炊烟是村庄的魂

来源 :思维与智慧·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yanmin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时候,炊烟是村庄的魂。
  我一直认为,炊烟升起的时候,那是一个村庄最温暖的季节。在乡野玩耍的孩子,在大杨树下扎堆的人们,在田里锄禾的父辈,下班的工人,他们踩着缕缕炊烟,唱着民间小曲,欣欣然地涌回村庄。此刻的村庄活在唐诗宋词的炊烟里,活在父亲的喇叭烟上,活在女人恬静的眸子中,檐瓦上的狗尾草和炊烟展开深情的交谈。
  炊烟一年四季,袅袅在村庄上空,只要是有人的地方,就有炊烟。我们常常在时光的地平线上,追逐炊烟的升起又落下,這是孩子眼睛里纯净无比的世界,或许,随着炊烟,孩子们可以走出茫茫苍苍的大山。随着淡白、浅蓝的炊烟,我们幻想着小鸟一样飞翔,在村庄任何一个角落,都会闻到炊烟的味道,炊烟召唤我们归心似箭的脚步。
  炊烟,慢些飘,带上我们,小小的心灵,渴望小鸟般拥有整个天空。我的成长与炊烟有关,与村庄有关,所有母亲们,不管日子怎样清贫,晨钟暮鼓,她们必然升起炊烟,让日子活色生香。对于炊烟,每个人的理解不同,我眼里的炊烟,那是值得敬畏和尊重的,它不仅仅是村庄的魂,更是几代人生命的写照,炊烟无声地交流着对世界的态度,风不解风情,总喜欢以它的意志转移炊烟对村庄的爱。很多年,我就是枕着这一缕炊烟沉睡,我希望自己也是炊烟,守着我的村庄,久久地不肯消散。每一次离别,对于行走在高楼大厦之间的游子,没有了炊烟的地方,哪里可以清澈地安眠,每一次和村庄依依惜别,我的脊梁弯了。
  炊烟是村庄的魂,我这么说,是因为一次次被陶醉。
  悠悠然的雨,扯起一池蛙。起风了,风摇曳着炊烟,跌跌撞撞地飘向远方。
  母亲,安静地纳着布鞋,给我们讲着故事。屋檐下的广播,正在播放《杨家将》。还是冬天的炊烟,粗线条的泼墨,炉火旺旺,炊烟倔强地伸向高空。一家人围炉,吃着火锅。眼巴巴瞅着钵子里的汤水沸腾着,望一眼檐瓦上被风雪推得踉踉跄跄的炊烟,父亲抿一口散酒,吃一口白菜,稠密的暖色调,栽种在心底,挥之不去。
  住进了城市,在鳞次栉比的楼层间,我怎么也找不到一缕炊烟。很多回,我脚步钻入一条低檐瓦的老街。在他们关着的院门处,默默地递去眸子,触摸我很久没有亲近的炊烟。闭上眼,大口大口呼吸炊烟里驱不散的乡愁。
  (郭旺启摘自《湖南工人报》2019年3月8日)
其他文献
我上高中时,学习很好,长相也过得去,但是我依然感到自卑。原因只有一个——我个子太矮,只有1.65米。班里的男生清一色的1.75米以上,和他们站在一起,我就像一个初中生。身高1.85米的生物课代表总在我耳边重复一句话:“兄弟,别着急,等哥考上大学生物系后,专门研究长高的药,让你40岁时还能蹿一蹿!”这句看似安慰的话,我听起来却那么刺耳。  那天,已经做好要参加校篮球比赛的我临时被换掉了,原因不言自明
墨子生病时,弟子跌鼻来探望他,就在枕边疑惑地问:“常听老师说,鬼神确实存在,具有带福祸的力量。能够降祸或赐福于人,给善者带来福,给邪恶的人带来祸。老师您是圣人,为何会生病呢?是否您说的话不正确?还是鬼神根本就没有制裁人的力量?”  墨子:“虽然我生病了,但你马上就把我和鬼神扯在一起是不恰当的。造成生病的原因很多,如风寒、疲劳、营养不均等等都是。你的想法就是看见许多扇门,而以为只要关闭其中一扇,这样
有个奇怪的悖论:我们都希望自己和别人不一样,却希望别人应该和自己一样。很多人爱说“将心比心”,这在常态下可行,在特殊情形之下,就不那么灵光。  我认识一些女朋友,爱穿奇形怪状的衣服,理由就是“我不想和别人一样”,这恐怕可以印证上面的说法。  其实,一样和不一样,都是相对的。我第一次上人体解剖课的时候,最惊讶的是那些尸体上肌肉的起止点,居然和书上写的一模—样。  我问老医生:“有没有不是这样长的肌肉
以前过年过节有许多的讲究,有的讲究是场面上的、礼仪性的,有的讲究则与吃有关。记得小时候进入腊月后,祖母总要全家人吃茨菰炖白肉,不放盐,对一般人家来说,这可是奢侈品,但是味道一般。祖母说这个时节吃这个好,吃下去可以补一年,嫌不好吃就当补品吃吧。  后来我发现,一年到头,祖母按时令吃的菜还真不少。腊月里吃酸菜,是胡萝卜叶腌制的。清明时节则吃杨柳面饼,就是将刚发芽的杨柳叶子采下来和上面薄薄地“摊”在锅里
一辆宝马车正在二手车商的停车场上闪闪发光。虽然它已经行驶了一些里程,但看起来完好无损。我只是觉得5万欧元贵得离谱。我对二手车稍有了解,在我眼里它最多值4万欧元。可卖方不让步。当他一星期后打电话给我,说我可以以4万欧元的价格买到那辆车时,我当场同意了。第二天我在一家加油站停车加油。加油站老板与我搭讪,要用53000欧元买我的车。我谢绝了。直到开车回家时我才认识到,我的行为多么不理智。某种在我眼里最多
1977年,斯坦福大学的社会心理学教授李·罗斯进行了一项实验。首先,他让志愿者做出一个选择:是否愿意挂上写着“来乔伊饭店吃饭”的广告牌在校园里闲逛三十分钟。罗斯选取的志愿者中,有大约一半的人同意挂上广告牌,另一半则不同意。  然后,罗斯让同意的和不同意的志愿者分别猜测其他人是否会同意挂广告牌,同时会选择哪种方式;同时猜测那些与他们选择不一致的人的特征屬性。  结果,在那些同意挂广告牌的志愿者中,6
一天晚上,清夜无眠,书海泛舟。读了一阵《中国历史大事年表》以后,竟突然想起机关后面的那棵老榆树,那粗黑的身姿、那深深的皱折、那凝重的篷冠,使人产生一种苍凉感。我一支接一支地吸烟,不知为什么。  老榆树也又长一岁了。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我走进这座城市的一栋红砖房,名曰广播站。砖房的西侧便有这棵榆树。不知道这棵树是野生的,还是谁栽的,反正那时候正壮实,生生不息,勃勃不已。但它很孤独,没人理它,没人
不得不说,科学谣言的攻击力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在我们对科学谣言进行了一次毁灭性的粉碎之后,它居然更善于伪装了,以更高明的手段混入了科学大本营中。  身边的科学是否真的是科学,或者它是乔装打扮的谣言,你分得清吗?这次你是不是又中招了?  当谣言像病毒一样在我们身边迅速传播时,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勇敢地与谣言对抗,将它们彻底粉碎。  谣言真可恶!它们伪装得相当真实,不仅仅骗了我们,还让我们误解了科学真相
常听老年朋友谈老。有人叹老,成天“老”字不离口,总说自己“不中用了”,自嘲“血管硬化、知识老化、思想僵化、等着火化”;有人不认老,怕说老,叫他一声“老人家”还很不情愿,常常面露愠色。看来,老人如何看待自己的老,态度大相径庭。  人老,乃自然规律。对步入老年行列的每个人来说,首先要知老,感觉到老。年龄是一件最令人无奈的事情,似乎刚刚挥手告别牙牙学语的孩提时代,倏忽之间,鬓角就增添了白发,额头就刻上了
“时间从我的身体里流走,就像忘了关的自来水。”读《山居七年》,看到这一句,不由得顿住。  阳光从窗外探进来,爬上蓝色的墙面,又流水一般,一寸寸向下漾,瀑流如绢帛,有绵软柔滑的质感。玻璃瓶里的富贵竹,又添了几片黄叶子。玫瑰蔫了,向日葵蔫了,金钱草也染了锈色。只有那束干花,紫色的碎朵新鲜如昔。  一直想着拿出去扔掉,一直忘了,有时是无意,有时是有意。它们曾如此绚烂地带给我喜悦。再美的花,再美的人,枯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