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相互渗透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ozhongli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地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教育的基本特点,提高听、说、读、写能力和指导人格个性发展都集中于这一基础科目。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设置就是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作一次有机的统一,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既能提高语文素养,又能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因此,语文的工具性教育和人文性教育在综合学习中是相互渗透的。
  语文综合性学习,它是以让学生在专题性的实践活动中,培养母语听说读写能力的课型。在实验中,我看到不少综合性活动,这些课通过指导学生开展演讲、辩论、小品表演、合唱等活动,让学生领悟到某些道理。关注到了语文的人文性,重视了培养学生的人格个性,合作创新精神等。对这类活动课我也听到有老师质疑:综合性学习究竟是不是"语文课"?其实,对于这类问题不需要拘泥于划清界限,只需考虑如何以语文为出发点,拓展语文的外延,开拓一条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路径,特别是如何将听、说、读、写整合于活动之中。比如,培养学生听、读能力,我们可以设计:与人聊天,看电视、阅读有关资料,收集材料,获得相关信息等;培养说的能力:收集材料后,进行组内讨论,对此材料进行筛选、梳理,以及在班上交流发言,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写的能力:学生将筛选后的语言材料编辑成集,同时在讨论和交流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独特感受写一篇活动总结等。
  语文的工具性教学是无处不在的,而且"听、说、读、写"能力往往融合在一起进行的,是以内容的人文性为载体的。在教学中,我发现大多数貌似热闹的综合性活动实际上都不能得到多数老师的认同,正是因为这类课"重人文而轻工具"。只要我们不用一两节课的时间去限制综合性学习的活动时间,只要我们以语文为出发点,在综合性学习的每个设计环节都兼顾到语文能力的培养,那么,这将是一种丰富多彩能激发学生学习、培养学生人格的语文学习活动课型。
  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它的出现不仅是对学生更是对老师的一次重大挑战。既应着眼于语文形式,也应关注文本内容、语言所载负的人文、思想、情感内涵,人文性是寓于语言这一工具之中的,也就是必须寓教于文;在理解、感悟语言的同时接受文化、情感的陶冶,体现语文教学特色。简而言之,就是要"寓教于文",充分利用语文课程内容自身所蕴涵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交融因素,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创设平等、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让人文性在语文工具价值的实现过程中体现。因而,语文综合性学习起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相互渗透,这也就达到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最根本目标。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4-0049-02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将阅读定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大力提倡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和反应往往是多化的,阅读教学应努力让课堂成为张扬学生个性的广阔空间。引导学生自主构建探究平台,激发多维的阅读,珍视学生在阅读时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4-0048-01  如今,在"浅阅读"和功利性阅读越来越盛行的今天,儿童课外阅读已越来越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的重视。然而目前,对低段的孩子而言,阅读是一项"硬任务"。只要学完拼音后,老师一般都会每天布置或多或少的课外阅读,父母监督,强制执行的。出发点是好的,但低年级孩子因个人阅历、时空差距等原因,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