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的远近

来源 :中学生天地·高中学习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cv_23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明威把人比作孤岛,只有坚固的孤岛才能和大陆结合。他想教我们坚强,但人们似乎只学会了变得坚硬、变得孤独。交流不再分远近,人们心的远近却更加明确,更加凸显了。
  有人说,以前门缝里看人把人看扁了,现在门缝里看人把人看远了。在人们住进高楼大厦后,似乎邻居就被那扇防盗门隔开了,再难见以前小屋小院四处串门的场景。邻居也只剩下相邻而居的意思,不再是守望相助的人了。甚至连曾经亲密的朋友,相见时也无话可说了,反倒是网友之间能吹得天花乱坠,无所不谈。
  我们不能将原因只归结于高楼大厦和快速发展的网络,因为这是我们的时代,我们的摇篮和坟墓、生涯和意义都在里面,如蚯蚓深埋泥土中。更何况交通也发展了,相见的远近已不是阻碍。
  是我们的心提前硬化了,屈从于世界的阴暗一面。难道远方的消息就比近在眼前的珍贵吗?看看那些因父母的爱感动得痛哭流涕的人,他们明白到底谁和谁的心更近。曾经的纽约市长拉瓜迪亚让每个人为自己的冷漠付费,因为他们看着城市中还有老太婆为饿着的孙子偷窃面包。我们连对近的父母的关爱都做不到,何况对远的整个城市乃至全人类中弱者的关爱呢?正是这种冷漠,带来了疏远,让我们面对面也无话可说。
  黄昏不应该这么早到来。尼采说人的情况和树一样,愈想长向高处和明亮处,它的根愈要向下,向泥土,向黑暗,向深处,向恶。我们需要直入自己的内心来看看,不要一味地在外面寻找光明。我相信即使心的距离变远了,有些东西也会不变的,最终将触动我们的内心。回忆一下过去,那些没对朋友、家人说的话,那些没做的事,一件件都能使彼此靠近。
  张晓风认为一个世界有花、有草、有水等,还有“我对你”就够了。这世上的关系无非你我他,把“他”也变成“你”,那么每个人的心都是相通的。远在天涯的人,让彼此的心更近;近在眼前的人,更不应让彼此的心飘走。放下心中的冷漠,去拥抱这个世界,才不会面对“远”和“近”时感到迷惘而空虚。
  如果真是孤岛,也应不断不分远近地向其他岛漂,当我们的心紧密相连的时候,又是一片新的大陆等待着人们去依存。
其他文献
生命之中,沉重的雪云低垂蛰伏,栖伏在长街两旁,那不屈的意志自内向外打破生活的桎梏,须臾之间,春云拥簇。  人无法回避生而为人所承担的义务与责任,生活的重担如同时刻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我们无处可逃。然而,在这之下,有人选择了以犬儒姿态与世界相妥协,有人却选择以胡风主张的主观战斗精神相抗争。  《在轮下》中的汉斯承受着神权与腐朽的教育机制双重压迫,灵魂与现实激烈冲突之下,汉斯以非正常的死亡方式结束一
宽广的河流平静,有教养的人谦逊。  长期以来,谦逊是国人最为缺乏的品质,而谦逊的前提条件是有教养。那么何为教养?  教养不同于文明。有人说:“文明是绅士穿戴整齐后给女人看的表演。”诚然,文明可以通过伪装来完成,但正如纸包不住火,如果没有教养作为支撑,所谓文明的大厦终有一天会轰然倒塌。对于一个有教养的人来说,文明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流露,不刻意不做作,不张扬不炫耀,像珍珠般圆润而没有锋芒,谦逊而内敛。 
人生是外部压力与内在动力相抗衡的过程。压力使人意志消沉,动力令人积极进取。我们都应积聚内力,战胜束缚,破茧成蝶,实现成长蜕变。  鸡蛋从外打破便是食物,从内打破便成生命,相同的起点通向不同的未来,区别仅在于那破壳的瞬间。物如此,人、社会也如是。纵观历史,我们不难发现英国于18世纪成为“日不落”帝国的原因在于它不断地向外探索与扩张,工业革命源源不断输送的动力已远远超越自然的束缚与地域的阻隔。而反观曾
有位哲学家这样说:“我贴在地面步行,不在云端跳舞。”贴在地面步行是一种谦逊,浮在云端跳舞,虽一时耀眼夺目,但终究会摔落下来。做学问和做人,都需贴着地面步行的谦逊态度和内敛沉着的精神品质。  世上缺少的,是贴在地面步行的人。谦逊的姿态是一注雨露,滋养着学问的幼苗枝繁叶茂;谦逊的姿态是一束暖阳,照拂着学问的花朵满溢芳香。哥本哈根的一座小镇,便持守着一份谦逊。小镇里曾居住了格林兄弟等文学大家,更有数不尽
2014年11月16日,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政府召开新组建的浦东新区知识产权局成立宣布会.新组建的浦东新区知识产权局成为全国首家单独设立的集专利、商标、版权行政管理和综合执
期刊
名声是人人想追求的东西,谦虚则教会人们隐藏自己的锋芒。两者看似格格不入,然而只有两者在一个人身上同时体现,才是教养的表现。  没有谦虚的名声,就如吹足气的气球,最后终会在极度的自我膨胀中灰飞烟灭。杨修天资聪慧,军中广传其善识人心,但他却恃才傲物,最后落得身首异处,让人不能不叹息。反观之,古今中外享有盛誉却为人低调者,名望不减反增。如爱因斯坦,人称“草帽博士”,语气中不是调侃,而是由衷的敬意。究其原
信息时代,碎片化的事物纷至沓来,我们开始对这个世界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们于是开始与这个世界沟通,埋头于高科技产品,走在时代的最前沿。殊不知,我们已经有了生命中不能承受的遥远。  必须要承认的是,信息时代给我们带来了便利。人们不再需要站在洒满月光的庭院里吟诵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而是只需要发短信给自己的亲朋好友——“今晚的月亮真美啊!”“怎么样,有没有跟家人一起过啊!”——诸如此类。但当我们看
在 2 0 0 2年 1 0月 2 1日至 2 3日于长沙召开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八届年会上 ,与会代表无记名投票选出 87名理事 ,经与会理事协商与无记名投票 ,选举产生常务理事与会长
巴山夜雨涨满秋池,君问归期而未有期,空间上远在天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心灵上近在咫尺。故云:心若比邻何天涯。  远和近,曾是一个空间问题。烽火时代的“家书抵万金”,是千山万水阻隔的重重思念;闭塞时代的“万民来朝,而不知有他国”,是山峰汪洋隔绝的狭隘眼界。空间上的远和近,是人力的局限,但却从来不是人心的局限。翻过泛黄的历史书页,我看到的是苏辙不远万里、跋山涉水看望被贬谪于荒凉之地的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