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发展目标统领学校课程建设

来源 :北京教育·普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jtww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发展目标的产生有两个重要的基石,一是校长对教育的理解,二是校长对人的理解。
  对教育的理解,横向上,我们可以通过中外对于教育的不同定义、民间的或者学术的不同的教育观和学生观,以及国家的教育法律、政策和教育方针等内容的比较研究来获得;纵向上,可以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教育沿革的系统梳理来获得。这样的纵横分析,可以帮助校长加深对教育的理解,让校长在办学时能够有一个正确的方向和清晰的定位。
  对人的理解,我们可以通过对人格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等研究成果的系统学习,获得关于人是什么、学生是什么、发展什么、如何获得相应的发展等具体教育问题的认知。学生发展目标规定着教育的内容和方向,统领着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尤其是课程建设。
  1.学生发展目标的产生及内涵
  密云区第三小学学生发展目标为:健体、尚学、乐群、爱国。在学校学生发展目标产生的过程中,我们做了以下工作。
  宏观上,梳理学校发展的历史沿革,对以前的学生发展目标做当下视角的分析,以保证学生发展目标对学校文化和传统的传承与发展;对学校当前的状况做SWOT分析,对学校的发展进行清晰定位;关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教育、对未来发展的趋势分析,解读世界顶尖大学对于人才的定义以及招生时对于新生内在素质的要求,保证学生发展目标内涵要求的前瞻性。
  微观上,我们做了四个维度的需求调研,分别是学生发展需求、教师发展需求、学生家长对学生发展的要求和社区对学生发展的要求。通过对当下与教育关系最密切的人的需求分析,满足学生发展目标对学生成长的现实渴望。
  我们借由“健康自我”理论,结合前面的学习和调研,实现对学生发展目标的理性思考,经历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反复研讨,生发出学校学生发展目标的四个领域,分别是身体、情绪、社会、智慧,以及三个方面的内涵,分别是需要、机制、自信。
  2.学生发展目标对课程改革内容和方向的规定与引领
  学校的课程改革确立了两个原则,一个是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一个是校本课程的体系化建设。遵循这两个原则,建构“爱·美”课程体系,包括发现类、体验类、探究类、技能类,涵盖身心与健康、人文与艺术、科技与启思、合作与探究等领域。
  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以课程整合为中心,沿着学科之间的课程整合和学科内的知识整合两个方向展开。
  学科间的课程整合,我们先后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我们称作翻书式的整合。例如,学习有关月亮的知识,我们会考虑音乐学科有哪些关于月亮的内容,月亮上有哪些数学知识、语文知识等,然后把这些知识汇集到一起,分学科教给学生。这样,看似不同学科的知识集中到了一起,但是,知识之间仍然是孤立的,不同学科知识之间并没有融合。第二个阶段,是“概念知识”层面下的学科整合。这里的概念知识,指的是不同学科知识的融合点。例如,“植物的种子”和小学语文课“和时间赛跑”,这两个内容表面上看起来不相关,怎么整合到一起呢?深入思考就会发现,如果我们站在“生命周期”这个概念的角度看,从發芽到凋谢也是一个生命的历程。我们站在“生命周期”的概念上看各学科的知识,视角是从上向下的,看的是一个概念下众多的现象。
  学科内的知识整合,我们坚持主题导向,以主题为统领,获得相同主题下对于实现主题的内容的丰富性和方法的多样性的比较理解。以小学语文“师爱”主题教学为例,表达“师爱”可以有很多的内容选择和方法手段,在比较中,让学生反复揣摩和理解文章的意思、意图、内容、方法,让学生习得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知识。
  校本课程以对人的理解为依据而产生。在校本课程的内容规划上,我们遵循三个原则:以校本课程作为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补充”来“定位”;内容选择以“人的基本内涵”为校本课程建设“定向”;以“体验、觉察、唤醒、发现、改变”为目标,为校本课程的实施“定调”。例如,在“乐群”这一学生发展目标的引领下,我们开发实施了学生的情绪管理技能课。课程遵照结构学习法四元素的结构来编排,内容取材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真实场景。
  3.学生发展目标决定了课堂教学改革的内容和课堂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改革应该以是否有利于达成学生发展目标的内涵要求为依据。
  从知识、方法技能、情绪和意志品质三维目标看,过去我们最重视知识教学,在知识目标的达成上,如果按着布鲁姆目标分类分析,也只是实现了基本应用水平下的低阶目标,分析水平以上的高阶目标很少实现。对于方法技能类的目标,我们通常只是重视解题的方法和技能培养,其他的社会技能不太关注。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上,基本处于自然状态,全凭教师个人素养和学生的敏感度。教师流露出多少,学生感受到多少,大多时候基本处于一种无意识状态。
  基于此,我们确定了以主动、互动、生动为核心词的课堂教学改革,改革内容聚焦知识分析、课堂新常规建构和基于认知科学成果及教学层次理论而展开的“三段论式”课堂教学过程建模。
  以四年级主题研究课学习为例。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们上网查资料,了解招牌的历史和文化;走上街头,观察招牌的样子等。最后,汇报研究成果,写招牌、画招牌、做招牌、演招牌、唱招牌。这时,教师就思考,这就是我们要做的研究学习吗?这和学生的生活、学生的生命有什么关系呢?促进学生全人发展了吗?随后,教师又布置了一个思考题,让学生用在研究中获得的有关招牌的知识,分析密云区的招牌管理政策,给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这样的改进就是基于教师对知识的理解。教育的目的不只是帮助学生适应社会,更应该促使学生改造社会,使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编辑
其他文献
陶义美,毕业于广西艺术学院,中国人物画方向硕士研究生,并留校任教,师从著名画家广西艺术学院院长郑军里教授。现为广西艺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广西美术家协会理事,漓江画派促进会常务理事,广西书法家协会会员。  陈苏,壮族,1965年生于广西桂平市。1991年毕业于广西艺术学院美术系中国画专业,1998年结业于天津美术学院国画研究生班,2009年毕业于广西艺
期刊
内容摘要:篮球是综合性的直接对抗性项目,影响胜负的因素很多,但在诸多因素中篮球技术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而传、接球技术在比赛中起着特殊的纽带作用。从国内优秀运动队的比赛调查中表明:一场篮球比赛传、接次数多达上千,几乎所有的进攻都始于传、接球。传接球技术是篮球比赛中最常见的技术,也是运用最多的基本技术之一,它对完成各种技术动作以及全队战术配合起着重要作用,是队员之间相互联系,组织进攻的纽带。本文通过对
赣南是客家人的主要聚集地,赣南客家人的婚嫁习俗,既保留中原汉人的遗风,又独具赣南客家地方特色。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传统思想的影响,赣南客家人还是会先相亲,双方满意后,再正式进入谈婚论嫁的程序。请媒人提亲,也叫传庚,就是男方委托媒人到女方家说媒求婚。女方家长若有意联姻,便将女儿的生辰八字交媒人带回给男方。男方请礼仪先生将男女双方的八字推算一番(俗称“合八字”),看是否“相克”,这个过程即为传庚
期刊
潘正华,壮族,1971年生于广西象州县。广西书画院专职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广西美术家协会理事、广西中国画艺委会委员。  一幅画或者一张图片,通常不能轻易地打动人,这点,它不如文字或者动态影像表现得那么具体而饱满,因为文字或者动态影像可以完整地呈现时间、地点和事件。而一幅美术作品的功能和优势,是可以直接地唤醒或者强化观众对某个人或者某个事件的认知,这也是文字和影像无法替代的。  表现身边的人物
期刊
目前,科研管理工作已经开始从“课题质量中心”转向“教师发展中心”,管理者更加关注教师在研究过程中的专业发展。  “十二五”期间,西城区依托北京市规划办立项课题“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区域科研管理机制的实践研究”,特别关注教师在研究过程中的行为,借鉴企业管理的“顾客价值”理论,提出了“研究教师价值”这个新概念,并围绕这一概念,从教师的立场出发,分析教师进行研究的价值追求类型、教师研究行为的产生过程及影响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夏日清晨,在雾霭尚未散开的山林,乳白色的生漆从漆树被割开的口子慢慢流淌出来,在晨曦的微光中逐渐转化为棕红色、褐黑色,一股淡淡的酸香也在微风中弥散开来.“白如雪、红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