赏评析,感悟领会。
一、流程:行云流水
《小狄克和巨人》是一篇童话故事,讲述了活泼可爱的小狄克在森林中玩耍时,被巨人抓走关进牢房,历经恐惧,虽拼死抵抗,但最后仍在巨人的逼迫中,悲愤死去。看似简单的童话,却因为最后一句话折射出现实意义,因为在故事的最后,作者指出,小狄克是一只可爱的小鸟,巨人却是一个淘气的男孩。故事篇幅简短,但情节跌宕起伏,故事结局尤其耐人寻味,适合品读感悟。
我选择了四年级进行执教。执教该文时,本着融情于境、深入浅出的原则,我设计了一堂朴素而充满灵动的阅读教学课,步骤如下:
1.引发好奇,猜测剧情
首先从题目开始,激发学生猜测人物身份,猜测剧情发展。接下来,有目的分片段出示故事内容,在此过程中不断引发学生对剧情的猜测,学生们如饥似渴的目光显示出极大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品悟文字,感受情感
一边初读文章猜测剧情,一边同步感受剧情发展中的人物命运变化,引领学生走进主角小狄克的内心,和人物感同身受,同命运共呼吸,引发读者与主人公之间的共鸣。
3.深入思考,感受生活
对故事本身深入阅读和思考后,还需要浅出故事本身,联系生活实际。所以最后的环节,让学生们联系生活感受到:这个淘气的男孩可能就是你、我、他,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童话,在童话中展望生活。
二、思路:深入浅出
1.心怀畅想,走进童话
在课堂的导入环节,我首先出示了课题中的“小狄克”一词,让学生们从名字中进行合理推测。比如,有的学生说这像个小男孩的名字;有的学生说,这有点像外国人的名字……最后,学生们兴致勃勃地推测,主角是个可爱的外国小男孩。随后,出示了“巨人”一词,让学生们谈谈对巨人的认识,学生们对巨人力量的强大心生畏惧。最后,出示完整的课题,让学生们大胆猜测,当小狄克和巨人在一起时,究竟会是个怎样的故事。在学生们的畅所欲言中,课堂气氛热烈起来,学生们也慢慢走进童话中,怀着满心的畅想,期待故事的发展。
童话的魅力就在于其本身充满了奇特、瑰丽的想象,将读者带入一个奇妙的空间。如何让孩子兴致盎然地走进这个童话故事,如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是我思考的第一步。好奇心和求知欲永远是最好的老师,也为他们架设起了一座通往文本的桥梁,为后文的学习打下了夯实的基础。
2.融情于境,深入童话
作为语文教学,就要能品出语文味儿来,体会语言文字的魅力和其身后所深藏的蕴意。但是,童话本身又是极其充满趣味的,生搬硬套的语言赏析显然会破坏童话本身的魅力。所以,我采用了渐入文本的方法设计。
【设计一】根据阅读内容进行情景想象。
阅读故事开头的部分,让学生们想象小狄克快乐生活的场景。读到小狄克被巨人抓走的段落,让学生感受巨人的凶残。学生们的心情也在跟随着剧情起伏。学生们说出了内心的恐惧、痛苦、愤恨……而这些,分明是主人公拥有的情绪,他们在感同身受!正是因为融情于境的阅读、品读,所以,读者和主人公之间,读者和文本之间,产生了如此和谐的共鸣,于是,学生们可以很顺畅地理解到字里行间的文本意义,可以由此而进行后续文本的设想。
【设计二】根据阅读内容展开阅读期待。
对于故事情节,我没有在开篇全部展现,而是分段出示,让学生不断猜测接下来会发生的情节,让学生先感受到小狄克的遭遇,融情于境,品读文字;而后继续猜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故事。学生们学习热情高涨,不断产生阅读期待。这种期待不但激发了学生们的阅读热情,更拉近了读者与主人公的距离。就这样,阅读感受与阅读期待交相辉映,产生了美妙的阅读过程。学生们融情于境读童话,感同身受产共鸣。
所以,当小狄克惨死之后,学生们震惊了,原来并非所有的童话都是美好的,所有的结局都圆满!学生们的心情在这一刻尤为悲愤,他们纷纷说出了自己心中最真切的想法,这些独特的阅读感受尤为珍贵,也为我后一步的教学设计作了铺垫。
这样的教学设计,有我自己的深入思考和明确目的:
(1)引领学生与主人公感同身受。学生们在逐段的阅读中,不断走进人物的内心,尤其分片段式的阅读,更加强化读者对主人公命运的关注。学生们与小狄克共忧、共惧、共伤、共愤,随着语言文字的深入,与小狄克愈发贴近,直至产生共鸣,沉醉剧情之中。
(2)引领学生对剧情展开丰富想象。童话的魅力在于让灵魂自由驰骋,让心绪轻舞飞扬,所以从题目开始,到有意识的分片段阅读,每一部分的出现都引起学生强烈的追逐感,教师的提问扩展了他们更多的想象空间:善良的孩子希望狄克和巨人握手言和;勇敢的孩子希望狄克获得神力打败巨人;聪慧的孩子希望狄克能想出办法机智逃脱;柔弱的孩子希望有英雄出现救出狄克……孩子们将自己内心深处最真最切最美的心愿通过想象通通释放出来,好似一场热情的火焰尽情燃烧!可以说,每一个片段都可以写成一篇微童话作文,都可以成为童心展望的启动点。
(3)引领学生对语言文字产生真切的体悟。童话的独特在于即使拥有天马行空、上天入地的想象甚至撼人心扉的生死体验,拥有其他题材中不易出现的离奇情节和独特感受,但是在学生们读来,仍然真实,因为学生们相信童话,相信童话中真善美的象征,是希望的归宿。所以,学生们在看似不真实的“小狄克和巨人”这样一个典型的虚幻人物形象中,仍然激发出了内心最真切的情感体验,快乐、悲伤、恐惧、愤怒、震惊,都是那样的真真实实,明明白白。而这份“真”,确是我们最珍惜的! 3.亲历成长,浅出童话
童话故事或质朴可爱,或优美感人,或幽默讽刺,也或者像这篇令人黯然神伤,但是童话绝不仅仅是绘声绘色地讲故事,不仅仅在渲染想象和夸张,还应当是烙印上了鲜明的是非对错的观念,在折射着人生,反光着现实。我们读童话,不仅是读故事,还是读人生品生活。所以,童话的阅读教学不能只停留在故事层面,还需要在阅读期待和阅读感受之后的——阅读思考。
当学生们知道,可怜的狄克是一只活泼、美丽的小鸟,而巨人是一个淘气的孩子的时候,班级里静默了,一些别样的情绪在他们的心间蔓延,而我,需要抓住这些细微的变化。
【设计一】二读文本:让我们转换视角,站在巨人的角度,重新审视巨人想伤害小狄克吗?
学生们重新转换视角,进行二次阅读。这一遍的阅读是理性的,有目的性的。很快他们找出许多字词句,说明巨人并不想伤害小狄克。我欣慰于学生们的回答,我更明白,正是因为他们融情于境的阅读,从不同视角进行了体悟,有了深切的阅读感受,进行了深入的阅读思考,才有了如此深刻的收获。
【设计二】三读文本:那么,悲剧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第三遍的阅读,更理性,更具思考性。有的孩子说,巨人自私,只想到自己的快乐,漠视小鸟的快乐;有孩子说,巨人是强者,小鸟是弱者,弱者无法反抗强者;接着有孩子说,自然界总是有相对的强者和弱者,人类社会也一样,虽然弱者无法反抗强者,但强者却可以选择不伤害弱者;更有孩子深情地说,生命应该是平等的,应该相互尊重,哪怕是一只鸟一只虫一朵花。
这一部分的教学环节设计,可谓环环相扣,层层深入。这样设计的原因基于我的两点思考:
(1)童话中的“他”,也许就是“我”。我们或者都曾经做过这样的“巨人”,都曾经伤害过那些“小狄克”们,我必须引导学生们领悟这一点。
因为,我们都曾经或多或少地做过这样的“巨人”,伤害过那些弱小的“小狄克”们。在教学的最后,我追问学生们:在喜爱的小花小草面前,会如何作为;在不喜欢的流浪猫狗面前,会如何作为;在比你弱小的一切生命体面前,你还有哪些思考?
(2)“我”可以让童话和生活更美好。语文的内涵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学习语文不仅应重视工具性,还应重视人文性,所以语文教学,还需关注和挖掘文本中所蕴含的美好人性,要唤醒和培植学生心中的美好人性。所以,教师不仅要将学生领入童话的美好世界里,还有责任将学生带出文本,走进现实的生活。
最后的设计是:如果时光可以倒流,就像电影可以回放,重新改写故事的结局。用学生们的纯真善良和理性思考,给予这个不美满的童话一次圆满的机缘。
三、思考:如影随形
《小狄克与巨人》是一篇充满生命蕴意的童话,以独特的视角折射了对不同个体的生命尊重和关爱。作者通过生活来创作童话,而读者通过童话再来品味生活。童话更像一座桥,让我们从浅薄走向深刻,从冷漠走向友爱,从颓望走向美好。
那么,作为教者,我们该如何看待童话这一文学体裁呢?该如何运用好这童话之于孩子们呢?笔者以此课教学为例,颇有些感触。
首先,应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并由此扩展到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语言文字,永远散发着经久不息的魅力。学生们阅读童话,便是在文字中品味琢磨,在语言里畅游翱翔。
其次,应该推荐更多有教育意义的童话。无论结局是否美好,情节是否曲折,因为我们知道,我们引领学生品悟童话,不仅品悟的是语言文字,也不仅仅局限于故事本身的情感哲理,更是通过童话,感受善与恶、美与丑、聪明与愚蠢,从而联系生活,将从童话中收获的满满智慧重新映射在生活中,更加美好地生活!
第三,巧妙阅读经典童话,适时进行二次创作。比如窦桂梅老师执教的《丑小鸭》一文,就把安徒生的文字转换成一首优美的小诗。在《小狄克与巨人》一文中,也有对小狄克无忧无虑生活的畅想,对最后结局的改编创造等。
与其说,童话属于童年,不如说优秀的童话,如影随形,陪伴我们成长,影响我们的一生。我们每一个教授孩子童话的人,就是在播撒爱和希望,就是在引领孩子享受童年、感悟生活。
我想,就是在这些优秀的童话故事里,在这些光辉人性的影响下,学生们的心灵得到洗涤,情操得到陶冶,从而享受美好的童年,人生也将变得更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