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良好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教学活动要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乐趣,并加以点拨与引导,使之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从而更好地达到教学的目标与效果。本文从培养与发掘初中学生特有的兴趣和爱好出发,采用诱发兴趣的导课方式,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感性兴趣,在此基础上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的感性兴趣上升为对知识的理性认知,并从中领悟出学习就是一种寻求乐趣的过程。
关键词:地理教学;兴趣培养;有效途径
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心理活动的基础上,课堂教学更要注重学生已有的经验和乐趣,让学生的内心世界与现实生活得到相应的融合,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爱学、善学,从而达到教学目标。那么,在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呢?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一、兴趣导入—乐学的萌芽
“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课堂导入,能使学生很快集中注意力,并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从而有利于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精心导入,上课伊始便使课堂充满趣味,使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跨入知识的大门。例如,在教学《西部开发的重要阵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时,教室里配合着响起“库尔班大叔,你在哪?”的欢快乐曲声,画面显示着浩瀚的大漠,白雪皑皑的冰峰、雪山,维吾尔族青年男女穿戴着漂亮的民族服饰在欢歌起舞。这些音像很快把学生带到了远隔千山万水的祖国边陲,使学生如置身于西域的特殊环境之中,曲终情不尽。在这种氛围中,教师提问“歌曲是我国哪个少数民族的?”“他们生活在哪个省级行政区?”然后点明本课的学习任务。用这种愉悦的情境导入新课,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一开始便萌发了学习的乐趣。
二、动手操作—创造乐学的条件
初中生的特点是活泼好动,学习中增加动手操作,有助于领悟学习的要领。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知的源泉,智慧从动作开始”,学习中多种感官的共同参与可提高学生大脑的兴奋度,以“动”促“思”增强知识的融汇性。例如,在教学《大洲和大洋》一课时,通过设计先“贴一贴”的方式,让学生粘贴七大洲的位置,使学生手脑并用,在操作中掌握知识,引导学生乐学、善学。
三、相互交流—增加乐学的体验
交流合作是学习地理的重要途径,地理新教程为学生提供了大量参与交流的机会。教学过程中,合理的交流合作有利于学生间的相互促进,更利于知识的融会贯通,并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成功与进步。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班级特点,提供相关的材料,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相互交流。例如,在教学《三十四个省级行政区》时,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分成几组,把34个省级行政区,按方位分成几部分,向同学介绍;采取“画一画”的方式让学生观察各行政区的轮廓,并向同学们形象地描绘:用“谈一谈”的方法说出各省级行政区简称的由来,或由河湖或源于历史,等等,最后让同学们“读一读”,模仿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员,报道各省会城市……通过学生的交流合作体验成功的快乐与喜悦,享受学习的乐趣。
四、生活实践—乐学的源泉
地理知识源于实践,服务于生活,它与生活息息相关。《课标》中明确提出“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这一理念。其认为,对于地理教育而言,着眼点不单是给学生传授系统的地理学,而是应该通过一些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理念,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让学生获得“生活中有用的地理”。例如在教学《地球的公转》一课时,正是九月中旬,让学生观察9月23日(秋分)这一天白天与黑夜的长短,结果是大约相等;在12月22日(冬至)这天观察黑夜是多么的漫长,理解冬至是北半球黑夜最长的一天;通过比较9月、10月、11月秋季三个月与12月、1月、2月冬季三个月的气温、降水等,加深地球公转,太阳直射点移动,产生四季更替及地球五带的理解。通过实践,把生活常识与地理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到地理学的价值,养成“爱地理,用地理”的良好习惯。
总之,兴趣是探索的动力,知识获取的促进剂。兴趣的培养与激发,能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激发学生的地理兴趣以及地理知识的掌握与运用。
(作者单位:江苏省句容市崇明中学)
关键词:地理教学;兴趣培养;有效途径
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心理活动的基础上,课堂教学更要注重学生已有的经验和乐趣,让学生的内心世界与现实生活得到相应的融合,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爱学、善学,从而达到教学目标。那么,在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呢?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一、兴趣导入—乐学的萌芽
“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课堂导入,能使学生很快集中注意力,并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从而有利于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精心导入,上课伊始便使课堂充满趣味,使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跨入知识的大门。例如,在教学《西部开发的重要阵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时,教室里配合着响起“库尔班大叔,你在哪?”的欢快乐曲声,画面显示着浩瀚的大漠,白雪皑皑的冰峰、雪山,维吾尔族青年男女穿戴着漂亮的民族服饰在欢歌起舞。这些音像很快把学生带到了远隔千山万水的祖国边陲,使学生如置身于西域的特殊环境之中,曲终情不尽。在这种氛围中,教师提问“歌曲是我国哪个少数民族的?”“他们生活在哪个省级行政区?”然后点明本课的学习任务。用这种愉悦的情境导入新课,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一开始便萌发了学习的乐趣。
二、动手操作—创造乐学的条件
初中生的特点是活泼好动,学习中增加动手操作,有助于领悟学习的要领。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知的源泉,智慧从动作开始”,学习中多种感官的共同参与可提高学生大脑的兴奋度,以“动”促“思”增强知识的融汇性。例如,在教学《大洲和大洋》一课时,通过设计先“贴一贴”的方式,让学生粘贴七大洲的位置,使学生手脑并用,在操作中掌握知识,引导学生乐学、善学。
三、相互交流—增加乐学的体验
交流合作是学习地理的重要途径,地理新教程为学生提供了大量参与交流的机会。教学过程中,合理的交流合作有利于学生间的相互促进,更利于知识的融会贯通,并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成功与进步。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班级特点,提供相关的材料,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相互交流。例如,在教学《三十四个省级行政区》时,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分成几组,把34个省级行政区,按方位分成几部分,向同学介绍;采取“画一画”的方式让学生观察各行政区的轮廓,并向同学们形象地描绘:用“谈一谈”的方法说出各省级行政区简称的由来,或由河湖或源于历史,等等,最后让同学们“读一读”,模仿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员,报道各省会城市……通过学生的交流合作体验成功的快乐与喜悦,享受学习的乐趣。
四、生活实践—乐学的源泉
地理知识源于实践,服务于生活,它与生活息息相关。《课标》中明确提出“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这一理念。其认为,对于地理教育而言,着眼点不单是给学生传授系统的地理学,而是应该通过一些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理念,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让学生获得“生活中有用的地理”。例如在教学《地球的公转》一课时,正是九月中旬,让学生观察9月23日(秋分)这一天白天与黑夜的长短,结果是大约相等;在12月22日(冬至)这天观察黑夜是多么的漫长,理解冬至是北半球黑夜最长的一天;通过比较9月、10月、11月秋季三个月与12月、1月、2月冬季三个月的气温、降水等,加深地球公转,太阳直射点移动,产生四季更替及地球五带的理解。通过实践,把生活常识与地理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到地理学的价值,养成“爱地理,用地理”的良好习惯。
总之,兴趣是探索的动力,知识获取的促进剂。兴趣的培养与激发,能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激发学生的地理兴趣以及地理知识的掌握与运用。
(作者单位:江苏省句容市崇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