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俄寻访李翔梧刘志敏烈士留学档案

来源 :党史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ishou20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翔梧和刘志敏夫妇是中共党史上著名的夫妻英烈。2005年11月11日,中央电视台《永远的丰碑》栏目以《用青春点燃革命烈焰的伉俪》,新华社以《革命夫妇留青史》为题播(刊)出了他们的英勇事迹。然而,作为党史工作者,我们在学习、整理和宣传他们的事迹时,总感到一丝缺憾:两人上个世纪20年代都曾留学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但对他们在苏留学时的情况,除了他们的老同学、老战友零零星星的回忆外,没有其他任何书面材料可以佐证。虽然知道1991年俄罗斯已开放了共产国际和前苏联的许多档案,但因条件所限,一直一无所获。
  赴俄寻访
  与我们抱有同样缺憾并为此一直在努力的,还有烈士的孙子李智民。2007年5月,李智民通过郑州留学乌克兰的研究生秦睿,与俄罗斯国家社会政治历史档案馆取得联系。该馆在电子邮件中称,他们存放有李翔梧档案专卷77页、刘志敏档案专卷8页,并提供了较为详细的目录,同时还介绍了查档所需的证明文件、程序及复制或扫描资料的价格。得知这个消息后,我们欣喜异常。随后,洛阳市委决定,由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耿占云带队,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姬铁成和李翔梧烈士的亲属李智民一行三人赴俄罗斯查寻烈士的档案资料。
  12月10日中午,我们在北京乘俄航“SU572”航班前往莫斯科,开始了追寻烈士足迹的行程。
  从北京到莫斯科需飞行9个小时左右。当地时间晚上8点到达莫斯科机场,出关后,翻译耿中已经在大厅举牌迎接。次日上午10点,耿中带我们三人持有关手续来到俄罗斯国家社会政治历史档案馆。该馆原名俄罗斯现代史文献保管和研究中心,成立于1991年10月,现改为俄罗斯国家社会政治历史档案馆。共产国际工人运动文件,包括二三十年代中国留学生的档案都存放于该馆。馆址位于莫斯科市大季米特罗夫卡大街(原普希金大街)15号,是一座灰色的四层楼建筑。馆外的墙壁上镌刻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铜像。进入档案馆大厅,首先看到的是坐姿的列宁塑像,他双腿交叉端坐,神情凝重,嘴唇微张,似乎在向我们诉说着什么……
  翻译耿中带我们办理了出入证,然后乘电梯上3楼阅档室。接待我们的是一位名叫叶琳卡娜的女管理员,她十分热情,在认真检查阅档手续后,把准备好(耿中已提前将我们来的消息通知了馆里)的两个卷宗交给我们,带我们进入阅档室里间。
  发现留苏档案
  当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打开这尘封多年的卷宗时,惊讶地看到这些已存放了80多年的档案资料保存完好,钢笔、铅笔字迹清晰如故。
  我们手中的卷宗显示,档案全宗号为495,目录号为225;李翔梧的案卷号为1317,刘志敏的案卷号为2137。因时间关系,我们只能粗略地翻了翻。李翔梧夫妇的档案分中文和俄文两种。李翔梧卷宗中文资料主要有:《旅莫中国共产党支部和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支部党员团员调查表》,填写内容基本相同的《旅莫中国国民党支部党员调查表》。其俄文资料居多,除自传和学生调查表外,主要有各种证件:如共青团员证、联共(布)党员证、工会会员和代表证、合作社社员证、户籍证、医疗证、持枪证、出差证明、身份证明、伏龙芝军事学院出入证和住房证、邓颖超提供的李翔梧在江西牺牲的证明等;李翔梧申请加入联共(布)的全套手续:申请书、5封推荐信、支部大会决议、区委决议等;还有当时任中山大学校长的米夫签署的派遣李翔梧夫妇回国的绝密文件。刘志敏的资料较少,有中俄文的学生履历表、学员调查表、信件等。
  翻阅着这些珍贵的档案资料,我们激动不已,随即向馆方提出扫描并复印全部资料。馆方提出如扫描资料需一个月时间。而我们出访的时间仅有12天,只得按馆方加急程序办理,费用稍贵,但10天以内即可拿到,原来对亲属的5折优惠,由于加急也取消了。
  欣喜之余,我们尚有些许不甘心。原来在北京中央档案馆发现的那些资料两个卷宗里都没有,这说明还有查找的空间。次日,我们又到档案馆中心阅览室计算机上查找有关莫斯科中山大学的档案信息。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终于在全宗号530的2号目录中发现了大量的有关中山大学的信息。但即使是目录索引,其数量也可谓浩如烟海,以我们的时间是很难全部浏览的。商议后,我们决定只浏览1926年至1929年之间可能存有李翔梧夫妇资料的目录。花了近3个小时的时间,我们从中选定了20多个案卷号,但按馆方规定,1人1次只能选4个案卷,我们4人最多只能选16个案卷,并且因为调档需一定时间,当天还不能阅档。
  隔天,我们从这珍贵的16个案卷中,很幸运地找到了李翔梧亲笔写的两封信原件(即在北京中央档案馆发现的那两封),其所在团小组长填写的2张党团员工作调查表,刘志敏的履历表、小组鉴定表,另有一张1926年手工绘制的《团员分析表》。在这张表上,列着中坚分子、中平分子、落后分子、成问题分子4个栏目,显示了99位党团员的情况。在“中坚分子”一栏中,又列出“兼党员”、“纯团员”、“到莫后加入”的3个子栏目。党团员中绝大部分都在“中坚分子”一栏中,其中就有王嘉祥(即王稼祥,1班)、吴良斌(即吴亮平,1班)、傅钟(2班)、李弼庭(4班)、蒋经国(4班)、云泽(即乌兰夫,6班)、邓希贤(即邓小平,7班)、李俊哲(即李卓然,7班)、朱瑞(7班)。这些人后来在中国现代史上都是赫赫有名、占据重要或一定地位的人物。李翔梧(4班)和河南党组织派去的其他几位如裴光(7班,1928年回国后曾任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长,1933年牺牲)、韩源波(即韩绍湘,7班,曾任中共满洲总行动委员会军委书记,1930年牺牲)、杨放之(1班,解放后曾任国家外专局局长)亦在其中。因时间所限,我们决定只复印而不扫描这部分资料。我们推测其他案卷中可能还会有李翔梧夫妇的资料,但由于时间所限,不能如愿详查。
  俄文档案带回国后,姬铁成立即和洛阳市翻译家协会联系,接电话的正巧是懂俄文的李次公(西南外语学院的首批部队学生,参加过东北到洛阳“一五”时期的大项目建设,为苏联专家当过翻译)会长。当姬铁成介绍了李翔梧烈士的情况后,李次公表示,对这位洛阳籍的早期革命家仰慕已久,愿意亲自翻译。及至后来见了面,我们才知道李会长已经70高龄,胃已因病切除,身体虚弱。李会长不顾年高体弱,加班加点,不到2个月时间就完成了翻译任务,使我们深受感动。
  揭开一系列谜团
  阅读了李翔梧夫妇在莫斯科中山大学所有中俄文档案资料后,我们感到收获颇丰。除印证了以前所掌握的资料外,还帮助理清了一直徘徊在我们脑海里的历史谜团:
  李翔梧在开封河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情况
  从李翔梧1925年12月25日和27日亲笔填写的调查表上,可以看出当年他的人生轨迹。
  在“读过何种社会科学书籍”栏里,李翔梧填的是《社会科学概论》(瞿秋白)、《社会科学讲义》(蔡和森)、《社会主义讨论集》(陈独秀)、《帝国主义浅说》(列宁)、《马克思主义和达尔文主义》(高岛素之)、《阶级斗争》(考茨基)等十几本进步书籍。毫无疑问,他的思想基础是倾向马克思主义的。
  在“曾加入国民党否(改组后的)”栏里,内容显示,李翔梧于1924年加入国民党,任开封市党部编辑委员及青年部干事,负责编辑《河南青年(周刊)》及开封市党部机关报《每周通讯》。在“与党中何人有关系”栏中,他填写的是“嵇明”(即嵇文甫,李翔梧在河南一师时的老师,解放后曾任河南省副省长)。在“来俄前后对外关系”栏中,其中仍列有“嵇明”,并在“来俄前的关系”中注明是“经济的关系”。这也证明了以前我们所了解的李翔梧曾接受过嵇文甫资助的事实。
  在“过去加入何种社会公开组织或秘密结社”栏里,内容显示,李翔梧参加过河南青年学社,1924年是河南省青年学社第一届执行委员兼出版干事;加入了非基督教同盟、反帝国主义同盟(宣传股委员)、河南各界沪案后援会(文书股兼宣传股)、河南国民会议促成会(发起人)等组织。从他参加的这些组织和在其中所担负的责任来看,一个思想活跃、行动积极的学生运动组织者的形象跃然纸上。
  李翔梧是如何被派遣到苏联留学的
  在学生调查表中“何人介绍入孙大”一栏,显示的是:于树德、路友于。于树德,河北静海人,1922年经李大钊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一大上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时任北京执行部青年部(学生部)部长。路友于,山东诸城人,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1927年与李大钊一起被军阀张作霖杀害。时任国民党北京执行部候补执行委员,具体负责执行部的日常工作。两人均为当时国民党北京执行部主要负责人李大钊的得力助手。这与我们了解的情况基本相符。据原开封中州大学附中学生、由河南党组织1926年派赴苏联留学的马员生在《旅苏纪事》一书中回忆,1925年“双十节”后,国民党开封市党部接到选派学生到莫斯科中山大学留学的通知。时任中共豫陕区委书记的王若飞为确保国民党内的中共党员、共青团员和左派人士能选上,就通过国民党北方执行部负责人于树德以特派员名义选派。第一批河南派出的10名学生,除1名左派人士外,其余全是中共党员或共青团员。
  李翔梧在苏联的主要经历
  根据档案资料记载,李翔梧先后在4个单位学习和工作过。
  1925年11月23日,进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编入第4组(或称班),学生证号35,俄文名字日丹诺夫·扎哈尔·伊万诺维奇。在校学习的同时,还承担大量的社会工作。如1927年1月22日、2月25日由4组组长李弼庭签署的工作调查表“担任何种工作”栏里显示,李翔梧担任墙报俄文栏编辑,国民党组翻译,新闻组组长及翻译,学校和俱乐部参观翻译,西方革命史书记等职务,除此之外,每月还承担15小时的口译工作,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从1926年4月1日起至1927年5月,李翔梧至少有5次被苏联列宁共青团莫斯科州委会派遣到基层团组织当翻译或演讲。从档案资料看,李翔梧学习期间表现是好的。如由少共第4组组长高维翰(回国后曾任中共陕西省军委书记,后叛变)、芮双签署的一份鉴定表,在分析了蒋经国、李翔梧等10人的不足后,总结说:“以上诸人在第4组党组会上讨论过,同志们认(为)以上同志虽有缺点,但在本质比较上是较好的,我们承认他们有作中坚分子之资格。”
  1927年6月至1928年8月,李翔梧在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简称东方大学)当翻译。1927年11月14日,经马利舍夫等5位联共(布)党员介绍,李翔梧向联共(布)东方大学特别委员会提出加入联共(布)组织的申请,11月25日该委员会通过其申请,接受其为联共(布)预备党员。
  1928年9月,李翔梧进入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档案显示有院方的通行证、住房证(一家两口)。
  10月1日,李翔梧与苏联黄金公司董事会签订劳务合同,到其下属赤塔州金矿公司工作,先后担任赤塔州工会基层委员会东方工人指导员、基层矿山技术人员培训班翻译,11月当选赤塔州第三次工会代表大会代表。但有两份资料我们看了以后有些疑惑不解:一份是盖有赤塔市红军代表苏维埃主席团的公章,由市选举委员会主席签发的证明,上面写道:“日丹诺夫同志为赤塔市选举委员会全权代表在18选区负责会议的筹备与实施。”一份是赤塔市卫戍司令批准的李翔梧的持枪证,这些都与其黄金公司职员的身份不太符合,而与军方有关。我们推测,李翔梧到赤塔另有任务,他签订的合同期是两年,实际不到一年就离开了,从时间上看似乎证实了我们的这个推测。1929年6月11日,中山大学校长米夫签发了派遣李翔梧夫妇回中国的绝密文件。同年七八月份,他们回到上海,开始了职业革命生涯。
  刘志敏出国前的主要经历
  从刘志敏填写的各种表格看,刘志敏出生于1908年7月16日,而非原来资料所说的1904年。1923年在开封女中上学,1926年未毕业即到汉口宋庆龄举办的妇女党务训练班学习。1927年1月加入国民党,同时加入中国共青团,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训练班结业后,以国民党战区农运特派员公开身份回到河南信阳从事农民运动。在当时“工作的性质”一栏里,她填写的是:为被土豪军阀压迫之下的农民组织起来反对压迫者并且使农民都知道现代一切政治观点。同时,她以中共汉口妇女党支部书记的秘密身份从事学生运动。1927年10月,受湖北省委派遣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被编入一年级2班,学生证编号871,俄文名字:佩尔西科娃·纳塔丽娅·安德列耶夫娜。因其档案资料较少,无法了解到更多的信息。
  翻阅着一页页沉睡多年的档案资料,我们仿佛聆听着一个个栩栩如生的故事。追寻先烈足迹,也使我们接受了一次革命传统的教育和洗礼。
其他文献
1958年7月22日,毛泽东在同苏联驻华大使尤金谈话时说:“看来,关于海军提出的核潜艇的请求可以撤销。”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将毛泽东的这篇谈话收入《毛泽东文集》第七卷时,为
2000年全国农作物病虫害发生主要特点:一是全国大部地区以虫害为主,重大病虫暴发强度大.发生较严重的病虫害有蝗虫、棉铃虫、水稻螟虫、小麦蚜虫、玉米螟,以及部分地区稻纵卷
她拥有5个户籍身份,在遭上海警方通缉后,与德国男友混迹于深圳富豪圈,数年间骗得近3亿元人民币,被骗的包括国企高管、民间投资大户、台湾商界大佬一共8人。日前,深圳市中级法
摘要:高等院校收费有待规范是当今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也是内部治理的一项难题。本文从加强高等院校规范收费管理的重要性出发,针对高等院校收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对高等院校校收费行为进行规范,提出针对高等院校收费规范化管理的有效对策,从而促进高等院校的发展可持续性。  关键词:高等院校;收费管理;规范管理  伴随高等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高等教育收费收入规模也越来越大,现已成为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
一位耄耋老人,身为“30后”,思维却赶超“90后”:他会用“闪送”,对科技产品、新鲜事物都抱有浓厚的兴趣. 这位新潮老人就是被国务院授予一级警监警衔的正局级干部王增铎.
期刊
家蚕春秋兼用新品种871×872,又称“8”字号蚕品种,是我省目前繁育推广的优良品种之一.凉山州蚕种场从2000年春季开始引进繁育该品种,并在攀西地区大面积推广使用.根据近几年
期刊
期刊
建瓯,是福建最早设置的4个县之一,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人才辈出,曾是闽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党史资源也丰富厚重,是闽北第一个党组织——中共建瓯支部的诞生地。建瓯支
随着司法大数据的创新发展与法治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对执行难问题的解决日趋成为了司法领域炙手可热的研究课题,因此,本文立足于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网络司法拍卖制度对解
如果说我们都会把自己喜欢的东西收藏在箱子里、记忆中,那么,一个城市的博物馆收藏的就是人类的伟大心灵和梦想.让我们来认识现代博物馆的诞生,以及享负盛名的博物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