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探究性,让学生在“自揣”、“自探”、“自习”中求得真知。
关键词:品德课教学;主体性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80 -01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学生对课本的理论由不知到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是不能简单地靠“灌”、“授予”、“移植”的,而必须通过学生自已心理内化起作用。如果教学中没有调动学生的主体性,教师作用发挥得再充分,也是收效甚微。因此在教学中,要挖掘学生内在的学习潜力,充分发挥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探究性,让学生在“自揣”、“自探”、“自习”之中求得真知。现就思想品德课教学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问题,谈谈自已的认识。
一、树立“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是前提
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认识活动,这种认识活动必须是能动的、主体的、独立的活动,学生就是当然的主体。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首先要转变教育思想,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每个学生都有自已的个性、爱好,都需要尊重、信任和关怀;要相信所有的学生都能学习,不存在绝对的后进生;要相信学生都有自我发展的需要,要给每一个学生提供思考表现、创造以及成功的机会,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二、“转换角色”是显示“主体性”的关键
在教学中,教师是中心,学生围着教师转。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忽视对学生主体认识,理解能力的开发,忽视学生个性的发展。课堂上,教师应从“中心”位置“退居二线”,成为“幕后策划者”。教师的工作重点必须转移到如何引导学生通过思想品德课学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培养各种能力,加强学生之间的社会情感交流等方面上来。只有清醒地意识到自已的角色,当好一名“导演”,才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能动作用。
三、优化教学方法是发挥“主体性’的根本途径
教师要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大力改进教学方法,给学生(学习的主体)创造一种和谐、融洽、比较宽松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使他们生动活泼、主动、有效地进行学习。要时时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教学方案,设计课堂结构,把学生真正当成学习的主人。让全体学生自始至终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之中。
1.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学有余力。
因此,教学中设法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是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前提。教师在教学新知识前,先生动、形象地讲清这堂课所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或对今后学习新知识的作用和意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创设参与条件,让学生学有机会。
应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尽量创设各种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自已的机会,积极动脑、动口,保证学生积极参与的数量和质量。只有既注重学生参与的深度即在参与中积极思维的程度,又注重学生参与的广度,才能提高全体学生参与的质量,提高课堂效率,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3.注重学法指导,让学生学有方法。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既要研究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更需要研究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要积极引导参与教学的过程,要教给学习的方法。在学习过程中,教给学生三种主要的学习方法:(1)阅读的方法。教师科学组织学习材料,让学生学会提纲挈领,抓重点,从而科学读书。(2)尝试学习的方法。通过“提出问题———尝试练习———讨论交流———明理开窍”的学习过程激发学生敢于“让我试一试”的动机,培养探究能力;(3)思考的学习方法。通过例证示范,练习的指导,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常用的独立思考方法,这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能力就会得到提高。
四、恰当引进竞争机制,开展形式多样的竞赛活动
教学中应引进竞争机制,经常开展多种形式的竞赛活动,强化学习效果。竞赛的内容要广泛,可以是教材知识性竞赛,也可以是时事知识或某个问题的竞赛。竞赛的组织形式可以多样化。通过开展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求知欲,促使学生关心国家,自觉地去学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扩大知识面。
五、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课外活动是第二课堂,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在校内进行的一些有组织、有计划的教学和教育活动。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重要辅助形式,是课堂教学的继续和补充,巩固和提高,是整个思想品德课体系中不可缺少有机组成部分。
开展课外活动,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用同一教学进度讲授同一教学内容。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往往以大多数“中等生”为依据,使“优等生”吃不饱,“中差等生”受不了,这种局限性只有通过课外活动来弥补。因为在课外活动中,每个同学都可以独立自主地探索自已感兴趣的问题,参与自已乐意的活动。每个同学的知识,特长都有机会发挥,每个同学的聪明才智都有机会在课外活动这个舞台上施展,使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得到充分地发展。
关键词:品德课教学;主体性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80 -01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学生对课本的理论由不知到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是不能简单地靠“灌”、“授予”、“移植”的,而必须通过学生自已心理内化起作用。如果教学中没有调动学生的主体性,教师作用发挥得再充分,也是收效甚微。因此在教学中,要挖掘学生内在的学习潜力,充分发挥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探究性,让学生在“自揣”、“自探”、“自习”之中求得真知。现就思想品德课教学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问题,谈谈自已的认识。
一、树立“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是前提
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认识活动,这种认识活动必须是能动的、主体的、独立的活动,学生就是当然的主体。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首先要转变教育思想,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每个学生都有自已的个性、爱好,都需要尊重、信任和关怀;要相信所有的学生都能学习,不存在绝对的后进生;要相信学生都有自我发展的需要,要给每一个学生提供思考表现、创造以及成功的机会,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二、“转换角色”是显示“主体性”的关键
在教学中,教师是中心,学生围着教师转。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忽视对学生主体认识,理解能力的开发,忽视学生个性的发展。课堂上,教师应从“中心”位置“退居二线”,成为“幕后策划者”。教师的工作重点必须转移到如何引导学生通过思想品德课学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培养各种能力,加强学生之间的社会情感交流等方面上来。只有清醒地意识到自已的角色,当好一名“导演”,才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能动作用。
三、优化教学方法是发挥“主体性’的根本途径
教师要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大力改进教学方法,给学生(学习的主体)创造一种和谐、融洽、比较宽松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使他们生动活泼、主动、有效地进行学习。要时时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教学方案,设计课堂结构,把学生真正当成学习的主人。让全体学生自始至终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之中。
1.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学有余力。
因此,教学中设法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是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前提。教师在教学新知识前,先生动、形象地讲清这堂课所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或对今后学习新知识的作用和意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创设参与条件,让学生学有机会。
应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尽量创设各种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自已的机会,积极动脑、动口,保证学生积极参与的数量和质量。只有既注重学生参与的深度即在参与中积极思维的程度,又注重学生参与的广度,才能提高全体学生参与的质量,提高课堂效率,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3.注重学法指导,让学生学有方法。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既要研究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更需要研究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要积极引导参与教学的过程,要教给学习的方法。在学习过程中,教给学生三种主要的学习方法:(1)阅读的方法。教师科学组织学习材料,让学生学会提纲挈领,抓重点,从而科学读书。(2)尝试学习的方法。通过“提出问题———尝试练习———讨论交流———明理开窍”的学习过程激发学生敢于“让我试一试”的动机,培养探究能力;(3)思考的学习方法。通过例证示范,练习的指导,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常用的独立思考方法,这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能力就会得到提高。
四、恰当引进竞争机制,开展形式多样的竞赛活动
教学中应引进竞争机制,经常开展多种形式的竞赛活动,强化学习效果。竞赛的内容要广泛,可以是教材知识性竞赛,也可以是时事知识或某个问题的竞赛。竞赛的组织形式可以多样化。通过开展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求知欲,促使学生关心国家,自觉地去学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扩大知识面。
五、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课外活动是第二课堂,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在校内进行的一些有组织、有计划的教学和教育活动。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重要辅助形式,是课堂教学的继续和补充,巩固和提高,是整个思想品德课体系中不可缺少有机组成部分。
开展课外活动,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用同一教学进度讲授同一教学内容。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往往以大多数“中等生”为依据,使“优等生”吃不饱,“中差等生”受不了,这种局限性只有通过课外活动来弥补。因为在课外活动中,每个同学都可以独立自主地探索自已感兴趣的问题,参与自已乐意的活动。每个同学的知识,特长都有机会发挥,每个同学的聪明才智都有机会在课外活动这个舞台上施展,使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得到充分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