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地理课程中实践活动的实施手段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giCrow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地理课程的实践活动是新课程理念的集中体现,对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但就目前来看,特别是农村中学在开展课程中的实践活动时困难重重,难以得到全面实施。文章通过对教学实践中的做法进行探讨,以探索和规范实践活动实施手段,从而取得活动实效。
  关键词: 地理课程 实践活动 实施手段
  现今,初中地理课程改革旨在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给予学生必要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和技能,为培养学生成为国家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在学习中引导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和方法,使他们正确面对人生和社会发展中的各种问题,不断完善自我,努力成为国家的合格公民。
  一、地理课程中实践活动的重要性
  1.地理课程中的实践活动是由地理学本身的性质决定的。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它本身就有很强的实践性。
  2.地理课程中实践活动是《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所要求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在知识方面,特别强调在区域发展中,尤其是在学生居住地中,结合身边的生活事例具体认识和理解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要求学生既关注自己周围局部的环境问题,又能够认识到环境问题的全球性,从而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培养开放的世界意识。
  二、地理课程中实践活动的实施手段
  1.关注身边的地理问题,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学习的兴趣。如七年级第一堂课“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活动1:你对哪些地理问题疑惑不解?请写出两个。学生举例,如汉惠渠的污染,堰河的污染等。我讲解这是由于乱倒垃圾和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及化工厂污水的排放是导致河流污染日益严重的原因,进一步说明地球环境问题其实就是你我身边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与地理有关的事例,让学生在思想上真正认识到掌握地理知识对于他们将来生活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动力。
  2.实物教学,动手操作,让地理知识转化为学生的技能。讲授“经纬网”知识时,在讲台上摆一台汽车上的导航定位仪,将教材内容转化为实物进行教学。
  提出问题:一辆汽车若在野外(如沙漠地区)遇到困难,如何向110或有关部门报告自己所在位置?并在一个球体表面标出假想遇到困难汽车的位置。
  理解问题:让学生边观察边议论,然后引导学生认识,这实际上是“如何在地球表面确定一个点的位置”的问题。
  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确定“座位”的方法,概括为利用“行”“列”定点的方法。
  把已找到的方法运用到“问题”解决的实际情境中,使学生联想到可在空白球面上通过“困难汽车”这一点画两条十字交叉线,然后,引出经纬线、经纬度和经纬网的知识。
  “问题”的解决:提供汽车上的导航定位仪,讲解用法,并由学生上讲台操作,教师指导,定出学校的位置(经纬度)。
  本节课学生活动反应良好,学习效果很好。整个教学设计过程符合“学习对生活有用的知识”这一基本理念,内容安排上充分考虑学生现实生活的体验,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对问题的兴趣。
  3.关注时事,充分利用电脑,让地理活动的资料具有先进性,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比如讲授“板块构造学说”时,提供2011年3月11日下午2时,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里氏9.0级特大地震,引发巨大海啸的材料和播放新闻录像。
  布置活动:上网收集有关地震发生原因的资料,介绍地震前常有哪些异常现象,当地震发生时应如何进行自我保护。
  利用课余时间,学生在网络上分别查找和整理资料。将查找到的资料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做成PPT展示作品。学生轮流演示、讲解自己的作品,教师分别进行点评。这一活动重视地理教学与计算机的整合,以及信息资源和教学媒体的充分利用。
  4.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利用地理野外考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参与对象为八年级学生,时间为一个月。结合乡土教材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成功,产生成就感。从而巩固并提高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让学生走出课堂,步入自然和社会,进行乡情国情教育和爱家乡爱祖国的教育。
  (1)课题:家乡水资源状况和分布;认识家乡植物种类及山地植被的垂直分布规律。(2)学生自由选择课题准备资料。在实地考察前,(教师提供帮助)学生搜集并整理地图、统计资料、调查报告、历史记录等资料,并制成分布图和图表,形成对考察课题的初步印象。(3)野外观察与访问。(4)指导学生撰写考察报告,内容包括:题目及确定题目的理由,考察的目的及设想;考察方法和程序,考察的内容及已有资料同野外考察的关系,主要结论及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开展地理实践活动,特别是野外考察,能够使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知识产生的过程,增强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在整个过程中,教师既是组织者,更是参与者。
  5.引入组间竞争机制,提高实践活动的全面参与性。青少年有较强的自我实现欲望,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提出:“人的最高层次需要是自我实现。”也就是说,人人都有使自己的才能得到充分发展,使自己的劳动成果得到别人认可的需要。针对这种心理特点,我在学生的活动中引入竞争机制,有效提高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参与积极性。
  在每章的复习课中,全班分四组进行本章知识的竞赛,每个活动由学生自行分组配合完成,并在地理园地中展出成果,由我和学生共同评价。各小组轮流举办学校的地理园地板报,学生积极收集地理资料,并在每月评出最佳小组,使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生的竞争意识得到增强。
  总之,农村中学的地理教师要充分认识实践活动的价值,转化传统的教学观念,认真落实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将课内外活动统筹安排,从内容、活动方式、开发技术上与各科有效地加以整合,克服各种困难,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多机会,这样课程改革才能进一步发挥实效。
其他文献
摘 要: 当今社会已步入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无所不在,渗透至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并且悄悄改变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信息技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信息和材料、能源成为社会的三大支柱之一,成为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因素。在这样的背景下,信息技术素养和技能也就成了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小学生获取信息的多少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高低,不但将决定一个学生素质的高低,而且关系到能否实现
鸡沙门菌病在我国仍然广泛流行,严重危害养鸡业。外表健康的患鸡容易向外排菌,使鸡蛋、鸡肉等产品遭受污染,给食品安全和公众健康带来一定的危险,容易造成人食物中毒。由于沙
一、教材地位及作用  该课使用的教材是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基础》,该教材沿着信息素养的主线分章节介绍。本节是第四章第二节第二部分,属于信息素养中的信息加工范畴,是信息素养中极为重要的内容。本教材有关信息加工的内容有三,即文本信息加工、表格加工和多媒体信息加工。由此可见本节内容是教材的重点内容,为以后学习信息集成和信息交流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摘 要: 多媒体教具的使用是现代化课堂的重要标志,大量教学实践证明,多媒体教具的恰当运用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具有积极影响。作者结合高中历史教学实践,阐述了应用多媒体教具于历史课堂的优势。  关键词: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 多媒体教具 优势  课堂教学是高中历史学科开展教学活动的最主要形式和途径,虽然课堂教学具有成本低、效率高、便于统筹与操作等一系列优点,但课堂教学的封闭性和枯燥性是这种教学形式很难克
摘 要: 日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小到一件衣服、一例民俗,大到一个国家法治的更替、社会制度的改变均可以归为历史范畴,追寻历史踪迹,本文主要从生活中的点滴细品其中蕴含的中学历史学的魅力与文化。  关键词: 生活 中学历史学 关系研究  历史学确定客观实在的研究对象,是一门科学得以建立的前提和基础。发生过的事情都可以称为历史,中学历史学包括中国近现代史、古代史及世界近现代史、古代史等内容。显而易见,生活
摘 要: 中学历史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先导和持续的驱动力,这就要我们时时处处做有心人,科学地处理教材,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不断创设新颖的历史情境,让学生在愉悦中自主实践、创新,使新课改的精神真正得到体现。  关键词: 历史教学 学习兴趣 培养方法  兴趣是获得知识的一种力量,是最好的老师,是打开学生灵感之门的“钥匙”,激发并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改变学生忽视历史学习现状的有力措施。要提高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因为它可以帮助学生发展多方面能力。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开发拓展,也就是依据他们的思维特点,体验地理事物及现象,寻找内部规律,让学生全面而广泛地了解事物现象与实际生活之间的普遍联系。教师可以发挥主导作用,充分利用教学资源,通过各种感性材料培养并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一、加强感性认识,为发展思维打下基础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