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着力点分析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szkc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原大地长期处于历史舞台的中心,频仍的政治事件和政治活动,孕育形成了精彩纷呈、源远流长、底蕴深厚的中原清廉历史文化。这对于中原高校探索特色廉政文化的建设意义深刻。中原地区传统廉政文化包含着中原传统廉政物质文化、中原传统廉政制度文化、中原传统廉政思想文化和中原传统廉政行为文化四个方面。本文着重论述了在中原高校廉政文化建设中,高校传承和创新中原传统廉政文化的必要性。就此,提出推动中原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相关举措。
  关键词:中原传统文化;高校;廉政文化
  【分类号】D262.6
  廉政文化以廉为魂,以文为翼,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以文化特有的吸引力、渗透力和感染力,潜移默化地教育人、感染人、引导人,净化人的内心灵魂,洗刷人的思想污垢,使人们在感悟历史、学习前人、洗涤心灵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认同廉政文化。具体实施中,笔者认为无论是目标的确定还是对于制度的创新,廉政文化都应充分体现地域特色。任何地区都有鲜明特点和自身优势。中原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必须与中原大地、本校的历史文化相结合,积极挖掘人文沉淀,营造廉政氛围,构建有特色的中原高校廉政文化。
  一、中原地区传统廉政文化的内涵
  中原传统廉政文化是中华传统廉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指在古代中原(以河南为中心的周边地区)社会形成的与廉政相关的知识、信仰、规范要求等方面的总和。文化圈层结构理论认为,文化可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理念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层次[1]。因此,中原传统廉政文化可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 中原传统廉政物质文化精彩纷呈
  中原传统廉政物质文化十分丰富,多是与中原传统廉政文化相关的历史遗迹,如开封包公祠、南阳府衙、内乡县衙等。开封包公祠的二殿内,有包公留下的一则家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充分体现出包公廉洁奉公的高尚品德和憎恨贪官的无私精神。在其殿内,竖立的《开封府名记》石碑上唯有包公名下出现了深深的指痕,这说明人们对于包公的敬重,和对包公廉洁为公的认同。作为府级官署衙门的南阳府衙至今完好保存召父、杜母坊遗址,充分体现出对于两汉时期的召信臣“务出于俭约”(《汉书》卷八十九)和杜诗“性节俭而政治清平”(《后汉书》卷三十一)的颂扬。"父母官"、"召父杜母"、"羊续悬鱼"等词语便源于南阳府衙,体现出南阳地区廉政文化源远流长。由于南阳府衙是中原大地廉政文化的一个缩影,2012年被河南省政府命名为“全省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内乡县衙内的楹联: “为政不在言多,须息息从省身克己而出;当官务持大体,思事事皆民生国计所关。”“欺人如欺天,毋自欺也;负民即负国,何忍负之。” 官箴类似座右铭,是对为官者的一种警戒,发人深省。这些人文景观为高校廉政文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源。
  (二) 中原传统廉政制度文化源远流长
  首先,廉洁勤政的官员选拨制度。早在五帝时代,“德”和“才”便是选拨官员的标准。秦汉时期科举制度就初步形成,唐宋时期科举制度已得到完善。为了防止权贵干扰,考官徇私,师生结党,保证考试的公平性,赵匡胤和他的继承人建立糊名和誉录制度。其次,以“廉政”为标准的官员考核制度。宋代以“七事四善三最”作为考课内外官的标准,将考课分为上、中、下三等以定优劣,并明确规定“无廉声而又多缪政”(《宋史·选举志》)者只能定为下等。如果两次考课列为下等就可能被责降。最后,防止腐败的监察制度。北宋的中央监察制度,可分为御史制度、谏官制度和封驳制度。除了中央实行“台谏”来加强对君权的制约,还在地方实行多重监察制度,来防止地方官员以权谋私。北宋加强了对御史的监督,尤其是元丰改制后,设立了专门监察御史的机构——御史房。至此之后,宦官、外戚专权的现象基本上从未出现,御史台制度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功不可没。宋之刑律,严刑之酷,诚如清代史学家赵翼所言“宋以忠厚开国,凡罪罚悉从轻减,独于赃吏最严”[2]。这些廉政制度不仅对专制时代的政治廉明十分重要,而且也对新时期中原高校开展廉政文化教育有借鉴意义。
  (三) 中原传统廉政思想文化底蕴深厚
  首先,清正廉洁的节俭思想。传说黄帝提倡“声禁重,禁重色,禁重衣……”( 《吕氏春秋·去私》) ,表明早在黄帝时代就已经出现了节俭思想的萌芽。墨子提倡“量腹而食,度身而衣”, 主张“节用,节葬,非乐”。《道德经》第十九章提到“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可见,老子主张统治者洁身自好,重视廉洁。其次,德才兼备的尚贤思想。孔子主张施“仁政”,為政为德。《论语》论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墨子·尚贤》中提到,“是在王公大人为政於国家者,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故大人之务,将在於众贤而巳。”墨子主张“尚贤者,政之本也”。最后,以法治廉的廉政法制思想。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主张“厉官威名,退淫殆,止诈伪 ,莫入刑。刑重,则不敢以贵易贱;法审,则上尊而不侵。”这些富有哲理的思想在中原大地熠熠生辉,对中原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四) 中原传统廉政行为文化丰富多彩
  在中原传统廉政行为文化中,中原人民运用了各种手段和各种载体,进行廉政教育,营造廉政氛围。《包青天》、《七品县令》、《焚车御史》……一个个反映人们追求真、善、美,唾嗤贪、腐、邪的说唱曲目久唱不衰、广为流传。《道德经》、《岳阳楼记》、《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一篇篇世人称颂、影响深远的文学作品,影响深远[3]。孙叔敖“爱人忘已特埋蛇”、羊续悬鱼拒贿、西门豹治巫先治吏等。这些历史人物都是做到知行的高度统一,以人格魅力得到普通民众的拥戴。他们的光辉事迹至今仍广为流传,被人们颂扬。古代中原传统廉政社会文化所蕴含的重民生而知根本、畏法度而能自律、明廉耻而守气节、崇节俭而重情操、知恩惠而思报国等规范为高校廉政文化提供了内在动力和经验借鉴[4]。   二、高校传承和创新中原廉政文化的必要性
  (一)实现中原传统廉政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需要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对其生存的社会土壤的适应性。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中原传统廉政文化既有其积极的成分,也有消极的因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对待传统文化的一般正确原则。建立在封建社会基础上的中原传统廉政文化有自身的缺陷:君主专制和世袭制必然导致腐败,必然在其人才选拨和管理上容易滋生腐败;廉政建设主体主要是统治阶级,社会底层群众被排除在廉政建设外;廉政价值取向的较为功利;治理方式较为随意,个人意志凌驾于制度之上。只有在批判继承的前提上,高校实现对中原传统廉政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培养的大学生才能更好地树立廉洁诚信的道德准则与价值理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夯实中原高校廉政文化根基的需要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越来越大,高校腐败事件层出不穷。各个高校都开展廉政文化建设,但是在实际工作中,高校廉政文化多是由于政治需要,并非价值认同。许多高校不能很好地利用中原传统廉政文化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理解和把握中原传统廉政文化与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关系的上明显存在表面化、简单化的倾向。如有人将中原传统廉政文化等同于中原官僚文化,甚至有的彻底否认传统廉政文化对高校廉政文化建设有正面影响。二是对中原传统廉政文化缺乏信心。有些人害怕传统文化中的特权思想、官本位思想等给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带来负面影响,不利于开展高校廉政文化教育。三是对于中原传统廉政文化发挥的作用缺乏了解。不懂得中原廉政文化可以为中原高校廉政文化奠定坚实的基础,不懂得中原廉政文化可以为中原高校廉政文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三)应对当前高校反腐倡廉面前挑战的需要
  高等教育既不是纯粹的公共物品,也不是纯粹的私人物品,而是一种“准公共物品”。我国的高等院校中普遍存在行政机构中行政权力的滥用和行政管理模式在高校的复制。大学本应是学术机构,现在已经是异化为政府运行的行政机构,缺乏民主,严重影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科研发展。高等教育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将市场经济中盲目性、逐利性等规则中折射出的贪得无厌、金钱至上等文化理念渗透到教育领域,重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等价值诉求不断被强化,权錢交易、权权交易等权力寻租现象泛滥,加上政治监督机制不健全,导致高校腐败事件呈现出“多发”态势。要从根本上解决上述挑战,中原高校必须传承和创新中原传统廉政文化,加强干部群众对于廉政文化的认同感,形成新的大学风尚,新的大学精神。
  三、推动中原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策略
  (一)中原高校廉政物质文化建设,必须彰显中原特色
  中原高校廉政物质文化建设要以人为本,因地适宜,积极营造有吸引力、认同感强的廉政文化氛围。借助古代廉政文化的读本,结合高校区域文化和自身办学理念,挖掘出更为合适的廉政方面的教材,赋予其新的内涵,积极为广大师生提供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廉政教育素材。在现有的廉政教育基地的前提下,继续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原传统廉政文化发源地等建立新一批的廉政教育基地,建立廉政文化阵地,高校组织师生来基地学习和感悟,加深他们对廉政文化的认同感。通过对传统人物事迹宣传室和廉政文化影片播放室等的设立,培育广大师生对于中原廉政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提高高校所培养出的人才品位和自身素养。
  (二)中原高校廉政制度文化建设,必须彰显中原特色
  在高校廉政文化建设中,要强化制度文化建设的保障功能。建立健全惩治机制和监督机制,加强对高校中行政人员和师生的不断行为的惩治,营造清正廉洁的校园氛围。一是在行政人员的任命上,以“公勤”和“廉恪”作为考核的标准,促使行政人员知行合一。二是成立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特别小组。建立和完善廉政文化建设责任制,责任划分明确,权利与责任对等,确保落实政策和措施,保障高校廉政文化建设正常运转。三是建立和完善高校监督制度,加强师生对于校风、学风和廉政措施效果等的评价,保证高校可以真正实现廉洁清明。
  (三)中原高校廉政思想文化建设,必须彰显中原特色
  针对高校中的行政人员、教师和学生等,通过课堂教学、第二课堂活动等形式,开展廉政文化教育,借助古代中原传统廉政文化的内容,且根据新时期出现的新问题、新现象不断丰富廉政文化教育的内容,完善高校廉政文化思想文化建设。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高校廉政文化建设不能照搬照抄西方校园文化中的廉政价值观,要在教育过程中鼓舞人民自觉投身于社会主义三大文明建设伟大实践中,提高中原高校特色廉政校园文化的认同感,加强对中原传统廉政文化的热爱,形成强大的、有特色的高校廉政文化。加强对于教师、师生廉政文化优秀作品的鼓励,对廉政文化建设表现突出的院校、行政人员和教师不仅要给予大力表彰,还要给予物质鼓励。
  (四)中原高校廉政行为文化建设,必须彰显中原特色
  廉政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同样具有规范作用。文化不仅能改变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也能规范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通过对中原传统廉政文化中典型人物和新时期模范人物的宣传,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宣传资源,作为廉政文化建设的示范楷模,为人们的行为方式指引方向,约束和规范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使人们具有共同的良好的行为方式、行为模式和道德伦理,在心理上认同廉政文化,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地位观、权力观和政绩观,自觉抵制腐败文化的侵袭,成为健康的生活主流。
  参考文献:
其他文献
【摘要】对人事部门来说,做好教育系统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是人事工作的重中之重。人事档案工作,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公平、公正、客观的评价干部的重要依据,也为发掘、培养人才提供必要条件。做好教育系统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肩负着党赋予的神圣使命,更是对历史、对干部负责的基本要求。  关键词:教育系统 干部 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点  【分类号】G275.9  一、抓建设、思想认识到位  一直以来,干部
阔叶风铃草(Campanula latifolia)是桔梗科风铃草属的一种很好的园林景观观赏花卉。由于目前对阔叶风铃草品种改良的研究还很少见,其遗传改良程度很低,未见培育出新品种的报
摘要:“七七”式手枪在装弹、击发和退壳过程中,由于枪机的一些机件与弹壳发生撞击、划动等机械作用,弹壳发生塑性形变、受损等。实验表明:经七七式手枪射击后的弹壳上会产生弹匣口痕迹、枪机下表面痕迹、击针痕迹以及弹底窝痕迹等多种痕迹。这些痕迹出现的位置、形态、大小以及稳定性各不相同,观察、测量以及研究这些弹壳痕迹特征的出现率和稳定性对正确区分和认定特定枪支尤为重要。  关键词:“七七”式手枪;弹壳痕迹;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