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不仅是要学到丰富的知识,更要掌握学习的方法,成为一个“会学习”的人。“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是语文课程的总目标之一,也是语文教育的一项基本任务。它在整个语文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为此,我们开展了小学中高年级语文“五会”学习法的实践研究。
“五会”即“学会朗读、学会默读、学会背诵、学会质疑、学会拓展”。
一、学会朗读
蒋仲仁在《略论朗读与背诵》中指出:“就学习语文来说,朗读最重要,可以说,不朗读,不出声朗读,光靠看,光靠浏览,是学不好语文的。”那么,如何让学生学会朗读呢?
1.采用多种形式朗读
(1)教师的范读。范读是最好的朗读指导。教师的范读读得好,学生会自然地加以品味、体验、模仿,久而久之,教师的朗读能力会逐渐地转化成学生自身的能力。但需要指出的是,教师的示范指导和学生的自我探索、自我纠正、自我创造应该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2)表演式朗读。表演式朗读有两种:一是分角色表演式朗读。它能增添课堂教学情趣,加深学生对文本情境的体验。二是动作表演式朗读。即让学生边朗读边做动作,使一些简单易懂的课文不需教师过多地讲解就能理解;一些难理解的课文采用这种朗读方式也变得好理解了。
(3)竞赛式朗读。学生都喜欢参加竞赛,而且都希望自己在竞赛中获胜。因此,可在班上开展“朗读大王”的比赛活动。这种朗读比赛还可以实行个人和小组相结合的方式。
(4)配乐朗读。音乐的旋律和节奏最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引发强烈的审美共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朗读课文时,创设情境,播放些与文本内容相适应的背景音乐,以此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以情激情,感染学生。
2.边朗读边想象、联想
想象和联想是形象思维的主要形式。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让学生对作品内在意境美进行再创造,使文中描写的情景像电影画面一样一幕幕地从学生脑海中映过。这样,学生对作品思想内容的把握就会更加深入,对于文章语言表达形式就会更加深刻,从中受到真的启迪、善的教化、美的熏陶。
3.适当的朗读技巧指导
朗读技巧是指对各类文章的不同读法,也就是对语音、语速、语调、停顿等的掌握、控制和运用。在朗读时,教师首先要求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把音读准;然后做到“六不”,即:不添字、不漏字、不唱读、不重复、不颠倒、不读破句。在正确、流利朗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再进行有感情的朗读,把作者的感情融化在自己的感情中。
二、学会默读
默读,就是无声的阅读。它是广泛获取语文知识,拓展信息容量的一种重要阅读途径,是我们平常运用最多的阅读方式。
默读的方法,简单地说,就是“三不三到”。即不出声、不动唇、不指划和眼到、心到、手到。默读又分浏览与精读。
1.浏览
浏览不仅能使人对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快速得到一个总的印象,节省很多阅读时间,还可以博览群书,扩大知识面,及时了解最新信息。拿到一篇文章或一本书,教师应指导学生先了解作者,读篇名或书名;再看提要、序言和目录,以了解全文的性质、内容;然后阅读全文章节标题及段落首句和尾句;最后浏览全文,综述大意。这种训练要循序渐进,从短文逐步到较长的文章。
2.精读
精读是培养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是便于学生深入思考、理解积累较系统的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方法。精读就是抓住重点词句,仔细品味,深入理解文章的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评价人物和事件等,对书中的精华部分烂熟于心。凡是从语言到内容都必须全面把握、深入理解的文章,都要精读,如教科书和一些典范的文章。
三、学会背诵
背诵,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是学生积累语言的重要途径。
1.按线索背诵
每篇课文都是按一定顺序写的,都有一定内在联系的线索。背诵时,可让学生先理清课文的线索,然后按这条线索进行背诵。如背诵《秦始皇兵马俑》的第四节时,可让学生理出“老战士→新战士→战马”的线索,然后让学生按这条线索背诵。这样,学生就能很快背出这一段的内容。
2.尝试背诵
在进行背诵的过程中,如果只是不停地朗读是很难记住材料的,因为这是一种较浅水平的信息处理。但是,如果学生对背诵的课文先朗读两三遍后,就试着回忆刚刚读过的部分,则很容易记住。遇到记不起来的地方,再翻开书本看看。对不易记住的内容或容易背错的地方,多朗读几遍,然后再背,直到完全背熟为止。实践证明,尝试背诵能有效地提高学生背诵的效率。
3.重点突破背诵
学生在背诵课文时经常会碰到一些很难记的内容,教师可引导学生先重点背诵较难的内容,再背诵容易的地方,先难后易,会收到较好的背诵效果。如《飞夺泸定桥》第六自然段共有九句话,可分为两层。第二层较简单,背起来不难。第一层共五句,难背一些,尤其是第五句,很长,学生往往在这里卡住。可叫学生集中精力重点突破第五句,再背第一层,最后背全段。这样背起来就较为容易。
四、学会质疑
质疑,最能调动学生读书、思索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1.从课题上质疑
课题一般都是文章的中心或主要内容的缩影,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引导学生从课题上质疑,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题,引发他们对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的思考,而且明确了学习任务,激发了学习兴趣。如教学《了不起的女孩》时,出示题目后,启发学生围绕题目提出问题,然后归结为:(1)“了不起的女孩”指谁?(2)为什么说她“了不起”?(3)她是怎样成为“了不起的女孩”的?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读书、去思考,兴趣高,效果好,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做了铺垫。
2.从矛盾处质疑
课文中有些看似矛盾之处,那是作者匠心独具所在。引导学生读书时把课文的前后联系起来,找出矛盾的地方,在此处质疑,从而悟出道理,提高认识。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中有一句:“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首先让学生找出这一句中矛盾的地方,并进行质疑:“焦急”、“耐心”是矛盾的,但这里为什么要用在一起呢?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悟出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3.从标点处质疑
每一种标点符号的用法都不一样,它们能帮助我们识别句子,辨明语气,理解课文内容。如《忆铁人》一课中“哦?……咳!”可引导学生质疑:这里的问号和感叹号各表示了铁人当时怎样的心情?这里的省略号有什么作用?通过对标点符号的质疑,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到铁人严于律己、勇于认错的好品质。
五、学会拓展
要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必须突破教科书的局限,把教学的点向课外的面拓展、延伸,才能使学生将课内学到的方法、知识,在实践中不断巩固、加深,才能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1.选择课外读物
可引导学生阅读与课文相关的文章。教材虽选入了许多名家名篇,但是单就这几篇文章,学生对这些名家名著的了解是很肤浅的。我们可从这几篇文章着眼,设立“名家专题”和“名著专题”,如“走近李白”、“走进《三国演义》”等,引领学生更好地了解经典的语言特色、写作风格、情感内涵等,从而激发学生走进经典的阅读期待和欣赏渴求。由于有了“课本”这个引子,很容易达到加深认识、扩大阅读面、诱导学生阅读兴趣的目的。
2.保证阅读时间
只有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才能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阅读习惯的养成,使他们在增长知识、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也体会到阅读的乐趣。
3.勤写读书笔记
教师要求学生读完一本好书或一篇好文章后,要勤做读书笔记,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教师要定时对学生的读书笔记进行检查,了解学生阅读书籍的内容、种类、数量,指出笔记的优缺点,并写上鼓励性的语言,以激发学生兴趣。定期进行读书笔记的展评。
4.开展多种活动
如举行课外阅读交流会、故事会、课外阅读知识竞赛等。
总之,“教”是为了“不教”,“教”的唯一目的是促进学生“学”,教会学生“学”。我们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学习,不断总结,不断探索,用科学的方法,结合实际恰当地指导,学生才能全面地掌握学习方法,真正学会学习,才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终身学习和未来发展奠定良好而坚实的基础。
“五会”即“学会朗读、学会默读、学会背诵、学会质疑、学会拓展”。
一、学会朗读
蒋仲仁在《略论朗读与背诵》中指出:“就学习语文来说,朗读最重要,可以说,不朗读,不出声朗读,光靠看,光靠浏览,是学不好语文的。”那么,如何让学生学会朗读呢?
1.采用多种形式朗读
(1)教师的范读。范读是最好的朗读指导。教师的范读读得好,学生会自然地加以品味、体验、模仿,久而久之,教师的朗读能力会逐渐地转化成学生自身的能力。但需要指出的是,教师的示范指导和学生的自我探索、自我纠正、自我创造应该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2)表演式朗读。表演式朗读有两种:一是分角色表演式朗读。它能增添课堂教学情趣,加深学生对文本情境的体验。二是动作表演式朗读。即让学生边朗读边做动作,使一些简单易懂的课文不需教师过多地讲解就能理解;一些难理解的课文采用这种朗读方式也变得好理解了。
(3)竞赛式朗读。学生都喜欢参加竞赛,而且都希望自己在竞赛中获胜。因此,可在班上开展“朗读大王”的比赛活动。这种朗读比赛还可以实行个人和小组相结合的方式。
(4)配乐朗读。音乐的旋律和节奏最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引发强烈的审美共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朗读课文时,创设情境,播放些与文本内容相适应的背景音乐,以此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以情激情,感染学生。
2.边朗读边想象、联想
想象和联想是形象思维的主要形式。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让学生对作品内在意境美进行再创造,使文中描写的情景像电影画面一样一幕幕地从学生脑海中映过。这样,学生对作品思想内容的把握就会更加深入,对于文章语言表达形式就会更加深刻,从中受到真的启迪、善的教化、美的熏陶。
3.适当的朗读技巧指导
朗读技巧是指对各类文章的不同读法,也就是对语音、语速、语调、停顿等的掌握、控制和运用。在朗读时,教师首先要求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把音读准;然后做到“六不”,即:不添字、不漏字、不唱读、不重复、不颠倒、不读破句。在正确、流利朗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再进行有感情的朗读,把作者的感情融化在自己的感情中。
二、学会默读
默读,就是无声的阅读。它是广泛获取语文知识,拓展信息容量的一种重要阅读途径,是我们平常运用最多的阅读方式。
默读的方法,简单地说,就是“三不三到”。即不出声、不动唇、不指划和眼到、心到、手到。默读又分浏览与精读。
1.浏览
浏览不仅能使人对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快速得到一个总的印象,节省很多阅读时间,还可以博览群书,扩大知识面,及时了解最新信息。拿到一篇文章或一本书,教师应指导学生先了解作者,读篇名或书名;再看提要、序言和目录,以了解全文的性质、内容;然后阅读全文章节标题及段落首句和尾句;最后浏览全文,综述大意。这种训练要循序渐进,从短文逐步到较长的文章。
2.精读
精读是培养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是便于学生深入思考、理解积累较系统的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方法。精读就是抓住重点词句,仔细品味,深入理解文章的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评价人物和事件等,对书中的精华部分烂熟于心。凡是从语言到内容都必须全面把握、深入理解的文章,都要精读,如教科书和一些典范的文章。
三、学会背诵
背诵,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是学生积累语言的重要途径。
1.按线索背诵
每篇课文都是按一定顺序写的,都有一定内在联系的线索。背诵时,可让学生先理清课文的线索,然后按这条线索进行背诵。如背诵《秦始皇兵马俑》的第四节时,可让学生理出“老战士→新战士→战马”的线索,然后让学生按这条线索背诵。这样,学生就能很快背出这一段的内容。
2.尝试背诵
在进行背诵的过程中,如果只是不停地朗读是很难记住材料的,因为这是一种较浅水平的信息处理。但是,如果学生对背诵的课文先朗读两三遍后,就试着回忆刚刚读过的部分,则很容易记住。遇到记不起来的地方,再翻开书本看看。对不易记住的内容或容易背错的地方,多朗读几遍,然后再背,直到完全背熟为止。实践证明,尝试背诵能有效地提高学生背诵的效率。
3.重点突破背诵
学生在背诵课文时经常会碰到一些很难记的内容,教师可引导学生先重点背诵较难的内容,再背诵容易的地方,先难后易,会收到较好的背诵效果。如《飞夺泸定桥》第六自然段共有九句话,可分为两层。第二层较简单,背起来不难。第一层共五句,难背一些,尤其是第五句,很长,学生往往在这里卡住。可叫学生集中精力重点突破第五句,再背第一层,最后背全段。这样背起来就较为容易。
四、学会质疑
质疑,最能调动学生读书、思索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1.从课题上质疑
课题一般都是文章的中心或主要内容的缩影,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引导学生从课题上质疑,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题,引发他们对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的思考,而且明确了学习任务,激发了学习兴趣。如教学《了不起的女孩》时,出示题目后,启发学生围绕题目提出问题,然后归结为:(1)“了不起的女孩”指谁?(2)为什么说她“了不起”?(3)她是怎样成为“了不起的女孩”的?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读书、去思考,兴趣高,效果好,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做了铺垫。
2.从矛盾处质疑
课文中有些看似矛盾之处,那是作者匠心独具所在。引导学生读书时把课文的前后联系起来,找出矛盾的地方,在此处质疑,从而悟出道理,提高认识。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中有一句:“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首先让学生找出这一句中矛盾的地方,并进行质疑:“焦急”、“耐心”是矛盾的,但这里为什么要用在一起呢?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悟出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3.从标点处质疑
每一种标点符号的用法都不一样,它们能帮助我们识别句子,辨明语气,理解课文内容。如《忆铁人》一课中“哦?……咳!”可引导学生质疑:这里的问号和感叹号各表示了铁人当时怎样的心情?这里的省略号有什么作用?通过对标点符号的质疑,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到铁人严于律己、勇于认错的好品质。
五、学会拓展
要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必须突破教科书的局限,把教学的点向课外的面拓展、延伸,才能使学生将课内学到的方法、知识,在实践中不断巩固、加深,才能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1.选择课外读物
可引导学生阅读与课文相关的文章。教材虽选入了许多名家名篇,但是单就这几篇文章,学生对这些名家名著的了解是很肤浅的。我们可从这几篇文章着眼,设立“名家专题”和“名著专题”,如“走近李白”、“走进《三国演义》”等,引领学生更好地了解经典的语言特色、写作风格、情感内涵等,从而激发学生走进经典的阅读期待和欣赏渴求。由于有了“课本”这个引子,很容易达到加深认识、扩大阅读面、诱导学生阅读兴趣的目的。
2.保证阅读时间
只有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才能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阅读习惯的养成,使他们在增长知识、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也体会到阅读的乐趣。
3.勤写读书笔记
教师要求学生读完一本好书或一篇好文章后,要勤做读书笔记,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教师要定时对学生的读书笔记进行检查,了解学生阅读书籍的内容、种类、数量,指出笔记的优缺点,并写上鼓励性的语言,以激发学生兴趣。定期进行读书笔记的展评。
4.开展多种活动
如举行课外阅读交流会、故事会、课外阅读知识竞赛等。
总之,“教”是为了“不教”,“教”的唯一目的是促进学生“学”,教会学生“学”。我们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学习,不断总结,不断探索,用科学的方法,结合实际恰当地指导,学生才能全面地掌握学习方法,真正学会学习,才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终身学习和未来发展奠定良好而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