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还是控权:中国金融监管现代化的机能定位

来源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anjiuz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限政府”和“有效政府”、行政权行使的制约与激励之间,充满着矛盾和悖论,而对其最佳平衡点的寻找和调适,不仅推动着行政法与公共行政关系的不断演进,而且决定着金融监管制度变革的发展走向和基本表现形式,即放松管制与加强监管的动态博弈和螺旋式上升。因之,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金融监管权配置及其运行,应当立足控权、兼重激励,通过有效的制度设计和机制运行,促进金融监管制度与市场约束机制的良性互动,以实现公益与私益、金融监管目标与企业利润追求的双赢。
其他文献
现今的多媒体时代大多数人是不读书的,这儿说的书仅限于文学作品,而在那些以读书为“专业”的领域又是什么情况呢?哈罗德·布鲁姆在其《西方正典》中这样描述道:在现今世界上的大学里,文学教学已经被政治化了,我们不再有大学,只有政治正确的庙堂,文学研究如今已经被“文化批评”所取代……这正是当下“专业”的文学研究和大学教学领域里实际境况,这儿的文学阅读已经成为形形色色的理论实验、兜售和角逐的场所,新马克思主义
继《春尽江南》之后,中篇小说《隐身衣》是自“先锋文学”一路走来的格非进一步“描写现实,超越现实”的“转型”之作,也是他“涉猎性较强”且自己“较为满意”的一个实验性作品。一向精于结撰中、短篇的作者,在这个不长的篇幅中以化入无痕的技法和切身经验,运用小说的形式反思了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这种“介入”可看做是对当下知识阶层最关心的一些话题的回应,某种意义上也达到了对先锋写作中“不及物性”的克服和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