蒜薹采收方式及植株叶片损伤程度对鳞茎均重的影响

来源 :中国农机化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ms2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探究蒜薹不同采收方式及植株叶片损伤程度与鳞茎均重之间的关联机制,开展两年的大蒜田间试验研究.试验以“苍山白蒜”和“金乡紫皮蒜”两个大蒜品种为材料,研究不采薹、手工采薹、犁刀法采薹、剪花苞式采薹及不同植株叶片损伤程度等12种蒜薹采收方式对鳞茎均重的影响.试验数据均表明,以鳞茎均重为评价指标,各采收方式对评价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剪花苞式处理组指标值最高,不采薹处理组指标值最低,且两组指标值差异显著;手工采薹与犁刀法采薹的指标值差异不显著.植株叶片损伤程度与指标值呈显著负线性相关关系.研究结果为优选蒜薹和鳞茎的组合采收方式提供依据,同时也为蒜薹采收机械的研究提供数据参考.
其他文献
马铃薯是继小麦、稻谷和玉米后的全球第四大粮食作物,在中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十分重要.中国是世界马铃薯第一生产大国,扩大马铃薯种植范围是新时期确保中国粮食安全的新途径.但是,在马铃薯种植生长过程中,会遇到真菌病害,一旦被感染,危害极其严重.文章主要对马铃薯晚疫病、早疫病、黑痣病和枯萎病四种真菌病害进行综述,描述了其主要危害和症状,阐述了致病菌,总结了化学、生物等防治方法,最后对此研究做出展望.
间作是中国常见的栽培模式,可高效利用水肥光热及土地资源,促进植物养分利用优势的形成,提升农产品质量和产量,有利于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结合实际生产情况,中国各地形成多种马铃薯-玉米间作栽培模式.通过查阅文献,综合分析马铃薯-玉米间作模式的经济效益,发现间作模式较单作可提高马铃薯产量、品质、水分利用率,减轻马铃薯常见病虫害的发生率.分析马铃薯-玉米间作模式的生态效益,发现间作模式可促进马铃薯对土壤氮素的吸收,增加土壤微生物含量、酶活性及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质量.但目前马铃薯-玉米间作模式也存在一定缺陷,
文章比较了不同基质配比、水肥用量、栽培密度对马铃薯微型薯产量的影响以及现有几种基质存在的问题.已有研究表明,椰糠综合性质较好,已被广泛应用于微型薯基质栽培中.在实际生产中本着经济高产的原则进行基质选择,采用适宜密度,并结合水肥调控以及病害防控等来提高微型薯产量.寻找潜在经济实用,环境友好的基质进行马铃薯微型薯生产,既是有意义的研究方向,也是提质增效的重要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