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教学:融情于境,共享成长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x619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它用想象、夸张、拟人、象征等手法,把心中最美好的东西聚积起来,汇聚成另一个奇幻世界。它具有奇妙的幻想,曲折的情节,优美的语言,有趣的内容,是儿童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体裁,深受喜爱。真正的好童话,是百读不厌,常读常新的,不仅是读故事,更是读生活,读人生。
  那么,该如何读童话呢?教师,又该如何进行童话教学呢?
  我以为:理想的童话教学,应当是让孩子充满感情地进入幻想的世界中,遗忘自我,沉浸在语言文字所构筑的童话世界里,而后体会情节的跌宕起伏,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直至最后进行的阅读思考,欣赏评析,感悟领会。
  一、流程:行云流水
  《小狄克和巨人》是一篇童话故事,讲述了活泼可爱的小狄克在森林中玩耍时,被巨人抓走关进牢房,历经恐惧,虽拼死抵抗,但最后仍在巨人的逼迫中,悲愤死去。看似简单的童话,却因为最后一句话折射出现实意义,因为在故事的最后,作者指出,小狄克是一只可爱的小鸟,巨人却是一个淘气的男孩。故事篇幅简短,但情节跌宕起伏,故事结局尤其耐人寻味,适合品读感悟。
  我选择了四年级进行执教。执教该文时,本着融情于境、深入浅出的原则,我设计了一堂朴素而充满灵动的阅读教学课,步骤如下:
  1.引发好奇,猜测剧情
  首先从题目开始,激发学生猜测人物身份,猜测剧情发展。接下来,有目的分片段出示故事内容,在此过程中不断引发学生对剧情的猜测,学生们如饥似渴的目光显示出极大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品悟文字,感受情感
  一边初读文章猜测剧情,一边同步感受剧情发展中的人物命运变化,引领学生走进主角小狄克的内心,和人物感同身受,同命运共呼吸,引发读者与主人公之间的共鸣。
  3.深入思考,感受生活
  对故事本身深入阅读和思考后,还需要浅出故事本身,联系生活实际。所以最后的环节,让学生们联系生活感受到:这个淘气的男孩可能就是你、我、他,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童话,在童话中展望生活。
  二、思路:深入浅出
  1.心怀畅想,走进童话
  在课堂的导入环节,我首先出示了课题中的“小狄克”一词,让学生们从名字中进行合理推测。比如,有的学生说这像个小男孩的名字;有的学生说,这有点像外国人的名字……最后,学生们兴致勃勃地推测,主角是个可爱的外国小男孩。随后,出示了“巨人”一词,让学生们谈谈对巨人的认识,学生们对巨人力量的强大心生畏惧。最后,出示完整的课题,让学生们大胆猜测,当小狄克和巨人在一起时,究竟会是个怎样的故事。在学生们的畅所欲言中,课堂气氛热烈起来,学生们也慢慢走进童话中,怀着满心的畅想,期待故事的发展。
  童话的魅力就在于其本身充满了奇特、瑰丽的想象,将读者带入一个奇妙的空间。如何让孩子兴致盎然地走进这个童话故事,如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是我思考的第一步。好奇心和求知欲永远是最好的老师,也为他们架设起了一座通往文本的桥梁,为后文的学习打下了夯实的基础。
  2.融情于境,深入童话
  作为语文教学,就要能品出语文味儿来,体会语言文字的魅力和其身后所深藏的蕴意。但是,童话本身又是极其充满趣味的,生搬硬套的语言赏析显然会破坏童话本身的魅力。所以,我采用了渐入文本的方法设计。
  【设计一】根据阅读内容进行情景想象。
  阅读故事开头的部分,让学生们想象小狄克快乐生活的场景。读到小狄克被巨人抓走的段落,让学生感受巨人的凶残。学生们的心情也在跟随着剧情起伏。学生们说出了内心的恐惧、痛苦、愤恨……而这些,分明是主人公拥有的情绪,他们在感同身受!正是因为融情于境的阅读、品读,所以,读者和主人公之间,读者和文本之间,产生了如此和谐的共鸣,于是,学生们可以很顺畅地理解到字里行间的文本意义,可以由此而进行后续文本的设想。
  【设计二】根据阅读内容展开阅读期待。
  对于故事情节,我没有在开篇全部展现,而是分段出示,让学生不断猜测接下来会发生的情节,让学生先感受到小狄克的遭遇,融情于境,品读文字;而后继续猜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故事。学生们学习热情高涨,不断产生阅读期待。这种期待不但激发了学生们的阅读热情,更拉近了读者与主人公的距离。就这样,阅读感受与阅读期待交相辉映,产生了美妙的阅读过程。学生们融情于境读童话,感同身受产共鸣。
  所以,当小狄克惨死之后,学生们震惊了,原来并非所有的童话都是美好的,所有的结局都圆满!学生们的心情在这一刻尤为悲愤,他们纷纷说出了自己心中最真切的想法,这些独特的阅读感受尤为珍贵,也为我后一步的教学设计作了铺垫。
  这样的教学设计,有我自己的深入思考和明确目的:
  (1)引领学生与主人公感同身受。学生们在逐段的阅读中,不断走进人物的内心,尤其分片段式的阅读,更加强化读者对主人公命运的关注。学生们与小狄克共忧、共惧、共伤、共愤,随着语言文字的深入,与小狄克愈发贴近,直至产生共鸣,沉醉剧情之中。
  (2)引领学生对剧情展开丰富想象。童话的魅力在于让灵魂自由驰骋,让心绪轻舞飞扬,所以从题目开始,到有意识的分片段阅读,每一部分的出现都引起学生强烈的追逐感,教师的提问扩展了他们更多的想象空间:善良的孩子希望狄克和巨人握手言和;勇敢的孩子希望狄克获得神力打败巨人;聪慧的孩子希望狄克能想出办法机智逃脱;柔弱的孩子希望有英雄出现救出狄克……孩子们将自己内心深处最真最切最美的心愿通过想象通通释放出来,好似一场热情的火焰尽情燃烧!可以说,每一个片段都可以写成一篇微童话作文,都可以成为童心展望的启动点。
  (3)引领学生对语言文字产生真切的体悟。童话的独特在于即使拥有天马行空、上天入地的想象甚至撼人心扉的生死体验,拥有其他题材中不易出现的离奇情节和独特感受,但是在学生们读来,仍然真实,因为学生们相信童话,相信童话中真善美的象征,是希望的归宿。所以,学生们在看似不真实的“小狄克和巨人”这样一个典型的虚幻人物形象中,仍然激发出了内心最真切的情感体验,快乐、悲伤、恐惧、愤怒、震惊,都是那样的真真实实,明明白白。而这份“真”,确是我们最珍惜的!   3.亲历成长,浅出童话
  童话故事或质朴可爱,或优美感人,或幽默讽刺,也或者像这篇令人黯然神伤,但是童话绝不仅仅是绘声绘色地讲故事,不仅仅在渲染想象和夸张,还应当是烙印上了鲜明的是非对错的观念,在折射着人生,反光着现实。我们读童话,不仅是读故事,还是读人生品生活。所以,童话的阅读教学不能只停留在故事层面,还需要在阅读期待和阅读感受之后的——阅读思考。
  当学生们知道,可怜的狄克是一只活泼、美丽的小鸟,而巨人是一个淘气的孩子的时候,班级里静默了,一些别样的情绪在他们的心间蔓延,而我,需要抓住这些细微的变化。
  【设计一】二读文本:让我们转换视角,站在巨人的角度,重新审视巨人想伤害小狄克吗?
  学生们重新转换视角,进行二次阅读。这一遍的阅读是理性的,有目的性的。很快他们找出许多字词句,说明巨人并不想伤害小狄克。我欣慰于学生们的回答,我更明白,正是因为他们融情于境的阅读,从不同视角进行了体悟,有了深切的阅读感受,进行了深入的阅读思考,才有了如此深刻的收获。
  【设计二】三读文本:那么,悲剧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第三遍的阅读,更理性,更具思考性。有的孩子说,巨人自私,只想到自己的快乐,漠视小鸟的快乐;有孩子说,巨人是强者,小鸟是弱者,弱者无法反抗强者;接着有孩子说,自然界总是有相对的强者和弱者,人类社会也一样,虽然弱者无法反抗强者,但强者却可以选择不伤害弱者;更有孩子深情地说,生命应该是平等的,应该相互尊重,哪怕是一只鸟一只虫一朵花。
  这一部分的教学环节设计,可谓环环相扣,层层深入。这样设计的原因基于我的两点思考:
  (1)童话中的“他”,也许就是“我”。我们或者都曾经做过这样的“巨人”,都曾经伤害过那些“小狄克”们,我必须引导学生们领悟这一点。
  因为,我们都曾经或多或少地做过这样的“巨人”,伤害过那些弱小的“小狄克”们。在教学的最后,我追问学生们:在喜爱的小花小草面前,会如何作为;在不喜欢的流浪猫狗面前,会如何作为;在比你弱小的一切生命体面前,你还有哪些思考?
  (2)“我”可以让童话和生活更美好。语文的内涵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学习语文不仅应重视工具性,还应重视人文性,所以语文教学,还需关注和挖掘文本中所蕴含的美好人性,要唤醒和培植学生心中的美好人性。所以,教师不仅要将学生领入童话的美好世界里,还有责任将学生带出文本,走进现实的生活。
  最后的设计是:如果时光可以倒流,就像电影可以回放,重新改写故事的结局。用学生们的纯真善良和理性思考,给予这个不美满的童话一次圆满的机缘。
  三、思考:如影随形
  《小狄克与巨人》是一篇充满生命蕴意的童话,以独特的视角折射了对不同个体的生命尊重和关爱。作者通过生活来创作童话,而读者通过童话再来品味生活。童话更像一座桥,让我们从浅薄走向深刻,从冷漠走向友爱,从颓望走向美好。
  那么,作为教者,我们该如何看待童话这一文学体裁呢?该如何运用好这童话之于孩子们呢?笔者以此课教学为例,颇有些感触。
  首先,应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并由此扩展到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语言文字,永远散发着经久不息的魅力。学生们阅读童话,便是在文字中品味琢磨,在语言里畅游翱翔。
  其次,应该推荐更多有教育意义的童话。无论结局是否美好,情节是否曲折,因为我们知道,我们引领学生品悟童话,不仅品悟的是语言文字,也不仅仅局限于故事本身的情感哲理,更是通过童话,感受善与恶、美与丑、聪明与愚蠢,从而联系生活,将从童话中收获的满满智慧重新映射在生活中,更加美好地生活!
  第三,巧妙阅读经典童话,适时进行二次创作。比如窦桂梅老师执教的《丑小鸭》一文,就把安徒生的文字转换成一首优美的小诗。在《小狄克与巨人》一文中,也有对小狄克无忧无虑生活的畅想,对最后结局的改编创造等。
  与其说,童话属于童年,不如说优秀的童话,如影随形,陪伴我们成长,影响我们的一生。我们每一个教授孩子童话的人,就是在播撒爱和希望,就是在引领孩子享受童年、感悟生活。
  我想,就是在这些优秀的童话故事里,在这些光辉人性的影响下,学生们的心灵得到洗涤,情操得到陶冶,从而享受美好的童年,人生也将变得更丰富!
其他文献
案例一:“梯形的认识”教学片段  课件出示: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着重让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生: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两组对边分别相等:有两个锐角和两个钝角……  师:把一个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重叠在一起,如果重叠部分是四边形,会是什么样的四边形?可以在练习纸上画一画。(学生独立画图尝试)  展示学生的作品(如下图)  归纳:把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重叠在一起,可以产生一个新的图形——梯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使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以往的信息技术教学,更多地注重基本操作知识的传授与基本技能的训练,学生更多地处于被动地位,学习兴趣以及主动探究的欲望较难激发起来。从建构主义的理论出发,在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法,即通过安排一定的情境任务,让学生自主探索、互助协
著名美国音乐教育心理学家詹姆士·墨塞乐曾精辟地指出:“器乐教学可以说是通往更好地体验音乐的桥梁,事实上它本身就是一个广泛的音乐学习领域。”作为音乐教学的基本方式,器乐教学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领悟、欣赏、表达和创造力,增强协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学生在演奏中学习和感受音乐,既培养了其音乐表现能力,又提高了审美能力。自新课程开展以来,笔者一直致力于乐器进课堂的教学研究。
数学活动经验是学生个人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数学、提高数学素养的重要基础之一。数学活动经验存在于任一课型、任一教学内容的课堂教学中。笔者通过课堂教学研究发现,数学活动经验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由少积多不断提升的过程,有时还需要借助知识的生长点不断优化。  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本文尝试通过三个教学片段,立足课堂观察,透过案例分析,探索学生积累基本数学活动
摘要: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生态文明目标的能否实现直接关系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政府发挥主导性作用,但是也需要公众的广泛参与。本文以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典型案例——厦门Px事件为例,通过揭示公众参与的内涵及其理论基础,分析了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公众参与的重要性及其现状,并提出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中公众参与的对策。  关键词:生态文明;公众参与;厦门P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也是如此,在引入新知伊始,如果能有一个好的导入,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分钟时间,却往往会起到激情、引趣、启思的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上好一堂课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我在教学中特别注意课题导入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  在教学《角的认识》这一内容之前,我参阅了多篇文章,欣赏了多种设计。纵观角概念的引入,可谓形式多样,别出心裁,各领风骚。主要有以下几种: 
小学科学课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因为科学课旨在使学生科学素养多元目标全面达成。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好奇心与求知欲,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使学生愿意主动探究,获得科学知识,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我做了大量的尝试,下面简单谈几点做法:  一、抓兴趣点。学生不知不觉入课堂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想使学生上好课,
综合实践课是一种基于学生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它适应了我国当前进行素质教育的内在需求,所以很多学校都很注重研发综合实践课程。为了传承中国的古老文化,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2014至2015年,我在农村小学进行了为期一年的题为“结合中国传统节日进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的综合实践课题研究,带领学生走一条新路,进入综合实践这座充满无限生机的园子。这一
《英语课程标准》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关于“教材编写建议”的说明中指出:“教材应尽可能灵活多样,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同时,教材还应融入先进的英语学习和教学的理念和方法。”但仍有部分英语教师对教材的理解运用较为传统,例如,在认识和行动上表现为“教教材”, 而不是“用教材教”。对统一的教材如何适应不同学校、不同学生而进行二次开发的意识不强,成为教材的奴隶;对教材的认识只局限于教科书,使教学内容拘泥于课
Science封面:海洋的变化。在马尔代夫的首都马累岛,大约十二万人居住在仅仅比海平面略高出一米或者与海平面持平的岛屿上。Science杂志第6262期封面文章讲述了气候变化对于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影响。其中最显著的就是海平面的上升和岛礁的消失。随着化石能源的消耗和温室气体的累积,人类活动排放CO2引起全球变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重要问题。地球在1万多年前也曾经历大气CO2浓度剧增的问题,那时的罪魁祸首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