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温州市委原书记陈德荣算过这样一笔账:“公办学校培养一名小学生,市级财政需要投入1.4万元。如果补助民办学校30%,只需要4200元就可以培养一名小学生。课程一样,培养目标一样,而公共财政节约三分之二,何乐而不为?”
2010年,国家民办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定在温州。截至2016年初,温州民办教育的制度设计也从“1 9”升级到“1 14”,共吸引70多亿元民间资金进入教育领域。同时,北京新东方、江苏翔宇、上海协和等一批国内知名教育集团落户温州,形成以多元办学为特点的“温州模式”。温州经验无疑为全国的民办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温州新政”释放积极信息
随着新世纪的形势变化,曾经活跃的民办教育遭遇“寒潮”:大量民办学校或倒闭或在夹缝中生存。2010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积极探索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也正是在这一年,温州成为国家民办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地区。2011年11月,温州出台“1 9”政策。
2014年,温州在该政策基础上,不断完善并形成了温州市民办教育的“1 14”改革方案。
这一政策的总体思路是:以大力发展民办教育为根本出发点,从解决实际问题着手,按照分类管理的办法,清理各种歧视性政策;从登记管理、财政扶持、融资政策、队伍建设、产权属性、合理回报、税费优惠、土地政策、治理结构、办学体制等10个方面进行制度重建,建立了与营利性、非营利性民办学校相对应的公共政策体系。这一政策核心,从明确区分法人属性入手,分类运作,破除民办教育在师资、产权、税费等方面的不公壁垒。这些政策在当时被视为最系统、最综合的改革文本。
在这之前,学校资产存在不得抵押、对外担保等规定,融资难是一道玻璃门。“1 9”提出组建国资引导、民资参与的担保公司,为民办学校提供贷款担保外,还明确民办学校非教学设施、学费收费权和知识产权,都可以作为抵押或质押,向银行申请贷款。政策出台以来,政府对民办教育的专项奖补资金和购买服务资金额达5.85亿元,是试点以前的350%。加上最低工资制、社保政策的跟进,该市民办学校骨干教师流失率大大降低。
“温州新政”释放的积极信息,引来民资新的热情。2013年1月,江苏翔宇集团与永嘉县政府签订合作协议,政府花4.7亿元打造的省级标准校园免费试用3年,由翔宇集团创办温州翔宇中学。4月,温州龙湾越秀学校账户,一笔300万元质押贷款到账。学校以收费权作为质押,开启民办学校直接融资的先河。这个案例,打消了银行看待民办学校的有色眼镜,更突破以往民办学校不能获得贷款的制度。11月,平阳县浙鳌高级中学与县教育局签署协议,民办浙鳌高中托管了公办平阳二中。民办接管公办,民校彰显出“名校”马太效应。这个案例,不仅提供民办托管办学的样本,更寓意民办学校可作为领跑者。
上海教科院民办教育研究中心曾将温州民办教育的发展轨迹命名为“温州模式”,并列为中国民办教育的四大模式之一,并指出“温州模式”的主要特点为“按需办学、大家办学、面广量大、实用为主、产教结合”。温州市教育局民办教育处副处长陈长河说:温州民办教育改革试点之所以能取得这些成果,得益于当地民办教育基础较好,而民办教育的发展又和温州经济社会的特点直接相关。温州是民营经济发祥地,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者,民营经济比重占80%左右,民间资金丰裕。在“藏富于民”而公办教育资源又先天不足的温州,民办教育自然而然地起步早、总量多。
分类管理是改革前提
2015年10月14日,温州市举行一场校长培训会,培训的内容以民办学校分类登记管理为主。此次改革中,温州规定:民办学校按照营利性、非营利性分类登记为民办事业单位法人或企业法人。分类登记管理使得民办学校在享受土地、税收等优惠时,不再面临身份的尴尬,更直接的利好则来自政府的专项奖补资金和以购买服务形式提供的财政支持。目前,温州参加登记的学校537所,其中登记为非营利性民办学校443所,营利性民办学校94所。
登记为民办事业法人的民办学校,不仅能够在土地、税收等方面享受优惠,温州市财政每年还将安排3000万元作为专项奖补资金,此外,还有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补助资金。对于符合条件的学校,根据在校生人数,按当地上年度生均教育事业费标准给予补助,其中义务教育阶段补助比例为30%至50%,学前教育、高中段教育补助比例为20%至30%。分类管理破除了公共财政对民办教育扶持的政策障碍,反过来,民办教育的蓬勃发展又能有效缓解公办教育资源的压力,尤其是优质教育供给不足的问题。
3月27日,在中小学办学体制改革高峰论坛上,温州市教育局副局长戚德忠说:不管政府财政实力多雄厚,民办教育始终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灵活机制。温州市委原书记陈德荣算过这样一笔账:“公办学校培养一名小学生,市级财政需要投入1.4万元。如果补助民办学校30%,只需要4200元就可以培养一名小学生。课程一样,培养目标一样,而公共财政节约三分之二,何乐而不为?”
做好引导与服务
政策环境的不断优化,让温州的民办学校焕发了生机。
苍南县民办学校数量约占温州市民办学校总量三分之一,“小政府大社会”的特征尤为明显。到过苍南县海西太阳人国际幼儿园的人,都会惊叹这所县城幼儿园里的现代化教育先进设施:影剧院、艺术演播厅、音乐厅、美术创意厅、滑冰场、足球场、排球场、亲子图书馆、面包房、科学实验室等。这所引来台胞投资亿元、刚刚建成投入的幼儿园是太阳人幼教集团董事长吴曙晖在苍南倾力打造的第5所幼儿园。在已创办苍南民办幼兒园18年的吴曙晖看来,如今联合台资不断扩大教育产业,得益于近些年不断优化的民办教育政策。“登记为非营利事业法人,虽然对学生收费不得高于当地上年度生均教育事业费3倍的标准,但我们享受了更多的优惠。”吴曙晖介绍:政府的奖补、购买服务等政策,让自己能安心办好学。 “得到政府扶持,我们也会利用各种方式回报社会。”吴曙晖介绍,海西太阳人国际幼儿园,长期聘请的台湾幼教专家管理团队面向苍南所有幼儿园进行师资培训,“只要想来学习的,我们都欢迎”。同样,由永嘉县政府提供土地、校舍,江苏翔宇集团入驻办学的温州翔宇中学,无论办学模式、课程改革还是设备资源,该校都对有需要的学校敞开大门。“除了每年免费帮政府培养300名学生外,计划建成10个主题场馆的学校博物馆也都面向全县学生开放。”总校校长卢志文介绍:只要提前预约,目前已建成开放的昆虫馆、蝴蝶馆和灯谜馆都可以免费参观。
另一所民办学校,振中中学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虽然刚建校一年,但师资配备和各项设施已经一应俱全。文成是侨乡,学校80%以上的学生都是留守儿童。校长王振中说:“如果没有文成县政府在资金、用地和政策上的种种支持,办一所民办学校不可能这么顺利。”在文成县教育局局长王新亮看来,这源自当地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迫切需求。在温州,“让教育家办教育”的理念深入人心,王振中和他的团队正好能填補这一空白,双方一拍即合。
苍南县教育局副局长陈先葵认为:政府花这么多钱去扶持民办学校,就是为了让老百姓能花更少的钱享受到更多样化的教育服务;公共财政常年收支不平衡,无论是在过去的历史阶段,还是在今后一个很长时期内,民办教育要继续为财政减负和教育普及作出贡献;对于民办学校,政府要走的就是做好引导和服务工作。
统一社保,让民办教师安心
2002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民办教育促进法》中规定:民办教育事业属于公益性事业,与公办学校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被定性为“民办非企业”。因此,民办学校,只能按照企业标准为教师办理社会保险,导致民办学校教师退休后养老金只有公办教师的一半。具体说:若参加企业养老保险,一位参保缴费满20年的教师,退休后,养老金能拿到退休前工资的36%,而参加事业单位保险,则能拿到70%以上。
这成为民办学校教师的不安定因素,民办学校也被调侃为公立教师的“人才培养基地”。温州乐清一所民办中学的物理教师王润秋说:“1 14”文件中《关于进一步加强民办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办法》把我最烦恼的事情解决了。以前待遇低,工作不稳定,我们都戏称自己是“跑江湖卖艺的”。2011年,温州民办教育改革新政针对教师社保问题出台了《关于完善民办教育社会保险制度的实施办法(试行)》,标志着公办、民办学校教师从此将享受同等待遇,凡是符合条件的民办学校教师,均按公办学校教师标准参加事业单位社会保险。
温州市文成县振中学校校长王振中表示:此次改革最大的举措,莫过于允许民办学校教师参加事业单位社会保险。改革之前,民办学校的教师流动性较大,教师年流动率超过10%,部分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年流动率甚至高达40%。
王振中认为:统一社保让民办学校的师资队伍得以稳定,这是民办学校能够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优质民办教育的发展,能够实现多方共赢,首先满足了社会对于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望,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高端的教育,同时,节省了公共财政支出。省下的教育经费可以投入到薄弱学校的建设当中,另外,也引进了优秀人才和先进的教育理念,能够促进当地学校的发展。
温州市教育局民办教育处副处长陈长河这样解读温州模式:政府、社会资本和教育专家三者的优质要素通过良性互补,在推动民办教育发展的同时实现共赢。
2010年,国家民办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定在温州。截至2016年初,温州民办教育的制度设计也从“1 9”升级到“1 14”,共吸引70多亿元民间资金进入教育领域。同时,北京新东方、江苏翔宇、上海协和等一批国内知名教育集团落户温州,形成以多元办学为特点的“温州模式”。温州经验无疑为全国的民办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温州新政”释放积极信息
随着新世纪的形势变化,曾经活跃的民办教育遭遇“寒潮”:大量民办学校或倒闭或在夹缝中生存。2010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积极探索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也正是在这一年,温州成为国家民办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地区。2011年11月,温州出台“1 9”政策。
2014年,温州在该政策基础上,不断完善并形成了温州市民办教育的“1 14”改革方案。
这一政策的总体思路是:以大力发展民办教育为根本出发点,从解决实际问题着手,按照分类管理的办法,清理各种歧视性政策;从登记管理、财政扶持、融资政策、队伍建设、产权属性、合理回报、税费优惠、土地政策、治理结构、办学体制等10个方面进行制度重建,建立了与营利性、非营利性民办学校相对应的公共政策体系。这一政策核心,从明确区分法人属性入手,分类运作,破除民办教育在师资、产权、税费等方面的不公壁垒。这些政策在当时被视为最系统、最综合的改革文本。
在这之前,学校资产存在不得抵押、对外担保等规定,融资难是一道玻璃门。“1 9”提出组建国资引导、民资参与的担保公司,为民办学校提供贷款担保外,还明确民办学校非教学设施、学费收费权和知识产权,都可以作为抵押或质押,向银行申请贷款。政策出台以来,政府对民办教育的专项奖补资金和购买服务资金额达5.85亿元,是试点以前的350%。加上最低工资制、社保政策的跟进,该市民办学校骨干教师流失率大大降低。
“温州新政”释放的积极信息,引来民资新的热情。2013年1月,江苏翔宇集团与永嘉县政府签订合作协议,政府花4.7亿元打造的省级标准校园免费试用3年,由翔宇集团创办温州翔宇中学。4月,温州龙湾越秀学校账户,一笔300万元质押贷款到账。学校以收费权作为质押,开启民办学校直接融资的先河。这个案例,打消了银行看待民办学校的有色眼镜,更突破以往民办学校不能获得贷款的制度。11月,平阳县浙鳌高级中学与县教育局签署协议,民办浙鳌高中托管了公办平阳二中。民办接管公办,民校彰显出“名校”马太效应。这个案例,不仅提供民办托管办学的样本,更寓意民办学校可作为领跑者。
上海教科院民办教育研究中心曾将温州民办教育的发展轨迹命名为“温州模式”,并列为中国民办教育的四大模式之一,并指出“温州模式”的主要特点为“按需办学、大家办学、面广量大、实用为主、产教结合”。温州市教育局民办教育处副处长陈长河说:温州民办教育改革试点之所以能取得这些成果,得益于当地民办教育基础较好,而民办教育的发展又和温州经济社会的特点直接相关。温州是民营经济发祥地,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者,民营经济比重占80%左右,民间资金丰裕。在“藏富于民”而公办教育资源又先天不足的温州,民办教育自然而然地起步早、总量多。
分类管理是改革前提
2015年10月14日,温州市举行一场校长培训会,培训的内容以民办学校分类登记管理为主。此次改革中,温州规定:民办学校按照营利性、非营利性分类登记为民办事业单位法人或企业法人。分类登记管理使得民办学校在享受土地、税收等优惠时,不再面临身份的尴尬,更直接的利好则来自政府的专项奖补资金和以购买服务形式提供的财政支持。目前,温州参加登记的学校537所,其中登记为非营利性民办学校443所,营利性民办学校94所。
登记为民办事业法人的民办学校,不仅能够在土地、税收等方面享受优惠,温州市财政每年还将安排3000万元作为专项奖补资金,此外,还有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补助资金。对于符合条件的学校,根据在校生人数,按当地上年度生均教育事业费标准给予补助,其中义务教育阶段补助比例为30%至50%,学前教育、高中段教育补助比例为20%至30%。分类管理破除了公共财政对民办教育扶持的政策障碍,反过来,民办教育的蓬勃发展又能有效缓解公办教育资源的压力,尤其是优质教育供给不足的问题。
3月27日,在中小学办学体制改革高峰论坛上,温州市教育局副局长戚德忠说:不管政府财政实力多雄厚,民办教育始终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灵活机制。温州市委原书记陈德荣算过这样一笔账:“公办学校培养一名小学生,市级财政需要投入1.4万元。如果补助民办学校30%,只需要4200元就可以培养一名小学生。课程一样,培养目标一样,而公共财政节约三分之二,何乐而不为?”
做好引导与服务
政策环境的不断优化,让温州的民办学校焕发了生机。
苍南县民办学校数量约占温州市民办学校总量三分之一,“小政府大社会”的特征尤为明显。到过苍南县海西太阳人国际幼儿园的人,都会惊叹这所县城幼儿园里的现代化教育先进设施:影剧院、艺术演播厅、音乐厅、美术创意厅、滑冰场、足球场、排球场、亲子图书馆、面包房、科学实验室等。这所引来台胞投资亿元、刚刚建成投入的幼儿园是太阳人幼教集团董事长吴曙晖在苍南倾力打造的第5所幼儿园。在已创办苍南民办幼兒园18年的吴曙晖看来,如今联合台资不断扩大教育产业,得益于近些年不断优化的民办教育政策。“登记为非营利事业法人,虽然对学生收费不得高于当地上年度生均教育事业费3倍的标准,但我们享受了更多的优惠。”吴曙晖介绍:政府的奖补、购买服务等政策,让自己能安心办好学。 “得到政府扶持,我们也会利用各种方式回报社会。”吴曙晖介绍,海西太阳人国际幼儿园,长期聘请的台湾幼教专家管理团队面向苍南所有幼儿园进行师资培训,“只要想来学习的,我们都欢迎”。同样,由永嘉县政府提供土地、校舍,江苏翔宇集团入驻办学的温州翔宇中学,无论办学模式、课程改革还是设备资源,该校都对有需要的学校敞开大门。“除了每年免费帮政府培养300名学生外,计划建成10个主题场馆的学校博物馆也都面向全县学生开放。”总校校长卢志文介绍:只要提前预约,目前已建成开放的昆虫馆、蝴蝶馆和灯谜馆都可以免费参观。
另一所民办学校,振中中学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虽然刚建校一年,但师资配备和各项设施已经一应俱全。文成是侨乡,学校80%以上的学生都是留守儿童。校长王振中说:“如果没有文成县政府在资金、用地和政策上的种种支持,办一所民办学校不可能这么顺利。”在文成县教育局局长王新亮看来,这源自当地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迫切需求。在温州,“让教育家办教育”的理念深入人心,王振中和他的团队正好能填補这一空白,双方一拍即合。
苍南县教育局副局长陈先葵认为:政府花这么多钱去扶持民办学校,就是为了让老百姓能花更少的钱享受到更多样化的教育服务;公共财政常年收支不平衡,无论是在过去的历史阶段,还是在今后一个很长时期内,民办教育要继续为财政减负和教育普及作出贡献;对于民办学校,政府要走的就是做好引导和服务工作。
统一社保,让民办教师安心
2002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民办教育促进法》中规定:民办教育事业属于公益性事业,与公办学校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被定性为“民办非企业”。因此,民办学校,只能按照企业标准为教师办理社会保险,导致民办学校教师退休后养老金只有公办教师的一半。具体说:若参加企业养老保险,一位参保缴费满20年的教师,退休后,养老金能拿到退休前工资的36%,而参加事业单位保险,则能拿到70%以上。
这成为民办学校教师的不安定因素,民办学校也被调侃为公立教师的“人才培养基地”。温州乐清一所民办中学的物理教师王润秋说:“1 14”文件中《关于进一步加强民办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办法》把我最烦恼的事情解决了。以前待遇低,工作不稳定,我们都戏称自己是“跑江湖卖艺的”。2011年,温州民办教育改革新政针对教师社保问题出台了《关于完善民办教育社会保险制度的实施办法(试行)》,标志着公办、民办学校教师从此将享受同等待遇,凡是符合条件的民办学校教师,均按公办学校教师标准参加事业单位社会保险。
温州市文成县振中学校校长王振中表示:此次改革最大的举措,莫过于允许民办学校教师参加事业单位社会保险。改革之前,民办学校的教师流动性较大,教师年流动率超过10%,部分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年流动率甚至高达40%。
王振中认为:统一社保让民办学校的师资队伍得以稳定,这是民办学校能够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优质民办教育的发展,能够实现多方共赢,首先满足了社会对于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望,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高端的教育,同时,节省了公共财政支出。省下的教育经费可以投入到薄弱学校的建设当中,另外,也引进了优秀人才和先进的教育理念,能够促进当地学校的发展。
温州市教育局民办教育处副处长陈长河这样解读温州模式:政府、社会资本和教育专家三者的优质要素通过良性互补,在推动民办教育发展的同时实现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