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面瘫临床治疗中采取牵正散加减联合针灸疗法的效果。方法:以2017年1月至2021年1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82例面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接受治疗时间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及研究组。对照组采取针灸治疗,研究组联合加入牵正散,分析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及研究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68.85%、95.1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面部动作功能均提升,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面瘫患者临床治疗,采取牵正散加减联合针灸干预模式可获得较为理想效果,可在短时间内恢复期面部表情和动作,利于改善美观。
【关键词】面瘫;临床治疗;牵正散;针灸疗法;面部表情
【中图分类号】R74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1)12-0017-02
面部神经麻痹(facial nerve parlysis)俗称为“面瘫”,是一种以面部表情肌肉群出现运动功能障碍而表现出来的一种神经病变。疾病发生后患者可出现口角歪斜、疼痛等症状,影响其面部美观和生活质量。对于该疾病如果及时治疗,3个月的治愈率为70%~80%,但20%~30%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后遗症,5%患者出现严重后遗症[1],后遗症会影响患者颜面部美观,导致其自卑等心理出现。对于该疾病西药较常采取营养神经药物、抗病毒药物以及类固醇药物进行治疗,虽然获得一定效果,但容易引起不良反应。中医认为该疾病是由于正气不足引起,需要采取针灸等治疗补足正气,纠正疾病。笔者在临床干预中采取牵正散加减联合针灸疗法治疗获得理想效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7年1月至2021年1月本院收治的82例面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接受治疗时间随机均分为对照及研究组。对照组41例患者中男女分别为22例、19例,年龄19~47(35.23±10.12)岁,病程3~52(12.23±6.10)d;研究组41例患者中男女分别为24例、17例,年龄18~45(32.35±10.77)岁,病程3~50(12.04±6.07)d,两组患者基础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疾病诊断符合《神经病学》[2]中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标准;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面部表情肌麻痹、眼裂闭合障碍等临床症状;患者同意本次治疗方式。
排除标准:合并中枢神经损伤、耳科疾病或恶性肿瘤患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沟通障碍患者;临床资料不完整 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治疗模式为针灸,选取合谷、下关、迎香、翳风、地仓、四白、丝竹空、颊车、攒竹等穴位,在健侧去合谷穴。根据患者症状可加减穴位,比如迎风流泪患者以及目赤患者可加入晴明穴;味觉消失和舌头麻痹患者可加廉泉穴、口角歪斜患者可加入承浆穴。治疗时患者采取仰卧位,消毒后使用一次性无菌针(1寸)刺入皮肤1/3处,然后留针30 min,取出后10 min再行针、留针。1次/d,疗程为一周。
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入牵正散加减干预,组方为:白附子、白僵蚕、全蝎各15 g。以上药物磨成粉末使用黄酒冲服,每次8 g,3次/d。对于风寒型面瘫患者加入白芷3 g、防风以及荆芥各5 g;对于风热型面瘫患者加入金银花5 g、白芷6 g、菊花以及连翘各8 g;肝胆湿热型患者加入黄芩8 g、龙胆草3 g、车前子10 g、泽泻4 g、栀子12 g。
1.3 观察指标
(1)疗效判断:疗效判断参考《实用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3],分为治愈、好转及无效。治愈为治疗后患者面部表情正常,鼓气腮部嘴角不漏气;好转为治疗后面部表情好转,口角稍微出现不对称,鼓气腮部嘴角有些许漏气;无效为治疗后未获得以上效果。治愈率+好转率=总有效率。
(2)动作功能评分:使用简易评分量表(Portmann)评价。内容包括皱眉、微笑、吹哨、闭眼、动鼻、鼓腮等六个动作,总分为18分。完全不能活动为0分;健侧和患侧差异较大为1分;与健侧比较患侧稍微有差异为2分;患侧和健侧无差异为3分;得分越高说明状况越好[4]。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纳入统计学软件SPSS 20.0中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分别用(x±s)、率(%)表示。当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对比
对照组及研究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68.85%、95.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動作功能对比
治疗后两组患者面部动作功能均提升,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 讨论
面瘫是一种神经性麻痹症,为临床常见病,疾病发生后患者会出现口角歪斜、面部活动功能下降或丧失,如果治疗不及时或治疗方式不当可引起面肌痉挛、后遗麻痹症等,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对于该疾病,现代医学尚未完全阐述清楚其发病机制,因此缺乏针对性治疗方式,主要以抗炎、改善循环以及营养神经药物进行治疗,但治疗效果有限。对于疾病的诱导因素目前尚未有清楚的结论,可能与生活习惯、体质等具有一定地相关性,一般在疾病发生一周内开展正规的治疗最佳。如果治疗不及时或治疗影响患者的面容,对于患者后续的正常生活开展不利。该疾病治疗可分为非手术治疗以及手术治疗,对于药物保守治疗3个月后面瘫症状仍旧无改善且面神经传导速度检查、面肌肌电图检查均无电位活动的患者,一般建议采取手术治疗,但是手术治疗具有一定创伤性,患者的接受程度比较低,因此需要考虑其他更为有效地非手术治疗措施。
【关键词】面瘫;临床治疗;牵正散;针灸疗法;面部表情
【中图分类号】R74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1)12-0017-02
面部神经麻痹(facial nerve parlysis)俗称为“面瘫”,是一种以面部表情肌肉群出现运动功能障碍而表现出来的一种神经病变。疾病发生后患者可出现口角歪斜、疼痛等症状,影响其面部美观和生活质量。对于该疾病如果及时治疗,3个月的治愈率为70%~80%,但20%~30%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后遗症,5%患者出现严重后遗症[1],后遗症会影响患者颜面部美观,导致其自卑等心理出现。对于该疾病西药较常采取营养神经药物、抗病毒药物以及类固醇药物进行治疗,虽然获得一定效果,但容易引起不良反应。中医认为该疾病是由于正气不足引起,需要采取针灸等治疗补足正气,纠正疾病。笔者在临床干预中采取牵正散加减联合针灸疗法治疗获得理想效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7年1月至2021年1月本院收治的82例面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接受治疗时间随机均分为对照及研究组。对照组41例患者中男女分别为22例、19例,年龄19~47(35.23±10.12)岁,病程3~52(12.23±6.10)d;研究组41例患者中男女分别为24例、17例,年龄18~45(32.35±10.77)岁,病程3~50(12.04±6.07)d,两组患者基础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疾病诊断符合《神经病学》[2]中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标准;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面部表情肌麻痹、眼裂闭合障碍等临床症状;患者同意本次治疗方式。
排除标准:合并中枢神经损伤、耳科疾病或恶性肿瘤患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沟通障碍患者;临床资料不完整 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治疗模式为针灸,选取合谷、下关、迎香、翳风、地仓、四白、丝竹空、颊车、攒竹等穴位,在健侧去合谷穴。根据患者症状可加减穴位,比如迎风流泪患者以及目赤患者可加入晴明穴;味觉消失和舌头麻痹患者可加廉泉穴、口角歪斜患者可加入承浆穴。治疗时患者采取仰卧位,消毒后使用一次性无菌针(1寸)刺入皮肤1/3处,然后留针30 min,取出后10 min再行针、留针。1次/d,疗程为一周。
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入牵正散加减干预,组方为:白附子、白僵蚕、全蝎各15 g。以上药物磨成粉末使用黄酒冲服,每次8 g,3次/d。对于风寒型面瘫患者加入白芷3 g、防风以及荆芥各5 g;对于风热型面瘫患者加入金银花5 g、白芷6 g、菊花以及连翘各8 g;肝胆湿热型患者加入黄芩8 g、龙胆草3 g、车前子10 g、泽泻4 g、栀子12 g。
1.3 观察指标
(1)疗效判断:疗效判断参考《实用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3],分为治愈、好转及无效。治愈为治疗后患者面部表情正常,鼓气腮部嘴角不漏气;好转为治疗后面部表情好转,口角稍微出现不对称,鼓气腮部嘴角有些许漏气;无效为治疗后未获得以上效果。治愈率+好转率=总有效率。
(2)动作功能评分:使用简易评分量表(Portmann)评价。内容包括皱眉、微笑、吹哨、闭眼、动鼻、鼓腮等六个动作,总分为18分。完全不能活动为0分;健侧和患侧差异较大为1分;与健侧比较患侧稍微有差异为2分;患侧和健侧无差异为3分;得分越高说明状况越好[4]。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纳入统计学软件SPSS 20.0中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分别用(x±s)、率(%)表示。当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对比
对照组及研究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68.85%、95.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動作功能对比
治疗后两组患者面部动作功能均提升,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 讨论
面瘫是一种神经性麻痹症,为临床常见病,疾病发生后患者会出现口角歪斜、面部活动功能下降或丧失,如果治疗不及时或治疗方式不当可引起面肌痉挛、后遗麻痹症等,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对于该疾病,现代医学尚未完全阐述清楚其发病机制,因此缺乏针对性治疗方式,主要以抗炎、改善循环以及营养神经药物进行治疗,但治疗效果有限。对于疾病的诱导因素目前尚未有清楚的结论,可能与生活习惯、体质等具有一定地相关性,一般在疾病发生一周内开展正规的治疗最佳。如果治疗不及时或治疗影响患者的面容,对于患者后续的正常生活开展不利。该疾病治疗可分为非手术治疗以及手术治疗,对于药物保守治疗3个月后面瘫症状仍旧无改善且面神经传导速度检查、面肌肌电图检查均无电位活动的患者,一般建议采取手术治疗,但是手术治疗具有一定创伤性,患者的接受程度比较低,因此需要考虑其他更为有效地非手术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