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学前教育已悄无声息地进入了全新的“三独”时代。独生子女幼儿(学生)、独生子女教师和独生子女家长首先在幼儿园“会师”,给传统的幼儿教育,特别是以“独一代”为主体的幼儿教师专业成长带来挑战。温四幼团队率先直面“三独”聚首的问题,客观地分析了“三独”现象对幼儿教师所带来的挑战,并依据教育学、心理学等进行归因分析,立足幼儿教师专业的特征,提出了针对性策略。
关键词:独生子女; 幼儿教育; 教师成长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6-107-002
温州自1979年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以来,第一代独生子女已长大成人,纷纷立业成家,其所生育的“独二代”也开始陆续走进幼儿园,当前80后青年教师(大部分是独生子女)成为幼儿教师的中坚力量。学前教育已经进入了全新的“三独”(独生子女幼儿、独生子女教师和独生子女家长)时代。那么,学前教育如何立足教师的专业发展,直面“三独”聚首的问题,破解“三独”的挑战?温州四幼教科研团队在过去的几年来,从幼儿、教师和家长等方面开展了对“三独”现象的归因分析,立足独生子女教师的专业发展,试图破解“三独”问题所带给幼儿教育的挑战。
一、“独一代”幼儿教师的典型特点
1.授课方式新颖
这部分青年老师和独一代家长基本是同龄或者更加年轻。他们有很强的特色和优势。首先,在观念上他们更看重精神满足、个人评价和孩子的感受。因此在日常工作中,独生子女教师看重自己的感受而不是领导意见;在教育上看重孩子的感受而非自己的感受。这点较之与70前的教师是大有不同的,独生子女教师更注重个体的个性化发展和尊重个性的差异。其次,独生子女教师接受了正规的教育,思维活跃,思考问题能从多个角度深入思考,视野开阔,不拘于传统,掌握较好的网络技术,授课方式新颖。
2.奉献精神缺乏
独生子女教师同时亦有不可避免的欠缺。在老教师眼里独生子女教师 “公私分明”,上完课就离开教室,一放学就想下班,缺乏老一代教师那种无私奉献的精神。而偏偏同为“独一代”的家长对幼儿园(学校)教育要求很高,认为把孩子交给幼儿园(学校),老师就应该倾尽全力善待幼儿。
二、“三独”现象对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挑战
1.“6 1综合征”挑战幼儿教师职业生态
“独一代”教师与一位“独二代”幼儿、两位“独一代”父母和四个老人构成的职业生态与传统幼儿教师的职业生态截然不同。职业生态构成的变化,呈现出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典型现象,形成了“6 1综合征”,给教师的专业发展带来了挑战。
1.1“隔代教育”后遗症挑战教育理念。“独二代”的隔代教育是比较普遍的社会现象。对教育而言,存在着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①祖辈的过分溺爱幼儿,会阻碍幼儿自我成长。当独一代老师面对这样的“独二代”的时候,在幼儿的独立性、自理能力的培养、同伴交流、团队精神等社会性教育方面便显得束手无策。②祖辈与父辈的不同照料方式,会导致亲子隔阂,父母和幼儿之间就极容易出现对立情绪。这种发生在幼儿身上的不正常的心理和行为变化,会影响孩子在幼儿园的正常活动。这也是“独一代”老师始料未及的。③祖辈易抱持老观念不放,妨碍幼儿个性发展。那么当幼儿园的教育方法与这些祖父母的认识产生冲突时,老师的教育工作会遇到强大的阻力,或是教育效果被祖父母化解掉,甚至产生作用,乃至认知上的人格分裂。
这些都是以往的教师在职业生涯中较少遇到的,一旦“独一代”教师面临这些问题,与建立在传统教育基础上的教育理念便造成了强烈的冲突。
1.2亲职教育的缺失挑战家园沟通。幼儿期是个性特质形成的关键期。自信心,人生价值观与正确信念,同情心、爱心、宽容心、正直心、自制力、责任感,情商(EQ)与自我沟通能力,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交能力与人际关系,目标设定与达成能力,潜能开发与学习意识,毅力、耐心与行动力这八项技能将成为他们获得成功人生的基础工具和才能。而这些,又是同时依赖家园双方协调一致的影响实现的。在“6 1”结构的家庭里,由于一些“独一代”家长亲职教育的缺失,祖辈与“独一代”教师观念的差异,往往会导致家园沟通的障碍。
1.3“自我中心”的强化挑战教育策略。皮亚杰的“儿童自我中心”理论指儿童在前运算阶段(2-7岁)只会从自己的立场与观点去认识事物,而不能从客观的、他人的立场和观点去认识事物。这原本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正常现象。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这种现象一直要跨过具体运算阶段(7-11岁),维持到形式运算阶段(青春期~ )。这个成长的过程中,有一个“去中心化”的过程,儿童逐渐从关注自我向关注客观世界(别人和事物)转变。在这个阶段,“6 1”结构的家庭,由于祖辈溺爱与纵容,“去中心化”过程被延碍,正常的“自我中心”被强化,甚至形成了“自我中心意识”。幼儿教师学习掌握的基于正常的教育心理学构建起来的教育策略,便受到了挑战。
2.“准专家父母”挑战幼儿教师专业认同
“独一代”家长成长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时代,生活在信息爆炸的资讯时代,且由于普遍接受较高层次的教育,对事物的认识有独特的见解,且对教育有着自我理解和理念。
2.1开阔的视野挑战教师的知识结构。很多“独一代”家长普遍是大学学历,经历过系统的大学知识教育,有广泛的人际圈子,会自己在网络获取丰富有效的自然常识、社会科学知识。他们在不同的岗位就职,除了有系统专业知识,还有丰富的社会生活阅历。而幼儿园老师多数从中等师范或者高等师范毕业,一般都埋头专心学习学前教育专业知识,可学前教育专业的知识结构综合性很强,但深入性不够;专业内容上一般不设置社会科学等方面的知识,重点都是针对艺体技能的提升和幼儿园的保育教育方法的指导。社会发展如此迅速,讯息如此丰富,家长群体宽阔的学识视野聚合在一起,肯定就大大超越了幼儿老师的知识结构和生活经验积累,这种信息和知识结构的不对等性,对幼儿教师形成了巨大的挑战。
关键词:独生子女; 幼儿教育; 教师成长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6-107-002
温州自1979年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以来,第一代独生子女已长大成人,纷纷立业成家,其所生育的“独二代”也开始陆续走进幼儿园,当前80后青年教师(大部分是独生子女)成为幼儿教师的中坚力量。学前教育已经进入了全新的“三独”(独生子女幼儿、独生子女教师和独生子女家长)时代。那么,学前教育如何立足教师的专业发展,直面“三独”聚首的问题,破解“三独”的挑战?温州四幼教科研团队在过去的几年来,从幼儿、教师和家长等方面开展了对“三独”现象的归因分析,立足独生子女教师的专业发展,试图破解“三独”问题所带给幼儿教育的挑战。
一、“独一代”幼儿教师的典型特点
1.授课方式新颖
这部分青年老师和独一代家长基本是同龄或者更加年轻。他们有很强的特色和优势。首先,在观念上他们更看重精神满足、个人评价和孩子的感受。因此在日常工作中,独生子女教师看重自己的感受而不是领导意见;在教育上看重孩子的感受而非自己的感受。这点较之与70前的教师是大有不同的,独生子女教师更注重个体的个性化发展和尊重个性的差异。其次,独生子女教师接受了正规的教育,思维活跃,思考问题能从多个角度深入思考,视野开阔,不拘于传统,掌握较好的网络技术,授课方式新颖。
2.奉献精神缺乏
独生子女教师同时亦有不可避免的欠缺。在老教师眼里独生子女教师 “公私分明”,上完课就离开教室,一放学就想下班,缺乏老一代教师那种无私奉献的精神。而偏偏同为“独一代”的家长对幼儿园(学校)教育要求很高,认为把孩子交给幼儿园(学校),老师就应该倾尽全力善待幼儿。
二、“三独”现象对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挑战
1.“6 1综合征”挑战幼儿教师职业生态
“独一代”教师与一位“独二代”幼儿、两位“独一代”父母和四个老人构成的职业生态与传统幼儿教师的职业生态截然不同。职业生态构成的变化,呈现出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典型现象,形成了“6 1综合征”,给教师的专业发展带来了挑战。
1.1“隔代教育”后遗症挑战教育理念。“独二代”的隔代教育是比较普遍的社会现象。对教育而言,存在着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①祖辈的过分溺爱幼儿,会阻碍幼儿自我成长。当独一代老师面对这样的“独二代”的时候,在幼儿的独立性、自理能力的培养、同伴交流、团队精神等社会性教育方面便显得束手无策。②祖辈与父辈的不同照料方式,会导致亲子隔阂,父母和幼儿之间就极容易出现对立情绪。这种发生在幼儿身上的不正常的心理和行为变化,会影响孩子在幼儿园的正常活动。这也是“独一代”老师始料未及的。③祖辈易抱持老观念不放,妨碍幼儿个性发展。那么当幼儿园的教育方法与这些祖父母的认识产生冲突时,老师的教育工作会遇到强大的阻力,或是教育效果被祖父母化解掉,甚至产生作用,乃至认知上的人格分裂。
这些都是以往的教师在职业生涯中较少遇到的,一旦“独一代”教师面临这些问题,与建立在传统教育基础上的教育理念便造成了强烈的冲突。
1.2亲职教育的缺失挑战家园沟通。幼儿期是个性特质形成的关键期。自信心,人生价值观与正确信念,同情心、爱心、宽容心、正直心、自制力、责任感,情商(EQ)与自我沟通能力,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交能力与人际关系,目标设定与达成能力,潜能开发与学习意识,毅力、耐心与行动力这八项技能将成为他们获得成功人生的基础工具和才能。而这些,又是同时依赖家园双方协调一致的影响实现的。在“6 1”结构的家庭里,由于一些“独一代”家长亲职教育的缺失,祖辈与“独一代”教师观念的差异,往往会导致家园沟通的障碍。
1.3“自我中心”的强化挑战教育策略。皮亚杰的“儿童自我中心”理论指儿童在前运算阶段(2-7岁)只会从自己的立场与观点去认识事物,而不能从客观的、他人的立场和观点去认识事物。这原本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正常现象。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这种现象一直要跨过具体运算阶段(7-11岁),维持到形式运算阶段(青春期~ )。这个成长的过程中,有一个“去中心化”的过程,儿童逐渐从关注自我向关注客观世界(别人和事物)转变。在这个阶段,“6 1”结构的家庭,由于祖辈溺爱与纵容,“去中心化”过程被延碍,正常的“自我中心”被强化,甚至形成了“自我中心意识”。幼儿教师学习掌握的基于正常的教育心理学构建起来的教育策略,便受到了挑战。
2.“准专家父母”挑战幼儿教师专业认同
“独一代”家长成长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时代,生活在信息爆炸的资讯时代,且由于普遍接受较高层次的教育,对事物的认识有独特的见解,且对教育有着自我理解和理念。
2.1开阔的视野挑战教师的知识结构。很多“独一代”家长普遍是大学学历,经历过系统的大学知识教育,有广泛的人际圈子,会自己在网络获取丰富有效的自然常识、社会科学知识。他们在不同的岗位就职,除了有系统专业知识,还有丰富的社会生活阅历。而幼儿园老师多数从中等师范或者高等师范毕业,一般都埋头专心学习学前教育专业知识,可学前教育专业的知识结构综合性很强,但深入性不够;专业内容上一般不设置社会科学等方面的知识,重点都是针对艺体技能的提升和幼儿园的保育教育方法的指导。社会发展如此迅速,讯息如此丰富,家长群体宽阔的学识视野聚合在一起,肯定就大大超越了幼儿老师的知识结构和生活经验积累,这种信息和知识结构的不对等性,对幼儿教师形成了巨大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