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环境教育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来源 :中国大学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zhao09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等环境教育要勇于面对挑战,抓住机遇,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完善、提高。在现代信息化时期,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
  关键词:环境教育;教学质量;共建共享
  
  一、概述
  
  我国高校环境教育的发展是与社会对环境保护人才的需求密切相连的。环境问题的出现催生了环境科学,也推动了环境科学的发展。当不断涌现的污染事件让人们瞠目结舌的时候,对环境人才的培养开始得到重视。
  20世纪70年代,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一批院校陆续开设了环境工程专业,1987年开设环境工程专业的院校为36所;在1998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开设环境工程专业的院校有117所,开设环境科学专业的院校有36所,开设生态学专业的学校有11所;到2001年,开设环境工程专业的院校有175所,开设环境科学专业的院校有92所,开设生态学专业的学校有17所。2006年据不完全统计开设环境工程专业的院校达到296所,开设环境科学专业的院校为188所,开设生态学专业的学校为45所。与2001年相比,2006年开设环境工程专业的学校增加了69%,开设环境科学专业的院校增加了104%,开设生态学专业的学校增加了165%。面对如此迅猛的发展,我国高等环境教育不断涌现出各种亟待解决的问题,从如何办学到如何规范办学,从数量增长到质量保证,从共性到个性……高校环境教育工作者该如何担负起这一历史使命。
  
  二、推动我国高校环境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
  
  我国高等环境教育的发展,在数量上经历了从无到有,再到飞速发展的过程;在质量上,也通过探索、积累,从而得以完善和提高。在这期间,全国高等学校环境类专业指导委员会在指导、协调和制定本专业教学基本要求以及组织编写专业教材方面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1 教材编审委员会
  1985年,在原国家教委领导下,成立了高等工业学校环境工程类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这些从事环境教育的专家、学者,根据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从教学基本内容入手,经过认真讨论、反复推敲,制订出了环境类教材建设的第1轮规划(“七五”规划),并努力推动规划的实施,积极协助有关部门组织、指导和审查全国统编教材,解决了环境工程专业课程教材从无到有的问题,为环境工程专业的教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如今一些精品教材的雏形就是来自“七五”规划。例如,环境工程专业主干课程教材——《大气污染控制工程》(郝吉明、马广大主编)、《水污染控制工程》(高廷耀等主编)经过十几年的锻造,曾多次荣获各种奖项,如今已经成为国家精品课程的主讲教材。
  
  2 教学指导委员会
  20世纪90年代初,为了更好地指导教学,教育部分别成立了高等学校环境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和高等学校环境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工作范围较教材编审委员会有所扩大,其职责为推动课程建设,在教学改革中发挥研究、咨询和指导作用,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
  高等学校环境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和高等学校环境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针对当时环境学科的发展状况,分别根据不同专业的教学需求,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立项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调查论证、总体优化配置、反复征求意见,制定了环境科学、环境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基本要求;制定了符合学科发展的“八五”、“九五”教材规划,并推动了“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的出版,成果斐然,使我国高等环境教育体系日臻完善。第三届高等学校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环境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项目还获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2001年在学科整合的大背景下,第一届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该委员会的成立体现了在新的形势下,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整体优化思想。为了适应新的形势,满足社会需求,教学指导委员会对全国各类高校环境学科的教学情况开展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内容涉及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及基本要求、教学内容改革等方面,确定了环境类专业的发展战略和专业规范,在课程和教材建设、教学改革、宏观战略研究、教育质量监控、分类指导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为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三、当前我国高等环境教育面临的挑战
  
  进入21世纪后,无论从经济发展,还是从学科发展,都对我国高等环境教育提出了重大的挑战。
  1 经济发展。近几年,我国的经济年年保持连续增长的势头,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是,自然环境付出了较大的代价:蓝天不见了,河水污染了……面对如此严峻的环境形势,坚持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社会,是对我国高等环境教育提出的最大挑战。
  2 学科发展。不断解决环境问题的过程,也是学科不断发展的过程。当前,环境科学无论从基本理论还是从应用技术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将科技发展及时体现在教学中,让知识的传授跟上时代的步伐,也是我国高等环境教育面临的挑战。
  3 教学质量。我国高等教育教学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问题,如:本科环境类专业在连续几年的扩招以后,已经使不少高等学校呈现出办学条件全面紧张的矛盾,部分高等学校的教学质量不能令人满意甚至出现了下降。因此,提高教学质量的需求就显得更加突出、更加紧迫。
  
  四、抓住机遇、大力发展
  
  随着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为学生提供符合时代需要的知识体系,探索高校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新模式、研讨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共建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已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在全国300余所开设环境类专业的高校中,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有历史悠久、教学条件优厚的学校,也有刚刚建立不久、教学条件较弱的学校;有在“环境监测”课程傲立群芳的学校,也有在“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独领风骚的学校……如果将所有学校的优势都集中起来,实现大家帮助大家,那将使我国高等学校环境教育的水平和效率大大提高。
  目前,高等环境教育中已经有16门国家级精品课程,5位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如果能充分地发挥这些精品课程和教学名师的示范作用,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对我国高等环境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将起到很大的推动效果。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优质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提供了可能和便利。正在建设中的中国高校环境课程网就是为高校环境教育工作者搭建的一个交流平台,希望能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让大家共同享受优质的教学资源,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此外,“大学环境类课程报告论坛”也是以为全国高校环境院(系)的教师提供一个长期、稳定的学习与交流为目的设立的。继2006年11月首届“大学环境类课程报告论坛”在长沙举办以来,“大学环境类课程报告论坛”已经成功地举办了3届。回首3届论坛,组委会共组织了28个大会报告,154个分会报告,其内容除涉及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设置,更多的是精品课程建设、教学资源共享以及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从而促进各高校教学成果和经验的交流,共同解决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共建共享优质教学资源,推动我国高校环境类专业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的有效进行。
  共建共享是社会发展的趋势,优质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是教学改革和质量工程的必由之路。全国高校的环境教育工作者应该勇于面对挑战,把握时机,充分利用交流平台,把环境教育工作推向新的高峰。
其他文献
摘要:阐述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内涵,介绍了四川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的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索;实践    当前,我国高职教育正处于由规模发展向内涵建设转变的关键时期。随着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教师队伍及其能力结构已不能适应新的要求,成为制约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针对这一问题,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年来城市化建设不断带动城市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并且相应的建设规模都有所增加。其中对城市道路的施工标准不断提高,对城市道路施工质量的控制难度
“市场营销学”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知识点诸多,如何从社会经济发展和市场运行实际进行教学,笔者在多年课程教学中不断进行尝试性的改革,取得了可喜的效果。我们
根据课程知识要点和实验教学的特点,进行实验项目资源建设,精心设计实验项目,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和技能训练,重视教材建设,不断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积极培养具有创
杜邦分析法是一种综合性的财务分析工具,文章以广东某塘乳业股份有限公司为例,结合杜邦分析体系以及该公司2015年至2017年间的财务报表,深入分析该公司各项财务比率的变动情
摘 要:化学是初中教学阶段一门较为重要的学科,在化学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化学实验是体现化学学科素养的关键,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才能够切实的明白化学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化学实验的兴趣,可提升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进而提升化学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初中生;化学实验;兴趣培养;学科素养  初中生化学实验兴趣的培养对学生化学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初中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强,有较强的求知欲,而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