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存”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rryholme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左传·宣公二年》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晋灵公设计准备除掉赵盾。在危急中,亏了灵公一位名叫灵辄的甲士突然倒戈,赵盾才得以幸免于难。对此,《左传》中有如下文字;
  
  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引自杨伯峻《春秋左传注》)
  
  这里交待了赵盾当年救活灵辄的一个片断。在这段话中,“存”字作什么讲呢?《左传译文》(沈玉成译)把灵辄的答话译为:“伺候人家三年了,不知道母亲还在不在,现在快到家了,请让我把这个留给她。”
  这里,把“存否”译为“在不在”,即把“存”理解为“活着、存在”。从字面上,这样译似乎说得过去。但是细加体会,觉得有点味道不对。灵辄明明白白说“宦三年矣”,离家外出三年是不能算太久的。按常理不会想到生死之事,他考虑的倒应该是母亲生活是否艰难。况且后面还说“请以遗之”,已经准备好要把一半食物留给母亲了。如果突然在中间来一句“不知道母亲是否活着”,不仅与上下文断了联系,语气也显得突兀,不协调。
  笔者以为,“存”作“有”讲似乎比较合适些。灵辄是指的有无食物。“存”的这种讲法较早见于《玉篇》。《玉篇》:“存,有也”(北京中国书店《宋本玉篇》一九八一年第一版)。《中华大字典》据此又作了更详细的发挥:“有也。见〔玉篇〕。〔俗云实存、余存。即此义〕”(中华书局一九七八年第一版)。《辞海》(中华书局一九八一年第一版)亦作如是说。但这种讲法《辞源》、《康熙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都没收入,加之历来注家对“存”字均不置一词,很容易解为“活着、存在”。
其他文献
天下事无论大小,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显示出往往和原来所见完全相反的意义;而且正是在新的意义上,它们为人们提供了教训,只因为辩证法是需要时间才能发挥令人信服的威力的。一九六六年六月一日,《人民日报》发表了社论《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笔者忘形无状,第二天写了一篇读者来信,打算给编辑部寄去。亏得老伴是个惊弓之鸟,没看完就大骂笔者“活得不耐烦”,边骂边把原稿没收了。……匆匆二十年,俯仰沉浮,早已淡忘这件事。不
姚孝遂撰之《许慎与》(中华书局出版,一九八三年七月第一版),该书第2页第二行《许君年考表》,“考表”二字颠倒,应为“表考”。又第十行“俞燮”二字,“俞”字下漏一“正”字。第3页第十七行及第5页第二十行,及第22页第五行,“杨雄”“杨”字应为“扬”字。又第5页第二十二行“繇”,“”字应为“锺”字。第九页第六行“藻”、“祈”字应为“祁”字,又第十三行“姚田”,“”字应为“文”字。又第十七行《汲阁说文订
《未必佳集》里多佳作。我喜欢读这路文章。又像是许久没有读到了,拿起来本想先随便翻翻,等到手头的“活”告个段落再细读,不料这随便翻翻是从头翻到尾才放下手来。  放下手来心里还痒痒的,想去翻翻先前读过的归有光、朱自清、还有外国的索洛延……这一牵扯不得了,勾起来一条线,这线细却是很长,清楚却又飘荡,那一头在蓝天白云,那里,是有一个风筝的。  这条线其实在我心里。那与三叶的文章有多少关系呢?马上还只能肯定
读陈幼石著《韩柳欧苏古文论》,一股新鲜感扑面而来。这种新鲜感不仅表现在作者提出的许多新颖的见解,而且更表现在这些见解后面的不同文学风气的背景,这种文学风气对我们大多数读者来说是新异的,也许对研治古典文学的人来说更其如此。作者的脚注和《后记》透露了他所接受的文学传统和所接触的文学空气,以此为契机,又使我们对作者的见解加深了理解。不同的文学风气,产生了不同的文学观念,带来了不同的文学见解。换句话说,要
《读书》去年第九期“短讯”栏中署名“城”的短文,在介绍美国新闻大亨S·I·纽豪斯的传记《报业人生》时说:“纽豪斯生前是美国……麻省《新闻》、密苏里州的《环球——民主》等数十种报纸……的拥有者”,“他有七十年的办报纸、收买报纸的经验”。  这段文字至少有三处与事实有出入。  一、纽豪斯拥有的并非“麻省《新闻》”。纽豪斯曾拥有至少七、八家名为《新闻》的报纸,其中在马萨诸塞州的亨茨维尔(Huntsvil
郑爽事件让明星偷逃税问题又一次回到公众视野,这次风暴来得更加猛烈。网友谴责之声一直持续:“以郑爽为代表以身试法的艺人们,‘艺’字你配吗?”“道德底线踩了,法律底线也踩了,有你的郑爽!”4月29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发文《明星逃税怎能屡禁不止》,其中写道:“极度拜金主义、无视职业操守和法律底线的行为,定会遭到社会唾弃。”“偷税逃税于法不容,一旦查实必须付出代价。”同日,北京市广电局启动调查程序,约
应该怎样来看待新时期小说的这种现象呢?  五年前,一位青年作者是这样来描述知青们送别的场面:    火车拉响了汽笛,他不顾一切地朴出车窗,她也从送行的人群里冲了出来,紧紧拉住他的手,眼眶里一颗颗闪烁的泪花簌簌地滚下来。……(《青鸟》)    现在的年轻作家却另有写法:    车窗里靠站台一面的窗子已经挤满了各校的知青,都探出身去说笑哭泣。另一面的窗子朝南,冬日的阳光斜射进来,冷清清地照在北边儿众多
《马氏文通》与中国现代语言学之文化心态    我国传统的语文研究注重汉语人文价值的阐释与开发。它那以实用和体验为两翼的研究范式,一方面使小学成为经学附庸而无法达到“为语言而研究语言”的近代科学目标,一方面却使传统的汉语研究同中国文化的研究血肉交融在一起,成为数千年学术史中的一门显学。传统语文研究以人的感受去拥抱汉语的精神,运用辩证的两端来具象化,用简单的比喻来表述自己的语感和体验,从内容与形式的有
莫应丰的长篇新作《桃源梦》叙述了一个人性嬗变的故事。它的悲剧性结局从一个十分直接的角度证明了这样一种看法:“当‘文明的’道德占压倒性优势的时候,个人生活的健康与活力可能受损,而这种牺牲个人、伤害个人以激进文明的制度,如果升达某一个高度,无疑将反转过来,有害于原来的目的。”(弗洛依德《爱情心理学》)  这部小说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始终保持一种紧张、忐忑不安和带有恐惧感的阅读效果,这一效果所带来的明确结
岁月不居,重庆朝天门码头下长江嘉陵江汇合处,四十多年来浩浩荡荡地流逝了多少水!对于当年教育和引导我们年轻人的《新华日报》的记忆,依然很鲜明地萦绕在心头。  一九四一年一月皖南事变后,覆盖在重庆上空的白色惨雾更浓重了。我那时曾在一篇短文里这样写道:“浓雾充塞了山国,锁着江流,压着山峦,塞着人们的嘴,好象连呼吸也感到不自由。”这是一个沉闷和压抑的低潮时期,也是一个寻觅和追求的理智时期。当时重庆有九家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