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思维在生物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 :中学生数理化·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wqxq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创造性思维,就是打破常规,不按人们习惯形成的“套路”去分析、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模式.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注意这方面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收到很好的效果.下面用实例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打破思维定式
  
  思维定式的消极作用往往表现在思维活动的呆板性和理解知识的片面性.生物实验教学中恰当地应用反例,可有效地消除思维定式对学生的消极影响,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验中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去打破思维定式.如在“观察植物细胞壁分离和复原”实验课时,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要采用紫色洋葱作观察材料?能不能用其他材料替换?可不可以用其他溶液代替30%的蔗糖溶液等等,教师可要求每个实验组需做四组临时装片,分别用30%的蔗糖溶液,50%的蔗糖溶液,1molKNO3溶液和1mol醋酸溶液进行实验,并用显微镜随时观察,发现前三组在2~3分钟后发生部分质壁分离,5分钟后质壁分离现象明显,而第四组无质壁分离现象发生.这时,可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二、在变异中求创新
  
  将常规方法颠倒一下,即进行逆向思维,这种思维常能突破旧框框,克服保守性和片面性,使局面豁然开朗,使难题迎刃而解,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进行“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时,学生对“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时,学生对色素的提取和分离感兴趣,这时教师通过启发,有的同学立即想到用无水乙醇代替丙酮提取色素,有的同学想到用白棉线代替毛细吸管划滤细线的方法,效果都不错,学生创新的信心也得到增强.
  
  三、加强讨论,培养发散思维
  
  由于学生个体实验操作能力的差异,因而实验过程中,有的小组可能会成功地完成实验,有的小组在实验过程中会出现与预期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结果,此时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总结实验成功的实验,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并对实验结果进行科学处理,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例如,在观察“根对矿物质元素离子的交换吸附现象”实验中,学生把染色、漂洗后的根分别放入等量的CaCl2溶液和蒸馏水中,结果发现蒸馏水和CaCl2溶液都变成了蓝色,通过师生共同讨论分析,学生认识到蒸馏水变色主要是由于根尖上的浮色末冲洗干净造成的,从而真正理解了交换吸附的原理.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变学生被动接受为学生主动探讨和汲取,有利于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能力;有利于改善学生对实验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对于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具有创造力的人才都将发挥重要作用.
其他文献
当代美国作家科马克·麦卡锡的《路》是一部后启示录小说。它虚拟了一个惨淡的末日世界,一对父子在这个荒凉、阴暗、绝望的世界里挣扎求生的故事。本文从死亡意识入手,采用文
《洞里洞外的小老鼠》  文/〔法〕多米蒂尔  绘/〔法〕让—奥利维埃·埃恩  译/卢小萍  接力出版社2005年9月出版    一个洞,打破了老鼠一家平静的生活。一本钻了洞的书,或许就能开启孩子的想象。  “从前,有一本书,书上钻了一个洞。书一打开,一个洞就变成了两个洞,有很大的穿堂风。”老鼠一家在这本书里过着平静的生活,直到妹妹亨利埃特五岁生日的那天,小老鼠朱勒发现了这些洞——朱勒兴奋无比,这一
兴趣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原动力,是发明创造的精神源泉,也是最好的教师.九年级学生正处于兴趣广泛、求知欲旺盛的时期.教师如果从化学课的起始年级就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并因势利导,使学生把兴趣转化成乐趣,进而转化成志趣,就能保持学生对化学学习经久不衰的求知欲.    一、重视化学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化学对于九年级学生来讲是一门新学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较强,对于变幻莫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