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本赦赦有名的东京大学的校长滨田纯一曾经说过一段话,他说:”我不愿意当校长,深入骨髓般的不愿意。为什么?因为我知道,教育是一种责任,责任这两个字太重太重,关乎着日本的未来。我一直把这两个担在肩上不敢有丝毫懈怠。为了这份责任,我不得不坚持,我多么希望自己不是一个校长!”
我从滨田纯一的话中读出了日本民族的忧患意识,责任意识,也读到了我的心里。我自认为我是一个好老师,爱生,乐教。但是我不敢说,我一定能做好一个学校的校长,因为它的责任太过重大。但是既然选择了远方,我就会不惧风雨,迎难而上。2017年教育局一纸调令把我调到了一所新建学校。
我憧憬着我的学校,我给他设计了许多张蓝图,如果三两句话概括它的样子,我希望这所学校,让每一个生命得到发展。
如何让每一个生命得到发展?管理和教育是两条并行的铁轨。我认为,管理是为了让学生更加有序。什么是纲?俗话说,纲举才能目张。管理的这个纲就是学校的章程,要制定学校较完善的章程,它就是学校的宪法。用制度管理人,用制定管理事,可以让学校迅速步入正轨。
仅仅有完善的制度就能让每一个生命得到发展吗?制度有时候让人感受不到温度,一所好的学校一定是以“爱”育“人”,以“教”育“教”的。什么意思?如果说,好的管理让我们孩子学会在社会如何遵守规范和尊重他人,那么教育让我们学会如何去爱,并把这种爱传递下去。
如何在一所学校让教育一以贯之?我想就要抓住两支队伍:教师队伍和学生队伍。提升教师队伍的教育能力,注重学生的养成教育。
对于老师而言,就是要提高教师的教育能力,掌握教育的科学规律。我希望我带领的老师,面对教育问题时不是一味抱怨而是学会分析。一个老师如何影响学生的?看三点。一是这个老师是什么样的人,二是这个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三是这个老师的技能。目前老师分成三种模式:输赢式,对错式和成长式。输赢式老师容易和学生矛盾激化,我们大部分老师停留在对错式,而很多老师没有意识到,我们要做到不论输赢,不执着于对错,帮助孩子从这件事情里成长。对错肯定有,但不要特别较真。你看,一个老师的师德有多重要啊,他比他的教学技能重要得多。目前,有些地方一开教师研讨会就是诉苦和牢骚会,老师群里对待学校下发的任务消极执行,怨声载道。我开始反思,是老师境界不高?还是我们的工作布置出了问题?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是什么影响了情绪?是认知。老师不理解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他就不认同你,不认同带来的就是消极不作为,或是乱作为,我们的德育实效性又会归于零。这个感想,是看到九年级班主任群里有的班主任对每周布置的主题班会不以为然,大放阙词,言辞尖刻。抛开对错不说,只分析情绪。我们发现有的班主任不认同,就不会配合,不会落实。在布置工作之前,要有一个酝酿过程。让大家讨论,这个主题好不好,怎么去做,最好还有一个示范作用,比如找一个班,让这个班的主题班会提前到每周一上午,全年级班主任观摩,下午他再在自己的班上同样的课或再有改进。我们是不是可以沿着“示范—练习—认同”的思维模式去做德育工作。这就是科学,只有顺应科学规律才能取得良好效果,否则就是硬性摊派,那只是在管理学校,与“育”无关。
对于学生而言,就是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即养成教育。今天这个社会,我们的孩子面临的未来的人生是不确定性的。不确定的人生应对不确定的社会依靠的是什么?不是服從,是勇敢,好奇,和挫折做朋友。应对人生的不确定,自信,勇敢,豁达,比任何时候都重要。
听话是训练出来的,勇敢和豁达是怎么出来的?是被爱出来。不被爱的孩子叫鲁莽。充分地爱,才让孩子确认自己,才会勇敢。整个社会都在强调,老师要对孩子多关爱,多鼓励,多欣赏,就是让孩子体会到更多的爱。留守儿童为什么难教?从小得到的爱太少。得到的爱太少会有两种表现。一是懦弱,退缩,害怕。第二种,反社会,无情,很难用情感打动。这就是我们今天和过去的不同。今天我们更加关注的是在规范的基础上怎么让孩子得到更多的发展。
教育追求的是向善,师德的核心是爱,而爱不是“我对你这样,你就要对我这样”的一加一等二的简单模式,爱是一个不等式,大于号这边永远是付出爱的人。“不管你对我怎样,我都对你那样”,这才是爱。有些老师和家长把自己都感动了,可是孩子不领情,他们就会归因于孩子,说现在的孩子没良心。有一个重要的命题,就是你没有你想像的那样爱孩子,爱不是天性,而是能力。在爱这件事情上,永远相信孩子的感受,你爱他,孩子一定能感受到。
再来说我们现在的养成教育。我想我的学校养成教育一定要遵循规律来培养。什么是养成教育的规律?规律就是按照“示范—练习—认同”来循序培养。我观察,我们的很多学校中的养成教育没有示范,我们用要求代替了示范。比如,收拾书包,带好书具。从小学开始到现在,该怎样还是怎样。整理需要两个技能,分类和排序,你一天说八遍,不如拿出八分钟,和学生讨论一下分类和排序。你见过有多少老师,能拿出班会课来示范这个内容呢?类和序,这个技能不是天生的,是后天教来的。人的天生是堆和摊。有的孩子的收拾就是桌上一堆,桌下一堆。有的孩子为什么会呢?要么是在家庭中接受了这个教育,要么是天生在这方面有特长。你示范了,学生就会了吗?不,还需要练习。练习是单一重复,时间久了就会厌烦。如何化解学生的厌烦情绪。我们天天谈养成,就要克服这个困难。打游戏的动作需要重复,但是为什么孩子不烦呢?因为有目标,能体会到成就感。是什么能让我们把枯燥的内容坚持下来?田亮带孩子参加节目,大家批评田亮对孩子的态度,可是田亮小时候就是这样过来的,小孩子要想学会技能需要大量的重复练习。我们教育上来说,要想办法让孩子有成就感。怎么和各种刺激争夺孩子的注意力,这是教育当前要着重解决的难题。我们不妨分析一下我们的教育改革,它们都指向一个目的,那就是紧紧地吸引住孩子。过去,我们告诉学生,你必须这样,因为这样很有用。现在,我们告诉学生,你必须这样,因为这样很有趣。我们要让孩子体会成就感而不是失败感。一个行为要自动化不是21天,而是90天。21天是成形,90天是定型。整个养成教育的第三阶段叫认同。为什么一定要这样做,如果他认同了,这个行为就变成了他的习惯。
我希望,在我的学校以爱育爱,以教育教,按科学的规律培养学生的习惯,让每一个生命都得到更好地发展。
我从滨田纯一的话中读出了日本民族的忧患意识,责任意识,也读到了我的心里。我自认为我是一个好老师,爱生,乐教。但是我不敢说,我一定能做好一个学校的校长,因为它的责任太过重大。但是既然选择了远方,我就会不惧风雨,迎难而上。2017年教育局一纸调令把我调到了一所新建学校。
我憧憬着我的学校,我给他设计了许多张蓝图,如果三两句话概括它的样子,我希望这所学校,让每一个生命得到发展。
如何让每一个生命得到发展?管理和教育是两条并行的铁轨。我认为,管理是为了让学生更加有序。什么是纲?俗话说,纲举才能目张。管理的这个纲就是学校的章程,要制定学校较完善的章程,它就是学校的宪法。用制度管理人,用制定管理事,可以让学校迅速步入正轨。
仅仅有完善的制度就能让每一个生命得到发展吗?制度有时候让人感受不到温度,一所好的学校一定是以“爱”育“人”,以“教”育“教”的。什么意思?如果说,好的管理让我们孩子学会在社会如何遵守规范和尊重他人,那么教育让我们学会如何去爱,并把这种爱传递下去。
如何在一所学校让教育一以贯之?我想就要抓住两支队伍:教师队伍和学生队伍。提升教师队伍的教育能力,注重学生的养成教育。
对于老师而言,就是要提高教师的教育能力,掌握教育的科学规律。我希望我带领的老师,面对教育问题时不是一味抱怨而是学会分析。一个老师如何影响学生的?看三点。一是这个老师是什么样的人,二是这个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三是这个老师的技能。目前老师分成三种模式:输赢式,对错式和成长式。输赢式老师容易和学生矛盾激化,我们大部分老师停留在对错式,而很多老师没有意识到,我们要做到不论输赢,不执着于对错,帮助孩子从这件事情里成长。对错肯定有,但不要特别较真。你看,一个老师的师德有多重要啊,他比他的教学技能重要得多。目前,有些地方一开教师研讨会就是诉苦和牢骚会,老师群里对待学校下发的任务消极执行,怨声载道。我开始反思,是老师境界不高?还是我们的工作布置出了问题?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是什么影响了情绪?是认知。老师不理解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他就不认同你,不认同带来的就是消极不作为,或是乱作为,我们的德育实效性又会归于零。这个感想,是看到九年级班主任群里有的班主任对每周布置的主题班会不以为然,大放阙词,言辞尖刻。抛开对错不说,只分析情绪。我们发现有的班主任不认同,就不会配合,不会落实。在布置工作之前,要有一个酝酿过程。让大家讨论,这个主题好不好,怎么去做,最好还有一个示范作用,比如找一个班,让这个班的主题班会提前到每周一上午,全年级班主任观摩,下午他再在自己的班上同样的课或再有改进。我们是不是可以沿着“示范—练习—认同”的思维模式去做德育工作。这就是科学,只有顺应科学规律才能取得良好效果,否则就是硬性摊派,那只是在管理学校,与“育”无关。
对于学生而言,就是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即养成教育。今天这个社会,我们的孩子面临的未来的人生是不确定性的。不确定的人生应对不确定的社会依靠的是什么?不是服從,是勇敢,好奇,和挫折做朋友。应对人生的不确定,自信,勇敢,豁达,比任何时候都重要。
听话是训练出来的,勇敢和豁达是怎么出来的?是被爱出来。不被爱的孩子叫鲁莽。充分地爱,才让孩子确认自己,才会勇敢。整个社会都在强调,老师要对孩子多关爱,多鼓励,多欣赏,就是让孩子体会到更多的爱。留守儿童为什么难教?从小得到的爱太少。得到的爱太少会有两种表现。一是懦弱,退缩,害怕。第二种,反社会,无情,很难用情感打动。这就是我们今天和过去的不同。今天我们更加关注的是在规范的基础上怎么让孩子得到更多的发展。
教育追求的是向善,师德的核心是爱,而爱不是“我对你这样,你就要对我这样”的一加一等二的简单模式,爱是一个不等式,大于号这边永远是付出爱的人。“不管你对我怎样,我都对你那样”,这才是爱。有些老师和家长把自己都感动了,可是孩子不领情,他们就会归因于孩子,说现在的孩子没良心。有一个重要的命题,就是你没有你想像的那样爱孩子,爱不是天性,而是能力。在爱这件事情上,永远相信孩子的感受,你爱他,孩子一定能感受到。
再来说我们现在的养成教育。我想我的学校养成教育一定要遵循规律来培养。什么是养成教育的规律?规律就是按照“示范—练习—认同”来循序培养。我观察,我们的很多学校中的养成教育没有示范,我们用要求代替了示范。比如,收拾书包,带好书具。从小学开始到现在,该怎样还是怎样。整理需要两个技能,分类和排序,你一天说八遍,不如拿出八分钟,和学生讨论一下分类和排序。你见过有多少老师,能拿出班会课来示范这个内容呢?类和序,这个技能不是天生的,是后天教来的。人的天生是堆和摊。有的孩子的收拾就是桌上一堆,桌下一堆。有的孩子为什么会呢?要么是在家庭中接受了这个教育,要么是天生在这方面有特长。你示范了,学生就会了吗?不,还需要练习。练习是单一重复,时间久了就会厌烦。如何化解学生的厌烦情绪。我们天天谈养成,就要克服这个困难。打游戏的动作需要重复,但是为什么孩子不烦呢?因为有目标,能体会到成就感。是什么能让我们把枯燥的内容坚持下来?田亮带孩子参加节目,大家批评田亮对孩子的态度,可是田亮小时候就是这样过来的,小孩子要想学会技能需要大量的重复练习。我们教育上来说,要想办法让孩子有成就感。怎么和各种刺激争夺孩子的注意力,这是教育当前要着重解决的难题。我们不妨分析一下我们的教育改革,它们都指向一个目的,那就是紧紧地吸引住孩子。过去,我们告诉学生,你必须这样,因为这样很有用。现在,我们告诉学生,你必须这样,因为这样很有趣。我们要让孩子体会成就感而不是失败感。一个行为要自动化不是21天,而是90天。21天是成形,90天是定型。整个养成教育的第三阶段叫认同。为什么一定要这样做,如果他认同了,这个行为就变成了他的习惯。
我希望,在我的学校以爱育爱,以教育教,按科学的规律培养学生的习惯,让每一个生命都得到更好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