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物理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

来源 :中学物理·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y130064670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任务分解、教学活动、教学建议三方面,以“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为例,具体阐述如何以教学内容为载体,以情景提问为引导,以探究活动为主体,达成核心素养目标的过程.
  关键词:核心素养;教学设计;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应用
  作者简介:孔启宏(1980-),男,浙江长兴人,本科,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高中物理学科教学.
  梁旭(1962-),男,浙江上虞人,本科,中学特级教师,浙江省高中物理教研员,研究方向:中学物理教学目标、方法和策略.
  1任务分解
  任务1:经历力与运动关系的探究过程.
  任务2:理解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任务3: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应用.
  任务4:探究影响惯性大小的因素.
  2教学活动
  任务1:经历力与运动关系的探究过程.
  问题情景:如图1、图2所示,问题见表1所示.
  3如图2,小球多次从同一位置释放,小球能到达的位置与释放位置的高度关系怎样?如果没有摩擦和空气阻力,小球能够到达的位置有什么特点?
  4如图2,如果没有摩擦和空气阻力,将右边的斜面变成水平,小球将如何运动?会用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方法分析运动与力的关系.能观察分析伽利略实验中小球低于释放高度的原因并提出证实方案
  5为什么亚里士多德对力与运动的关系的认识,长时间被认为是正确的?他获得结论的方法是怎样的?伽利略又是通过怎样的方法来获得结论?认识到仅依靠观察得到的结论未必正确,须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实验、分析、推理、论证才能获得对本质的认识
  6物体的运动状态可以用哪个物理量来描述?你能否将伽利略的表述概括为对运动和力关系的一般认识?会从伽利略对运动和力关系的表述逐步概括成牛顿第一定律的表述
  教学建议:
  (1)思维引导建议:由于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对问题1,学生可能回答正确的结论,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忆亚里士多德曾得到怎样的结论,同时指出亚里士多德产生的错误并不是他个人的原因,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物体的相互作用——力还缺乏深刻的认识.对问题2,伽利略认为亚里士多德的错误原因是没有认识到摩擦力的存在,学生因为已经有各种力的概念,能够对生活中的事例进行清晰的运动和力的分析,可以让学生举例说明.问题3和4的推理过程对于学生不是难点,但需要体验.问题5,通过学生思考,认识到科学研究的方法对于获得正确结论的重要性,问题6,从力和运动的角度,从具体情境到一般表述,引导学生进行更加本质的概括,通过这一概括过程,认识不同科学家对物理研究作出的贡献.
  (2)实验探究建议:①演示实验不一定要选杯子,用粉笔盒等身边的东西也可以;②演示斜面实验,应选用小钢球,斜面可用PVC材料,比较光滑一些或者用钢卷尺做斜面,方便调节角度.
  (3)教学活动建议:问题1至4学生独立回答;问题5、6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展示自己的想法,同学与教师补充、完善.
  任务2:理解牛頓第一定律.
  问题情景:如图3、图4、图5所示,问题见表2所示.
  教学建议:
  (1)思维引导建议:由于初中就已涉及到固液气三态的惯性,所以对学生回答的要求不能仅停留在“因为惯性”,需要细化分析、推理过程,注重对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图5,学生有可能认为人受到了向前的惯性,所以前倾,我们需要尽可能暴露出学生原有概念的问题,从而示范应用物理规律的科学思维过程,分析开始时人的运动、刹车后车厢的运动和根据牛顿第一定律推理得到刹车过程中人相对车厢的运动,解释现象,进而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
  (2)教学活动建议:让学生回答,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学生的思维过程和语言表述.
  任务4:探究影响惯性大小的因素.
  问题情景:如图8、图9、图10、图11所示,问题见表4.
  6图11为气垫导轨、光电门装置,可快速测出滑块上遮光条通过光电门的挡光时间进行测速,同时测量滑块经过两个光电门的时间间隔.“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程度”的表达式是什么?
  7如何完成不同速度下的“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程度”的测量?能够对影响惯性大小的因素提出猜想,设计实验方案或寻找例子对因素进行分析、判断
  教学建议:
  (1)思维引导建议:学生可能会受初中惯性章节后的“制动距离”的影响,已经形成了“速度大惯性大”的错误概念.而此处的探究正好让学生体会要得到一个实际问题的结论需要经历:物理语言描述(概念界定)、模型建立、实验设计和方案实施的过程,有利于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的提升.
  (2)教学活动建议:问题1、2、3可以由学生自主解答;问题3、4可以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讨论,教师引导与点拨;问题5、问题6、问题7可按照学生的程度确定老师引导和学生独立思考的比例.
其他文献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中国四大名著中的三部成于嘉靖年间……    一般说到明嘉靖年间的社会与政治情况,总是以负面的评价为多。但是从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来看,这其实是一个相当活跃的年代。郑振铎著《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将中国文学的自然进程分为古代、中世和近代三期,认为近代文学始于明代嘉靖时期,这虽然不是普遍的分期方法,但也足以提醒人们注意嘉靖文学的历史意义。而嘉靖时期的文学变异,首先在于形
坚持正确导向  杨艾霞  面对当前社会思潮的多元和舆论格局的变革,基层宣传工作必须坚持站在全局去引领,立足高远去谋划,着力在服务中心、凝心聚力、引领发展上下工夫,积极壮大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坚持为大局呐喊,为主题高歌,为改革开道,为发展鼓劲,为稳定助力,推动宣传思想工作充满生机和活力。牢牢把握舆论导向,坚持信息公开透明,赢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提升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增强舆论公信力。始终贯穿以人为本理
近年来,山东省德州市不断创新学习方式方法,深入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崇尚知识、热爱学习的良好风尚逐渐形成。  抓“领学”,强化领导干部的示范带头作用。市委中心组坚持每月一次集中学习、一个学习主题、一场专家报告会的“三个一”集体学习制度。近年来,共举办集中学习辅导报告会60余场。在市委中心组的示范带动下,宁津县开办“科学发展大讲堂”,齐河县开办“齐晏讲堂”,庆云县开办“渤海讲堂”,德城区、禹城市举办
近年来,随着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的不断推进,各地纷纷实现了农家书屋全覆盖,受到广大农村群众的热烈欢迎。但是,经过初期热闹非凡的情形后,一些地区农家书屋逐步变得萧条冷落。经调查发现,农家书屋的建立的确使得农民看书更为方便,但就一个村而言,图书量还是十分有限,难以满足农民的读书需求。时间一长,农家书屋藏书旧、藏书少、更新难的问题便开始显现出来。  笔者认为,如果每个农家书屋的藏书不交流,再新的书也会慢慢变
再过几天,就到了老舍先生舍身反抗“四人帮”迫害的忌日——8?24。为追念这位文化大师,我来到他的儿子舒乙家。  对于世人而言,大师是一个神话。但对于儿子来说,大师无论多么令人高山仰止,他永远只是父亲。  老舍先生死后,舒乙陪伴父亲度过了一个漆黑的雨夜。他摸了父亲的脸,拉了父亲的手,把泪洒在父亲满是伤痕的身上,他把人间的一点热气当做爱回报给父亲……  舒乙回忆道:我真正懂得父亲,是在他去世之后的日子
陈云是中共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和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主要成员。他从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少年,逐步成长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卓越领导人之一,与他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终身倡导和践行学习密切相关。  酷爱学习促使陈云成为坚定的革命家  陈云自幼聪颖好学。1919年夏,他以优异的成绩从章练塘颜安小学毕业。随后,经老师张行恭的引荐。到商务印书馆做学徒。其间
社会主义作为人类的理想,已经有悠久的历史。但是中国人找到科学社会主义道路经历了艰苦探索的历程。  从1840年开始,帝国主义列强用炮火一步步把中国打入半殖民、半封建的境地,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危亡的关头。一批批先进的中国人奋起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但是都走不通。直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才使中国革命的面貌开了新篇。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带领全国人民,经过艰苦探索和浴血奋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
《党建》杂志社:  我叫滕兆兴,是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白龙桥镇让长村村民,今年68岁,党龄27年,曾担任村支委20多年。  最近在一次偶然机会中,我阅读了《黨建》杂志今年第7期,比较喜欢其中《如何当好乡镇党委组织委员》一文。文章谈的工作经验,非常适合现在乡镇的实际情况,我很有启发。正如文章所说,凡是党务工作做得比较好,在党员和群众中比较有威信的组织委员,都是那些讲党性、懂方法、用真心工作的人。  这
经常听到有人讲:现在么,户口又不重要的喽。  这么轻飘飘的话,搁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即便今天,话里的那个暗红色的小本本——户口簿,也绝对不是轻飘飘的。  刚刚过去的8月,北京警方抓获了一个16人团伙,他们涉嫌非法倒卖进京落户指标,牟利总计300多万元。其中13名犯罪嫌疑人因涉嫌买卖国家机关公文罪、滥用职权罪被检察机关批准逮捕。  有人觉得户口“轻”,有人却因为它的“重”,为它铤而走险。  并不是只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6月19日至20日先后到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就加强和改进高校党建工作进行调研,并召开座谈会听取意见。他强调,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要继续坚持和贯彻好正确的指导原则,紧紧围绕服务大局和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这一主题来开展,围绕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一根本来推进,围绕贯彻好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一领导体制来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