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玫文化随笔

来源 :世界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wy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开始讲一个故事就像是在餐馆向一个素昧平生的人调情。几乎每个故事的开头都是一根骨头,用这根骨头逗引那条狗,而那条狗又使你接近那个女人……
  这就是阿莫司·奥兹的“开头”观。
  读奥兹的《故事开始了》。很享受的一种感觉。不是因为他对诸多小说开头所做的那些深邃而又充满新意的探求,而是,这样的一部关于小说的研究专著竟是出于一位作家之手。
  因为是作家,便较之那些纯粹的评论家有了更为质感的思考。那或者来自作家本人的,小说实践之后的一种切肤的体会。于是才能愈加透彻地了然小说的开头为什么是这样的,而不是那样的;而这样的和那样的之间又会有怎样的参差。不同的开头会对整部小说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而这影响又怎样最终呼应了或这或那的那些初始的文字。
  是的,这就是奥兹奉献予我们的他对小说“开篇”的理解。而我本人,如果不是读了奥兹的《故事开始了》,或许轻易不会在意那些开头的真正含义。
  几乎从阅读此书的第一个段落开始,就本能地知道,这并不是一本写给普通读者的书。在某种意义上这书更像是写给作家的,抑或写给那些专门研究小说文本及至研究奥兹本人的评论家的。于是尽管这是一本出自作家本人的研究专著(并且是极为微观的,只涉及了小说的开头),但又不像是一本严格意义上的学术文本。这让我联想到一些国外大学的教学课程,教授们不单单要周而复始地讲述那些被定义了的教材,更要别出心裁地将他们获得突破的研究成果当作教材,传教于那些渴望新知识的莘莘学子。而奥兹的这份关于小说开头的讲义,很可能便是如此产物。
  当读完奥兹写于1996年的“引言”,果然印证了我最初的感觉。此书确为奥兹在世界各地的各种中学、大学乃至于博物馆的系列讲稿。于是《故事开始了》就又不单单是写给作家的了,也是写给学生们的,以及社会上所有热爱文学的人。
  所以选择这样的一个话题作深入的探讨,想一定是在奥兹阅读了无数小说之后,对小说的内在秩序发生了强烈的兴趣,尤其想要知道开篇和全文之间的起承关系。而完成这部自1995到1996年之间的讲稿期间,奥兹或许正在创作或已经完成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何去何从》。所以《故事开始了》和《何去何从》几乎形成了奥兹那个时期的一种“互文”,所以应该是并行不悖的,甚至相得益彰。
  事实上我要说的并不是奥兹的小说,而是自文学启航的这个阶段开始,奥兹就显现出了他小说家的天才与气象。一度我曾以为此书完成于奥兹创作最成熟的时期,否则何以如此驾轻就熟,纵横捭阖,鞭辟入里。转而又想,奥兹如日中天之后,他又怎么会再有闲暇慢慢论说那些斑驳而斑斓的开头呢,尽管他是那么喜欢它们。
  所以能在书中感受到奥兹的作家风范,是因为此书的叙述已完全超越了研究者的范式。奥兹几乎是以一种小说的方式在穿透那些文本,于是行文字字珠玑,无一处不精彩。即或讲述那些刻板的理念,枯燥的哲学,艰涩的思辨,奥兹所使用的依旧是那些既质感又动人心魄的语言。那是唯有写过小说的人才能写出的感觉和句子。所以读奥兹的书未曾有过一丝的烦闷,却是掩卷之后的一种悠长的意犹未尽。
  总之,奥兹一定是在拥有了无比深厚的文学积淀之后才开始写作的。《故事开始了》佐证了奥兹所涉猎的文学作品之多。而写作此书的前提一定是,他必须精读(不止一遍,甚至两遍、三遍、更多遍)那些大师的作品。奥兹带给我们的第一个收获,是我们跟随他认识了许多的作家和作品。一些是我们熟悉的,而另一些我们却一无所知。但奥兹显然深谙他们,对他们及他们的作品了然于心。于是,读《故事开始了》就仿佛是走在一道长长的走廊上。那长廊时而通透,时而曲折,却无限地深远。从冯塔纳到阿格农又到果戈理,然后是卡夫卡、莫兰黛、卡佛、马尔克斯……这长廊让我想到了罗布·格里耶和雷乃一道完成的那部新浪潮电影《去年在马里昂巴》。同样长长的走廊,一忽儿明亮,一忽儿晦暗。穿越时,我们瞻仰了一座座伫立长廊两侧的大理石雕像。
  在被选出的作家中,显然奥兹最钟情那些用希伯来文写作的以色列作家。他的同胞。是的,他的同胞,就意味着,他们有着几近于共同的信仰和人生。早期的犹太复国主义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犹太人被迫害的历史,及至今天的以色列人不愿再提起那段被屈辱的历史,甚至否定大流散时期犹太人那一如人类尘埃般的苍白。他们要重铸以色列人在世界的形象,将自己塑造成如大卫王一般的强健和英俊。是的,从阿格农到伊兹哈尔又到沙卜泰,全书所论及的十位作家中,就有三位来自以色列。奥兹在谈论他们的时候总是加倍满怀深情,总是在他们的小说开头中探寻到更多的新意,总是深怀着景仰和敬慕地讲述他们的才华。
  然后进入奥兹的“开头”。从操作程序上,奥兹如若想要强调开篇的作用,就必定先要为读者讲述故事的梗概。因为唯有知道了故事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乃至最后的终局,才能更准确更接近地进入奥兹的解析。于是奥兹的作家才华便因此无限张扬地表现出来,他几乎三言两语就能提纲挈领且极为生动地为我们描述一个故事(一些要几十万字才能说完的故事),以及倒腾清楚故事中那叠床架屋的人物关系。有时候他会游离于“开头”,尤其对那些他格外喜欢的情节不惜挥洒笔墨,甚至干脆对整部作品进行全面的“洗礼”。那显然是他的兴致所至,有时候要“偏离”很久很久以后才又重新回返原先的轨道上。
  在建立开头与全文关系的过程中,奥兹会告诉我们该怎样阅读这个开头,进而怎样辨析和文本的纠结关系。他并且开宗明义提示读者:小说的开头就是作者和读者之间的某种契约。即是说,通过这契约你能在小说中得到什么,或者,你干脆就什么也得不到。而这有时候并不是读者的问题,而是作者根本不想让你找到那隐秘的并且很容易就被忽略的那个进入的通道。
  于是透过奥兹的叙说,我们才真正意识到开头的紧要。有时候觉得开头就像所有的文字一样,是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的,甚至和整个谋篇布局都没有关系。有时候确实是文字本身在带动故事,其中诸多不确定因素,导致了连人物的命运都与开篇时大相径庭。还有的时候就因为有了某个句子或某段文字,就有了后面波澜起伏的故事。又有的时候有了故事,却苦于找不到一个好的开头,因为那开篇的文字将决定整部作品的基调。有时候开头时行云流水,而另一些时候却又难产一般地举步维艰……   但无论我们是否意识到了开头与通篇的联系,但好像,哪怕是看不到的,感觉不到的,甚至哪怕是冥冥中的,开头最终还是左右了你的整个的写作。
  作为作家,奥兹在论说中可谓纵横捭阖,多文体交混。时而白描一般的冷静,时而论辩一般的激情。进入纯粹理论后他用词严谨,缜密而准确;一旦回到了他所熟悉的小说层面,他便又立刻回归了那才情洋溢的作家本色。他或者将开头拆解开来,一句句解释;抑或前后照应地兼顾所有的细节。在条分缕析中,他总是旁征博引,信手拈来,仿佛任何文艺现象都可以作为他论点的佐证。
  作为作家的好还在于奥兹对小说内部结构的烂熟于心,所以永远不会有隔靴搔痒的尴尬。他不仅能看到文字的表面,还能感受到文字背后的意味。他不仅能参透文字的用意,还能体悟到作家的用心。小说何以如此开篇,又何以要沿着那条迷茫的路径发展下去。总之奥兹太知道其中的门道了,他就像潜伏其中的“线人”那样在揭示着某种奥秘,就像他在述说他自己。
  尽管此书是在述说奥兹的“开头”理论,但事实是,“开头”不过是奥兹进入小说的一个由头,而他所关注的始终是整个的文本。既然整部小说都在奥兹的视野中,奥兹的真知灼见便开始自由自在地飞翔:
  ——一个人怎样才能用语言触摸那混沌初开的体验?奥兹说,应该打破常规,把整个开头部分描写成一个连续不断的句子。或者在第一个声音和第二个声音之间,创造出一种在模仿对位基础上复调音乐最高形式般的赋格曲。
  ——奥兹对语言的功能情有独钟,他认为有时候在语言的运用中,应当把语言当作音调,而不仅仅是标识的手段。用一串又一串的拟声词,用旋律多变的混合曲调,这样,语言突然之间就不再仅仅具有标识的功能,而是开始歌唱,开始舞蹈起来。
  ——在卡佛极为简约的小说中,为什么既没有写到希望,也没有写到失望,却希望和失望都在字里行间的缝隙中了。为什么在这个既没有感情,又漫不经心的描写中,奥兹却能读出那个经过剪裁的内在的故事?
  ——面对马尔克斯《族长的秋天》,奥兹为什么会说,这部滑稽剧似的小说给我们提供的,是周而复始的精神混乱的永恒噩梦?
  ——为什么奥兹能从契诃夫的《罗德西尔德的小提琴》中发现悲剧性意识的转换?在契诃夫看来,悲剧感不再只属于高贵的丹麦王子,小说中那个小人物的棺材匠在临死的那一刻,也上升到了悲剧意识的高度。奥兹认为,这是来自于契诃夫的伟大革新。
  ——奥兹好像格外垂青于意大利女作家莫兰黛的小说《历史》。在论析中不厌其烦地讲述“二战”中德国士兵怎样强奸了意大利女人。然而奥兹所热衷的并不是这一事件本身,而是在这个事件中不断出现的情感的错位。马上要开赴非洲前线的年轻士兵,无非是想在罗马女人的身上找到母爱。然而为了隐匿自己的犹太血统,女人拒绝了这个年轻人(尽管他三天后将死于这场战争)。但女人的拒绝不是因为仇恨,而是来自她内心的恐惧。于是德国士兵错将拒绝当作了羞辱,进而导致了他的强奸行为。他们都没能正确理解对方的情感需求。正如奥兹所说,这是莫兰黛用梦魇般的光芒照亮的一幅令人恐怖的画卷。奥兹还说,这就是莫兰黛情欲加神秘的小说和读者之间订立的一份内在的、具有神学意义的藏而不露的合同,而读者也情愿对这份合同言听计从。
  这就是,《故事开始了》。这就是,这个人,怎样说都说不尽的,阿莫司·奥兹。
其他文献
While you paint me, I marvel at your skin.  The miracle of being twenty-four  Is there like a first blush as you touch in   The blemishes that make my face a war  I’m losing against time. So you begin
一只玲珑小鼠和一只大胖棕熊在大自然中是天敌、是朋友、是路人,还是根本没有交集的可能?而在艺术家天马行空的想象天地里,在形象、本能和习性上有着强烈反差的它们,竟成为表现人类情感、社会认知的一对好搭档。这就是荣获2013年第38届凯撒奖最佳动画片奖、2014年第86届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提名奖的法国动画片《艾特熊和赛娜鼠》。  动画片改编自比利时女作家嘉贝丽·文生(Gabrielle Vincent)创
名人故居不仅仅是一座单纯的建筑,更因为其主人的缘故而被赋予了史料和文化的内涵,是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国家宝贵的精神家园,从对待故居的态度中可以看出一个社会对文化的态度。  我国作为有着数千年灿烂精深文化的古国,名人故居自是不胜其数:北京香山正白旗村的曹雪芹纪念馆,将我们引回几百年前的红楼梦境;天津意大利风情十足的饮冰室,让我们领略到梁启超学贯中西的一代大师之风采;北京、上海、广州及绍兴的鲁迅故居,又令
在意大利米兰举办的第42届世界博览会已接近尾声,展期从今年5月1日至10月31日。本届世博会以“滋养地球,生命的能源”为主题,也是世博会史上首次以食物为主题,聚焦农业、粮食和食品,探寻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滋养人类、反哺地球,为全球提供充足、优质、健康和可持续的食品保障的有效途径。  在米兰西北部,110万平方米的世博会园区里汇集了140多个国家的场馆。整个米兰世博园区的规划灵感源自罗马古城的格
战争就是心灵扭曲的人结构一场扭曲别人心灵的游戏——动荡之世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以男性为中心的战争肉搏中,女性无法逃离,她们牺牲了尊严,遭受了蹂躏,在用柔弱的身躯抗击着战争的邪恶。  最有争议且另类十足的“二战”题材影片当属女导演莉莉娅娜·卡瓦的《午夜守门人》(1974)。电影讲述了一段羊爱上了狼的故事,结构了受虐与性虐的关系,演绎了危险与变态的恋情。那只纳粹集中营中当军医的狼,在战后隐姓埋名藏匿起
没有什么比走进丹尼尔的小屋更令我震动,令我疼痛。  这个小小的展览是给孩子们的。  走进丹尼尔的小屋之前,我们刚刚从死难犹太人的祭堂里走出,心上压着重重的石。死亡集中营的阴霾密布着。我们坐在祭堂宁静的大理石阶梯上。到处是沉重的心和沉重的神情。人们不讲话,也不微笑。翻译仪方为我读着镌刻在祭坛前黑色大理石墓碑上的那段话:不要去杀害你的兄弟姊妹,那是犯罪。  还有:把你看到的这人类相互残杀的历史记下来,
当你离开地球家园时,所带来的那种情感上的冲击是无法预测的。你低头俯瞰地球,意识到自己已经不在她的上面了。这种场景令人震撼不已,随即产生超现实的神奇感觉:“我们再也不在堪萨斯州了。”我先后执行过美国宇航局的五次航天任务,总共在太空中度过了55天。这些经历让我明白了,进入太空飞行并不是一个令人震撼的瞬间,而是既非常神奇又无比平淡。它拥挤嗜杂,偶尔使人不舒服。太空旅行,至少用我们今天这样的方式进行,并不
D.H.劳伦斯称赞她的作品是“天才之作”;徐志摩评价她的创作为“纯粹的文学,真正的艺术”;弗吉尼亚·伍尔芙曾在日记中写道,她的小说是“我唯一感到嫉妒的作品”。她就是被誉为“英语界的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女王凯瑟琳,曼斯菲尔德。  曼斯菲尔德是20世纪初蜚声英国乃至世界文坛的一位才华卓越的女作家。在短短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她用细腻、诗意的笔触,为世人写下了88篇经典短篇小说。她所生活的时代是现代派文学蓬
航班已经晚点4个小时,我漫无目的地在阿尔伯克基机场的候机楼里闲逛着, 这时候喇叭响了,“如果有人懂得阿拉伯语,请立即赶往4号登机门。”那不正是我乘坐的航班使用的登机门吗?未及细想我就走了过去。  一位上了年纪的老妇人倒在地上,大哭不止。她穿的传统巴勒斯坦刺绣长袍让我想起了我的祖母。“跟她谈谈,”航空公司工作人员催促我,“我们告诉她航班延误的消息后,她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我弯下腰去搂住她,用不太熟
金翅雀又名金翅、绿雀。小型鸟类,体长12-14厘米。翅上翅下都有一块大的金黄色块斑,无论站立还是飞翔时都很醒目。栖息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山脚和平原等开阔地带的疏林中。常单独或成对活动。主要以植物果实、种子等农作物为食。金翅雀羽色鲜艳,叫声动听,是鸣禽中的佼佼者。  【微评】 小精灵似的金翅雀非常机警敏捷,一般情况下很难近距离地拍到它。这组片子表现出金翅雀展翅飞翔的瞬间以及在溪涧戏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