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素质教育在学校体育中的实施,对学校体育教育评价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体育教育评价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学习成绩评价必须进行相应的变革,必然要建立新型的体育课学习成绩评价体系。素质教育形势下,体育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技术、知识、提高运动成绩,而且要把掌握技术、知识、提高运动成绩的检查与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结合起来。
关键词:体育课 学习成绩 评价 考核方法
1 前言
素质教育是当今中国乃至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流。《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应“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中共中央《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2 我国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现状
现今我国体育课程评价方法主要还是采用以分数的高低作为衡量和评价学生体育课学习成绩的唯一标准。在平时的体育课堂教学中,主要以传授学生运动技术和体能训练为主,进行成绩评价时,追求单一的标准动作和达到统一标准,根据学生所完成的动作的质量高低以及量化成绩的优劣,给出一定的分数,以得分的高低划分“优”“良”“及格”“不及格”,四个阶段,即所谓的以运动成绩为中心的评分模式,充分体现出成绩评价体系“竞技化”与“应试化”的特点。随着素质教育观念的提出,这种单一的以分数的角度来评价学生学习成绩的方法,其弊端和局限性已经显现出来。
3 传统体育教育评价的弊端
体育教育评价是学校体育研究中长期关注的问题之一,从实践的情况来看,以往的体育教育过多的强调了体育的功效性,而忽视了以人为中心的教育指向,致使我们在体育教育评价的具体操作中偏离了教育目的,使评价作为整个教育系统的闭合环节应起到的反馈检验作用的有效性被质疑。
建国以来我国的教育体制抛弃了旧有的和传统的教育方式,全盘接受了苏联模式,体育活动中身体素质达标测试的检验方式还直接来自苏联“劳卫制”考核的思路。体育教育的功效性被长期强调,并一直延续至今。这样的评价体系,实际上就是用一个统一的量化指标去评价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学生身体有先天性差别,而且,遗传基因、饮食结构、卫生环境、劳动负荷、医疗条件等一系列因素,都或多或少的,甚至主要的影响着每个个体的身体素质。用统一的标准进行体育课学习成绩评价既不公正,也不能发挥评价的鼓励和督促作用,反而会影响学生体育学习的热情,从而造成“好的更好”“差生更差”的两极分化的局面,这与素质教育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
4 教育下的新的体育课学习成绩评价体系
在体育教学评价上,要从素质教育内涵所设定的教学目标体系出发,设计考评体育课教学质量成果的指标体系、质量标准与考核方法体系。素质教育不是取消考试,体育课也不能变成“练练玩玩”,关键是要解决评价体育教学质量的指导思想和方法论,要从单一的评价视角转向多角度、多方法的综合质量评价,要淡化考评的选拔功能强化普及教育检验、反馈、激励的综合功能,为学校体育育人服务。
(1)刻意追求客观和量化的体育课学习或成绩不足取
目前体育课学习成绩评价以打分的形式,赋值评价,刻意追求客观和量化是一种流行。如果我们能从体育教育之于人本的意义上来认识,便能理涉及到价值选择的教育评价这类有关“人的管理”的主题,也要追求量化,到头来会更深的陷入狭隘的主观随意性之中。因为许许多多的客观标准和量化指标都是未经效度检验的,而且对客观标准和量化指标的使用也是需要人的相应的认识能力的。
(2)建立多向的体育学习或成绩评价的观念
我国目前体育课学习成绩评价只有横向评价(学生之间相对差距的评价),然而,根据目的的不同,体育评价应考虑多角度的综合性,相对评价和着眼于学生学习过程的纵向评价,另外还应该考虑辅助性的学生自我评价。
学生之间的相对性评价目的是考察学生当时的应变能力和学识,强调的是相对现状,眼前状况。体育达标只能反映当时身体运动能力,以及学生个体之间的差距。应该说,成绩评价从本质上来,属于后者,即纵向评价,横向评价也是需要的。但他只是插入纵向评价中的环节,作为参照系数而存在的。身体素质检测时和学生达标考核,关注成绩的结果就属于情况。因为体育教育评价是伴随学生体育学习的进步而存在的。如果与进步过程失去了联系,就失去了评价的生命力。
(3)体育课学习或成绩评价应引入达成性评价
身体素质的达标考核是这种相对评价,相对评价所根据的比较范围的程度和规模具有相对性。所以,首先要对比较范围,比如一个学校或一个班级本身惊醒相对评价,在此基础上在对其成员进行评价,这样可靠性才能得到提高,但在实际操作上很难实现,为了弥补这一缺陷,教育管理部门往往就采用规模大的偏差值参考方法,即同意考试的方法。尽管偏差值(统考)作为相对评价法来说非常便利,他也仅是分数化的一种形式,不是最准确恰当的评价方法。这种评价法既不能反映学生的个体差异,也不可能评判出学生掌握运动技术水平的差异。因此,相对法具有相当的局限性。
(4)克服评价法“单一性”,可采用多样性评价
体育教学中单一评价是目前学校体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这种评价制约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性,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评价的形式强调多样性。(1)教师的评价,一般具有全面性、客观性和权威性。这种客观准确湿度的评价,可唤起学生对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可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可是学生清楚的反馈自己的成绩和不足。(2)学生自我评价,开发自我的潜能,提高自身素质。(3)学生相互评价,“互评”不仅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更重要的是,在对他人的评价过程中,促使他对同学的注意,对体育知识的理解,便于提高教学质量。
5 结论与建议
素质教育在学校体育中的实施,对学校体育教育评价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体育教育评价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学习成绩评价必须进行相应的变革,必然要建立新型的体育课学习成绩评价体系。素质教育形势下,体育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技术、知识、提高运动成绩,因此,体育成绩考核应将对學生掌握技术、知识、提高运动成绩的检查与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结合起来。在进行教育评价时,对知识、技术和运动成绩的评价的比重应相应下降,而对能力和素质的评价的比重应相应增加。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应该充分重视学生通过体育课学习,心理、道德、价值观、学习态度、创造能力是否得到良好培养,学生的进步幅度和努力求知的程度是否得到了提高,这些都是体育课学习成绩评价中应重点强调的内容。
综上所述,随着素质教育在学校体育中的不断深入,体育课学习成绩评价也应该冲破传统评价体系的禁锢,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体育课学习成绩评价体系,克服单一性评价,采用多样性评价。如此,可以充分调动全体学生在体育课教学过程中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体育课教学效果。
关键词:体育课 学习成绩 评价 考核方法
1 前言
素质教育是当今中国乃至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流。《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应“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中共中央《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2 我国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现状
现今我国体育课程评价方法主要还是采用以分数的高低作为衡量和评价学生体育课学习成绩的唯一标准。在平时的体育课堂教学中,主要以传授学生运动技术和体能训练为主,进行成绩评价时,追求单一的标准动作和达到统一标准,根据学生所完成的动作的质量高低以及量化成绩的优劣,给出一定的分数,以得分的高低划分“优”“良”“及格”“不及格”,四个阶段,即所谓的以运动成绩为中心的评分模式,充分体现出成绩评价体系“竞技化”与“应试化”的特点。随着素质教育观念的提出,这种单一的以分数的角度来评价学生学习成绩的方法,其弊端和局限性已经显现出来。
3 传统体育教育评价的弊端
体育教育评价是学校体育研究中长期关注的问题之一,从实践的情况来看,以往的体育教育过多的强调了体育的功效性,而忽视了以人为中心的教育指向,致使我们在体育教育评价的具体操作中偏离了教育目的,使评价作为整个教育系统的闭合环节应起到的反馈检验作用的有效性被质疑。
建国以来我国的教育体制抛弃了旧有的和传统的教育方式,全盘接受了苏联模式,体育活动中身体素质达标测试的检验方式还直接来自苏联“劳卫制”考核的思路。体育教育的功效性被长期强调,并一直延续至今。这样的评价体系,实际上就是用一个统一的量化指标去评价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学生身体有先天性差别,而且,遗传基因、饮食结构、卫生环境、劳动负荷、医疗条件等一系列因素,都或多或少的,甚至主要的影响着每个个体的身体素质。用统一的标准进行体育课学习成绩评价既不公正,也不能发挥评价的鼓励和督促作用,反而会影响学生体育学习的热情,从而造成“好的更好”“差生更差”的两极分化的局面,这与素质教育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
4 教育下的新的体育课学习成绩评价体系
在体育教学评价上,要从素质教育内涵所设定的教学目标体系出发,设计考评体育课教学质量成果的指标体系、质量标准与考核方法体系。素质教育不是取消考试,体育课也不能变成“练练玩玩”,关键是要解决评价体育教学质量的指导思想和方法论,要从单一的评价视角转向多角度、多方法的综合质量评价,要淡化考评的选拔功能强化普及教育检验、反馈、激励的综合功能,为学校体育育人服务。
(1)刻意追求客观和量化的体育课学习或成绩不足取
目前体育课学习成绩评价以打分的形式,赋值评价,刻意追求客观和量化是一种流行。如果我们能从体育教育之于人本的意义上来认识,便能理涉及到价值选择的教育评价这类有关“人的管理”的主题,也要追求量化,到头来会更深的陷入狭隘的主观随意性之中。因为许许多多的客观标准和量化指标都是未经效度检验的,而且对客观标准和量化指标的使用也是需要人的相应的认识能力的。
(2)建立多向的体育学习或成绩评价的观念
我国目前体育课学习成绩评价只有横向评价(学生之间相对差距的评价),然而,根据目的的不同,体育评价应考虑多角度的综合性,相对评价和着眼于学生学习过程的纵向评价,另外还应该考虑辅助性的学生自我评价。
学生之间的相对性评价目的是考察学生当时的应变能力和学识,强调的是相对现状,眼前状况。体育达标只能反映当时身体运动能力,以及学生个体之间的差距。应该说,成绩评价从本质上来,属于后者,即纵向评价,横向评价也是需要的。但他只是插入纵向评价中的环节,作为参照系数而存在的。身体素质检测时和学生达标考核,关注成绩的结果就属于情况。因为体育教育评价是伴随学生体育学习的进步而存在的。如果与进步过程失去了联系,就失去了评价的生命力。
(3)体育课学习或成绩评价应引入达成性评价
身体素质的达标考核是这种相对评价,相对评价所根据的比较范围的程度和规模具有相对性。所以,首先要对比较范围,比如一个学校或一个班级本身惊醒相对评价,在此基础上在对其成员进行评价,这样可靠性才能得到提高,但在实际操作上很难实现,为了弥补这一缺陷,教育管理部门往往就采用规模大的偏差值参考方法,即同意考试的方法。尽管偏差值(统考)作为相对评价法来说非常便利,他也仅是分数化的一种形式,不是最准确恰当的评价方法。这种评价法既不能反映学生的个体差异,也不可能评判出学生掌握运动技术水平的差异。因此,相对法具有相当的局限性。
(4)克服评价法“单一性”,可采用多样性评价
体育教学中单一评价是目前学校体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这种评价制约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性,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评价的形式强调多样性。(1)教师的评价,一般具有全面性、客观性和权威性。这种客观准确湿度的评价,可唤起学生对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可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可是学生清楚的反馈自己的成绩和不足。(2)学生自我评价,开发自我的潜能,提高自身素质。(3)学生相互评价,“互评”不仅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更重要的是,在对他人的评价过程中,促使他对同学的注意,对体育知识的理解,便于提高教学质量。
5 结论与建议
素质教育在学校体育中的实施,对学校体育教育评价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体育教育评价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学习成绩评价必须进行相应的变革,必然要建立新型的体育课学习成绩评价体系。素质教育形势下,体育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技术、知识、提高运动成绩,因此,体育成绩考核应将对學生掌握技术、知识、提高运动成绩的检查与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结合起来。在进行教育评价时,对知识、技术和运动成绩的评价的比重应相应下降,而对能力和素质的评价的比重应相应增加。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应该充分重视学生通过体育课学习,心理、道德、价值观、学习态度、创造能力是否得到良好培养,学生的进步幅度和努力求知的程度是否得到了提高,这些都是体育课学习成绩评价中应重点强调的内容。
综上所述,随着素质教育在学校体育中的不断深入,体育课学习成绩评价也应该冲破传统评价体系的禁锢,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体育课学习成绩评价体系,克服单一性评价,采用多样性评价。如此,可以充分调动全体学生在体育课教学过程中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体育课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