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学生思想道德知行脱节的现象及其原因

来源 :俪人·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SFAS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关注的是当代中学生道德实践中知行脱节的问题,通过对中学生思想道德知行脱节一些现象的分析,来找出其原因,以便为更好地解决“知性脱节”这一问题奠定基础。
  【关键词】中学生 思想道德 知行脱节
  “知”在《新华字典》中的解释有动词“知道”的意思,还有名词“知识”的意思,本文所探讨的“知”主要指的是其作为名词“知识”的意思,更准确是指中学生在学校思想道德教育中所接受的理论知识。
  “行”在《新华字典》中的解释有动词“行动”的意思,还有名词“行为”的意思,本文所探讨的“行”主要指的是其作为名词“行为”的意思,同样的,本文的“行”更准确是指中学生在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理论影响下所表现出的行为。
  “知”和“行”两者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行”是“知”的先导,“知”又指导“行”的实现,但是在“知”转化为“行”的过程中,由于一些内部及外部因素的影响,并不一定能实现知行的完全转化。所以,本文谈及的知行关系简单的说来就是二者转化的问题,主要分析在当今社会中学生存在的“知行脱节”的现象及其原因。
  一、中学生知行脱节的现象
  中学生知行脱节说的是他们在学校思想道德教育下对于所接受的理论和其所表现出的行为之间的不匹配甚至是相脱节、相对立的现象,本文主要从高知低行、知而不行、行而不知及不知不行四個方面进行分析。
  (一)高知低行
  高知低行指的是中学生虽然通过思想道德教育具备了其应有的道德认知,但在实际生活中的表现却大打折扣。简单说来,就是知而不完全行,即行为的不稳定性。比如中学生都认同要遵守交通规则,但是在夜间没有交警站岗时、或者是在一些车流量较少的红绿灯路口时就将其抛之脑后。除此之外,考试作弊、随地吐痰、公交车上不给老弱病残让座、旅游时乱写乱画这些高知低行的例子比比皆是。
  (二)知而不行
  知而不行指的是中学生虽然经过思想道德教育的洗礼,在思想上认同社会主义社会应有的道德规范和准则,但在现实生活中却没有履行相应的道德行为。比如中学生普遍认同艰苦朴素是我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宝贵的精神财富,但一些人在现实生活中却没有贯彻落实这一作风,反而是盲目攀比、极尽铺张浪费,经常购买高档化妆品、经常请客吃饭等等,一味追求物质享受。
  (三)不知不行
  不知不行指的是中学生的行为与其所接受的思想道德教育完全不一致的现象,具体来说就是指中学生不认可其所接受的大学思想道德教育。比如现在有些中学生虽然认识了社会主义社会人人平等这一理念,而在学校乃至社会上这也只是课本上的概念而已,由于其家庭背景或者财富地位对其的影响,他们自认为自己拥有道德特权,因此一些“我爸是李刚”之类的言辞层出不穷。还有一些中学生虽然了解了诚信是立足之本,但在复杂的社会大环境里却仍然欺骗、弄虚作假。
  二、中学生知行脱节的原因
  (一)中学生自身的原因
  第一,一些中学生对思想道德教育的认识不够。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体现为一些中学生轻视思想道德教育的理论课,不认真听课;另一方面是对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认识不足,一个人的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必须经历知、情、意、信、行这五个环节,第一个环节的缺失必然会导致最后行为的不足。
  第二,中学生控制和调节自己行为的能力还不完善。比如在其行善之举没有招来赞扬反遭横祸时,这种冲击极有可能导致其原有的道德认知的崩塌,当其再一次面对类似的情形时往往可能选择冷漠无视,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春晚《扶不扶》小品中探讨的问题。更极端的情况是当其面对一定的利益诉求时,抵制不住诱惑转而奉行“个人利益至上”的价值观,走向社会的对立面。
  (二)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原因
  第一,就思想道德教育的课程而言,其缺陷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重理论轻实践,各个学校的思想道德理论课教学往往只停留在理论层面上,一味的强调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道德实践能力的培养,所以造成一些中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不能很好的运用思想道德教育课中的知识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第二是缺乏现实性和时代性,各个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没有贴近当下中学生的生活,也没有探讨当下的热点道德问题,很难引起中学生学习思想道德教育的兴趣。
  第二,就思想道德教育的评估而言,当前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评估方式大多采用理论知识考核制,这种考核方式造成的后果有两种,一是一部分中学生为了拿高分,只是单纯把思想道德理论的知识复制到大脑当中,而对于其真正内涵则不甚了解,另一种更严重的后果是大部分中学生都只在记忆思想道德理论上面下功夫,而没有落实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这也是“高知低能”的原因之一。
  (三)家庭环境的原因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表现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思想和行为。家庭因素造成中学生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知行脱节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父母的思想道德素养本就不高,而且还把自己错误的思想灌输给孩子,从而导致一些中学生先入为主,不认同我们倡导的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二是父母过分的溺爱,宽以待己,严于律人,从而导致一些中学生往往能够认识到别人不道德的行为,但是在自己的行为表现中却经常犯类似的错误而不自知。
  (四)社会环境的原因
  我国现在处于社会大发展、大变革的转型期,市场化、全球化的冲击使得一部分中学生失去了判断力,虽然市场经济使得人们更加重视效率、公平,但是它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比如鼓动人们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这就可能让一些中学生在出身社会之后自私自利,还有就是一些社会不道德现象往往影响到中学生道德行为的选择。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当前进入了网络化时代,网络世界由于监督和约束机制还不完善,这就使得一些中学生虽然在现实生活中能做到遵守应有的道德规范,而置身于网络世界时却出现“两面人”的现象,道德败坏,知行脱节。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学生在思想道德中知行脱节的现象比比皆是,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我们必须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提高中学生群体的思想道德素质,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适应当今时代发展的需求,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参考文献】
  [1]张梓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知行反差问题研究[D].郑州:河南财经政法大学,2010.
  [2]李杰.浅析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知行分离现象[J].教育教学研究,2007,(7):189-192.
  作者简介:刘倩倩,女,硕士,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基础教育和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与推进,初中英语教学组织形式在初中教学班级授课制度下所表现出的不足和问题日渐严重,不仅对于新课改的顺利进行有着严重的阻碍,而且,影响到了素质教育的正常发展。本文分析了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初中英语教学组织形式创新四点建议。  【關键词】英语教学 组织形式 创新实践 研究  引言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的不足更加凸显出来
我国已全面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患者成为社区就诊的主要群体,社区药师要不断探索老年患者药学服务的新模式,使社区药学服务不断完善的同时,提高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结合作者
【摘要】描写中国古代女性的体育活动不多见于史籍,反而多见于诗词文学作品。本文通过对历代描写女性体育的诗词作品的透视与分析,展示了古代女性生活和体育开展的情况,可让人们领略到古代诗词中女性体育的人文及美学魅力。  【关键词】女性 体育 文人 诗词  在中国古代诗词的长河中,描写女性体育活动的作品随处可见。“索重画板横,女伴斗轻盈。俯视花梢下,高腾树抄平”(明·李开先《秋千》),描写的是女性荡秋千凌空
【摘 要】从古到今,人类对自己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的认识,在不断深入理解的过程中走向亲和的新层面,正以超乎以往的热情重新审视自己和自己的生活环境,以更全面、更科学的方式理解自己的生活空间,来达到“人性化”设计这一恒久的主题。二十一世纪,“人性化”的设计构思将取得根本性的转变,人们已经不满足自己已经所拥有的生活环境,都在向往一种更美,更舒适的生活环境,因此室内设计的设计构思也必须随之更新。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