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校将“成功教育”作为学校德育模式,确立了“法治校、法载道、人为本、情优教”的办学理念,把让每一个学生“成人”、继而“成才”、“成功”作为我们的培养目标,关爱每一个学生,关注学生的生命质量,充分营造个性发展空间,努力为每一个学生插上成功的翅膀。
一、成功教育应从培养良好的习惯开始
我国著名青少年研究中心教育专家孙云晓指出:“如果我们对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暴露的哪怕点滴不良习惯容忍迁就不加指正,就可能因非智力因素残缺限制其发展。”为此,我校在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方面费了一番心思。
1.在行为规范认知中丰富学生情感体验
学生在认知过程中已经对行为规范及意义有所认识和理解,如果再通过情感体验来生成道德认识,这些规范将最终内化为自觉的道德行为,达到知行统一。因此,学校提出了“八个一”的培养目标,即“一片爱国情,一颗自信心,一种团队精神,一身文明正气,一副健全的体魄,一口流利普通话,一腔好奇探索的激情,一种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明确了自主发展的方向。提倡“四有”教育,即“言出有训,行之有范,眼中有物,心中有人”。“言出有训”,指规范礼仪用语;“行之有范”,指举止文明;“眼中有物”指看到地上有废弃物主动捡起,看到同学丢失的物品,主动拾起,并放到失物招领处等;“心中有人”指学会珍惜,善待自己,学会尊重,善待他人。此外还提出诵读“行为规范二十条”,规范学生的行为。学校根据“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内容,制定了“江夏一初中学生行为规范二十条”,让学生诵读,熟记于心。“行为规范二十条”贯穿着学生的礼仪教育、团队精神教育、学习能力教育、生活习惯教育、待人接物教育等方面的品德教育,学生人手一册。为了贯彻“二十条”,学校开展诵读竞赛、演讲比赛等活动,让行为规范教育在生活实践中逐步内化。
2.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良好品行的形成
学校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的行为规范教育。校园里环境优美,功能设施齐全,文化氛围浓郁,散落在校园各处的文化长廊、名人字画、葡萄画廊等,处处体现出人文关怀。学校把握“让每块墙壁说话,让一草一木传情,润物细无声”的原则,在楼梯间张贴“轻声漫步,文明右行”,在食堂张贴“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等温馨提示,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养成良好的习惯。
师德教育树行为规范典范。学校坚持师生行为规范同步抓,制定了《江夏第一初级中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建立了“江夏第一初级中学教师个人师德档案”,并将师德管理纳入教师评聘机制。要求教师在教学区不乱吐乱扔、语言文明;在课堂教学中,不接打手机;发扬江夏第一初级中学“六种精神”,在节假日、双休日间,不得进行有偿家教活动等。引导教师严格自律,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
3.在行为规范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意志行为
我校坚持“三贴近”原则,即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思想,贴近学生的心灵。在行为规范教育中,重实践、重过程、重体验,最终将其内化成自觉的品行。
第一,搭建自主管理平台。充分发挥学生会、文明监督岗成员的职能作用,每日开展“1、2、3、4”自主管理活动,即:1次“两室一区”的卫生检查;2次课间操清点人数;3次食堂进餐维持秩序;4次课间巡查纪律。增强学生主人翁责任感,督促学生自律、自制、自理。学校秩序明显改观,学生行为规范得到深层次内化。
第二,每学期开学初,对七年级学生开展为期一周的军训活动,以此培养学生艰苦朴素、吃苦耐劳、勤奋学习、团结合作的道德品质和坚强意志,规范学生的“坐、立、行、蹲”姿式,养成“今日事今日毕”的好习惯,为新学期学习作好准备。
第三,开展丰富多彩的创新素质实践活动。我们组织学生开展了“快乐双休五个一”活动。即“看”,利用双休日组织学生看家乡的变化,如参观“神州五号”模型展,与武汉大学学生互动等;“读”,利用双休日让学生在家长指导下读中外名著,增加人文素养;“做”,要求学生双休日为家长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写”,让学生写活动感想或开放性作文;“说”,让孩子回家主动向家长说一说一周来在校的生活、学习、进步与不足等。同时,我们利用寒暑假,引导学生走出校园,投身社会,在社会中成长。如开展汤逊湖水质变化的调查,搜集江夏民间故事或传说等。
第四,强化良好习惯。“反省教育”是强化良好习惯的金钥匙,在每天的行为规范要求中。同学们和教师设计了许多问号,写在了各班行为规范黑板上,如,今天说脏话了吗?是否因疯闹影响了他人?等等。让孩子们时时反省自己的行为,关注自己的点滴进步。
第五,团队意识的培养。首先,创设“班级名片”。在班级个性化形成过程中,开展设计班级名人格言、班级名片比赛。其次,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拔河、迎面接力、篮球比赛等活动,极大丰富了学生课外生活,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团队荣誉感。
第六,开展系列主题班会。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我们分别拟定了不同的教育主题。如七年级学生刚迈入初中,便召开“我适应,我努力”主题系列班会,以“我爱我师”、“我爱我班”、“我爱我校”为主题进行教育;九年级学生面临中考,压力很大,便开展“我爱学习”系列主题教育活动,以“学会感恩”、“刻苦学习”、“轻松中考”为主题,邀请家长一起参与,释放学生心理压力,使他们从容面对中考。
二、用关爱诱发学生追求卓越的动力
很多教育家都提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因此要热爱学生,特别是偏长生、学困生。关爱往往能唤醒他们取得成功的信心,激活他们的学习兴趣,点燃他们愈挫愈奋的激情,引导他们去采撷成功的果实。
一是注重抓好起始年级。学校从七年级学生进校的第一天抓起,从学习基础最差,行为习惯最不好的学生抓起,从学生起始学科抓起,规范学生的行为,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会学生学习。
二是合理编班、分组、排座,不搞优生优待。学校不分快慢班,而是公平合理地进行编班、分组、排座。七年级刚入学,学校和班主任将本年级的“优秀生”、“中等生”和“学困生”平均分配到各班,以促进教师公平竞争。同时,学校规定各班将三个层次学生平均分到各个学习小组,并按身高、视力情况来安排学生座位,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和健康的竞争与合作精神。
三是重点辅导学困生、偏长生。中等学生和学困生不会的地方,就是教师要教的地方。正是由于一初中人坚定“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人—成才—成功”的信念,全校形成了尊重学生,关心学生,服务学生的育人氛围,努力帮助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不忽视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也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不让一个学生辍学,使所有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取得进步,走向成功。
三、成功的主渠道在课堂
学校立足于“课堂教学是成功教育的主阵地的研究”,主要从转变教师教学观念和重视教学策略的研究等方面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创设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激活学生潜能。
一是转变教学观念。学校在新课程改革中转变教学观念,强调师生双主体和谐发展。在观念上树立了教师是教学主导,学生是自主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是师生这对生命主体绽放人生精彩的驿站,从而建立新的课程观、人才观、质量观、师生观。
二是加强集体备课、评课力度,增强合力。定期在学科组开展“我的教学困惑”的问题“会诊”活动和讲述“我的教育教学故事”的教学反思活动。让教师在理论与实践、困惑与方法、反思与重建、个人研究与集体讨论中合作与探究,发挥集体智慧,提高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
三是重视教学策略重构。我们倡导“教学相长,共同提高”八字原则。提倡“让学生先读,让学生先问,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创新”的“三让”原则。倡导“八个优化法”,追求高效课堂,努力构建“自主、合作、探究、体验”的教学流程,切实落实教学三维目标,重视过程学习、过程体验,强调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引导、启发、点拨、总结、质疑”,增强服务意识。
四是重视课外的延伸教学。学校充分整合一切有利课程资源,让学生走向生活,走向网络,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鼓励学生学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上网查阅学习辅助资料,让学生在生活中积累、实践。
作者单位 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第一初级中学
(责任编辑 田欣欣)
一、成功教育应从培养良好的习惯开始
我国著名青少年研究中心教育专家孙云晓指出:“如果我们对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暴露的哪怕点滴不良习惯容忍迁就不加指正,就可能因非智力因素残缺限制其发展。”为此,我校在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方面费了一番心思。
1.在行为规范认知中丰富学生情感体验
学生在认知过程中已经对行为规范及意义有所认识和理解,如果再通过情感体验来生成道德认识,这些规范将最终内化为自觉的道德行为,达到知行统一。因此,学校提出了“八个一”的培养目标,即“一片爱国情,一颗自信心,一种团队精神,一身文明正气,一副健全的体魄,一口流利普通话,一腔好奇探索的激情,一种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明确了自主发展的方向。提倡“四有”教育,即“言出有训,行之有范,眼中有物,心中有人”。“言出有训”,指规范礼仪用语;“行之有范”,指举止文明;“眼中有物”指看到地上有废弃物主动捡起,看到同学丢失的物品,主动拾起,并放到失物招领处等;“心中有人”指学会珍惜,善待自己,学会尊重,善待他人。此外还提出诵读“行为规范二十条”,规范学生的行为。学校根据“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内容,制定了“江夏一初中学生行为规范二十条”,让学生诵读,熟记于心。“行为规范二十条”贯穿着学生的礼仪教育、团队精神教育、学习能力教育、生活习惯教育、待人接物教育等方面的品德教育,学生人手一册。为了贯彻“二十条”,学校开展诵读竞赛、演讲比赛等活动,让行为规范教育在生活实践中逐步内化。
2.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良好品行的形成
学校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的行为规范教育。校园里环境优美,功能设施齐全,文化氛围浓郁,散落在校园各处的文化长廊、名人字画、葡萄画廊等,处处体现出人文关怀。学校把握“让每块墙壁说话,让一草一木传情,润物细无声”的原则,在楼梯间张贴“轻声漫步,文明右行”,在食堂张贴“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等温馨提示,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养成良好的习惯。
师德教育树行为规范典范。学校坚持师生行为规范同步抓,制定了《江夏第一初级中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建立了“江夏第一初级中学教师个人师德档案”,并将师德管理纳入教师评聘机制。要求教师在教学区不乱吐乱扔、语言文明;在课堂教学中,不接打手机;发扬江夏第一初级中学“六种精神”,在节假日、双休日间,不得进行有偿家教活动等。引导教师严格自律,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
3.在行为规范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意志行为
我校坚持“三贴近”原则,即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思想,贴近学生的心灵。在行为规范教育中,重实践、重过程、重体验,最终将其内化成自觉的品行。
第一,搭建自主管理平台。充分发挥学生会、文明监督岗成员的职能作用,每日开展“1、2、3、4”自主管理活动,即:1次“两室一区”的卫生检查;2次课间操清点人数;3次食堂进餐维持秩序;4次课间巡查纪律。增强学生主人翁责任感,督促学生自律、自制、自理。学校秩序明显改观,学生行为规范得到深层次内化。
第二,每学期开学初,对七年级学生开展为期一周的军训活动,以此培养学生艰苦朴素、吃苦耐劳、勤奋学习、团结合作的道德品质和坚强意志,规范学生的“坐、立、行、蹲”姿式,养成“今日事今日毕”的好习惯,为新学期学习作好准备。
第三,开展丰富多彩的创新素质实践活动。我们组织学生开展了“快乐双休五个一”活动。即“看”,利用双休日组织学生看家乡的变化,如参观“神州五号”模型展,与武汉大学学生互动等;“读”,利用双休日让学生在家长指导下读中外名著,增加人文素养;“做”,要求学生双休日为家长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写”,让学生写活动感想或开放性作文;“说”,让孩子回家主动向家长说一说一周来在校的生活、学习、进步与不足等。同时,我们利用寒暑假,引导学生走出校园,投身社会,在社会中成长。如开展汤逊湖水质变化的调查,搜集江夏民间故事或传说等。
第四,强化良好习惯。“反省教育”是强化良好习惯的金钥匙,在每天的行为规范要求中。同学们和教师设计了许多问号,写在了各班行为规范黑板上,如,今天说脏话了吗?是否因疯闹影响了他人?等等。让孩子们时时反省自己的行为,关注自己的点滴进步。
第五,团队意识的培养。首先,创设“班级名片”。在班级个性化形成过程中,开展设计班级名人格言、班级名片比赛。其次,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拔河、迎面接力、篮球比赛等活动,极大丰富了学生课外生活,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团队荣誉感。
第六,开展系列主题班会。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我们分别拟定了不同的教育主题。如七年级学生刚迈入初中,便召开“我适应,我努力”主题系列班会,以“我爱我师”、“我爱我班”、“我爱我校”为主题进行教育;九年级学生面临中考,压力很大,便开展“我爱学习”系列主题教育活动,以“学会感恩”、“刻苦学习”、“轻松中考”为主题,邀请家长一起参与,释放学生心理压力,使他们从容面对中考。
二、用关爱诱发学生追求卓越的动力
很多教育家都提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因此要热爱学生,特别是偏长生、学困生。关爱往往能唤醒他们取得成功的信心,激活他们的学习兴趣,点燃他们愈挫愈奋的激情,引导他们去采撷成功的果实。
一是注重抓好起始年级。学校从七年级学生进校的第一天抓起,从学习基础最差,行为习惯最不好的学生抓起,从学生起始学科抓起,规范学生的行为,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会学生学习。
二是合理编班、分组、排座,不搞优生优待。学校不分快慢班,而是公平合理地进行编班、分组、排座。七年级刚入学,学校和班主任将本年级的“优秀生”、“中等生”和“学困生”平均分配到各班,以促进教师公平竞争。同时,学校规定各班将三个层次学生平均分到各个学习小组,并按身高、视力情况来安排学生座位,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和健康的竞争与合作精神。
三是重点辅导学困生、偏长生。中等学生和学困生不会的地方,就是教师要教的地方。正是由于一初中人坚定“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人—成才—成功”的信念,全校形成了尊重学生,关心学生,服务学生的育人氛围,努力帮助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不忽视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也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不让一个学生辍学,使所有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取得进步,走向成功。
三、成功的主渠道在课堂
学校立足于“课堂教学是成功教育的主阵地的研究”,主要从转变教师教学观念和重视教学策略的研究等方面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创设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激活学生潜能。
一是转变教学观念。学校在新课程改革中转变教学观念,强调师生双主体和谐发展。在观念上树立了教师是教学主导,学生是自主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是师生这对生命主体绽放人生精彩的驿站,从而建立新的课程观、人才观、质量观、师生观。
二是加强集体备课、评课力度,增强合力。定期在学科组开展“我的教学困惑”的问题“会诊”活动和讲述“我的教育教学故事”的教学反思活动。让教师在理论与实践、困惑与方法、反思与重建、个人研究与集体讨论中合作与探究,发挥集体智慧,提高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
三是重视教学策略重构。我们倡导“教学相长,共同提高”八字原则。提倡“让学生先读,让学生先问,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创新”的“三让”原则。倡导“八个优化法”,追求高效课堂,努力构建“自主、合作、探究、体验”的教学流程,切实落实教学三维目标,重视过程学习、过程体验,强调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引导、启发、点拨、总结、质疑”,增强服务意识。
四是重视课外的延伸教学。学校充分整合一切有利课程资源,让学生走向生活,走向网络,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鼓励学生学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上网查阅学习辅助资料,让学生在生活中积累、实践。
作者单位 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第一初级中学
(责任编辑 田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