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标准指出“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韩愈说:“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由此可见,学生有疑问是很正常的;鼓励学生质疑,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古人说:“学贵有疑,学则须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疑是探求新知开始,也是创新动力,质疑是创新的萌芽,如果从小就开始培养学生质疑,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形成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上所述,质疑之所以这样重要,那么语文教师如何在课堂中培养学生质疑呢?
一、 端正教育思想,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
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只有在民主、愉悦、轻松开放的课堂氛围下,学生的学习才会热情高涨,思维活跃,敢于提问。因此可见,创设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学生敢于质疑的前提。其次,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敢于打破思维定势、质疑权威,让学生敢说,多说。允许学生质疑时出错,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心中的疑惑的精神和勇气。
有的教师没有认识到小小质疑的重要性,总认为小学生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有时学生提得太多还得教师去理顺,不如教师提学生答。如果我们教师正确引导学生提,鼓励学生大胆提,学生也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如一年级小学生在学习《过桥》时,学生提出课文写雷锋背学生过桥为什么用“一个一个”而不用“一个个”?学生在学习《荷花》时,学生对“冒”提出质疑,课文为什么用“冒”而不用“长出来”?以上质疑可看出学生抓重点词去设疑,因此,看来只要教师端正教育思想,敢于质疑,就会形成自我提问的能力。
二、教会学质疑方法。
1、在预习中引导学生质疑。新编教材有一个特点,在单元开始部分都有單元训练重点,每篇课文前有个导读。在平日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带导读要求去预习课文,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句,提出不懂的地方,可标在书上,待质疑再提出。如教《麻雀》一文,教师让学生带着预习要求去勾画老麻雀和猎狗各有什么表现,结果怎样的语句。学生在自学基础上又提出:“什么力量使用庞然大物的猎狗停止脚步?”“一种强大的力量”指什么?“学生这一问题提到文章关键所在,提得好。上课教师只有掌握学生在自学中所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教,才能抓住重点,充分调动学生质疑的积极性。
2、引导学生从课题质疑。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引导学生从课题提出问题,学生思而后疑。如人教版六下《跨越百年的美丽》这篇课文,学生一看《跨越百年的美丽》这一课题,马上可以提出:究竟什么是居里夫人跨越百年的美丽?这种美丽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很快就能走入文本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有感情地品读有关语段,最后体会居里夫人的美丽所在,深入理解了美丽的内涵标题中的美丽不仅指居里夫人美丽的容貌,更指居里夫人美丽的心灵和人格,她为人类作出了伟大的贡献,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3、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内容去质疑。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这是低中年级掌握词句意思方法之一,也是培养学生抓好词句去理解课文内容重要一环。如教学《草船借箭》一课的时,学生在学习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这一句话时,一学生由此提出:①诸葛亮敢于用草船借箭,他算对了什么?②从神机妙算中看出诸葛亮是怎样的一个人?这两个的问题,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我趁热打铁,让让学生联系全文进行讨论交流。使学生在讨论交流撞出智慧的火花。这样既培养学生抓重点词联系上下文去学习课文内容,又会抓住重点的词联系上下文去质疑,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4、引导学生抓住段意或中心句去质疑。《太阳》一文最后一句既是段意又是全文的中心句,对这样的段落,不能面面俱到让学生去质疑,只有抓住中心句联系上文设疑,这样才能紧扣中心,画龙点睛,就这一句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学生质疑,为什么说没有太阳就没有这可爱的世界?作者从哪几方面作具体说明?
又如如《富饶的西沙群岛》第一段统领全篇课文,抓住这一句让学生质疑,可引发这样的思考:西沙群岛的风景优美和物产丰富各表现在哪里?作者是怎样进行描写的?学生通过自读课文,议议画画来释疑解难,对课文内容的领悟如水到渠成一般。
5、随机质疑和有机质疑相结合地。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质疑问难,促进学、思、疑、悟的结合,并注意循环往复,不断提高。对学生质疑处理也可灵活,根据文章不同,有的在读议前,先让学生思疑,再质疑,后理疑,也就是在学生提出很多问题中梳理几个问题,然后按顺序质疑。有的可在读议中随疑、随解。如教《串红,红艳艳》一文前,让学生从预习中提出几个问题,进行理顺以下几个问题:(1)串红安了几次家?每次搬家原因是什么?(2)找出作者联想句子,从中体会作者这样写表现和说明什么?这样仅仅抓住重点去领悟作者以小见大的写法,从而提高学生质疑能力,关于其它问题,在解疑中有机处理,不必花费更多时间。
6、年级不同要求循序渐进地教给学生质疑方法。年级不同,学生质疑水平不同。在平日教学中,教师就根据年级要求,结合学生实际能力随年级升高,就有层次地教给质疑方法。低年级可从词句上引导学生质疑,一般方法,你读懂什么(抓住重点词句理解),你还能读懂什么?中年级除了引导学生抓住词句理解外,还可以从读懂自然段或意义段基础上,引导学生质疑,一般方法可分三个层次:(1)首先引导学生读自然段有几句话,每句写什么意思,句与句有什么联系,这一段写什么意思,这是从段的的组成角度上引导学生读懂;(2)从怎样写的角度上提哪些词句重要,怎样理解;(3)有时可引导学生在概括自然段或意义段的段意基础上,联系课文内容提问题;高年级可引导学生从文章结构、写法上去质疑,有时也可结合书后思考题和单元训练重点方法提示上去质疑。这样循序渐进教给学生质疑方法,自然而然地积累不同方法,形成读书能力。这是符合当今素质教育的要求,否则,一切问题都得教师提,学生答,学生永远没有自主学习能力。
总之,引导学生质疑方法的方法还有很多,在语文课堂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教给学生质疑方法,在学生的每次质疑中适时的给予激励、表扬,让学生从质疑中感受到的成功的喜悦,树立起质疑的信心。学生能经常质疑,同时能把质疑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从课外延伸到生活实践中,并逐步养成乐于质疑的好习惯。让质疑成为开启学生思维的金钥匙。
由上所述,质疑之所以这样重要,那么语文教师如何在课堂中培养学生质疑呢?
一、 端正教育思想,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
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只有在民主、愉悦、轻松开放的课堂氛围下,学生的学习才会热情高涨,思维活跃,敢于提问。因此可见,创设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学生敢于质疑的前提。其次,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敢于打破思维定势、质疑权威,让学生敢说,多说。允许学生质疑时出错,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心中的疑惑的精神和勇气。
有的教师没有认识到小小质疑的重要性,总认为小学生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有时学生提得太多还得教师去理顺,不如教师提学生答。如果我们教师正确引导学生提,鼓励学生大胆提,学生也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如一年级小学生在学习《过桥》时,学生提出课文写雷锋背学生过桥为什么用“一个一个”而不用“一个个”?学生在学习《荷花》时,学生对“冒”提出质疑,课文为什么用“冒”而不用“长出来”?以上质疑可看出学生抓重点词去设疑,因此,看来只要教师端正教育思想,敢于质疑,就会形成自我提问的能力。
二、教会学质疑方法。
1、在预习中引导学生质疑。新编教材有一个特点,在单元开始部分都有單元训练重点,每篇课文前有个导读。在平日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带导读要求去预习课文,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句,提出不懂的地方,可标在书上,待质疑再提出。如教《麻雀》一文,教师让学生带着预习要求去勾画老麻雀和猎狗各有什么表现,结果怎样的语句。学生在自学基础上又提出:“什么力量使用庞然大物的猎狗停止脚步?”“一种强大的力量”指什么?“学生这一问题提到文章关键所在,提得好。上课教师只有掌握学生在自学中所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教,才能抓住重点,充分调动学生质疑的积极性。
2、引导学生从课题质疑。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引导学生从课题提出问题,学生思而后疑。如人教版六下《跨越百年的美丽》这篇课文,学生一看《跨越百年的美丽》这一课题,马上可以提出:究竟什么是居里夫人跨越百年的美丽?这种美丽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很快就能走入文本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有感情地品读有关语段,最后体会居里夫人的美丽所在,深入理解了美丽的内涵标题中的美丽不仅指居里夫人美丽的容貌,更指居里夫人美丽的心灵和人格,她为人类作出了伟大的贡献,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3、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内容去质疑。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这是低中年级掌握词句意思方法之一,也是培养学生抓好词句去理解课文内容重要一环。如教学《草船借箭》一课的时,学生在学习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这一句话时,一学生由此提出:①诸葛亮敢于用草船借箭,他算对了什么?②从神机妙算中看出诸葛亮是怎样的一个人?这两个的问题,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我趁热打铁,让让学生联系全文进行讨论交流。使学生在讨论交流撞出智慧的火花。这样既培养学生抓重点词联系上下文去学习课文内容,又会抓住重点的词联系上下文去质疑,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4、引导学生抓住段意或中心句去质疑。《太阳》一文最后一句既是段意又是全文的中心句,对这样的段落,不能面面俱到让学生去质疑,只有抓住中心句联系上文设疑,这样才能紧扣中心,画龙点睛,就这一句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学生质疑,为什么说没有太阳就没有这可爱的世界?作者从哪几方面作具体说明?
又如如《富饶的西沙群岛》第一段统领全篇课文,抓住这一句让学生质疑,可引发这样的思考:西沙群岛的风景优美和物产丰富各表现在哪里?作者是怎样进行描写的?学生通过自读课文,议议画画来释疑解难,对课文内容的领悟如水到渠成一般。
5、随机质疑和有机质疑相结合地。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质疑问难,促进学、思、疑、悟的结合,并注意循环往复,不断提高。对学生质疑处理也可灵活,根据文章不同,有的在读议前,先让学生思疑,再质疑,后理疑,也就是在学生提出很多问题中梳理几个问题,然后按顺序质疑。有的可在读议中随疑、随解。如教《串红,红艳艳》一文前,让学生从预习中提出几个问题,进行理顺以下几个问题:(1)串红安了几次家?每次搬家原因是什么?(2)找出作者联想句子,从中体会作者这样写表现和说明什么?这样仅仅抓住重点去领悟作者以小见大的写法,从而提高学生质疑能力,关于其它问题,在解疑中有机处理,不必花费更多时间。
6、年级不同要求循序渐进地教给学生质疑方法。年级不同,学生质疑水平不同。在平日教学中,教师就根据年级要求,结合学生实际能力随年级升高,就有层次地教给质疑方法。低年级可从词句上引导学生质疑,一般方法,你读懂什么(抓住重点词句理解),你还能读懂什么?中年级除了引导学生抓住词句理解外,还可以从读懂自然段或意义段基础上,引导学生质疑,一般方法可分三个层次:(1)首先引导学生读自然段有几句话,每句写什么意思,句与句有什么联系,这一段写什么意思,这是从段的的组成角度上引导学生读懂;(2)从怎样写的角度上提哪些词句重要,怎样理解;(3)有时可引导学生在概括自然段或意义段的段意基础上,联系课文内容提问题;高年级可引导学生从文章结构、写法上去质疑,有时也可结合书后思考题和单元训练重点方法提示上去质疑。这样循序渐进教给学生质疑方法,自然而然地积累不同方法,形成读书能力。这是符合当今素质教育的要求,否则,一切问题都得教师提,学生答,学生永远没有自主学习能力。
总之,引导学生质疑方法的方法还有很多,在语文课堂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教给学生质疑方法,在学生的每次质疑中适时的给予激励、表扬,让学生从质疑中感受到的成功的喜悦,树立起质疑的信心。学生能经常质疑,同时能把质疑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从课外延伸到生活实践中,并逐步养成乐于质疑的好习惯。让质疑成为开启学生思维的金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