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主阵地,根据儿童心理的特点,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大胆尝试,巧妙地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关键词 能力培养 情境创设 思维锻炼
一、创设质疑问难的情境,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创设情境,提供机会,引导学生说出心中的疑问、提出不同的见解,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才能在质疑问难的情境中,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诱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学“能被2、5整除数的特征”时,我首先让学生随便报一些数(可以是学号、电话号码、手机号码或者更大一些的身份证号码等等),然后告诉学生,老师要和你们比赛,老师口算,你们可以用计算器,判断这些数能不能被2或5整除?听说要和老师比赛,而且自己可以用计算器,学生顿时兴趣大增。当老师很快就能判断出哪些数能被2或5整除?哪些数不能被2或5整除时,学生很惊奇,不由自主地产生了疑问:“老师,这里一定有什么奥秘?…‘老师计算时肯定有什么技巧?”“看来计算器也不一定快。”……接着放手让学生分小组去观察、寻找规律,当学生掌握能被2或5整除的规律后,我又引导:“能被3,4,6,7……整除的数是否也有规律呢?”这样巧妙地创设情境,学生自然产生疑问,思维也活跃起来,从而主动去探究、去创新。
二、创设讨论争辩的情境,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创造性一般与个体的智力、个性的知识量有关,有个性才有创新。因此,教师课堂上要巧妙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讨论争辩的意识,教育学生不要盲目随从,要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唤醒每一个人创造的潜在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教学“认识角”时,为了使学生理解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没有关系,利用多媒体课件设计了“红角和蓝角争吵”的情境:图形王国里有一对好朋友,它们是红角和蓝角,有一天它们吵起来了,红角说:“我的边比你长,所以我比你大。”蓝角说:“那可不一定,我的两条边又开得比你大,所以我比你大。”它们吵得不可开交,小朋友们,你们能帮帮它们吗?这时学生们也形成了两种观点,有的站在红角这边,有的站在蓝角那边,他们都期待地看着老师等待标准答案。我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让学生分成两个方阵进行争辩,学生们为了证明自己的结论,积极参与讨论,有的用活动角演示,有的找出两个角进行比较……很快就得出结论一角的大小和两条边又开的大小有关,和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这种情境学生希望获得成功的强烈欲望唤醒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萌发出再创造的动力。长此下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三、创设大胆猜想的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猜想是一种有飞跃性的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猜想,多给学生一些猜想的机会,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些猜想的表现,对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是非常有益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优势,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勤于猜想、敢于猜想、善于猜想。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这样经常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远性、深刻性和创造性。
教学“圆锥的体积”时,先让学生大胆地猜一猜: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和什么有关?接着出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再让学生猜一猜:圆锥的体积和圆柱的体积有什么关系?学生猜出各种答案后,带着验证的心态去探究,从而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当然对于小学生来说,其猜想可能是错误的,但关键是敢想;有了想法就有了动力、有了目标,学生就能积极参与,这样自己在实践中去验证猜想、去调整猜想。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宽松、民主的氛围,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于一些不着边际的猜想,教师也不能讽刺、嘲笑、挖苦,而是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来调整,这样长此以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创设动手操作的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现代教育论认为:“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时极力地将数学设计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化实践操作活动,提供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如同在游泳中学会游冰一样,在数学操作中学会数学。
教学“圆柱的认识”时,不是出示圆柱让学生观察圆柱的特点,而是提供材料,让学生动手做圆柱。在做圆柱的过程中,学生通过选择材料,动手制作圆柱,发现圆柱的两个底面相等,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同时还发现当长方形的长或宽和圆柱的周长相等时,才能做这个圆柱的侧面。这样在动手操作过程中,使学生感受知识的“再创造”探索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数学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发展创造性学习的主阵地。教学中教师应改善师生关系,精心设计练习,带领学生参与课外活动等等。鼓励学生从小培养他们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和创造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能力培养 情境创设 思维锻炼
一、创设质疑问难的情境,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创设情境,提供机会,引导学生说出心中的疑问、提出不同的见解,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才能在质疑问难的情境中,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诱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学“能被2、5整除数的特征”时,我首先让学生随便报一些数(可以是学号、电话号码、手机号码或者更大一些的身份证号码等等),然后告诉学生,老师要和你们比赛,老师口算,你们可以用计算器,判断这些数能不能被2或5整除?听说要和老师比赛,而且自己可以用计算器,学生顿时兴趣大增。当老师很快就能判断出哪些数能被2或5整除?哪些数不能被2或5整除时,学生很惊奇,不由自主地产生了疑问:“老师,这里一定有什么奥秘?…‘老师计算时肯定有什么技巧?”“看来计算器也不一定快。”……接着放手让学生分小组去观察、寻找规律,当学生掌握能被2或5整除的规律后,我又引导:“能被3,4,6,7……整除的数是否也有规律呢?”这样巧妙地创设情境,学生自然产生疑问,思维也活跃起来,从而主动去探究、去创新。
二、创设讨论争辩的情境,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创造性一般与个体的智力、个性的知识量有关,有个性才有创新。因此,教师课堂上要巧妙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讨论争辩的意识,教育学生不要盲目随从,要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唤醒每一个人创造的潜在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教学“认识角”时,为了使学生理解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没有关系,利用多媒体课件设计了“红角和蓝角争吵”的情境:图形王国里有一对好朋友,它们是红角和蓝角,有一天它们吵起来了,红角说:“我的边比你长,所以我比你大。”蓝角说:“那可不一定,我的两条边又开得比你大,所以我比你大。”它们吵得不可开交,小朋友们,你们能帮帮它们吗?这时学生们也形成了两种观点,有的站在红角这边,有的站在蓝角那边,他们都期待地看着老师等待标准答案。我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让学生分成两个方阵进行争辩,学生们为了证明自己的结论,积极参与讨论,有的用活动角演示,有的找出两个角进行比较……很快就得出结论一角的大小和两条边又开的大小有关,和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这种情境学生希望获得成功的强烈欲望唤醒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萌发出再创造的动力。长此下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三、创设大胆猜想的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猜想是一种有飞跃性的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猜想,多给学生一些猜想的机会,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些猜想的表现,对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是非常有益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优势,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勤于猜想、敢于猜想、善于猜想。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这样经常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远性、深刻性和创造性。
教学“圆锥的体积”时,先让学生大胆地猜一猜: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和什么有关?接着出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再让学生猜一猜:圆锥的体积和圆柱的体积有什么关系?学生猜出各种答案后,带着验证的心态去探究,从而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当然对于小学生来说,其猜想可能是错误的,但关键是敢想;有了想法就有了动力、有了目标,学生就能积极参与,这样自己在实践中去验证猜想、去调整猜想。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宽松、民主的氛围,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于一些不着边际的猜想,教师也不能讽刺、嘲笑、挖苦,而是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来调整,这样长此以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创设动手操作的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现代教育论认为:“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时极力地将数学设计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化实践操作活动,提供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如同在游泳中学会游冰一样,在数学操作中学会数学。
教学“圆柱的认识”时,不是出示圆柱让学生观察圆柱的特点,而是提供材料,让学生动手做圆柱。在做圆柱的过程中,学生通过选择材料,动手制作圆柱,发现圆柱的两个底面相等,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同时还发现当长方形的长或宽和圆柱的周长相等时,才能做这个圆柱的侧面。这样在动手操作过程中,使学生感受知识的“再创造”探索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数学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发展创造性学习的主阵地。教学中教师应改善师生关系,精心设计练习,带领学生参与课外活动等等。鼓励学生从小培养他们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和创造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