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河南油田注聚井堵塞严重、注入井压力升高、产量下降的问题,采用油田提供的岩心及相应区块的聚合物样品进行物理模拟和分析测定实验.岩心流动、扫描电镜(SEM)和核磁共振测定皆表明聚合物在岩心中存在滞留现象,严重影响了后续水驱采收率.通过SEM扫描发现0~1/8处岩心孔道表面附着有较多聚合物,但孔喉半径仍然很大,且远大于聚合物尺寸,说明注聚合物时发生的堵塞主要是由吸附引起的;1/8~1/4处岩石裸露的颗粒表面积较大,注聚后这些颗粒表面及孔隙内表面吸附了大量聚合物分子,形成附着层,是岩心注聚堵塞的主要原因;而1/4~1/2处和1/2~3/4处以及尾端相比1/8~1/4和0~1/8处岩心表面吸附的聚合物比较少,岩心的堵塞情况比较轻微,由此说明注聚时堵塞主要发生在近井地带.针对堵塞原因,研发出的防吸附剂最终将强水湿性砂岩表面改变成弱疏水状态(106°),砂岩表面的润湿性得到了反转.防吸附剂与水水解成硅羟基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与地层反应,将地层表面改性成疏水表面,进而降低聚合物吸附量.通过红外分析,结果表明1085.38 cm-1处强而宽的吸收峰归属于Si-O-Si键的反对称伸缩振动峰,说明防吸附剂和石英表面裸露的硅羟基发生反应生成Si-O-Si键,使得防吸附剂疏水基团裸露在外面,从而使得岩石表面变成疏水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