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中学生,要求每一学年的写作练笔量应在3万字左右。较为普遍的采用随笔的形式辅助练笔。我经过几届的观察和实践,觉得学生的随笔如何引导好,仍然是一大学问,千万别让学生的随笔流于“随意”,否则,则会费时费力,收获甚微,得不偿失。本文谈谈我的一点浅陋之见。
【关键词】兴趣;激情;难度;评价;导向;积累
高中学生,要求每一学年的写作练笔量应在3万字左右,如果仅在课堂上限时完成,每周一篇,在实际操作中有难度,如果任教两个班的老师,每次很难保证全批全改(作文批改一直是老师的心病——耗时,低效),如果批改了,肯定要讲评,耗时一节课。这样,写作一节课,评讲一节课,每周就花两节课去作文,这对教学时间本身就紧张的教学而言,无疑又会雪上加霜。其他的教学任务很难完成。为了既保证练笔,又不影响到其他的教学任务,于是,许多老师采用比较变通的做法:间周一次的限时作文,平时配以小作文、日记或随笔。后者处理比较灵活,可以不占用教学时间,老师的工作量相对减轻,主要在于查阅学生完成的情况,并督促完成。至于质量不着重点考察。我本人所在学校及其周边的兄弟学校的同仁们,较为普遍的采用随笔的形式辅助练笔。我经过几届的观察和实践,觉得学生的随笔如何引导好,仍然是一大学问,千万别让学生的随笔流于“随意”,否则,则会费时费力,收获甚微,得不偿失。下面谈谈我的一点浅陋之见。
1.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呵护学生的写作激情
从高中学生每学年3万字左右的练笔要求上看,随笔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其灵活性对高中学生相对繁重而紧张的学习来说,可以灵活、机动,见缝插针地安排写作的时间与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从而,学生比较喜欢这种模式。
在实际的操作中,可能考虑到是随笔的缘故,老师们的处理显得有些不够严谨:有的完全相信学生的自觉性,只做要求,不做检查;有的虽有检查,但叫课代表或小组长代劳;有的也定时收缴,但也只是象征性地批一“查”或“阅”则已。对此,我有些感触,不是说我们不该相信学生,然而学习毕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能把写作当作一件有兴趣而享受之事的学生更是少数。因此完全放手让学生去写,只布置要求而不监督容易流于形式,学生会应付、敷衍或偷工减料。如果只是粗略地查阅,容易让学生觉得,写好写坏一个样,反正老师不会仔细看,写作的热情就会慢慢消退。当他感觉老师在应付他时,他也会采用相同的办法来对付你,更有甚者,将老师批示有查阅的一面撕掉,再抄写一遍结尾,又当一次作业完成任务交差。如果這样,则是我们老师本意的完全颠覆。我们要求写随笔,本是想培养学生对写作的兴趣,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却因为我们自己处理不当,导致行动与目标的背道而驰,岂不痛哉?那么,如何操作才可以接近乃至达到目标呢?我认为可以考虑几点。
1.1 降低难度。
学生刚从初中上来,对写作的要求与能力肯定有一定的差距(我们山区学校,许多学生在初中没有写作的习惯,包括日记。表达对他们而言,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而许多高一的老师又是刚从高三下来,对学生作文的要求与能力容易停留在高三的水平,用此来衡量刚入高一学生的写作,感觉可谓是横竖都不顺眼,通篇都是毛病……这时,我们老师应调整心态,降低要求:一个镜头的描写,一个生动形象的细节描写,一个细节的呈现,一则性能的说明,一段情感的抒发,一则感悟的诠释……字数100字,150字……这样逐渐从内容、字数上增加要求,让学生感觉,难度不大,跳一跳,摸的着,有信心去完成,也能乐意去完成。写作是一个见效缓慢的过程,三年后要求达到的水平,我们不可能在进校时就要完全实现,也不可能通过一两次的写作就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教学节奏过快,欲速不达,甚至可能适得其反。刚开始我们主要是培养学生对写作的新感悟,有自我表达的激情和兴趣。
1.2 以肯定、表扬为主的评价方式。
对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我们总报以掌声鼓励,即使孩子摔倒了,我们也从不会指责、批评其脚步的紊乱,重心未与腿保持在一条线上等非正确的行走方式,孩子也在人们的鼓励中逐渐学会了走路。同样,对写作有困难或刚有兴趣的学生而言,表扬与肯定更是他们坚持下去的动力,是老师激励学生的法宝。我认为,只要是学生认真写作的内容,或多或少都能找到闪光点,这需要我们老师的及时跟进予以发现,肯定。这要求老师对学生的随笔通篇的阅读。勾画、旁批描写优美的句子,见解深刻的句子,富含哲理性的句子,或结构安排的巧妙,线索清晰、条例连贯,托物言志、以小见大的构思。这些都应成为肯定之所在。甚至在作文评讲课上,推荐、表彰随笔写的好的学生。一定让学生觉得:自己的努力得到老师的肯定是一种莫大的喜悦与收获,随笔也是老师十分重视的一种写作形式。在以后的写作中,会投入更大的热情。慢慢地,写作成为他们的喜爱之事时,应该说成功离他们就不远了,至少,经过两三年的练习,在定时的800字的写作要求,不会再成为他们的心病。
可能有老师会说,写随笔就是想减轻工作量,让老师从繁重的作文评改中解脱出来,如果照上面操作,会不会增加老师的难度呢?或至少没有减轻工作吧?其实吧,我认为只要是对学生真正有所帮助,我们老师再苦再累,也是在所不辞的,这是老师的职业素质与操守所决定的,我也相信这是我们老师的共同的信念;当然,我们在保证学生收获的同时,注重方式的改变,从而达到事半功倍,这也是我们工作中努力的方向。我认为,对随笔的修改还是有别于定时练笔作文的。不在字词上推敲、不追求语法的完美、不在标点上较真、不在谋篇布局的精妙。总之,淡化学生随笔中的不足,发现其中的优点。大凡改过作文的老师都有这感觉,评改作文花时费神的是改正作文中的不足之处,而点评其中的优点是用不了多少工夫的。
2.随笔也要讲究导向性
如果说第一阶段随笔以培养写作兴趣为主的话,那么第二阶段则要“别有用心”地提出要求,逐步引导学生写随笔,让他们尽可能地戴上镣铐舞蹈,如能将舞姿优美的呈现,一旦去掉桎梏,他们就会成为舞之天使。因为他们首先是学生,在目前的状况下,他们难逃考试的筛选,这可能涉及到他们今后人发展生的方向。考试,可以说是人群分流的一种方式与手段。我们不可能把学生都培养成自由写作者、撰稿人。所以,把随笔与应试作文相连也是大势所趋。由前面所说的场面、细节描写,感悟、体会的阐述,情怀的抒发 ,过度到“文章合为时而著”,引导学生养成关注时政、社会热点的习惯,对学习生活中遇到的人物、事件做出自己的评价和看法,写出观后感。这样,不仅能有利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也能锤炼学生的思辨力和对事物认识的深度,关注人生、道德、情操,使学生真正成为一个思想健康、健全的人,何乐而不为呢?
3.积累写作的素材
内容空洞,飘忽雷同,感情虚假,思想浅薄,文字空泛,几乎是时下中学生作文的通病,也是老师们最为头痛之所。生活中的热点不能引用入文,教材中人物、事例与他们绝缘。于是写出上面的内容也就不足为奇。其实,现在媒体,网络如此发达,学生对社会新闻、热点,大事的了解比老师还迅速,提到某一事物,他们比老师的反应还快。可为什么就是无法将这些事例引用入文呢?学生自己总结时说考试时想不起来了,或根本就没有考虑到。如此看来,除了写作的技巧,对材料的切入角度的娴熟与否外,最主要的是学生对该事例与材料未经过大脑的思考,提炼,使之变成自己的东西,而仅是一种消遣与娱乐,事情一过,时间一长,就全忘了,也很正常。这就要求引导学生关注热点,同时,尽可能让他们用一个较厚的本子写随笔或保留随笔本,在一段时间或考试前回顾自己的随笔内容,以期唤起曾经的记忆内容(自己动手,思考过的东西,是很容易做到),考试中就不会愁没有内容可写,虽然不能说素材能信手拈来,但也为800字的文章而绰绰有余。克服学生中作文的通病也就不难了。同时,可以让学生自我从随笔的纵向比较中会发现:自己写随笔的能力大大提高了,从当初的勉强为文,到现在的得心应手地写作,从当初的就事论事或点到为止,到现在的有一种思想深度,能够形成一家之言的思想火花。他们收获了一种自信、成功。同时从自如的写作中,也感受到写随笔的重要性,以及对写作的帮助。于是反过来又能促进他们更加认真,积极地写好随笔,形成随笔——作文——随笔的良好作用。
参考文献
[1] 孙绍振.《语文学习》2004年第12期.
【关键词】兴趣;激情;难度;评价;导向;积累
高中学生,要求每一学年的写作练笔量应在3万字左右,如果仅在课堂上限时完成,每周一篇,在实际操作中有难度,如果任教两个班的老师,每次很难保证全批全改(作文批改一直是老师的心病——耗时,低效),如果批改了,肯定要讲评,耗时一节课。这样,写作一节课,评讲一节课,每周就花两节课去作文,这对教学时间本身就紧张的教学而言,无疑又会雪上加霜。其他的教学任务很难完成。为了既保证练笔,又不影响到其他的教学任务,于是,许多老师采用比较变通的做法:间周一次的限时作文,平时配以小作文、日记或随笔。后者处理比较灵活,可以不占用教学时间,老师的工作量相对减轻,主要在于查阅学生完成的情况,并督促完成。至于质量不着重点考察。我本人所在学校及其周边的兄弟学校的同仁们,较为普遍的采用随笔的形式辅助练笔。我经过几届的观察和实践,觉得学生的随笔如何引导好,仍然是一大学问,千万别让学生的随笔流于“随意”,否则,则会费时费力,收获甚微,得不偿失。下面谈谈我的一点浅陋之见。
1.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呵护学生的写作激情
从高中学生每学年3万字左右的练笔要求上看,随笔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其灵活性对高中学生相对繁重而紧张的学习来说,可以灵活、机动,见缝插针地安排写作的时间与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从而,学生比较喜欢这种模式。
在实际的操作中,可能考虑到是随笔的缘故,老师们的处理显得有些不够严谨:有的完全相信学生的自觉性,只做要求,不做检查;有的虽有检查,但叫课代表或小组长代劳;有的也定时收缴,但也只是象征性地批一“查”或“阅”则已。对此,我有些感触,不是说我们不该相信学生,然而学习毕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能把写作当作一件有兴趣而享受之事的学生更是少数。因此完全放手让学生去写,只布置要求而不监督容易流于形式,学生会应付、敷衍或偷工减料。如果只是粗略地查阅,容易让学生觉得,写好写坏一个样,反正老师不会仔细看,写作的热情就会慢慢消退。当他感觉老师在应付他时,他也会采用相同的办法来对付你,更有甚者,将老师批示有查阅的一面撕掉,再抄写一遍结尾,又当一次作业完成任务交差。如果這样,则是我们老师本意的完全颠覆。我们要求写随笔,本是想培养学生对写作的兴趣,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却因为我们自己处理不当,导致行动与目标的背道而驰,岂不痛哉?那么,如何操作才可以接近乃至达到目标呢?我认为可以考虑几点。
1.1 降低难度。
学生刚从初中上来,对写作的要求与能力肯定有一定的差距(我们山区学校,许多学生在初中没有写作的习惯,包括日记。表达对他们而言,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而许多高一的老师又是刚从高三下来,对学生作文的要求与能力容易停留在高三的水平,用此来衡量刚入高一学生的写作,感觉可谓是横竖都不顺眼,通篇都是毛病……这时,我们老师应调整心态,降低要求:一个镜头的描写,一个生动形象的细节描写,一个细节的呈现,一则性能的说明,一段情感的抒发,一则感悟的诠释……字数100字,150字……这样逐渐从内容、字数上增加要求,让学生感觉,难度不大,跳一跳,摸的着,有信心去完成,也能乐意去完成。写作是一个见效缓慢的过程,三年后要求达到的水平,我们不可能在进校时就要完全实现,也不可能通过一两次的写作就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教学节奏过快,欲速不达,甚至可能适得其反。刚开始我们主要是培养学生对写作的新感悟,有自我表达的激情和兴趣。
1.2 以肯定、表扬为主的评价方式。
对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我们总报以掌声鼓励,即使孩子摔倒了,我们也从不会指责、批评其脚步的紊乱,重心未与腿保持在一条线上等非正确的行走方式,孩子也在人们的鼓励中逐渐学会了走路。同样,对写作有困难或刚有兴趣的学生而言,表扬与肯定更是他们坚持下去的动力,是老师激励学生的法宝。我认为,只要是学生认真写作的内容,或多或少都能找到闪光点,这需要我们老师的及时跟进予以发现,肯定。这要求老师对学生的随笔通篇的阅读。勾画、旁批描写优美的句子,见解深刻的句子,富含哲理性的句子,或结构安排的巧妙,线索清晰、条例连贯,托物言志、以小见大的构思。这些都应成为肯定之所在。甚至在作文评讲课上,推荐、表彰随笔写的好的学生。一定让学生觉得:自己的努力得到老师的肯定是一种莫大的喜悦与收获,随笔也是老师十分重视的一种写作形式。在以后的写作中,会投入更大的热情。慢慢地,写作成为他们的喜爱之事时,应该说成功离他们就不远了,至少,经过两三年的练习,在定时的800字的写作要求,不会再成为他们的心病。
可能有老师会说,写随笔就是想减轻工作量,让老师从繁重的作文评改中解脱出来,如果照上面操作,会不会增加老师的难度呢?或至少没有减轻工作吧?其实吧,我认为只要是对学生真正有所帮助,我们老师再苦再累,也是在所不辞的,这是老师的职业素质与操守所决定的,我也相信这是我们老师的共同的信念;当然,我们在保证学生收获的同时,注重方式的改变,从而达到事半功倍,这也是我们工作中努力的方向。我认为,对随笔的修改还是有别于定时练笔作文的。不在字词上推敲、不追求语法的完美、不在标点上较真、不在谋篇布局的精妙。总之,淡化学生随笔中的不足,发现其中的优点。大凡改过作文的老师都有这感觉,评改作文花时费神的是改正作文中的不足之处,而点评其中的优点是用不了多少工夫的。
2.随笔也要讲究导向性
如果说第一阶段随笔以培养写作兴趣为主的话,那么第二阶段则要“别有用心”地提出要求,逐步引导学生写随笔,让他们尽可能地戴上镣铐舞蹈,如能将舞姿优美的呈现,一旦去掉桎梏,他们就会成为舞之天使。因为他们首先是学生,在目前的状况下,他们难逃考试的筛选,这可能涉及到他们今后人发展生的方向。考试,可以说是人群分流的一种方式与手段。我们不可能把学生都培养成自由写作者、撰稿人。所以,把随笔与应试作文相连也是大势所趋。由前面所说的场面、细节描写,感悟、体会的阐述,情怀的抒发 ,过度到“文章合为时而著”,引导学生养成关注时政、社会热点的习惯,对学习生活中遇到的人物、事件做出自己的评价和看法,写出观后感。这样,不仅能有利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也能锤炼学生的思辨力和对事物认识的深度,关注人生、道德、情操,使学生真正成为一个思想健康、健全的人,何乐而不为呢?
3.积累写作的素材
内容空洞,飘忽雷同,感情虚假,思想浅薄,文字空泛,几乎是时下中学生作文的通病,也是老师们最为头痛之所。生活中的热点不能引用入文,教材中人物、事例与他们绝缘。于是写出上面的内容也就不足为奇。其实,现在媒体,网络如此发达,学生对社会新闻、热点,大事的了解比老师还迅速,提到某一事物,他们比老师的反应还快。可为什么就是无法将这些事例引用入文呢?学生自己总结时说考试时想不起来了,或根本就没有考虑到。如此看来,除了写作的技巧,对材料的切入角度的娴熟与否外,最主要的是学生对该事例与材料未经过大脑的思考,提炼,使之变成自己的东西,而仅是一种消遣与娱乐,事情一过,时间一长,就全忘了,也很正常。这就要求引导学生关注热点,同时,尽可能让他们用一个较厚的本子写随笔或保留随笔本,在一段时间或考试前回顾自己的随笔内容,以期唤起曾经的记忆内容(自己动手,思考过的东西,是很容易做到),考试中就不会愁没有内容可写,虽然不能说素材能信手拈来,但也为800字的文章而绰绰有余。克服学生中作文的通病也就不难了。同时,可以让学生自我从随笔的纵向比较中会发现:自己写随笔的能力大大提高了,从当初的勉强为文,到现在的得心应手地写作,从当初的就事论事或点到为止,到现在的有一种思想深度,能够形成一家之言的思想火花。他们收获了一种自信、成功。同时从自如的写作中,也感受到写随笔的重要性,以及对写作的帮助。于是反过来又能促进他们更加认真,积极地写好随笔,形成随笔——作文——随笔的良好作用。
参考文献
[1] 孙绍振.《语文学习》2004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