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长期以来对于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高效性,一直是个百谈不厌的话题。结合自己课堂实践,理出以下几点经验与大家共享。
关键词:优化教法 整合 渗透
一、优化教师的教
从长远角度看,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动力依赖于教师的专业素养的不断提高,新课程所提倡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要求,不能曲解为是对教师工作的一种解放,而是对教师所扮演的角色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新课改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建设者和开放者;社区的开放的教师者,广大教师应努力扮好自己的角色,同时在不断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中找到自己的不足,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使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得到保证。
(1)教学方法的选择须得法。教师的教学行为中,教学方法的选用对教学工作的成败、教学效率的高低以及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人起着决定作用,所以一名优秀教师都是有着自己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的,要提高专业素养我们必须向他们学习,但应注意“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同一种教学方法不同的人使用,可能会出现不同的教学效果;同一教学内容不同的人可以使用不同的方法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如何使这种教学方法达到最佳教学效果,教育工作者们既要用理论充实自己,同时又要在实践教学中不断摸索,优化完善。每一种模式都是教育工作者长期摸索总结出来的,是他们智慧的结晶,很值得借鉴学习,但我们不能把这些方法克隆到自己的教学中去,要因地制宜作一些变化,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2)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法定依据,教材内容在形式是一个静态的死东西,如何把它教活,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应用,教师要根据实际教学情境,对教材进行有机的整合,这是一门艺术,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标志,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措施。
(3)德育、美育的渗透教育。教学活动与其他的以人为直接对象的活动有所区别,教育是以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真正有效的课堂教学要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2005年8月13日温家宝总理在参观中南大学时讲:学校除了要教学生学习知识外,还要教学生学会做人,作为天下的人要常想天下的事。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是教学活动的基本规律。
二、 优化学生的学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课堂教学改革的轴心,因此课堂教学中应不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除了提高教师有效的教之外,更应让学生多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怎样才能让学生动起来呢?
首先,要有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新课标提倡课堂教学应注重师生互动,在实施时,有不少的学生在互动环节中,由于一两次的受挫,往往因害怕引来别人的嘲笑而有损自尊,因而不会真正地全身心投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对每一个学生做出正确的评价,保护学生的自尊,营造一个真正的宽松环境。
其次,制定的课堂学习目标要新颖而富有挑战性,要能不断激发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同时目标要适应学生的需要,与学生的能力相适应,要让学生觉得“跳一跳够得着”,不能盲目攀高而让学生有问题解决不了,屡次失败而丧失兴趣,还有教师要善于授之以“渔”,而不是“鱼”,“教是为了不教”才是教学的最高境界。在美国的学校教学中,教学活动比较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善于鼓励学生,让学生知道自己的能力,而是学校提供较多的机会让学生走向自然、走进社会去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我国教育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认识也在不断提高,我国的教育对学生在学习中的能动作用的认识也在不断觉醒,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时开设各种兴趣小组、社区活动等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育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需要,了解他们的期待与要求,学生才能真正动起来。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因材施教。教育要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而不一定一样的发展。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要尊重这个事实,对他们既不能公开地分为三六九等,但实际上又要因材施教,要让优等生更优,差等生变优。教学中首先要以学生的共同进步、全面发展为目标。同时重视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提出不同要求,采取不同方法,因材施教。对素质优异,理解、记忆能力强,或某些方面有特殊爱好和才能的学生,给他们创造条件,精心培养,提高要求,加大难度,加强指导,着重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创造能力。面对“学困生”则给予更多的爱、热情关心,辅导要耐心,循循善诱,孜孜不倦,降低要求,减小难度,消除其畏难情绪,注重表扬鼓励,激发信心、勇气,逐步开发智力、培养能力。
再次,优化评价方式。学生是一个发展的群体,教师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去看待他的任何一个学生,为了学生更好的发展,我们的教师应不断去学习教学的评价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对问题的评价不能用一种标准答案去衡量,这样会使学生丧失学习中最宝贵的品质——探究和创新。评价应尊重差异,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要有弹性,对不同的学生要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对同一位学生要作多角度的评价,从而促进不同程度学生的充分发展;要对学生多作激励性的评价,特别是对班级中的弱势群体,教师应予特别的关爱,要多作肯定、表扬和鼓励,指出其理解的错误和不足时,语气要婉转,让每个学生“抬起头”来上课,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进步和成功的快乐,认识到自我的价值,;评价还要客观、公正、准确,注意掌握好分寸,既不过褒,也不过贬。对学生个人的发展,也不能仅仅凭学生的学业成绩做出轻率的评定,因为课堂教学中的评价不仅为甄别与选拔,更要通过评价的激励作用,促进学生的成长与进步。
总之,重综合评价,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强调质性评价,实现评价方法的多元化等,在各种评价体系中多采用鼓励性评价方式等。“让老师知道学生最想听的话,不仅有利于教师和学生的沟通,也有助于学生的成长。”
关键词:优化教法 整合 渗透
一、优化教师的教
从长远角度看,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动力依赖于教师的专业素养的不断提高,新课程所提倡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要求,不能曲解为是对教师工作的一种解放,而是对教师所扮演的角色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新课改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建设者和开放者;社区的开放的教师者,广大教师应努力扮好自己的角色,同时在不断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中找到自己的不足,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使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得到保证。
(1)教学方法的选择须得法。教师的教学行为中,教学方法的选用对教学工作的成败、教学效率的高低以及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人起着决定作用,所以一名优秀教师都是有着自己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的,要提高专业素养我们必须向他们学习,但应注意“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同一种教学方法不同的人使用,可能会出现不同的教学效果;同一教学内容不同的人可以使用不同的方法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如何使这种教学方法达到最佳教学效果,教育工作者们既要用理论充实自己,同时又要在实践教学中不断摸索,优化完善。每一种模式都是教育工作者长期摸索总结出来的,是他们智慧的结晶,很值得借鉴学习,但我们不能把这些方法克隆到自己的教学中去,要因地制宜作一些变化,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2)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法定依据,教材内容在形式是一个静态的死东西,如何把它教活,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应用,教师要根据实际教学情境,对教材进行有机的整合,这是一门艺术,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标志,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措施。
(3)德育、美育的渗透教育。教学活动与其他的以人为直接对象的活动有所区别,教育是以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真正有效的课堂教学要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2005年8月13日温家宝总理在参观中南大学时讲:学校除了要教学生学习知识外,还要教学生学会做人,作为天下的人要常想天下的事。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是教学活动的基本规律。
二、 优化学生的学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课堂教学改革的轴心,因此课堂教学中应不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除了提高教师有效的教之外,更应让学生多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怎样才能让学生动起来呢?
首先,要有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新课标提倡课堂教学应注重师生互动,在实施时,有不少的学生在互动环节中,由于一两次的受挫,往往因害怕引来别人的嘲笑而有损自尊,因而不会真正地全身心投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对每一个学生做出正确的评价,保护学生的自尊,营造一个真正的宽松环境。
其次,制定的课堂学习目标要新颖而富有挑战性,要能不断激发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同时目标要适应学生的需要,与学生的能力相适应,要让学生觉得“跳一跳够得着”,不能盲目攀高而让学生有问题解决不了,屡次失败而丧失兴趣,还有教师要善于授之以“渔”,而不是“鱼”,“教是为了不教”才是教学的最高境界。在美国的学校教学中,教学活动比较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善于鼓励学生,让学生知道自己的能力,而是学校提供较多的机会让学生走向自然、走进社会去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我国教育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认识也在不断提高,我国的教育对学生在学习中的能动作用的认识也在不断觉醒,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时开设各种兴趣小组、社区活动等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育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需要,了解他们的期待与要求,学生才能真正动起来。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因材施教。教育要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而不一定一样的发展。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要尊重这个事实,对他们既不能公开地分为三六九等,但实际上又要因材施教,要让优等生更优,差等生变优。教学中首先要以学生的共同进步、全面发展为目标。同时重视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提出不同要求,采取不同方法,因材施教。对素质优异,理解、记忆能力强,或某些方面有特殊爱好和才能的学生,给他们创造条件,精心培养,提高要求,加大难度,加强指导,着重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创造能力。面对“学困生”则给予更多的爱、热情关心,辅导要耐心,循循善诱,孜孜不倦,降低要求,减小难度,消除其畏难情绪,注重表扬鼓励,激发信心、勇气,逐步开发智力、培养能力。
再次,优化评价方式。学生是一个发展的群体,教师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去看待他的任何一个学生,为了学生更好的发展,我们的教师应不断去学习教学的评价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对问题的评价不能用一种标准答案去衡量,这样会使学生丧失学习中最宝贵的品质——探究和创新。评价应尊重差异,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要有弹性,对不同的学生要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对同一位学生要作多角度的评价,从而促进不同程度学生的充分发展;要对学生多作激励性的评价,特别是对班级中的弱势群体,教师应予特别的关爱,要多作肯定、表扬和鼓励,指出其理解的错误和不足时,语气要婉转,让每个学生“抬起头”来上课,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进步和成功的快乐,认识到自我的价值,;评价还要客观、公正、准确,注意掌握好分寸,既不过褒,也不过贬。对学生个人的发展,也不能仅仅凭学生的学业成绩做出轻率的评定,因为课堂教学中的评价不仅为甄别与选拔,更要通过评价的激励作用,促进学生的成长与进步。
总之,重综合评价,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强调质性评价,实现评价方法的多元化等,在各种评价体系中多采用鼓励性评价方式等。“让老师知道学生最想听的话,不仅有利于教师和学生的沟通,也有助于学生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