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模块化课程衔接设计

来源 :无线互联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inefi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高职教育衔接培养是现代职教体系的类型之一,课程衔接是保障该试点项目成功实施的关键。文章简要介绍江阴市华姿中等专业学校中高职衔接项目实施情况,分析课程衔接中存在的问题,阐述了课程模块化设计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提出了“设计一体化的培养目标、构建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完善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建立递进的技能考证制度”等举措,保障了项目顺利开展和课程有效衔接。
  关键词:中高职;计算机;模块化课程;课程衔接
  0 引言
  中职和高职教育是职业教育的不同阶段,两者共有的“职业”属性和专业相似递进的特性,为中高职贯通培养提供了便利。中高职衔接项目丰富了中职学生升学的通道,也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内涵。
  中高职衔接包括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过程、技能培养规格、考核体系等的衔接。课程体系衔接是中高职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各种办学要素最终要通过课程体系衔接来实现。因此,研究分析试点项目课程衔接中存在的问题,探索课程实施的有效途径,是实现中高职衔接可持续发展和协调发展的关键,是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基础保障。本文主要针对江阴市华姿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简称“华姿中专”)和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苏农院”)两校的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衔接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1 华姿中专中高职分段培养项目实施情况
  华姿中专是一所国家级重点职校,江苏省三星级重点职业学校和江苏省优质特色职业学校,是无锡地区唯一的农业学校。该校依据江阴市的产业结构与人才需求,通过前期的市场分析和调研,结合学校的专业特色和优势,从2016年开始,选择了电子技术应用、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两个省示范专业,分别与江阴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开展“3+3”中高职分段培养试点。多年的实践探索,学校在中高职分段培养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经验。近几年,学校进一步扩大了合作专业和合作高校,2020年,该校合作规模扩大到3所高校,5个中职前段专业,对接6个高职后继专业,在校学生共492人,如表1所示。
  2   中高职衔接模式下课程体系衔接存在的问题
  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主要包括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衔接,使中高职课程体系既紧密联系和相对独立,又能连成有机整体。在实施过程中,中高职双方将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作为项目合作的重点,建立了有效沟通机制,明确课程建设的任务和时间节点。但总体来看,课程体系建设落后于学生培养的进程,成效尚不明显,影响到后续项目的优质化开展,重构课程体系的迫切性依然存在。
  2.1  课程衔接缺乏整体设计
  中高职教育作为职业学校两个不同的学段。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下,华姿中专与苏农院中高职衔接计算机应用专业项目,在中职阶段重点加强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和本专业继续学习能力的培养。在高职阶段人才培养目标中,重点增强后续教育课程的衔接性、实践性和职业性,强化软件技术理论与实际应用相互结合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使学生能够在企事业单位从事软件研发、移动开发、前端设计、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运维、软件产品售前/售后资源等工作。[1]可以看出,高职岗位群能力涵盖了中职人才培养面向岗位的能力。
  中高职培养目标和层次的不同,在课程设置时应体现出两个阶段在知识和技能深度和广度的不同,以及一定的逻辑关联性。但目前,合作双方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衔接整体设计等方面,仅是自发和自主行为,一体化设计缺乏统一要求和标准,课程体系缺乏整体设计,体现不出中、高职两个学段在知识和技能延伸和进阶,给人才培养带来负面影响。
  2.2  文化基础课存在脱节
  中高职衔接项目中职教育由就业教育转变为升学教育,但中职教育存在“重视技能培养、弱化素质提升”的现象,课程缺乏层次性和连续性,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未能体现普高毕业生和中职毕业生学习的差异性,呈现不出中职到高职的递进、深化、提高的逻辑关系。中职学生文化基础课薄弱,无法适应高职阶段高等数学、大学英语等课程的学习,不利于计算机专业通识课程的学习,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为适应高职阶段学习要求,满足不同任职岗位的需要,必须重新审视与调整文化基础课现行标准“必需”“够用”的尺度。
  2.3  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重复
  中高职学校在“3+3”在项目申报时,缺乏有效及深入地沟通,仅将中职和高职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简单拼接,也未将课程进行一体化总体设计,导致课程开设重复或雷同。如计算机专业开设的计算机基础、平面图像处理、网页设计等课程重复率超过35%,教学内容重复率超过50%。中高职各自为政,导致学习资源的浪费和学习兴趣的消耗,如C#程序设计、JAVA等课程没有前期编程思想导入出现断层。
  2.4  技能水平未能体现阶梯性
  在专业技能培养方面,中职学生虽然文化基础薄弱,但技能水平相对较高。比如在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常用工具软件的操作等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中職学生在进入高职之前已经完全掌握操作技能,绝大多数高职生操作应用能力比不上中职生,出现了中、高职技能训练“倒挂”的现象,难以实现高职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标,导致能力递进关系无法体现。
  3  解决计算机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策略
  3.1  设计一体化人才培养目标
  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着力点是实现知识、技能、素质的衔接,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在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上既有一致性,又有层次性递进性。计算机应用专业要提前明确中职和高职院校在各自教学中的人才培养定位,分析岗位的知识、技能和素质,明确工作任务,形成层次递进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的衔接。同时,人才培养方案必须体现“技术育人”和“文化育人”双线并举,达到双线融通的思路,通过加强对学生的科学人文素质教育,突出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标准涵盖了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综合素质培养,要求学生具备过硬的专业技术,以乐观的态度、谨慎的思考、坚定的信念和高效的行动诠释计算机行业职业岗位的合格人才的标准。[2]中高职衔接计算机应用人才培养方案框架,如图1所示。   3.2  构建模块化的课程体系
  学生在接受中职教育的过程中,既考虑中职学生的特点,又兼顾高职培养目标的实现,优化中高职课程体系结构和调整课程内容,可以按计算机专业知识课程、岗位能力课程和职业素质课程来组建和衔接课程,理清课程关系和教学内容。对“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三个部分组成的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和优化,从专业培养目标入手,根据岗位工作内容确定所需的知识、能力和技术结构,将纵向重新整合为“公共基础课程、职业基础能力课程、职业核心能力课程、职业拓展能力课程”四大模块,横向上增加和明确中高职衔接阶段课程内容,制定统一的课程标准,为课程开发提供参考和指导,对内容筛重补缺,重新整合,在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重组构建新课程体系。中高职衔接计算机应用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框,如图2所示。
  (1)公共基础课程模块:围绕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在中职阶段,严格执行教育部颁布的最新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标准,开齐开足思政、语文、数学、历史等课程,突出基础性和规范性,注重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为适应高职院校的学习奠定基础。在高职阶段,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高等数学、实用英语等课程,突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2)职业基础能力课程模块:培养学生基本的专业知识和通用技能,为计算机应用专业多个专业方向学习奠定基础,也是后续核心能力模块学习的保障,重在培养学生的职业基础能力。在中职阶段开设图形图像,计算机网络基础等课程,目标是培养合格的操作型实用人才;在高职阶段偏重于软件设计素养培养,开设动画设计等课程,强化中高职课程的衔接,避免重复或脱节。
  (3)职业核心能力课程模块:该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课程分别安排在中高职的第二、三年,充分体现专业特色。结合岗位需求,以典型工作任务或工作过程为依据,围绕本专业某一工作领域必需的专业理论和技能组织教学,使学生掌握必备的核心知识和技能,实现对职业岗位认知和岗位适应能力的提升,以适应社会需求和未来发展。
  (4)职业拓展能力课程模块:为使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职业岗位拓展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开设一些如商务礼仪、应用文写作、1+X证书等素质拓展课程、职业技能考证课程、就业方向课程、专业拓展课程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人爱好和特长,引导学生提升人文素养、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提高职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3.3  完善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
  对比研究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优化前后所产生的变化,从显性和隐性两个维度、过程和结果两个方面进行成效评价。在显性评价方面,参照课堂教学效果、学生的转段升学率、技能考证等指标,进行全方位立体化质量检测研究。在隐性评价方面,以学生人文素养、职业素养等为评价指标,探究出计算机应用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构建对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以及对师生的影响。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即微观层面,及时观察、检测学生对于学科知识的掌握情况,突出过程性评价;在中观、宏观层面,对比普通班级与3+3现代职教体系班级学生在中职阶段的文化素养、学业水平等方面的差异以及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后总体适应情况,注重结果性评价。[3]
  3.4  建立递进的技能考证制度
  职业能力递进衔接是中高职课程一体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中、高职应按照统一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上齐上足技能实践培训课程,完成职业资格(等级)证书考核。中职阶段获得计算机操作员(中级)等职业资格证书或培训证书。高职阶段要在核心课程建设中考虑与职业资格证书的有效对接,将专业教学要求与行业企业岗位要求、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进行有效衔接,实现课程教学与技能鉴定的融合,完成高级工考核,达到数据库管理工程师(MTA)、微软认证技术专家(MCTS)、全国信息化工程师(用友ERP)、Java编程语言认证(NIIT)等资格证书的要求[4-5]。
  4  结语
  综上所述,华姿中专与苏农院两校通过对试点项目课程的系统设计,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确保中高职两个学段之间课程不交叉、不重复、不脱节,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为学校其他项目的实施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借鉴。今后,还需要改进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对课程实施過程不断优化,对实施成效进行监控,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汤平,王荣.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研究与实践[J].物联网技术,2020(7):113-118.
  [2]贾晓东.计算机应用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标准的探索与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0.(16):161-162,171.
  [3]王素霞,宋涛.中高职衔接背景下的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1):74-77.
  [4]陈琼,吕原君.基于“分层递进、课证融通、实践创新”的中高职课程衔接探索[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6(5):40-44.
  [5]勾荣,姜春艳,刘伟彦.高职“课证融通”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3(28):143-144.
  (编辑 姚 鑫)
其他文献
利用深度展开的方法来设计深度神经网络在如今成为了一种经典的优化方法。文章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深度学习和压缩感知的重构算法用于序列信号重构。该模型设计理念是通过用近端梯度下降方法来对模型做迭代展开。在MNIST数据集上的实验表明,该模型表现要优于一些先进的基于压缩感知的模型以及其他基于循环神经网络的模型。
摘 要:SPOC能够对课堂教学进行辅助。因为学生的自控能力较差,所以课堂很难发挥出其主观性。基于此,文章对SPOC混合教学模式进行了分析,将SPOC教学模式同传统的课堂教学相融合,对大学的“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了变革,而且还对这一教学模式实践进行了探讨,以期为有关人士提供参考。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SPOC混合教学模式;教学目标;教学内容  0 引言  SPOC混合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了
CDIO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实践能力,组成这个词汇的4个字母分别代表着构思、设计、实现、运作,充分彰显了该教育理念的核心特点。在现代社会中,仅仅掌握理论知识已经无法满足岗位要求,专业人才需要具备实践、创新、应用等能力,要不断提升人才的综合水平。所以,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应用CDIO理念。文章主要对该理念在物联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摘 要:文章针对当前大学课堂教学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在开展现实课堂教学的同时,利用互联网技术同步建立虚拟课堂,实现虚拟和现实两个课堂相互支撑、相互补充的虚拟/现实“双课堂”教学模式,同时分析了“双课堂”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指出实施“双课堂”教学的关键因素。“双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1)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表现意识、更能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2)真正使教师由单一的“讲授者”角色转变为
摘 要:只有不断地探索与创新,计算机课程才能够培养出高素质实用型人才,才能将高职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文章主要针对高职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其研究方式,结合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难题,探究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并且提出合理建议,希望能够为职业教师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0 引言  计算机课程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它的应用性也十分的普遍广泛
摘 要:文章介绍了一种远程“真”实验管理平台,提出了一种多维度线上实验教学模式。该平台解决了电子技术实验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弥补了虚拟仿真实验欠缺“真实感”的问题,提高了教师实验管理效率,同时为学员提供了更个性化的纠错辅导和更科学的实验效果评价。多维度的线上教学模式,灵活调整教学方法,更好地培养学员自主学习能力和提升学习兴趣。  關键词:电子技术;线上实验;实验管理  0 引言  电子技术类课
摘 要:传统的KNN算法采用欧氏距离公式,文章中的KNN算法分别采用欧式距离公式、切比雪夫距离公式、曼哈顿距离公式对鸢尾花数据集进行分类,在不同距离公式下,分类结果的准确率具有一定的区别,采用切比雪夫距离公式时,分类结果的准确率达到100%,对以后KNN算法的研究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KNN;距离公式;分类  0 引言  数据挖掘分类技术方法众多,包括决策树、神经网络、模糊集、粗糙集、
摘 要:在我国社会现代化发展程度不断提高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实力不断增强的背景下,人们对物质基础的需求得到了有效满足,对室内设计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室内设计不仅拥有众多学科,而且是一种具有较高复合性特点的艺术方式,我国室内设计在以VR技术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推动下朝着更高水平的方向发展。文章针对互联网背景下室内VR智能创新设计展开详细分析,为我国室内设计整体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
摘 要:新兴的微课教学方式运用到此课程教学,可明显提高电子测量与仪器的整体教学效果,带动广大师生学习的积极性。文章通过微课的独有特性,结合所学专业知识信息,探讨两者之间的相互关联及应用优点,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供大家参考。  關键词:微课;技师学院高职班;电子测量与仪器;应用  0 引言  微课在该课程中的应用,为教学改革提供了可靠依据,以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方法,无形中带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