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的许多学生到了高中毕业时竟然没有学会读书,竟然没有浓厚的阅读兴趣。更有甚者,功课非常优秀,却从不愿涉足经典读物。这些都客观地反映了中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的不容乐观。
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有很多。我们不妨静下心来思考一下:怎样给学生一个创设走进名著、叩问经典的学习氛围。
反思以往的阅读教学,教师只是说阅读名著的好处,只是泛泛地向学生推荐一些名著,至于怎么读,学生是否读了,读后是否有收获,教师无从查证。更不必说达到扩大学生视野,增加学生阅读量的要求了。
幸运的是,新课改之光普照语文教学天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要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书籍,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0万字。这一规定对课外阅读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扩大了语文教学的空间,增进了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联系,符合母语学习的规律与特点。
为了保证新课程目标的顺利实施,作为一线教学的语文教师们,怎样有效地引导学生阅读,培养学生高尚的阅读兴趣呢?
一、 指导学生读什么。
在相当多的中学课外阅读调查中,中学生最喜欢的课外读物是科幻武侠小说、《幽默与笑话》、《中学生天地》等休闲轻松类读物。这类书籍贴近学生生活,满足学生追求时尚的需求,但这类阅读,只能满足娱乐之用,不能充分满足提高语文素养的需要。因此,教师先指导学生读什么书,可以给定一个专题,也可以给出一个范围,还可以给出具体的文章、书目。
(一)、先读语文教科书编选书目
人教版推荐的书目题材广泛,有小说、诗歌、散文、寓言故事、科普著作等,作品的时间跨度大,涉及地域广泛,能够根据时代发展不断调整,作品的可读性很强。
如七年级上上册第一单元编选的以“成长”为话题的文章,有的讲述自己从孩童游戏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有的讲述自己在父亲及周围大人的教育影响下不断长大的生活故事;有的则是以童话的形式,告诉人们在成长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努力追求。引导学生读书思考,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转化为自己成长的精神动力。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以啊“爱”为主题的几篇课文,均在诉说着对普通人、尤其是对弱者的关爱,读后给人带来博大的感情,那个人内心充满了对社会、对人类的无比热爱。
(二)、再读新课程标准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0万字,阅读材料包括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报刊。如童话、寓言、故事、诗歌散文作品及长篇文学名著等。如伊索寓言、安徒生童话等都是适合中学生阅读并能给他们带去人生哲理的好材料。伊索寓言大部分是动物寓言,往往简洁客观地叙述一个故事,最后以一句话画龙点睛地揭示蕴含的哲理,给人智慧。寓言中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动物的习性,如狼的凶残,狐狸的狡猾,狮子的威猛,羊的胆怯,都给人留下很深刻的印象。读来让人终生受益。
(三)、还要读一些科普读物。
科普读物是当今青少年感兴趣的书籍,阅读这类书籍可以帮他们了解科学世界,侦探自然奥秘,满足猎奇心理。如《少年科普世界》一书内容非常丰富,包括天文、地理、生物、人体、健康、医药、动物等方面的内容,是一本增长知识的科普读物。书中文字平实,清新自然;叙述幽默,惹人捧腹。集教育性与娱乐性于一体,可读性很强。
在引导了学生读什么之后,紧要的问题是怎样读。因此教给学生正确的读书方法就成了主要任务了。
二、 指导学生阅读方法。
(一)怎样读教科书编选书目。
作为教科书精选的文章,文质兼美。每一单元的重点篇目学生可以在教师带领下精读一些必读文章。精读要求读懂文章大意,领会文章思想内涵,赏析文章精妙写法,揣摩一些重点词句。而对于略读课文,我们只需要粗略一读,了解大意就可以了。有时为了搜寻有用的信息,还可以跳读。总之,不同类型的文章,读的方法灵活掌握,才能做到有效读书。
(二)怎样读名著。
人教版的名著导读版块,包括对名著的简单评述,阅读建议,精彩片断等,能全方位指导学生阅读,对他们阅读习惯的养成和能力的培养都有很大帮助。我们以《童年》为例,阅读建议指出:这是一部自传体小说,阅读时要先理出小说的情节线索,看看主人公阿廖沙经历了那些痛苦与磨难。哪些人对他的成长起到了关键作用。从而让学生获得人生启示,感悟自己的生活。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很快读完了此书,并写有读后感。还有一部分学生甚至读完了高尔基的所有文学作品。
另外再读名著时,还要指导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鲁迅先生说过,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脑到”。如果只读不记,读过的内容会很容易忘记。读书要勤动笔,这样有利于积累思想,积累素材,有利于自己的语言表达。
三、收获学生阅读成果。
学生明白了读什么,知道了怎样读,大量的阅读之后定会硕果累累。教师要给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定会给他们带去浓厚的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展示摘录的经典名句。定期开展交流互学活动,一人耕耘,百人收获,以手抄报的形式互学好词好句,从经典语句的积累中提升个人的文学素养。如《伊索寓言》中的“熟悉可以消除恐惧”、“我们常常只顾着为影子争吵,却把实体失去了”、“务必避开比疾病更糟糕的假药”等等。这些经典句子短小精悍,很有生活哲理。学生在交流中加深了对生活的认识,使自己的内心充实起来。
(二)有感而发启迪人生。名著中的思想深邃耐人寻味,读来往往能给人启迪。如读完高尔基的《童年》,感觉其情感令人悲哀但又不过于沉重,使人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邪恶中看到善良,在冷酷无情中看到人性的光芒,在悲剧气氛中感悟到人们战胜悲剧命运的巨大力量,使人获得智慧,增长才能。许多学生就童年有感而发,写成了一篇篇感人肺腑的文章,表明自己热爱生活的态度,从中可以感到名著带给学生的是正能量。
(三)利用班会,探讨名著功效。对于阅读名著到底能给学生带来什么,我们专门组织了一次主题班会,讨论“四大名著给学生带来什么”,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西游记》能激发孩子的想象力,《水浒传》能让孩子帮扶弱小,抵御坏人坏事。总之,真理愈辩愈明,通过辩论活动,为了有话可说,学生阅读的兴趣更高了。
阅读是吸收,是学生汲取营养的有效手段。通过阅读增长知识,开阔视野,使学生在阅读中健康成长。让我们精心为学生架设一道阅读的桥梁,帮学生走向有效阅读、快乐阅读之路。
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有很多。我们不妨静下心来思考一下:怎样给学生一个创设走进名著、叩问经典的学习氛围。
反思以往的阅读教学,教师只是说阅读名著的好处,只是泛泛地向学生推荐一些名著,至于怎么读,学生是否读了,读后是否有收获,教师无从查证。更不必说达到扩大学生视野,增加学生阅读量的要求了。
幸运的是,新课改之光普照语文教学天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要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书籍,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0万字。这一规定对课外阅读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扩大了语文教学的空间,增进了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联系,符合母语学习的规律与特点。
为了保证新课程目标的顺利实施,作为一线教学的语文教师们,怎样有效地引导学生阅读,培养学生高尚的阅读兴趣呢?
一、 指导学生读什么。
在相当多的中学课外阅读调查中,中学生最喜欢的课外读物是科幻武侠小说、《幽默与笑话》、《中学生天地》等休闲轻松类读物。这类书籍贴近学生生活,满足学生追求时尚的需求,但这类阅读,只能满足娱乐之用,不能充分满足提高语文素养的需要。因此,教师先指导学生读什么书,可以给定一个专题,也可以给出一个范围,还可以给出具体的文章、书目。
(一)、先读语文教科书编选书目
人教版推荐的书目题材广泛,有小说、诗歌、散文、寓言故事、科普著作等,作品的时间跨度大,涉及地域广泛,能够根据时代发展不断调整,作品的可读性很强。
如七年级上上册第一单元编选的以“成长”为话题的文章,有的讲述自己从孩童游戏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有的讲述自己在父亲及周围大人的教育影响下不断长大的生活故事;有的则是以童话的形式,告诉人们在成长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努力追求。引导学生读书思考,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转化为自己成长的精神动力。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以啊“爱”为主题的几篇课文,均在诉说着对普通人、尤其是对弱者的关爱,读后给人带来博大的感情,那个人内心充满了对社会、对人类的无比热爱。
(二)、再读新课程标准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0万字,阅读材料包括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报刊。如童话、寓言、故事、诗歌散文作品及长篇文学名著等。如伊索寓言、安徒生童话等都是适合中学生阅读并能给他们带去人生哲理的好材料。伊索寓言大部分是动物寓言,往往简洁客观地叙述一个故事,最后以一句话画龙点睛地揭示蕴含的哲理,给人智慧。寓言中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动物的习性,如狼的凶残,狐狸的狡猾,狮子的威猛,羊的胆怯,都给人留下很深刻的印象。读来让人终生受益。
(三)、还要读一些科普读物。
科普读物是当今青少年感兴趣的书籍,阅读这类书籍可以帮他们了解科学世界,侦探自然奥秘,满足猎奇心理。如《少年科普世界》一书内容非常丰富,包括天文、地理、生物、人体、健康、医药、动物等方面的内容,是一本增长知识的科普读物。书中文字平实,清新自然;叙述幽默,惹人捧腹。集教育性与娱乐性于一体,可读性很强。
在引导了学生读什么之后,紧要的问题是怎样读。因此教给学生正确的读书方法就成了主要任务了。
二、 指导学生阅读方法。
(一)怎样读教科书编选书目。
作为教科书精选的文章,文质兼美。每一单元的重点篇目学生可以在教师带领下精读一些必读文章。精读要求读懂文章大意,领会文章思想内涵,赏析文章精妙写法,揣摩一些重点词句。而对于略读课文,我们只需要粗略一读,了解大意就可以了。有时为了搜寻有用的信息,还可以跳读。总之,不同类型的文章,读的方法灵活掌握,才能做到有效读书。
(二)怎样读名著。
人教版的名著导读版块,包括对名著的简单评述,阅读建议,精彩片断等,能全方位指导学生阅读,对他们阅读习惯的养成和能力的培养都有很大帮助。我们以《童年》为例,阅读建议指出:这是一部自传体小说,阅读时要先理出小说的情节线索,看看主人公阿廖沙经历了那些痛苦与磨难。哪些人对他的成长起到了关键作用。从而让学生获得人生启示,感悟自己的生活。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很快读完了此书,并写有读后感。还有一部分学生甚至读完了高尔基的所有文学作品。
另外再读名著时,还要指导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鲁迅先生说过,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脑到”。如果只读不记,读过的内容会很容易忘记。读书要勤动笔,这样有利于积累思想,积累素材,有利于自己的语言表达。
三、收获学生阅读成果。
学生明白了读什么,知道了怎样读,大量的阅读之后定会硕果累累。教师要给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定会给他们带去浓厚的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展示摘录的经典名句。定期开展交流互学活动,一人耕耘,百人收获,以手抄报的形式互学好词好句,从经典语句的积累中提升个人的文学素养。如《伊索寓言》中的“熟悉可以消除恐惧”、“我们常常只顾着为影子争吵,却把实体失去了”、“务必避开比疾病更糟糕的假药”等等。这些经典句子短小精悍,很有生活哲理。学生在交流中加深了对生活的认识,使自己的内心充实起来。
(二)有感而发启迪人生。名著中的思想深邃耐人寻味,读来往往能给人启迪。如读完高尔基的《童年》,感觉其情感令人悲哀但又不过于沉重,使人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邪恶中看到善良,在冷酷无情中看到人性的光芒,在悲剧气氛中感悟到人们战胜悲剧命运的巨大力量,使人获得智慧,增长才能。许多学生就童年有感而发,写成了一篇篇感人肺腑的文章,表明自己热爱生活的态度,从中可以感到名著带给学生的是正能量。
(三)利用班会,探讨名著功效。对于阅读名著到底能给学生带来什么,我们专门组织了一次主题班会,讨论“四大名著给学生带来什么”,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西游记》能激发孩子的想象力,《水浒传》能让孩子帮扶弱小,抵御坏人坏事。总之,真理愈辩愈明,通过辩论活动,为了有话可说,学生阅读的兴趣更高了。
阅读是吸收,是学生汲取营养的有效手段。通过阅读增长知识,开阔视野,使学生在阅读中健康成长。让我们精心为学生架设一道阅读的桥梁,帮学生走向有效阅读、快乐阅读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