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概念隐喻不仅是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而且可以帮助构建语篇连贯。敏锐地察觉文章中的隐喻,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更深刻地理解文章,反过来,有效地使用隐喻,可以帮助我们更形象地表达思想并生产出连贯的文章。本文将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概念隐喻能够帮助我们构建篇章连贯,而且这种构建是通过被激活的蕴涵晕圈来实现的。
篇章衔接与连贯
衔接与连贯是篇章语言学的核心内容,研究的专家很多,然而对衔接与连贯的界定又众说纷纭。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可以比较明确地阐述两者的关系:衔接和连贯是两个紧密联系而又不同的概念,前者存在于篇章的表层,后者存在于篇章的底层,前者是有形的网络,后者是无形的网络,前者是技术手段,后者是客观效应,两者以篇章为纽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本文要讨论的是概念隐喻帮助我们构建篇章连贯的问题,所以,不涉及衔接问题。
概念隐喻构建篇章连贯
作为一种心智模式,概念隐喻可以帮助我们构建篇章连贯,这种构建是通过其已激活蕴涵晕圈可以实现的。下面我们以《道德经》第八章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道德经》第八章原文: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为行文方便,我们把它翻译成白话文,并在文中做相关标记。译文如下:
[句一]美德如水(1)。[句二]水善于滋养万物(2),而与万物不争(3),它处身于众人所厌恶的低洼地带(4),所以近似于道(5)。[句三]如水一样避高趋下,顺乎自然(6),君子居住善于选择静地;[句四]如水一样静默深远,不起波澜(7),君子善于保持心态宁静;[句五]如水一样润泽万物,公正均平(8),君子为人慈悲仁爱;[句六]如水一样堵塞必止,开决必流(9),君子说话信实可靠;[句七]如水一样净化污秽,趋于平衡(10),君子为政善于治理;[句八]如水一样随物成形,可方可圆(11),君子做事无所不能;[句九]如水一样冬天结冰,春天融化(12),君子行动起来总是合于时宜。[句十]正因为如水一样不争(13),君子才没有怨咎。
显然,在这个篇章中有两个概念隐喻:“美德看作水”和“君子看作水”。前者统辖着句群一,包括句一和句二,而后者则统辖着句群二,包括句三到句十。
1.句群一内部的连贯
统辖句一和句二的是概念隐喻“美德看作水”。它是概念“水”投射到概念“美德”上的结果。其中,“美德”为目标概念,“水”为来源概念。该隐喻产生过程可图示如下(图1):
图1“水”投射到“美德”上
来源概念“水”潜在蕴涵晕圈中有很多内容,其中被激活的蕴涵可图示如下(图2):
图2“美德看作水”中来源概念“水”被激活的蕴涵晕圈
文中“美德如水”所统辖的表达式及其隐喻意义可以列表如下(表1):
表1 “美德看作水”统辖的表达式及其隐喻意义列表
在句二内部,隐喻表达式之间是连贯的,所以,相应的隐喻意义之间也很好地连贯着。句一和句二以隐喻表达式之间的连贯为基础,其隐喻意义也很好地连贯着。句一和句二中这些隐喻意义之间的连贯则保证了句群内部句子之间的连贯,篇章连贯在句群内得以实现。此连贯机制如右图(图3):
图3概念隐喻“美德看作水”所构建的篇章连贯
2.句群二内部的连贯
统辖句三至句十是概念隐喻“君子看作水”。它源自概念“水”向概念“君子”的投射。其中“水”为来源概念,而“君子”为目标概念。这个概念隐喻产生过程可以图示如下(图4):
图4“水”投射到“君子”上
在隐喻“君子看作水”中,“水”被激活的蕴涵晕圈如下图(图5):
图5“君子看作水”中来源概念“水”被激活的蕴涵晕圈
例文中“君子看作水”所统辖的表达式及其隐喻意义可以列表如下(表2):
表2“美德看作水”统辖的表达式及其隐喻意义列表
表2中的隐喻表达式均来自来源概念“水”的一个蕴涵,它们是连贯的,所以,相应的隐喻意义也是连贯的,正是这些隐喻意义间的连贯又保证了句群二内部的连贯,而这个连贯又保证了篇章在这里的连贯。这个连贯机制可用图表示如下(图6):
图6概念隐喻“君子看作水”所构建的篇章连贯
3.句一和句群二之间的连贯
“美德”是一个道德概念,其上位概念是“品德”。“品德”这个框架有很多蕴涵,可以列表如下(表3):
a.美德是对人的道德评价。
b.美德是美好的品德。
c.美德需要一个“人”作承载者。
d.美德的内涵是随时间变化的。
等等
表3 框架“美德”的蕴涵
“君子”是我们世界知识中的一个概念,其义素列举如下(表4):
a.+ 人类
b.+ 有生命
c.+ 男性
d.+ 美德的承载者
e.+ 洁净
f.+ 好的
等等
表4“概念”君子义素列举
将表3和表4对比,可以看出“美德”需要一个“承载者”(表3的c项),而“君子”恰恰是“美德的承载者”(表4的d项)。根据世界知识,我们知道“君子”是“美德的承载者”。显然,“君子”和“美德”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如同刀刃与锋利的关系一样。在两个概念隐喻“道德看作水”和“君子看作水”中,共用着同一个来源概念“水”,而两个目标概念之间又有着紧密的关系。所以,两个概念隐喻之间便有了紧密的关系,前者是源,后者是流。这个关系如右图所示(图7):
图7“美德看作水”和“君子看作水”的关系
我们知道,文中统辖句群一的是概念隐喻“美德看作水”,而统辖句群二的是概念隐喻“君子看作水”,这两个概念隐喻共用着同一个来源概念“水”。从“美德看作水”到“君子看作水”,来源概念“水”被激活的蕴涵晕圈从概括到具体,这些蕴涵自然是连贯的;从“美德看作水”到“君子看作水”,目标概念“美德”和“君子”之间又是承载与被承载的关系,它们在意义上也是连贯的。这两个概念隐喻之间的语义关系网络如下图(图8):
图8 概念隐喻“美德看作水”和“君子看作水”之间的语义关系
这样以来,两个概念隐喻蕴涵的连贯就决定了两个概念隐喻相应的隐喻意义之间的连贯。基于此,它们所统辖的两个句群自然而然地连贯着。这个连贯机制如图9:
图9 两个概念隐喻共同构建全文连贯
《道德经》在内容方面是富于哲理的,在艺术上也是华丽绚烂的,这两者共同造就了其不朽的光辉。如果我们把这一篇章看作一幢高大的住宅楼,那么,其中一个个的小句就如同一个个的房间,一个个的句子就如同一个个的屋子,而一个个的句群就如同一个个的单元。在表面上,把一个个的房间、屋子、单元衔接起来的是混凝土,但在根本上保证整个大楼浑然一体的则是那些深藏其中的钢筋。同样,在例文中,尽管表层的衔接手段使文章显得很流畅,但真正使其内容连贯的,则是其中的概念隐喻。
篇章的连贯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实现篇章连贯的手段也是多种多样的,概念隐喻只是其中之一。本文只是通过具体的例子说明概念隐喻能通过其被激活的蕴涵晕圈来帮助构建篇章连贯。做这样的探讨也只是一种尝试,还盼能抛砖引玉,就教于方家。
参考文献:
[1]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2]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3]廖秋忠.廖秋忠文集[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
[4]冯晓虎.隐喻——思维的基础篇章的框架[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
[5]屈承熹著潘文国等译.汉语篇章语法[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6.
[6]屈承熹.功能篇章语法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上的应用[A].对外汉语教学语法探索[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7]田然.近二十年汉语语篇研究述评[J].汉语学习,2005,(01).
[8]郑贵友.汉语篇章分析的兴起与发展[J].汉语学习,2005,(05).
[9]王韫佳.第二语言语音习得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思路[J].汉语学习,2003,(02).
[10]张辉.语篇连贯的关联解释[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7,(02).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杂志社
篇章衔接与连贯
衔接与连贯是篇章语言学的核心内容,研究的专家很多,然而对衔接与连贯的界定又众说纷纭。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可以比较明确地阐述两者的关系:衔接和连贯是两个紧密联系而又不同的概念,前者存在于篇章的表层,后者存在于篇章的底层,前者是有形的网络,后者是无形的网络,前者是技术手段,后者是客观效应,两者以篇章为纽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本文要讨论的是概念隐喻帮助我们构建篇章连贯的问题,所以,不涉及衔接问题。
概念隐喻构建篇章连贯
作为一种心智模式,概念隐喻可以帮助我们构建篇章连贯,这种构建是通过其已激活蕴涵晕圈可以实现的。下面我们以《道德经》第八章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道德经》第八章原文: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为行文方便,我们把它翻译成白话文,并在文中做相关标记。译文如下:
[句一]美德如水(1)。[句二]水善于滋养万物(2),而与万物不争(3),它处身于众人所厌恶的低洼地带(4),所以近似于道(5)。[句三]如水一样避高趋下,顺乎自然(6),君子居住善于选择静地;[句四]如水一样静默深远,不起波澜(7),君子善于保持心态宁静;[句五]如水一样润泽万物,公正均平(8),君子为人慈悲仁爱;[句六]如水一样堵塞必止,开决必流(9),君子说话信实可靠;[句七]如水一样净化污秽,趋于平衡(10),君子为政善于治理;[句八]如水一样随物成形,可方可圆(11),君子做事无所不能;[句九]如水一样冬天结冰,春天融化(12),君子行动起来总是合于时宜。[句十]正因为如水一样不争(13),君子才没有怨咎。
显然,在这个篇章中有两个概念隐喻:“美德看作水”和“君子看作水”。前者统辖着句群一,包括句一和句二,而后者则统辖着句群二,包括句三到句十。
1.句群一内部的连贯
统辖句一和句二的是概念隐喻“美德看作水”。它是概念“水”投射到概念“美德”上的结果。其中,“美德”为目标概念,“水”为来源概念。该隐喻产生过程可图示如下(图1):
图1“水”投射到“美德”上
来源概念“水”潜在蕴涵晕圈中有很多内容,其中被激活的蕴涵可图示如下(图2):
图2“美德看作水”中来源概念“水”被激活的蕴涵晕圈
文中“美德如水”所统辖的表达式及其隐喻意义可以列表如下(表1):
表1 “美德看作水”统辖的表达式及其隐喻意义列表
在句二内部,隐喻表达式之间是连贯的,所以,相应的隐喻意义之间也很好地连贯着。句一和句二以隐喻表达式之间的连贯为基础,其隐喻意义也很好地连贯着。句一和句二中这些隐喻意义之间的连贯则保证了句群内部句子之间的连贯,篇章连贯在句群内得以实现。此连贯机制如右图(图3):
图3概念隐喻“美德看作水”所构建的篇章连贯
2.句群二内部的连贯
统辖句三至句十是概念隐喻“君子看作水”。它源自概念“水”向概念“君子”的投射。其中“水”为来源概念,而“君子”为目标概念。这个概念隐喻产生过程可以图示如下(图4):
图4“水”投射到“君子”上
在隐喻“君子看作水”中,“水”被激活的蕴涵晕圈如下图(图5):
图5“君子看作水”中来源概念“水”被激活的蕴涵晕圈
例文中“君子看作水”所统辖的表达式及其隐喻意义可以列表如下(表2):
表2“美德看作水”统辖的表达式及其隐喻意义列表
表2中的隐喻表达式均来自来源概念“水”的一个蕴涵,它们是连贯的,所以,相应的隐喻意义也是连贯的,正是这些隐喻意义间的连贯又保证了句群二内部的连贯,而这个连贯又保证了篇章在这里的连贯。这个连贯机制可用图表示如下(图6):
图6概念隐喻“君子看作水”所构建的篇章连贯
3.句一和句群二之间的连贯
“美德”是一个道德概念,其上位概念是“品德”。“品德”这个框架有很多蕴涵,可以列表如下(表3):
a.美德是对人的道德评价。
b.美德是美好的品德。
c.美德需要一个“人”作承载者。
d.美德的内涵是随时间变化的。
等等
表3 框架“美德”的蕴涵
“君子”是我们世界知识中的一个概念,其义素列举如下(表4):
a.+ 人类
b.+ 有生命
c.+ 男性
d.+ 美德的承载者
e.+ 洁净
f.+ 好的
等等
表4“概念”君子义素列举
将表3和表4对比,可以看出“美德”需要一个“承载者”(表3的c项),而“君子”恰恰是“美德的承载者”(表4的d项)。根据世界知识,我们知道“君子”是“美德的承载者”。显然,“君子”和“美德”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如同刀刃与锋利的关系一样。在两个概念隐喻“道德看作水”和“君子看作水”中,共用着同一个来源概念“水”,而两个目标概念之间又有着紧密的关系。所以,两个概念隐喻之间便有了紧密的关系,前者是源,后者是流。这个关系如右图所示(图7):
图7“美德看作水”和“君子看作水”的关系
我们知道,文中统辖句群一的是概念隐喻“美德看作水”,而统辖句群二的是概念隐喻“君子看作水”,这两个概念隐喻共用着同一个来源概念“水”。从“美德看作水”到“君子看作水”,来源概念“水”被激活的蕴涵晕圈从概括到具体,这些蕴涵自然是连贯的;从“美德看作水”到“君子看作水”,目标概念“美德”和“君子”之间又是承载与被承载的关系,它们在意义上也是连贯的。这两个概念隐喻之间的语义关系网络如下图(图8):
图8 概念隐喻“美德看作水”和“君子看作水”之间的语义关系
这样以来,两个概念隐喻蕴涵的连贯就决定了两个概念隐喻相应的隐喻意义之间的连贯。基于此,它们所统辖的两个句群自然而然地连贯着。这个连贯机制如图9:
图9 两个概念隐喻共同构建全文连贯
《道德经》在内容方面是富于哲理的,在艺术上也是华丽绚烂的,这两者共同造就了其不朽的光辉。如果我们把这一篇章看作一幢高大的住宅楼,那么,其中一个个的小句就如同一个个的房间,一个个的句子就如同一个个的屋子,而一个个的句群就如同一个个的单元。在表面上,把一个个的房间、屋子、单元衔接起来的是混凝土,但在根本上保证整个大楼浑然一体的则是那些深藏其中的钢筋。同样,在例文中,尽管表层的衔接手段使文章显得很流畅,但真正使其内容连贯的,则是其中的概念隐喻。
篇章的连贯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实现篇章连贯的手段也是多种多样的,概念隐喻只是其中之一。本文只是通过具体的例子说明概念隐喻能通过其被激活的蕴涵晕圈来帮助构建篇章连贯。做这样的探讨也只是一种尝试,还盼能抛砖引玉,就教于方家。
参考文献:
[1]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2]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3]廖秋忠.廖秋忠文集[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
[4]冯晓虎.隐喻——思维的基础篇章的框架[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
[5]屈承熹著潘文国等译.汉语篇章语法[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6.
[6]屈承熹.功能篇章语法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上的应用[A].对外汉语教学语法探索[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7]田然.近二十年汉语语篇研究述评[J].汉语学习,2005,(01).
[8]郑贵友.汉语篇章分析的兴起与发展[J].汉语学习,2005,(05).
[9]王韫佳.第二语言语音习得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思路[J].汉语学习,2003,(02).
[10]张辉.语篇连贯的关联解释[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7,(02).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