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的新媒体发展现状可谓生机勃勃,从业者甚众,作为狭义新媒体的从业者,也是大量新闻信息的第一手发布者、新闻讲述者,肩上重担备受关注,媒介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其发布信息是否客观、公正和准确,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节点。但实际上,新媒体从业人员的媒介素养堪忧,官方监管机构总是在问题发生后才试图通过围追堵截的方式来消除虚假信息、偏颇观点、模糊概念、恶意评价等负面事件带来的消极影响,而不是抓住问题根源在提升媒介素养上下功夫,存在着治标不治本的现象。
关键词:新媒体;媒介素养;传统媒体;人才输送
媒体从业者的媒介素养,不论是与大众网民还是与其他人群相比,都应该最高的。然而事与愿违,伴随着近十年来新媒体从业人员数量猛增,新媒体从业人员媒介素养严重不足导致的各种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但是该问题并未获得媒体及监管部门、人力资源研究者足够的重视。从人力资源管理学的角度来看,新媒体从业人员的媒介素养属于人力资源质量的内容,而人力资源质量的提高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新媒体从业人员的素质高低影响着行业发展。综上所述,作为衔接新闻资源和公众的新媒体从业人员,其媒介素养目前与传统媒体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并已经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和行业桎梏。
一、新媒体和从业人员的媒介素养
媒体是指传播信息的介质,新媒体的定义则随着时代发展而变迁。目前,新媒体是涵盖了所有数字化的媒体形式:包括所有数字化的传统媒体、网络媒体、移动端媒体、数字电视、数字报刊杂志等,这是一个宽泛概念。所谓媒介素养,指的是获取、评价、分析和传播信息的能力。
本文中讨论的新媒体,是指狭义新媒体,即以传递新闻信息为主要经营范畴的数字媒体。包括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举办的数字媒体或信息传播渠道,如门户网站、官方微博、官方客户端、官方微信公众号等,同时还包括企业、社会团体等举办的以新媒体形式。本文的研究目标是新媒体从业人员的媒介素养,即此类媒体从业人员获取、评价、分析和传播信息的能力,故不涉及单兵作战的自媒体和非信息传播类的社交媒体。从1987年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穿越长城走向世界开始,中国的新媒体蓬勃发展,尤其近十年伴随智能手机的普及,新媒体市场日新月异。
二、新媒体从业人员媒介素养偏低
新媒体进入繁荣期后,与之相对应的是新媒体从业人员媒介素养普遍偏低,缺乏专业培训和后续能力提升,由此导致众多负面新闻事件发生,不仅损害了媒体形象和公信力,更在社会大众中造成了严重负面舆论影响。
2016年11月5日,乐视体育旗下亚洲足球这一官方微博发布消息:“在2016中国平安中超联赛颁奖典礼中,中国足协主席蔡振华为获奖俱乐部颁奖”,简单的消息却出现严重差错,蔡振华的“中国足协主席”职务被漏掉“足协”二字,引起众多媒体和网友的调侃。经调查,该新媒体值班编辑没有遵循日常发稿流程,違规发布了未经审核的微博文案。这种差错,已经不仅仅是缺乏常识的笔误问题,而是暴露出新媒体从业人员工作态度不严谨、工作流程不规范、采编行为不负责的严重素养问题。
新媒体环境中,这样的新闻事故不胜枚举,不论这些事件的当事人最后有没有公开道歉,又或者及时删除错误信息,事实上都在很短时间内就发酵为网络热点,并造成了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对经济预判、网民获取信息、媒体公信力带来巨大危害。
三、新媒体人力资源体系远未成熟
人力资源质量是人力资源总体素质的指标,主要指人力资源所具有的体质、智力、知识和技能水平以及劳动者的劳动态度,一般体现在劳动者的体质水平、文化水平、专业技术水平、劳动积极性上。围绕劳动者的素体提升,新媒体还没有搭建起足够成熟的人力资源体系,无法适应社会需求和行业要求。
首先,从新媒体从业人员自身学历水平和综合素质来看,由于新媒体行业目前入职门槛较低,从业人员学历水平和综合素质参差不齐。而且,与传统媒体人才招聘后的培训相比,新媒体机构缺乏正规培训和老人的“传帮带”过程。以山东某报业集团的人才培养方式为例,新入职记者须跟随老记者“学习”半年才能独立采访,在此期间新人就能在老记者的指导下快速成长。
其次,目前多数新媒体是公司化运作体系,从而导致他们是以经营盈利为主要目的,在人力投资方面并不重视,对于新进员工的入职培训以及后续专业能力提升培训几乎没有投入。一些诸如时政、经济采编等重要岗位,却需要从业人员具备很高的新闻采访功底和政治、经济、文化等综合素养。
第三,人才流动是人力资源市场的正常现象,是劳动力市场成熟的标志之一。然而,新媒体从业人员过于频繁,人才流动过快导致企业无法形成稳定的人才梯队。此外,新媒体行业竞争十分激烈,而新媒体企业多数为中小型企业,生命周期较短,加剧了人员流动。
四、创新“循环机制”提升媒介素养
作为新媒体从业者,缺乏媒介素养是一件可怕而可笑的事,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但现实中却常常存在这样的悖论。近年来,网络新闻的乌龙事件、造谣传谣、信息来源不考证等愈演愈烈,所有媒体的形象都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其实,传统媒体的“退”和新媒体的“进”可以好好结合,通过建立优秀人才的“循环机制”,按照“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理念来提升新媒体从业人员的综合媒介素养。
目前,国内新媒体的主力,除了门户网站的几大巨头外,仍然是传统媒体举办的数字化媒体,其拥有庞大的传统媒体新闻记者和编辑的人才库,应该通过内部人才循环,通过岗位职能调整、竞聘和人事安排,把传统媒体经验丰富、能力卓越的记者编辑输送到新媒体岗位上,既缓解了生存压力,还让传统媒体从业人员发挥出“鲶鱼效应”,激活新媒体从业人员的能力提升。另一方面,此类新媒体的水平提升,从整个行业的利益角度,避免或减缓了网络媒体发展过程中“劣币驱逐良币”的现实。
参考文献:
[1]赵哲龙.创新传媒融合,做好“百姓故事”[J].新闻研究导刊,2016,9(17):197.
[2]徐勇.从“炮制抢孩子谣言”谈自媒体乱象[J].中国报业,2015,8(下):59.
[3]周传虎、谢锡文.精确新闻的“新闻精确性”[J].青年记者,2013(20):28.
作者简介:张颖,青岛日报报业集团。
关键词:新媒体;媒介素养;传统媒体;人才输送
媒体从业者的媒介素养,不论是与大众网民还是与其他人群相比,都应该最高的。然而事与愿违,伴随着近十年来新媒体从业人员数量猛增,新媒体从业人员媒介素养严重不足导致的各种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但是该问题并未获得媒体及监管部门、人力资源研究者足够的重视。从人力资源管理学的角度来看,新媒体从业人员的媒介素养属于人力资源质量的内容,而人力资源质量的提高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新媒体从业人员的素质高低影响着行业发展。综上所述,作为衔接新闻资源和公众的新媒体从业人员,其媒介素养目前与传统媒体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并已经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和行业桎梏。
一、新媒体和从业人员的媒介素养
媒体是指传播信息的介质,新媒体的定义则随着时代发展而变迁。目前,新媒体是涵盖了所有数字化的媒体形式:包括所有数字化的传统媒体、网络媒体、移动端媒体、数字电视、数字报刊杂志等,这是一个宽泛概念。所谓媒介素养,指的是获取、评价、分析和传播信息的能力。
本文中讨论的新媒体,是指狭义新媒体,即以传递新闻信息为主要经营范畴的数字媒体。包括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举办的数字媒体或信息传播渠道,如门户网站、官方微博、官方客户端、官方微信公众号等,同时还包括企业、社会团体等举办的以新媒体形式。本文的研究目标是新媒体从业人员的媒介素养,即此类媒体从业人员获取、评价、分析和传播信息的能力,故不涉及单兵作战的自媒体和非信息传播类的社交媒体。从1987年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穿越长城走向世界开始,中国的新媒体蓬勃发展,尤其近十年伴随智能手机的普及,新媒体市场日新月异。
二、新媒体从业人员媒介素养偏低
新媒体进入繁荣期后,与之相对应的是新媒体从业人员媒介素养普遍偏低,缺乏专业培训和后续能力提升,由此导致众多负面新闻事件发生,不仅损害了媒体形象和公信力,更在社会大众中造成了严重负面舆论影响。
2016年11月5日,乐视体育旗下亚洲足球这一官方微博发布消息:“在2016中国平安中超联赛颁奖典礼中,中国足协主席蔡振华为获奖俱乐部颁奖”,简单的消息却出现严重差错,蔡振华的“中国足协主席”职务被漏掉“足协”二字,引起众多媒体和网友的调侃。经调查,该新媒体值班编辑没有遵循日常发稿流程,違规发布了未经审核的微博文案。这种差错,已经不仅仅是缺乏常识的笔误问题,而是暴露出新媒体从业人员工作态度不严谨、工作流程不规范、采编行为不负责的严重素养问题。
新媒体环境中,这样的新闻事故不胜枚举,不论这些事件的当事人最后有没有公开道歉,又或者及时删除错误信息,事实上都在很短时间内就发酵为网络热点,并造成了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对经济预判、网民获取信息、媒体公信力带来巨大危害。
三、新媒体人力资源体系远未成熟
人力资源质量是人力资源总体素质的指标,主要指人力资源所具有的体质、智力、知识和技能水平以及劳动者的劳动态度,一般体现在劳动者的体质水平、文化水平、专业技术水平、劳动积极性上。围绕劳动者的素体提升,新媒体还没有搭建起足够成熟的人力资源体系,无法适应社会需求和行业要求。
首先,从新媒体从业人员自身学历水平和综合素质来看,由于新媒体行业目前入职门槛较低,从业人员学历水平和综合素质参差不齐。而且,与传统媒体人才招聘后的培训相比,新媒体机构缺乏正规培训和老人的“传帮带”过程。以山东某报业集团的人才培养方式为例,新入职记者须跟随老记者“学习”半年才能独立采访,在此期间新人就能在老记者的指导下快速成长。
其次,目前多数新媒体是公司化运作体系,从而导致他们是以经营盈利为主要目的,在人力投资方面并不重视,对于新进员工的入职培训以及后续专业能力提升培训几乎没有投入。一些诸如时政、经济采编等重要岗位,却需要从业人员具备很高的新闻采访功底和政治、经济、文化等综合素养。
第三,人才流动是人力资源市场的正常现象,是劳动力市场成熟的标志之一。然而,新媒体从业人员过于频繁,人才流动过快导致企业无法形成稳定的人才梯队。此外,新媒体行业竞争十分激烈,而新媒体企业多数为中小型企业,生命周期较短,加剧了人员流动。
四、创新“循环机制”提升媒介素养
作为新媒体从业者,缺乏媒介素养是一件可怕而可笑的事,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但现实中却常常存在这样的悖论。近年来,网络新闻的乌龙事件、造谣传谣、信息来源不考证等愈演愈烈,所有媒体的形象都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其实,传统媒体的“退”和新媒体的“进”可以好好结合,通过建立优秀人才的“循环机制”,按照“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理念来提升新媒体从业人员的综合媒介素养。
目前,国内新媒体的主力,除了门户网站的几大巨头外,仍然是传统媒体举办的数字化媒体,其拥有庞大的传统媒体新闻记者和编辑的人才库,应该通过内部人才循环,通过岗位职能调整、竞聘和人事安排,把传统媒体经验丰富、能力卓越的记者编辑输送到新媒体岗位上,既缓解了生存压力,还让传统媒体从业人员发挥出“鲶鱼效应”,激活新媒体从业人员的能力提升。另一方面,此类新媒体的水平提升,从整个行业的利益角度,避免或减缓了网络媒体发展过程中“劣币驱逐良币”的现实。
参考文献:
[1]赵哲龙.创新传媒融合,做好“百姓故事”[J].新闻研究导刊,2016,9(17):197.
[2]徐勇.从“炮制抢孩子谣言”谈自媒体乱象[J].中国报业,2015,8(下):59.
[3]周传虎、谢锡文.精确新闻的“新闻精确性”[J].青年记者,2013(20):28.
作者简介:张颖,青岛日报报业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