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关系到整个国计民生和社会和谐。就业困难,到底难在哪里?产生就业难的原因很多,笔者认为,既是一个教育问题,又是一个社会问题。通过多维度的分析探讨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并给出相应的对策,正是本文的宗旨所在。
[关键词]:就业困难 原因分析 对策研究
大学生就业问题受到诸如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教育质量等诸多方面情况的影响,大学生就业容易与否,就业的好坏,不仅直接决定着大学生家庭的幸福与否,还与高等学校的生存与发展息息相关,并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和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大学生就业,不仅是其个人和家庭的经济问题,还是一个大的社会问题,是有关社会发展和国计民生的大问题。对其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提出相应对策,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着手。
一、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探析
(一)社会原因。
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有所放缓,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深化,对人才需求总量有减少的趋势,对人才的知识结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在整个人才市场领域,目前我国新增劳动力的增加和总数都处于高峰。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局面在一定时期内还将长期存在。在大学生人才市场领域,持续数年的大学扩招更是使大学生的毕业数量持续增加,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更是如雪上加霜。
(二)学校教育原因。
目前,大学生就业已经市场化,但许多高校还是缺乏对人才市场的敏锐洞察和规划,专业设置还是从自身的习惯和效益出发,与市场的人才需求脱节。在教学内容上注重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系统培养,尤其缺乏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方面的培养,造成了大学毕业生的素质教低,竞争力不强。
(三)大学生自身原因。
一方面,高校现行教育体制培养出来的大学生较普遍的存在实践能力不强,综合素质不高的情况;另一方面,在就业观念上,多数大学生仍自诩为精英阶层,不肯接受大众化的现实。这就使得大学生就业选择行业时冷热不均,造成结构性失业,进一步加剧了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二、提高大学生就业水平的相应对策
(一)国家积极引导,支持大学生就业;并承担起作为高等教育投资主体的责任和义务。降低家庭单位的教育投资风险。
一方面,全社会要关心、支持大学生就业。舆论导向上坚持正面引导;政策措施上进行倾斜扶持;指导服务上细致耐心。积极引导大学生到基层、中小企业、边远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就业,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
另一方面,国家应该承担起作为高等教育投资主体的责任,降低家庭单位的教育投资风险。所谓教育投资是指教育投资主体为了培养不同程度的后备劳动力和提高现有劳动者的劳动能力,而投放到教育领域中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以货币形式表现出来的全部费用之总和。相对于个人家庭而言,高等教育具有较高的私人收益;相对于国家和社会而言,更具有远高于个人和家庭的巨大社会效益。从国际经验看,家庭在高等教育投资中一般只承担20%的成本,但从目前高校收费来看,家庭支付的学费占整个成本的60-70%。根据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国家应加大教育投入,承担起高等教育投资主体的责任,从而降低个人家庭的高等教育投资风险。
(二)高校要面向人才市场,找准定位,培养合格毕业生。
我们可以从现实中的许多例子中看到,如今许多高校的学生培養与市场所需求的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之间存在脱节现象,笔者在此建议,高等教育在保障学校的学术传承和学术发展的前提下,不妨放下身价,推行高校与企业合作,高校与部队合作等多种招生就业联合培养模式,使毕业生从一进校门开始就与市场接轨,按市场的需求来进行培养。同时,加强学校的学科和专业建设,根据市场需求,灵活设置专业和招生人数,最大限度的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水平。
(三)大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并努力提高自身人力资本素质。
首先,在对待自身定位的问题上,要接受“大众化”教育的思想理念,脚踏实地,提早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这是一个所有大学生都要认真面对的思想问题。不处理好这个问题,就无法做到对自己的准确定位。
其次,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要充分利用好这几年难得的学习时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及早动手,提前准备,除了学好专业课程知识外。还要有意识的注重职业道德修养、文明礼仪素质、人际交往、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各方面的能力提高。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一个具有扎实专业知识,并且又有较强动手能力的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复合型人才,从而使自己能在人才市场上的就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最后,就是要面对现实,肯与到基层工作,肯与到普通企业就业,坚持脚踏实地,到最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去。
参考文献:
[1]沈百福,关于地方教育投资的几点思考,新教育周刊,2003,(10)
[2]罗忠实,基于大学生就业困境的家庭高等教育投资风险分析,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9,(10)
[关键词]:就业困难 原因分析 对策研究
大学生就业问题受到诸如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教育质量等诸多方面情况的影响,大学生就业容易与否,就业的好坏,不仅直接决定着大学生家庭的幸福与否,还与高等学校的生存与发展息息相关,并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和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大学生就业,不仅是其个人和家庭的经济问题,还是一个大的社会问题,是有关社会发展和国计民生的大问题。对其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提出相应对策,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着手。
一、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探析
(一)社会原因。
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有所放缓,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深化,对人才需求总量有减少的趋势,对人才的知识结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在整个人才市场领域,目前我国新增劳动力的增加和总数都处于高峰。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局面在一定时期内还将长期存在。在大学生人才市场领域,持续数年的大学扩招更是使大学生的毕业数量持续增加,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更是如雪上加霜。
(二)学校教育原因。
目前,大学生就业已经市场化,但许多高校还是缺乏对人才市场的敏锐洞察和规划,专业设置还是从自身的习惯和效益出发,与市场的人才需求脱节。在教学内容上注重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系统培养,尤其缺乏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方面的培养,造成了大学毕业生的素质教低,竞争力不强。
(三)大学生自身原因。
一方面,高校现行教育体制培养出来的大学生较普遍的存在实践能力不强,综合素质不高的情况;另一方面,在就业观念上,多数大学生仍自诩为精英阶层,不肯接受大众化的现实。这就使得大学生就业选择行业时冷热不均,造成结构性失业,进一步加剧了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二、提高大学生就业水平的相应对策
(一)国家积极引导,支持大学生就业;并承担起作为高等教育投资主体的责任和义务。降低家庭单位的教育投资风险。
一方面,全社会要关心、支持大学生就业。舆论导向上坚持正面引导;政策措施上进行倾斜扶持;指导服务上细致耐心。积极引导大学生到基层、中小企业、边远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就业,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
另一方面,国家应该承担起作为高等教育投资主体的责任,降低家庭单位的教育投资风险。所谓教育投资是指教育投资主体为了培养不同程度的后备劳动力和提高现有劳动者的劳动能力,而投放到教育领域中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以货币形式表现出来的全部费用之总和。相对于个人家庭而言,高等教育具有较高的私人收益;相对于国家和社会而言,更具有远高于个人和家庭的巨大社会效益。从国际经验看,家庭在高等教育投资中一般只承担20%的成本,但从目前高校收费来看,家庭支付的学费占整个成本的60-70%。根据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国家应加大教育投入,承担起高等教育投资主体的责任,从而降低个人家庭的高等教育投资风险。
(二)高校要面向人才市场,找准定位,培养合格毕业生。
我们可以从现实中的许多例子中看到,如今许多高校的学生培養与市场所需求的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之间存在脱节现象,笔者在此建议,高等教育在保障学校的学术传承和学术发展的前提下,不妨放下身价,推行高校与企业合作,高校与部队合作等多种招生就业联合培养模式,使毕业生从一进校门开始就与市场接轨,按市场的需求来进行培养。同时,加强学校的学科和专业建设,根据市场需求,灵活设置专业和招生人数,最大限度的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水平。
(三)大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并努力提高自身人力资本素质。
首先,在对待自身定位的问题上,要接受“大众化”教育的思想理念,脚踏实地,提早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这是一个所有大学生都要认真面对的思想问题。不处理好这个问题,就无法做到对自己的准确定位。
其次,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要充分利用好这几年难得的学习时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及早动手,提前准备,除了学好专业课程知识外。还要有意识的注重职业道德修养、文明礼仪素质、人际交往、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各方面的能力提高。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一个具有扎实专业知识,并且又有较强动手能力的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复合型人才,从而使自己能在人才市场上的就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最后,就是要面对现实,肯与到基层工作,肯与到普通企业就业,坚持脚踏实地,到最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去。
参考文献:
[1]沈百福,关于地方教育投资的几点思考,新教育周刊,2003,(10)
[2]罗忠实,基于大学生就业困境的家庭高等教育投资风险分析,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