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命命鸟》为例分析许地山小说中的佛教因素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yu17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许地山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写作风格独特的作家,他的很多作品中能看到很多充满异域色彩和宗教色彩的地方。而其中的宗教因素并不是单一的,他的创作受到了基督教、佛教、道教等宗教的多元影响,呈现出宗教色彩浓厚的特征。本文将分析许地山早期创作的短篇小说集《缀网劳蛛》中的《命命鸟》一文,以探求许地山小说创作中所体现的佛教因素。
  关键词:许地山;《命命鸟》;佛教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1-0-01
  许地山成长的环境赋予给他参悟佛教观念的根性,许地山的父亲许南英先生字号“留法头陀”和“毗舍耶客”,“头陀”是佛家术语,意思是抖擞衣服、饮食、住处三种行法,被称为是行脚乞食的苦行僧或行者。母亲吴氏也笃信佛教,曾经阅读过很多佛经典籍,另外许地山有一位自幼就接近佛说、阅读佛经的舅父,并且很早就教导许地山阅读佛经。由此看来许地山的家庭为他营造了一个佛教思想的温床,这种耳濡目染使许地山的人生观念和文学思想都被渗透进深刻的佛教文化色彩。而后来的求学进修过程中,许地山曾经撰写了多篇关于佛教研究的学术论文,与佛教缔结下了密切的联系。
  《缀网劳蛛》是许地山发表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收录了作者1921—1924年创作的十二篇短篇小说。这些小说在很大程度流露出许地山汲取佛教观念的痕迹。在这里要说明的是,许地山并不单单信仰佛教,他还受到基督教以及道教等宗教的影响,因此不能将他看成是某一特定宗教的纯粹的宗教信仰者。
  小说《命命鸟》是许地山本人小说创作的处女作。这篇小说的背景设置在充满异域情调和浓厚佛教色彩的缅甸。小说的男女主人公加陵和敏明以坦然结束自己的生命来表达反抗父母之命和世俗成见的决心。加陵的父亲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后可以去做一名苦行僧,敏明的父亲介意两人的生肖不合而特意请“制造命运”的僧侣施法破坏二人的姻缘。但是我们不能简单地将男女主角的生命的终结理解为抗议父母的单纯殉情,结合小说的人物设定来看,敏明一出场“手里拿着《八大人觉经》,流水似地念着”,而且在男主人公加陵看来她也是一个“很信佛法的女子”。加陵则是一个愿意出家修行但是目前想要学习西洋学问的青年,只不过在他的父亲看来,“西洋的学问不是好东西,是毒药,若是学了那种学问,就要藐视佛法了”。由此可见本篇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不管是作为加陵、敏明的父亲的父辈,还是他们自己,都深刻地受到佛教思想带给他们的影响。
  后世诗文亦常从“共命”二字取义用之。如唐杜甫《岳麓山道林二寺行》诗:“莲花交响共命鸟,金膀双回三足乌。”清唐孙华《追挽张烈妇》诗:“愿为共命鸟,永托连枝。”在加陵去看敏明的时候,敏明为加陵表演雀伶舞,当加陵奏起“恩斯民”的曲调时候,敏明唱到:
  “……我和你永远同在一个身里住着。我就是你啊,你就是我。别人把咱们的身体分做两个,是他们把自己的指头压在眼上,所以会生出这样的错。你不要像他们这样的眼光,要知道我就是你啊,你就是我。”[1]
  这里“我就是你啊,你就是我”实质上就是命命鸟在加陵和敏明身上的现实反映。只不过当时两人只是将这首歌曲当成是平常的恋歌,并没有上升到佛学里的“命命鸟”层面。
  而“命命鸟”是出现在女主人公敏明的潜意识中的帮助她看清自身感情的生物,在佛光普照中,敏明由人指引,进入到一个极乐世界,这里的一切都是自己未曾见过的,在美丽的景色中流连忘返,瞧见了“南边树枝上有一对很美丽的鸟呆立在那里”,出声吟唱却没有声音的“命命鸟”,敏明惊觉那就是加陵和自己的样子,而目之所及看见的男女总有这样的对话:
  “我很爱你,你是我的命。我们是命命鸟。除你之外,我没有爱过别人。”
  “我对于你的爱情也是如此,我除了你之外不曾爱过别的女人。”[2]
  这反复的、相同的对话使她不解,随即觉悟他们两个是“那世界的命命鸟”,觉悟自己要经过梦境才能体察到的出世的后一阶段,而且相信在一生中前一阶段的认人世不能实现的夙愿在没有苦楚的来生可以实现。
  《命命鸟》中蕴含的佛学意味的智慧层面是来自佛教赋予给两个主人公顿悟的根性,而人生层面的元素是作者自身对命命鸟佛学意味的理解以及故事中各个角色对佛教的理解,另外作者用充满异域色彩的笔触描写缅甸的佛学传播盛况,尤其是女主人公在佛光普照中进入的极乐世界,则满是带有佛学意味的美丽、光彩。文学作品的鉴赏,本身是由读者来完成的,但这之中作者本人在创作过程中对读者的引导也是至关重要的,《命命鸟》中许地山就遵循了自己的鉴赏原则来引导读者,让我们明了了作者想要表达的创作观念和其中传达出来的佛教思想,这其中蕴含的人生智慧和识见都是要在细心的考究中才能显现出来的。
  总而言之,“命命鸟”本身的佛学意味加上文章人物、环境、语言的佛教特征让我们可以大胆地从佛学文化层面来分析许地山创作这篇小说时努力表现的佛教思想。这一幕在缅甸仰光的“瑞大光塔”金光照耀下和“恩斯民”歌谣伴奏的背景里展开的爱情悲剧所体现的对佛教极乐世界的殉道精神完全是有迹可循的。
  注释:
  [1]《许地山作品精选》,长江文艺出版社,第8页。
  [2]《许地山作品精选》,长江文艺出版社,第14页。
  参考文献:
  [1]许地山,《许地山作品精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2]郑炜明,《许地山的佛教文学》,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6期。
  [3]孙玉生,《许地山文学作品中的宗教文化透视》。
其他文献
摘 要:王朔被誉为“大众文化”的代言人,在他的《顽主》、《看上去很美》以及转型后的几部作品中我们都能寻找到精英化的踪迹。王朔作品的主流性不容置疑,然而主流意识外是否还有某种我们尚未涉猎的踪迹?我试着以一种立体化的视角去重新解读这位“大众文化”代言人,呈现一个更加真实、丰富的王朔。  关键词:王朔;大众文化;精英意识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
摘 要:《管锥编》作为钱钟书晚年的集大成之作,其中多处涉及“神秘宗”的讨论。本文基于《管锥编》文本,从宗教与人、宗教与政治以及宗教的阐释等方面对钱钟书关于宗教的思考进行简单的梳理。钱钟书在对大量典籍的归类列举中生发自己的观念,从整体上对人类的宗教文化进行了思考,打破了东西方文化以及宗教界限,对于后世宗教研究有重要借鉴作用。  关键词:钱钟书;《管锥编》;宗教;政治;阐释学  作者简介:郭琳琳(19
摘 要:90年代至今,中国当代小说创作中的类型化趋势愈演愈烈,这是多种文化共同发展下的必然结果,也是当前社会阶层分化的具体体现。文学批评界长久以来固守“纯文学”研究阵地,在目前的研究中,虽然有研究者开始意识到网络小说类型划分的重要性,但是在研究中开展的小说类型研究大多基于当前网络站点上的小说划分,这类划分边界模糊且受到主观印象和商业因素的影响较为深重。此外,就纵向划分来看,极少有研究者关注网络小说
摘 要:贾平凹是一位时代嗅觉及其敏感的作家,通过《秦腔》这部作品,他给读者展现了当下中国农村的尴尬现状:农业生产无法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农民纷纷放弃耕作进城务工,在复杂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乡土中过的伦理正在发生剧变。《秦腔》用多元复合的文化视角构成了窥视农村、农民的窗口,在城乡二元对立的叙事中,表达着对现实的焦虑。  关键词:贾平凹;《秦腔》;乡土中国  作者简介:陈天(1993-),湖南岳
摘 要:老舍在创作中总是以温润的笔触展示底层小人物的生命状态,真实而细腻地再现了底层小人物的生存姿态与生活方式,反映小人物在底层社会挣扎求生的艰难以及对希望的憧憬与追求。本文从四个角度探讨了《热包子》中小人物的生存姿态,对小说中小人物的形象与生存姿态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老舍;小人物;生存姿态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1-
摘 要:在举国欢庆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之际,莫言推出了长篇新作《蛙》。这部“酝酿十余年,笔耕四载,三易其稿”的小说直接将笔触向了中国波澜起伏的生育史,描写新中国不同历史情况下不同的生育状态。本文主要从历史环境演变的角度,来分析《蛙》的内容与情节发展。  关键词:蛙;创作内容;历史背景;生育观念  作者简介:茹瑜(1995-),女,汉族,河南三门峡人,河南大学文学院2013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  
摘 要:王小波的小说黄金时代以对文革的独特书写和对性的直接展示,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独特地位。其幽默、戏谑的口吻,荒谬的逻辑推理,对性的叙述,在文本中留下了大量的不确定性和空白。这些不确定性和空白形成文本的召唤结构,吸引读者发挥想象,参与到文本意义的建构中来。  关键词:召唤结构;不确定性;空白;《黄金时代》  作者简介:肖晓莉(1991-),女,湖南衡阳人,四川大学现当代文学专业2014级在读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