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人就业问题及形势微探

来源 :博览群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Y8301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是一门并不成熟的专业,其在学术界没有统一的认识和划分。专业划分归属的不统一、不明确严重的影响到了这一专业的学生的就业问题。本文从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自身的角度出发,探讨其在当前的就业形势及其问题。
  关键词:教育经济与管理;就业;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不断突出。其中教育经济与管理这一专业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主要表现在就业率低和专业不对口两大方面。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其不同于一般文科具有的明确分类,其没有统一的专业划分,社会也就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职业接口。因此,其专业不对口的问题十分突出。因此,本文主要从三方面进行阐述,一是学科自身的问题所导致的就业难;二是该专业的人才自身的问题;三是总结改善该专业当前就业困境的可行之策。
  一、学科发展困境
  1.缺乏统一的归属划分
  教育经济与管理由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三门学科结合而成。可以说,这一学科的设置在某种程度上必须结合三者的优势,培养综合素质的人才。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往往偏向了教育学,远离了经济学和管理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在学科划分时偏向管理学,而在学术界又把它划分为教育学,将其置于教育学的体系之下。因此,其究竟从属于管理学还是教育学,对学科划分的不确定,导致了学生就业时无所适从,社会在接受高校人才时,也是一头雾水。
  2.专业与社会脱节
  教育经济与管理这一专业设置的目的在于培养集教育、管理、经济于一身的综合型人才,但实际生活中,社会对这一专业的需求并不多,或者说,专业极其不对口。在实际生活中,社会整体对这一专业的需求远远低于人们预计的需求量。一方面,无论与管理学相比还是和教育学相比,教育经济与管理这一专业的竞争力都是较低的,再加上相关的岗位在教育学和管理学这两大专业体系之下,已处于饱和状态。另一方面,教育经济和管理这一专业和大多数文科专业一样,理论性较强,特别是该专业发展不成熟时,缺乏足够的实践基础和理论支持,这就严重导致这一专业过分的理论教育和注重实践能力的市场并不相符。
  3.学生培养问题
  因为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划分不确定、不统一,加上专业设置与社会经济发展脱节,导致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问题。无论是本科生的培养还是研究生的培养,都存在一个问题,即理论与实践的综合。教授要么来自管理学,要么来自教育学,但大多数是教育学。这就导致在学生培养过程中,无法将教育学与管理学进行很好的结合,无法将相关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的培养不仅需要专业的教师,更需要专业的案例与实践基础,这样才能使学生在专业学习中获得相关的知识的同时,获得相关的专业能力。总而言之,师资的问题和专业教育资源的问题导致出现学生的培养问题。
  二、专业人才自身困境
  1.职业生涯规划不合理
  大多数大学生对社会发展境况以及相关专业的就业前景缺乏足够的了解和认识。往往盲目的跟风追求某一行业的发展,以此选择自身的职业追求。更有甚者,对于职业规划缺乏足够的认识,乃至没有自身的职业规划。对于教育经济与管理这一专业而言,学生多选择留校或进入科研机构工作,极少有学生选择创业。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的招聘需求在不断的饱和,留校可能性减少。而另一方面,学生在读研过程中缺乏足够的理论基础,如管理学和教育学基础,这便导致学生在读研或科研机构中,极难适应其所处位置。
  2.不正确的择业观
  不正确的择业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对就业目标的选择太高,都倾向于寻找待遇高而又轻松的工作,这对于刚出校的学生来说是不切实际的想法。学生眼高手低的现象,从本质上加重了教育经济与管理这一专业就业的压力。二是对于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生自己对这一专业的认识不足导致其在就业中选择了错误的方向。一般而言,私人教育培训机构和学校是这一专业的理想就业选择,而非市场企业和公司。
  3.自身能力的困境
  自身能力的困境主要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学生自身专业能力不足,因为专业教育资源的不足和师资的不足,导致学生在培养自身能力过程中存在误区和缺陷。二是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不高。教育经济学与文科专业相类似,均注重理论的探讨和学习,因此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综合素质欠缺。此外,实际和理论间的差距导致学生的实际能力达不到教育培养的期望目标。
  三、结语
  对于教育经济与管理这一专业而言,改善当前就业形势除了和一般专业一样加强学生自身实践能力的培育,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以外,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学科建设,优化学科建设,从社会的发展和需求出发,全面探讨分析社会人才的需求状况,明确划分其专业归属,同时加强其理论和案例的假设和研究,以改变这一专业的尴尬地位。
  参考文献:
  [1]柳叶.教育经济与管理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认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2]欧军明.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研究生就业难问题的探究[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03:57-58.
  [3]郭恒宇.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人才的就业问题分析[J].现代企业教育,2014,20:247.
其他文献
摘 要:钟山既是南京人文精神的象征,也是是中国近代史的一部博大之书。通过实地参观中山陵的自然风景,记录中山陵的建筑造型及其蕴含的文化底蕴、历史价值,从而告诉人们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为国家、为民族做出的重大贡献,加强人民的爱国主义教育。  关键词:中山陵;设计;建筑;民国;博爱  在六朝古都南京,有一座被誉为“中华城中人文第一山”之称的钟山,这里自然风光优美、名胜古迹众多、人文景观荟
期刊
目前,新一轮课程改革正以令人瞩目的迅猛之势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进,广大教师以此为契机,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不断改革自己的教学实践。但笔者发现,有些老师对课改精神的理解有失偏颇,由此而对课堂教学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在此试作分析,以期引起大家的关注。  一、新课程不需要老师讲了吗  最近,各种课改观摩活动此起彼伏,观摩课、调研课、示范课、评比课接二连三。稍作注意的话,你就会发现,目前的语文教师很怕讲,
期刊
教育部颁布的健康领域中指出,幼儿园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游戏和体育活动,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增强体质,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坚强、勇敢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和主动、乐观、合作的态度“。这使我强烈的意识到,如今,在健康教育领域,户外体育活动的重心已从机械和单纯训练幼儿的基本动作转向使幼儿喜欢并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如何让幼儿在户外活动中获得健康的同时得到快乐,已经成为幼儿
期刊
摘 要:文章阐明了在大学开设数学实验课程的必要性,指出了数学实验在现代化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从具体实践角度讨论了大学数学实验的内容体系与组织实施方法,对大学数学教学的改革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数学实验方法;数学实验;数学实验课程;灵活性:典型性;规范性  数学实验课程的开设是近十年来数学教育界议论颇多的话题,发表了大量有关数学实验的文章,这些文章探讨了什么是数学实验、数学实验的分类、数
期刊
摘 要:教育的发展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势在必行。如何有效的进行教师培训是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教师培训;唤醒;吸引;示范;服务;制度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已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和要求。教师的成长和发展与继续教育学习是分不开的,教师的成长与发展一方面需要教师加强对新课程的研究、探索、创新,需要教师自身善于读书学习,不断提高自身
期刊
摘 要:近年来“间隔年”旅行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实践方式,正在中国兴起。它提倡利用升学前或工作前的间隔时间进行长途旅行或义工旅行,以服务社会、锻炼个人能力。但由于经济、观念和能力等原因,中国的间隔年实践与西方国家有还着巨大的差距,社会接受度低,学生普遍责任意识差、独立能力差。不过,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脚步以及世界独立旅行市场的繁荣,间隔年将会成为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实践的选择。  关键词:间隔年;旅行;大
期刊
摘 要:本文在分析小学教育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基本现状的前提下,从丰富传统文化教学内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活动以及利用信息技术拓展传统文化教育途径等反面提出了促进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深化发展的相应对策,希望能有所裨益。  关键词:小学教育;传统文化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是提高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保障,对于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具有根深蒂固的影响。而小学生作为祖国
期刊
摘 要:中职学生难教,中职学生难管,这是目前中职学校的一个普遍现象。该文对中职学生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刻而尖锐的剖析,对中职学校如何教好管好学生,如何当好班主,如何做好后进学生的转化,提出了较好的主张,值得与同行探讨和交流。  关键词:中职学生;班主任;教育  中等职业学生的学习现状为目前家庭及社会担忧,学生大多为应试教育的弱者或失败者。他们个性强、习惯差、没有学习意识,自我价值认识不到位,导致
期刊
摘 要:在中国共产党“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的总体背景下,基层党校教师面临着繁重的教学任务,本文就如何提高基层党校教师的教学水平,谈一下自己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提高;党校教师;教学水平  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科研能力是教师的价值所在、生命所在,不论是什么岗位的教师都应将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科研能力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基层党校教师也不例外。如何提高基层党校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
期刊
摘 要:涉及旅游景点及历史人物的文化元素在有关旅游的外宣翻译中不胜枚举,而通过对这些景点及相关历史人物做更多的对外宣传是促进中国旅游业发展的主要途径,这彰显了外宣翻译中涉及旅游景点及历史人物的文化元素的翻译策略的重要性。因此,只有准确理解和翻译其中的文化元素,才能确保涉及旅游文化要素的外宣翻译的质量。本文基于目的论视域探究了涉及旅游文化元素的外宣翻译翻译策略。  关键词:外宣翻译;文化元素;目的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