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己为器,以利天下

来源 :作文通讯·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nlai_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考真题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文章。
  生活中有不同的“器”。器能盛纳万物,美的形制与好的内容相得益彰;器能助人成事,有利器方成匠心之作;有一种“器”叫器量,兼容并包,彰显才识气度;有一种“器”叫国之重器,肩负荣光,成就梦想……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题目解析
  2018年高考天津卷作文题一改近年来从考生自身出发写文章的思路,快速完成从生活到事业、从个人到国家的作文思路的切换。“器”這个话题是一个有弹性、有空间、有量度的好题目,写作能大能小、能实能虚、能古能今:它既可以写可观可感的实物,又可以写抽象丰富的精神:既可以讲古已有之的思想学说,又可以论日新月异的当代思潮:既可以写独具才能的身边人,又可以写治国安邦的圣贤大哲;既可以写个人生活学习中的琐碎事,又可以写纵横古今胸怀天下的大作为……
  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新时代发展观的背景下,如果考生能够引用先贤事例、结合现实形势、联系自身生活,写出对于“器”的新时代下的感悟,写出对于那些“国之重器”(人物和成就)的热情讴歌,将会是一篇优秀的文章。
  本文题的材料中含有多个可供选择的立意角度,考生可以从中选择适合自己的角度立意行文。
  一、历史的角度
  视“器”的国家,据说甲骨文中最多的就是各种。器。的名字。自大禹至商周至汉唐至现代社会,我们历史上有数不胜数的各种“器”,蔚为壮观。从先民吃饭的陶器到大禹镇住九州的铜鼎,从祭祀天地的祭器到秦始皇“既寿永昌”的传国玉玺,漫漫长河中,各种“器”不但是人民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具,还极大地影响了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我们可以沿着时间的脉络写出一篇“器”与历史发展关系的文章。
  二、文化的角度
  往往不是单纯地谈论“器”这个物本身,而是挖掘其丰富的文化含意。从各个时代出土的陶器、玉器、铁器、青铜器等器物的丰富奇异的造型和繁复华丽的纹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对各种“器”赋予的广博的文化内涵。如果对此有一些研究,可以驰骋丰富的想象,运用绚丽的文笔写出一篇绮丽奇特的美文。
  三、精神的角度
  “器”的发展史也是精神的解放史。“器”从远
  现当代的精致典雅,从功用的单一到复杂,象征着人类从蒙昧到文明、从浅陋到广博的精神解放的过程。回首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引发的思想大解放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发展繁荣,魏晋时期的文化解放又促进了人性的解放,蔡元培在北大提倡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带来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新文化运动更推动了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所以,可以沿着“器”的发展史写出一篇中国精神解放的历史。
  四、人才观的角度
  中国自古有视人如器的说法,君子不器、工匠
  人才观的体现。君子应如“器”,拥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和长处,文质彬彬,内外兼修;君子又不应如“器”一般只有单一的功用、有限的才能,而应灵活多变、机智圆通、不拘一格,拥有丰富的才能,拥有放眼天下海纳百川的胸襟气度,拥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这样的人才能称得上“国之重器”。历尽苦难的孔子、孟子,成为中国的万世师表;从垄亩草堂走出的孔明、杜甫,成为中国的万世楷模。人才的成长史也如“器”一般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结合古今中外无数杰出人才的成长史,我们完全可以写出一篇引经据典的精彩文章。
  关于“器”这个话题的立意角度还有很多,限于篇幅,只是略举几则以引导同学们展开思维的翅膀,设计出更多更好的行文构思。
  高考一类文
  修己者,自成器
  文/天津一考生
  漫漫人生路上,洪应明清吟:“鱼得水逝而相忘乎水,鸟乘风飞而不知有风。”诚哉斯言!生活中亦有寻常的美好,恰似水与风,我们往往徜徉其间而不知其味。修己者当采撷这些美好,譬如器之美德,方能修己成器,不负韶华。
  器者,讲求表里如一。若不能盛物,纵有珠玉流光之绮丽、镂金错彩之华美,也只会被弃;反之,空有盛物之能力,形制令人望而生厌,亦难登大雅之堂。器如此,人亦如是。恰如美国作家厄尔曼所言,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境;青春不是桃面、丹唇、柔膝,而是深沉的意志、恢宏的想象、炽热的恋情。修己者当表里如一,内外相适,方承器之美德。
  古往今来,这样的修己者并不鲜见。回眸远眺,我们邂逅行吟泽畔的屈子,拜访羽扇纶巾的周郎;目于当下,我们幸会因反对全盘西化而身着长衫的辜鸿铭,偶遇遭遇战乱却始终严谨治学、衣着整洁的陈寅恪(“目于当下”部分选择当代的人物事例更恰当)……修己成器者亦应拥有如此气度——内外相适,示人以美好,待己以赤诚。
  “成熟意味着看到差异,但又意识到差异并不重要。”人生是一场太漫长的旅行,荆棘横路,瘴雨连绵,当我们日夜修己日臻成熟之时,无疑需要这样一种器之美德,容纳世间不平,容纳你我不同。修己如器,当有兼收并蓄之雅量、兼容并包之气度,方能与人为善,携手前行。
  古有管仲鲍叔牙冰释前嫌、共扶社稷的高洁情怀,有王安石不辞辛劳提拔后辈的包容宽让;今亦有著名水利专家潘家铮认真倾听关于三峡大坝的反对声音……器能容,人亦能容。修己当如器,容常人不能容,忍常人不能忍,彰显气度胸怀,方为大家本色。
  修己固然重要,但若仅仅拘囿于眼前天地,而无视莽莽榛榛的大千世界与芸芸众生,就无法避免成为钱理群教授口中“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不免留有遗憾。故而,修己如器,当如大国重器,兼济天下,匡扶社稷。
  “备份”航天员邓清明二十年如一日艰苦备战,为航天梦不懈奋斗;北大女学生宋玺毅然加入亚丁湾护航编队,捍卫国家尊严;植物科学画家曾孝濂用脚步丈量山河,留下无数珍稀植物的窈窕身影;古生物学家张弥曼选择冷门学科,却铸就学术辉煌……   “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于右任先生坚定的声音穿透历史的迷雾,直达心底。是呀,若铭记报国之志,修己者又怎会迷茫?青春韶华,如花绽放,浪来当中流击水,风起当扬帆远航!
  虽言匆匆百年,人生却实是一场太漫长的修己之途。器者,表里如一,兼容并蓄,怀纳社稷。修己者亦应如是,方不负花季青春,不负器之美名。
  本文最突出的优点是立意清晰突出,举证丰富贴切,文笔优美流畅。文题“修己者,自成器”点明中心:文章引用了大量名人事例,如屈子、周郎、辜鸿铭、陈寅恪、王安石、潘家铮、邓清明、宋玺、曾孝濂、张弥曼、于右任等人物,素材紧紧围绕中心。在剑拔弩張的高考考场上,需要有怎样的气定神闲和丰富积累,才能在片刻之间列举出这样浩繁的名人事例!考生多年来的广博涉猎和踏实积累值得表扬。另外,本文语言优美流畅,也展示出考生长期娴熟运笔的成果。
  (孙超)
  满船清梦压星河
  文/天津一考生
  从古代工艺精湛、色泽鲜艳的瓷瓶到现代材料环保、造型新颖的花瓶,从实验室中的大小试管到厨房中的锅碗瓢盆……器,早已走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唐温如有诗云:“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诚如斯言,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器,承载着满腔清梦,在成长的路上砥砺前行。
  器,能包容万物。林语堂回顾自己的一生时,慨然写道:“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正是这种兼容并包的精神,铸就了一代文学大家。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不加分辨地把一切收入囊中,我们应学会去粗取精。俗话说:“宁吃鲜桃一口,不食烂杏一筐。”美的形制应与好的内容相得益彰,在打造光鲜外表的同时,更不能忽视内在的充盈。唯有如此,才能使心中的梦想散发出夺目的光芒。
  器,是容器,更是利器。“诗鬼”李贺的锦囊中装入的诗歌素材便是他的利器,有此利器方成就其空灵诡丽的诗篇。“磨刀不误砍柴工”,随身携一锦囊,向锦囊中放入各种利器,能助我们直挂云帆济沧海。器,是寻梦途上不可或缺的伴侣。
  器,是彰显胸怀的大气。它不仅是“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的豪气,更是“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的宽容之气。人生路上,有深山大泽,也有平坡怡人;有杏花春雨,也有塞北秋风。面对逆境,我们应保持豁达的态度。王阳明连续两次科举考试均名落孙山,但他并不灰心失意,“世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器,彰显了人的才识与气度。
  器,是国之重器。正值青春年华的我们,享受着芳华的美好,也肩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少年强则国强”,我们追寻梦想的过程,实则就是为国争光的过程。器,实则就是我们,也是祖国的希望。
  身为国之重器的我们,携着利器,心怀大气,无畏地走在人生路上。哪怕前方荆棘丛生、瘴雨连绵,有器的陪伴,我们定能获得荣光。
  驾一叶扁舟,在天地间畅游,满船清梦点亮了星空。
  本文最突出的优点是思路清晰,文笔优美,充满诗情画意。文章开篇即将话题引入人生如器的主旨上来,然后依次从包容、功用、胸怀、国之重器几个方面论述,行文逻辑清晰。文章旁征博引,名人典故、诗词格言信手拈来,彰显文采:作者以富有诗意的语句行文,使说理自然优美,丝毫不觉枯燥。文末联系自身,展望未来。在紧张的高考考场上能将文章构思得这样严谨明晰又文采斐然,没有常年的训练积累是做不到的。
  (孙超)
  君子使器
  文/天津一考生
  从古朴厚重的纺纱车到现代高效的流水线,从雕花熏香的四轮马车到翱翔苍穹的飞机,各种各样的“器”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亦见证了历史车轮的滚滚向前。
  有人说,是器改变了世界。而我以为:君子使器,不为器使。器只是一种客观存在,正因为人在使用器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让众多器物各展所长,方能使一种文化永葆青春,使一个民族繁荣发展。
  随着现代科技飞速发展,器的种类愈加繁多、功能愈加先进,因此,在使用过程中,理性驾驭也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痛心地看到:有在校学生流连于网络上的大量不良信息,虚度光阴;有迷途青年沉溺于电子游戏中的光怪陆离,无法自拔。对器缺乏理性的使用酿成了人类为科技利器所驱使的恶果。
  如何使器?也许,我们需要更巧的创造与更实的行动。
  以新媒体平台为利器,可使传统文化焕发生机。
  我本以为,直播平台与民乐艺术泾渭分明。但中央民族乐团中胡首席蔡阳却利用陌陌上名为“民乐坊”的直播间,使传统民乐“飞人寻常百姓家”。
  我本以为,微信社交与传统京剧毫不相干。但上海京剧院演员王佩瑜却利用“瑜音社”这一个人公众号,以图文并茂的推文“三分钟京剧小灶”,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感受到京剧艺术的魅力。
  这些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与弘扬者,同时也是信息化浪潮中的弄潮儿。这些人保持白己的初心,深知自己的使命,巧妙发挥新媒体受众广、传播快的优势,使传统优秀文化渗入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在荧屏闪烁间重绽芳华。
  以高科技成果为国之重器,可使中华民族走向复兴。
  从“嫦娥”奔月到“墨子”传信,我们用高科技使祖先探索宇宙的夙愿得以实现;从国产大飞机的首飞到“复兴号”350公里时速的回归,我们用高科技使中国国力日益强盛;从奔驰在东非大地上的中国列车到去往欧洲的中欧班列,我们用高科技使中国智慧走向世界。
  一代代航天人、铁路人对这些看似冰冷的器物一往情深,是因为他们知道国之重器的分量,每一寸打磨、每一次使用,都是对家国情怀的深情诠释,都是对复兴之梦的身体力行。
  于是,十七八岁的我们也渐渐知晓,火箭升空、飞机起飞的阵阵轰鸣声,不只是机械的振动,更是中国精神的回响。
  我们如试翼鹰隼,只有在翱翔苍穹之际牢记中华儿女的使命,牢记先贤“君子使物,不为物使”的训诫,善用科技利器,方能在新时代的天空下书写民族与时代的精彩华章!   本文立意独辟蹊径,事例鲜活典型。很多考生在写作本题时是按照君子如器或器量如海等角度立意的,本文技高一筹,将人放在器的上层,以“君子使器”为题,将“君子善假于物”的精神表达提升到新高度。文章中大量列举当今社会的鲜活事例,也说明考生具备善于联系现实、灵活领悟题意并且活学活用的能力。
  修身如器
  文/天津一考生
  佛家言禅道三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事实上,人生亦有三境界,日:拘于器,跳于器,熔于器。修身如器,方成国之栋梁。
  初时拘形于器,谓之匠气。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用“修旧如旧”的理念,向我们诠释了新一代大国工匠的风范。跟随着一件又一件文物的修复,我们看到的是古时桂角负薪、囊萤映雪的坚忍的开端,感受到的是变革之際闻一多潜心苦学十年而目不窥园的专注的传承,展望的则是如作家阿乙始终如一写作的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
  具有悠久历史的老字号同仁堂的祖训是“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一语道尽匠气之情。古往今来,一代又一代的人将己身拘于己业,用苦难与汗水奏出世间绝响,用专注与坚忍诠释出工匠精神。
  拘形于器,专注而坚忍,是用汗水与努力浇灌的幼苗。
  后来跳脱于器,谓之器量。
  同样是读屈原,清代诗人吴藻读出了“一卷离骚一卷经,十年心事十处灯”;同样是看芦苇,王国维看出了“人生只似风前絮,欢也零星,悲也零星,都作连江点点萍”;同样是咏水仙,黄庭坚咏出了“坐对真成被花恼,出门一笑大江横”。面对世间景致,超然物外,跳脱于器,这便是才识与气度。
  也曾惊叹于郭沫若“他日折桂步蟾宫,必定有我”的年少志气,更为胡适“功成不必在我”的气度所折服后来慢慢懂得跳出己身,用才识开阔眼界,用眼界提升境界,不做拘于虚的井蛙,亦不做束于教的凡夫。跳出局限之时,方知天地悠悠,方能听见那一声叹息:“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
  跳脱于器,兼容并包,是用才识与气度扶持的根茎。
  最后熔己于器,谓国之重器。
  十几年前的钱学森之问如当头棒喝,敲醒无数沉沦的国人。而十几年后的今日,无数中国人回答了这个问题:“我们培养得出杰出的人才!”
  外露如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与莫言,用无尽的付出扬国人之威;内隐如纪录片《象牙游戏》中的黄鸿翔,用生命向世界展示国人的正气与勇敢。一个又一个大写的人,将己身熔为国之重器,用血与汗凝成国之脊梁,撑起中国的一片蓝天!
  熔己于器,肩负荣光,是用责任与感恩成就的国之栋梁。
  拘于器谓才,跳于器名侠,熔于器日将,才易得而将难求。在这红日喷薄于东方之际,修身如器,为国器重,成国重器,终为栋梁之材。时人已识凌云木,直待凌云更道高。
  唯愿你我皆能修身如器,终有一日成国之栋梁!
  对中学生而言,禅道是遥远而高深的学问,本文却从禅道三境界延伸到人生三境界,巧妙贴切,独具匠心。文章思路清晰又富有层次感,由初时的匠气到后来的器量,再到最后的国之重器,层层深入,既写出“器”的成长史,也写出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文中引用事例丰富典型,囊括古今,展现出考生宽广的视野。
其他文献
暑季一至,水果摊那“又沙又甜,好吃的大西瓜”的叫卖声,一声声敲击着耳膜,三十年未曾止歇……  “外公,外婆的脚怎么那么尖呀?”“小麻雀能飞到树上,我为什么不能?”小时候,我家和外公家只隔一个村子,我常去小住,缠着他问这问那,外公有时也扬起眉毛反问,我便胡乱编造一气,他哈哈大笑,露出缺了一颗牙的嘴巴。  外公五官清朗,个头儿瘦高,为人开阔敞亮,走起路脚步生风。地里的活计总比别人的好。每次收工回来,他
一  临时机构的成员来自不同单位,按照主任的说法,我们都是组织推荐的“优秀人才”,但我看哪个都不像。就说我自己吧,不过是人职不到一年的小公务员,对本单位业务不熟悉,这才抽调到这里来的。  主任跟我们约法三章:一、既然抽调了,要和原单位完全脱离关系,不得以完成原单位工作为由,延误这边的工作。二、不得炒股赌博。三、不得卖淫嫖娼。  最后一条听上去挺荒唐。后来大家混熟了,田治生就经常拿这个开荤,说某某,
古人云:“人无信而不立。”由此可见,诚信是做人的根本。  诚信,是人立身处世的原则,是人格的体现,更是衡量一个人品行优劣的道德标准。  北宋的晏殊以诚信著称,14岁时被作为神童举荐给皇帝,觐见后参加考试时,他发现题目是自己做过的,便如实向皇帝报告,并要求改换题目。他诚信的品质赢得了所有人的赞赏与尊重,之后受到皇帝重用。  华盛顿小时候不慎砍倒了一棵父亲很喜爱的樱桃树,事后,他勇敢地承认错误,最终得
“天下大事”论坛  版主:大家好!俗话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今天本论坛讨论的内容是:回眸悠悠历史,评点衰落之君,从他们亡国的背后,我们发现了哪些应该鉴戒的弊端。热诚欢迎大家踊跃参与。  网友A:亡国的背后弥漫着“女色”的迷雾。  自古以来,不知有多少政客多少史坛论者把天姿国色的皇宫粉黛称为“红颜祸水”。诚然,将亡国惨祸归咎于她们未免有失偏颇,但是沉湎其中而付出沉重代价的荒淫之君毕竟不胜枚举。
它发生在你的世界  ——素材A92岁老人被儿子儿媳关进猪圈数年  近来,网上流传着一个视频,视频里一名老人穿着很脏的衣服,被关在一个狭小的屋子里,室内光线昏暗,卫生条件很差,没有床,只有一床旧被子铺在一块木板上。屋子有一道铁门,门上上了一把锁,外面有一大捆木柴顶着,木柴上还压着一块水泥砖,看上去很像一个猪圈。视频中,老人说:“这里面有沙子,我眼睛也看不到……”发布视频的网友称,老人今年92岁,是广
原文选段  《朗读者》作为今年十分热门的节目,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了这“人生三本书”的价值。你看主持人董卿,她饱读诗书,出口成章,这是“有字之书”的力量;你看女诗人余秀华,她拖着病体站在舞台上朗诵充满乡土气息的诗词,唤起人们的乡愁,这是生活这本“无字之书”的力量。她的人生不需要世人的诟病或赞赏,她自己懂得便好,她有她自己独立的人格。你看“小江老师”江一燕近十年如一日地为偏远山村的孩子们上课,从未间断,
杨继娣从娘肚子一出来就是这个样子——天生残疾,她从来没有站立过,两条如婴儿般的细小的腿软软地搭在两旁腰间。  杨继娣十八岁那年,与广东省惠东县白盆珠镇共和村四十八岁的“王老五”赖老汉结了婚,并且生下了两女一男三个孩子。五年前,赖老汉因病去世,撇下她和三个孩子,还有半间草屋和一堆债务。  苦命男女凑成家  我们来到白盆珠镇共和村杨继娣的家。从屋里走出一个十八岁左右的女孩儿,很腼腆,也长得挺秀气。我们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每次读到这句,总有万般思绪涌上心头,百转千回之间,却又无话可说。这才知道,有些话竟是说也说不出口的。未曾见过“桥边红药”,只觉得这花应是安静的、孤傲的,是人群巾的孤独,也是独处时的狂欢。暮霭沉沉,薄雾淡淡,渔舟唱晚,桥边孤灯。晴时有风,开得安然自在;阴时有雨,却是茕茕孑立。  一片月光洒下来,像是从遥远江岸传来的一阵笛声,带着点儿寒气。在微风的吹拂下,轻轻颤抖的花瓣融
可以说,自有文学史以来,几乎所有的小说都有它的来路和起点,都有它之所以成为小说的道理。我的短篇小说《赵一曼女士》也同样如此。  记得那是一个冬天,我还在《小说林》和《诗林》做总编的工作,所以经常去全国各地(特别是黑龙江境内)组稿。那冬日是去的尚志县。新中国成立前,尚志县称珠河县,那也是我的家乡。接待我的那位当地的文联主席是一位性情中人,看到我的到来非常高兴,多喝了几杯酒,送我回到旅店差不多已经是半
从上世纪70年代初到90年代末,我家菜园在学校的后面,与周围农田和池塘相邻,学校除了留有几块地备用外,其他均属我们家所有。  父亲既是菜园的经营者,又是菜园的管理者,菜园在他的精心呵护和辛勤耕耘下,有了它的鲜活和多姿,也有了我们的饮食無忧,一年四季,冬临夏至,春去秋来,我们在品尝美味的同时也咀嚼着那浓浓的父爱,让我记忆深刻的是夏季父亲在池塘取水浇灌的场景。每当学校放学、太阳落山之时,父亲便赤裸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