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的花间雅事

来源 :晚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j7007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古都,北京城里历来不缺少鲜花。元明清时期,北京的皇家苑囿以及名刹古寺里,都种有名贵的奇花异草,一到春季,景色宜人,也因此留下了诸多文人雅士的诗文唱和。春风拂面的日子里,不妨一起感受下这些盛开的鲜花背后,藏着哪些动人的故事。
  一架藤萝是岸堂
  人们一提起北京的古都风貌,总是说“古槐、紫藤、四合院”。紫藤,又名藤萝,古时称为虎豆,到南北朝时才称为“藤”。紫藤原产于我国中部,现全国各地多有种植。因紫藤古朴高雅,芳洁肃穆,古代的文人雅士格外喜欢紫藤,他们植藤、咏藤、画藤,不亦乐乎。
  清代时,宣南有很多文人寓居于会馆中,因此,宣南的紫藤很多。如今宣武门外的海柏胡同,又名海波胡同,明代就已存在,当时因有海波寺而得名。清代康熙年间,有两位文学大家曾居住在这里,一位是朱彝尊,一位是大戏剧家孔尚任。
  朱彝尊是《日下旧闻》的编者,他故居院内的书房名为“古藤书屋”,因其窗前有一架古藤,为朱公亲手所植,其藤枝干苍劲,紫花垂窗,朱公有诗云:“爽开寻丈地,藤花紫满檐”。
  孔尚任的故居内也有一架古藤,孔公有诗云:“海波巷内红尘少,一架藤萝是岸堂”,孔公称自己的书房为“岸堂”。孔尚任就是在这棵紫藤下写出了《桃花扇》。康熙年间,出现了两个著名的剧本,一个是洪昇的《长生殿》,另一個就是孔尚任的《桃花扇》。当时有诗云:“纵使元人多院本,勾栏多唱孔洪词”。《桃花扇》的首演是在后孙公园的戏楼里,后来后孙公园的一部分成为了安徽会馆。
  怀柔区的红螺寺内有植物三绝,其中的一绝是两棵古紫藤缠古松,人们叫这一奇观为“紫藤寄松”,树干旁的一棵古藤有三百多年历史,西侧树冠下的古藤也有一百多年。因为寓意“紫气东来”,自古以来,红螺寺的“紫藤寄松”就为寺内吉祥昌瑞之树。
  却道海棠依旧
  海棠自古就是中国的名花,历代文人墨客有大量的海棠诗作。唐代贾耽著《花谱》一书中称海棠为“花中神仙”,这也成为海棠的代名词。
  海棠原产于四川、云南、山西、陕西等地。古时四川的海棠最著名,有“天下奇绝”之称。唐代薛能的《海棠》写道:“四海应无蜀海棠,一时开处一城香”。明代《群芳谱》中也这样记载:“海棠胜于蜀,而秦中次之”。
  随着海棠种植范围的扩大,海棠成为文人笔下的常见之物,陆游有诗云:“横陈锦障阑干外,尽吸红云酒盏中。”在这些诗词中,人们最熟悉的要数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北京作为六朝古都,也不乏古海棠树,其中最为著名的要数什刹海北岸、宋庆龄故居里的两棵清代海棠树。这里原是清光绪年间醇亲王奕譞的王府,再早是康熙年间大学士明珠的府邸,这两棵海棠为醇亲王府时的遗物。另外,在宣外虎坊桥东北的纪晓岚故居有两棵名木,一棵为上文介绍的紫藤,另一棵便是海棠。
  在海棠文化中,大家最熟悉的莫过《红楼梦》里写的“海棠诗社”,诗社由探春发起,主要成员有黛玉、宝钗、李纨、宝玉等人。贾宝玉住的怡红院东边是西府海棠,西边是一棵芭蕉,这就是红学家们所言的 “一蕉一棠”,海棠的花是粉红色,芭蕉的大叶是绿色,故为“怡红快绿”。北京南城大观园的怡红院里就有“一蕉一棠”的景观。
  丁香空结雨中愁
  南唐中主李璟《摊破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钩》有词云:“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在北京春天盛开的花木中,丁香花可以说也是一个庞大的家族。在古代,寺庙中种植花木,首选就是丁香。北京种植丁香的历史悠久,在金元时,丁香便出现在皇家宫殿、皇家园林和寺庙等处。
  在北京的寺庙中,尤以唐代古刹法源寺和隋代古刹戒台寺的丁香最为著名。法源寺位于南城,清代南城又多文人,因此,法源寺里“花香争香客,诗坛聚才人”,来法源寺赏丁香的游人如织,文人们自然也要作诗赋词赞颂丁香,这样就产生了“丁香诗会”。道光年间,“丁香诗会”最盛。民国时期,印度的著名诗人泰戈尔来北京时,特到法源寺来观赏丁香。
  京西古刹戒台寺有丁香一千多株,其中二百年以上的古丁香二十多株。这二十多株古丁香是清乾隆年间,他命人从畅春园内的丁香堤移来的。畅春园的丁香堤有丁香数十亩,花开时节,紫白两色形如花海。
  在西城阜内鲁迅故居的小院有三棵高大的丁香,两棵是白丁香,一棵是紫丁香。两棵白丁香为鲁迅先生亲手所植,现树上挂着铭牌,写着:“1925年4月5日,鲁迅先生手植白丁香。”这样算来,这两棵白丁香已有九十多年的历史。每逢春季丁香花盛开,白花满树,如银似雪,紫花如霞,芳香袭人。(来源:《北京晚报》)
其他文献
旷继勋(1897-1933),原名旷大勋  铜仁市思南县人  1916年,旷继勋入川从戎,从一个普通士兵升任排长、连长、营长等职。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四川反动势力疯狂镇压革命活动。旷继勋所在的江防军第7混成旅是一支由中国共产党掌握的武装力量。在严峻时刻,旷继勋毅然报请省委批准起义,以保存革命实力。1929年6月29日,旷继勋带领全旅4000余名官兵在蓬溪牛角沟树起
期刊
劳模,是一个时代追寻的脚步、人生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不同年代的劳模,给了今天的我们怎样的启迪?  礼赞劳模精神,致敬最美芳华。一睹劳模风采,追尋劳模事迹,从中汲取无穷智慧与力量!
期刊
贵州实现65岁以上老人电信服务“一键接入”  贵州省各通信运营企业均已完成对65岁以上老年客户推出“一键接入”直连人工接听、营业厅设立“无健康码”绿色通道、支持现金和银行卡支付缴费等服务举措,并在全省670家营业厅完成“助老专席”布置。各企业还将持续在“为老年人提供委托代办渠道、定期组织技能培训、加强偏远地区养老机构网络覆盖、制定适老化优惠资费”等方面采取措施,进一步为老年人提供更优质的电信服务。
期刊
每天凌晨4时开始工作,晚上10时半离开办公室,没有节假日与周末。86岁科学家赵焕庭的工作时间表,令众多网友心生敬意。  科研“永不停歇”  退休后,他每天凌晨4时开始  在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有一间老式办公室,绿铁皮的资料柜、发黄的科研资料,这就是原中科院南海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赵焕庭工作的地方。  自从2003年退休后,赵焕庭保持着一天4个时段的工作节奏:凌晨4时到清晨7时30分,清晨8
期刊
龙大道(1901-1931),又名龙康庄  黔东南州锦屏县人  1901年10月6日,龙大道诞生在锦屏县茅坪镇上寨村一个木商家庭,9岁进入同盟会会员吴志宾、黄竺笙创办的学堂读书,在两位先生“读书不忘革命,革命不忘读书”的办学宗旨影响下,初步接触到了民主革命的思想。1919年,龙大道在武汉考入由恽代英时任教务主任的“私立武昌中华大学附中部”,在这里感受到了浓郁的新文化、新思潮。五四运动爆发的消息传至
期刊
王若飞(1896-1946),原名王运生  安顺县(现安顺市西秀区)人  王若飞从小受到爱国主义和反封建思想影响,因尊崇民族英雄岳飞,遂自己改名若飞。1918年初赴日本东京明治大学学习,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王若飞毅然回国,参加反帝、反封建的爱国宣传活动。同年12月赴法国勤工俭学。在法国期间,他加入了“社会主义研究会”。  1922年6月,王若飞同赵世炎、周恩来等组织成立
期刊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晚晴》与中共贵州省委党史研究室共同打造“党史”专栏,讲述和传播贵州省丰富的红色文化,传承红色精神。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以完全崭新的姿态领导中国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汹涌澎湃的革命大潮也波及到贵州。从20世纪20年代末期开始,受全国革命形势的影响和推动,中国共产党在贵州建立组织,宣传革命思想,发展力量,领导人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  中共赤(水)合(江)特别
期刊
叶连平是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的一名乡村教师,为乡村教育奉献了40多年,退休后坚持为学生义务辅导,自费开办家庭课堂“留守未成年人之家”,如今93岁高龄的叶连平仍坚守在讲台上。  叶连平最牵挂的是留守儿童:从2000年叶连平创办“留守儿童之家”至今,他已经为留守儿童义务补课20多年,累计教授学生1500多名。而他2012年创设的“叶连平奖学基金”,至今已发放9届近19万元,累计奖励学生250多名。  “
期刊
今年以来,织金县关工委坚决贯彻落实各级关工委工作要求,以“五个一”举措推动关工委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制定一年工作要点。研究通过《织金县关工委2021年工作要点》并转发给各单位抓好落实,助力乡村振兴建设。召开一次部署会议。今年5月召开2021年全县关工委工作会议,安排部署2021年关工委工作,为各单位工作开展指明了方向。开展一次专题调研。为深入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今年4月,织金县关工委
期刊
自从女儿上幼儿园后,我便将母亲从老家接到城里,帮我照看孩子。母亲是勤快惯了的人,她过来后,所有的家务活都大包大揽了下来。  有一天,由于工作不顺心,我的心情糟到了极点,早早回了家。刚走到楼梯口,就看见母亲正手拿笤帚,从三楼一层层地往下扫。我立即上前没好气地问她:“不好好待家里,怎么跑出来干这个了?”母亲抹了一把脸上的汗水,“待在家里实在没事干……”我不等母亲说完,一把夺过她手中的笤帚,催促她赶紧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