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诚信是社会文明的重要体现。诚信缺失不仅破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且严重影响和谐社会的进程。本文针对社会上信任缺失的状况,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诚信观出发,探讨了当代诚信建设的理论价值和现实价值,从价值导向、法制建设和监督机制等方面论述了加强诚信建设的路径。
关键词 诚信 价值观 社会文明
作者简介:张新颜,宁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5)07-273-02
诚信作为一个道德范畴,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道德基础。人无诚信不立,家无诚信不宁,国无诚信不兴。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和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一方面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另一方面,一些人受利益的驱动,逐渐以个人主义为做事准则,导致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逐渐降低,不利于社会的稳定,更影响和谐社会的建设的进程。因此,重视诚信建设,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维护和谐的社会环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
一、中国传统化中“诚信”的价值观意蕴
在中国古代,“诚”和“信”是两个意思相近的词,常常用来互相解释。但仔细探究二词的意思,二者之間又有所区别。“诚”即诚实诚恳,主要指主体真诚的内在道德品质;“信”即信用信任,主要指主体“内诚”的外化。“诚”更多地指“内诚于心”,“信”则侧重于“外信于人”。“诚”与“信”一组合,就形成了一个内外兼备,具有丰富内涵的词汇,其基本含义是指诚实无欺,讲求信用。千百年来,诚信被中华民族视为自身的行为规范和道德修养,形成具有丰富内涵的诚信观。
(一)儒学文化中的“诚信观”
诚信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主流价值观念,儒家文化把诚信作为人的立身处世之本。儒学中一个重要的价值范畴就是信,与仁、义、礼、智并称为“五常”。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意思是认为人如果不讲信用,那么在社会上就没有立足之地,什么事也做不成。孔子还将“信”作为其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与“文、行、忠”一同教授。孟子提出了“五伦”说,“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他把“朋友有信”纳入处理五种基本社会关系的原则,认为“信”是朋友之间交往的基本道德准则。 儒家的诚信思想无论在提高个人道德素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还是在构建和谐社会方面都有着重要作用。
譬如“宁波帮”就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宁波儒商文化。受儒家义利观的影响,“宁波帮”主张“以德立业”,不谋取不义之财,不失承诺之信,主张“真君子义内求财”。义利不可兼顾时,就要舍利取义。历史上宁波有“信用码头”之美誉。“宁波帮”秉承的“诚信为本、义中求利”成为立足世界的金字招牌。诚实守信是“宁波帮”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道家文化中的“诚信观”
道家的诚信观侧重于“真”、“信”等方面,以个人内心的诚信获得他人的尊重,诚实守信才能相互信任。崇尚淳朴、淡泊宁静的生活状态,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生活方式。
老子提出:“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夫轻诺者必寡信”(《道德经》第八十一章)。意思是真实可信的话不漂亮,漂亮的话不真实,随随便便许诺的人,不可信。即人要诚实,讲诚信,说实话,不要过分修饰,要把诚信作为人生行为的重要准则。诚实是信任的基础,只有诚实待人,才能信守诺言。只有信守诺言人与人之间才能相互信任。道家主张“道法自然”、“无为而无不为”,意思是“道”是世间万物最高法则,人们要在“道”的指导下按照自然规律发展,保持人类原有的淳朴的自然天性,摒弃世俗功利,宁静致远,讲诚信,以诚待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庄子身为老子思想的继承者,继承和发展了道家思想。庄子提倡的诚信,是发自内心、顺其自然的,不欺骗不掩饰。《庄子·渔父》云:“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意思是要以真诚待人,表里如一,不可虚伪,不能做作,要有真情实感,发自内心,这样才能打动人。庄子强调敬中诚己,放弃得失,只有内心有诚信,品行不端的行为就不会发生,品行端正必然会提升个人诚信度,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以上儒家、道家思想中的诚信观念在当今社会仍有可贵的现实意义。
二、“诚信”建设的当代价值
“诚信”建设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诚信建设是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伦理道德的重要内容。千百年来,人们讲求诚信,推崇诚信,“诚实守信、一诺千金”、“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人无信则不立,业无信则不兴”等关于诚信的名言警句深深刻在每个华夏子孙的心中。王阳明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在当代,推进诚信建设时更应该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构建当代诚信体系,建立诚信档案,建设诚信社会。
(二)诚信建设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一部分,起到引领人们的思想行为、社会的精神风尚和发展方向的作用。在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将24字核心价值观分成3个层面,诚信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之一。推进诚信建设,有助于使诚信作为一种正确的价值观而深入人心,使人们自觉地将诚信作为一种价值导向,来指导自身的社会实践。
(三)诚信建设是促进市场经济有序化的必然要求
诚信是经营的道德基础,市场经济也是信用经济。受市场经济的竞争性、公开性等一般特征的影响,市场主体为谋求企业利益的最大化,无视市场经济中的诚实信用原则,商家除了缺斤少两、以次充好蒙骗消费者外,食品安全问题越演越烈,问题食品涉及面越来越广,从油蔬菜豆制品,到烟酒糖茶,再到零食奶制品等,食品安全问题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
关键词 诚信 价值观 社会文明
作者简介:张新颜,宁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5)07-273-02
诚信作为一个道德范畴,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道德基础。人无诚信不立,家无诚信不宁,国无诚信不兴。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和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一方面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另一方面,一些人受利益的驱动,逐渐以个人主义为做事准则,导致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逐渐降低,不利于社会的稳定,更影响和谐社会的建设的进程。因此,重视诚信建设,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维护和谐的社会环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
一、中国传统化中“诚信”的价值观意蕴
在中国古代,“诚”和“信”是两个意思相近的词,常常用来互相解释。但仔细探究二词的意思,二者之間又有所区别。“诚”即诚实诚恳,主要指主体真诚的内在道德品质;“信”即信用信任,主要指主体“内诚”的外化。“诚”更多地指“内诚于心”,“信”则侧重于“外信于人”。“诚”与“信”一组合,就形成了一个内外兼备,具有丰富内涵的词汇,其基本含义是指诚实无欺,讲求信用。千百年来,诚信被中华民族视为自身的行为规范和道德修养,形成具有丰富内涵的诚信观。
(一)儒学文化中的“诚信观”
诚信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主流价值观念,儒家文化把诚信作为人的立身处世之本。儒学中一个重要的价值范畴就是信,与仁、义、礼、智并称为“五常”。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意思是认为人如果不讲信用,那么在社会上就没有立足之地,什么事也做不成。孔子还将“信”作为其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与“文、行、忠”一同教授。孟子提出了“五伦”说,“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他把“朋友有信”纳入处理五种基本社会关系的原则,认为“信”是朋友之间交往的基本道德准则。 儒家的诚信思想无论在提高个人道德素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还是在构建和谐社会方面都有着重要作用。
譬如“宁波帮”就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宁波儒商文化。受儒家义利观的影响,“宁波帮”主张“以德立业”,不谋取不义之财,不失承诺之信,主张“真君子义内求财”。义利不可兼顾时,就要舍利取义。历史上宁波有“信用码头”之美誉。“宁波帮”秉承的“诚信为本、义中求利”成为立足世界的金字招牌。诚实守信是“宁波帮”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道家文化中的“诚信观”
道家的诚信观侧重于“真”、“信”等方面,以个人内心的诚信获得他人的尊重,诚实守信才能相互信任。崇尚淳朴、淡泊宁静的生活状态,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生活方式。
老子提出:“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夫轻诺者必寡信”(《道德经》第八十一章)。意思是真实可信的话不漂亮,漂亮的话不真实,随随便便许诺的人,不可信。即人要诚实,讲诚信,说实话,不要过分修饰,要把诚信作为人生行为的重要准则。诚实是信任的基础,只有诚实待人,才能信守诺言。只有信守诺言人与人之间才能相互信任。道家主张“道法自然”、“无为而无不为”,意思是“道”是世间万物最高法则,人们要在“道”的指导下按照自然规律发展,保持人类原有的淳朴的自然天性,摒弃世俗功利,宁静致远,讲诚信,以诚待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庄子身为老子思想的继承者,继承和发展了道家思想。庄子提倡的诚信,是发自内心、顺其自然的,不欺骗不掩饰。《庄子·渔父》云:“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意思是要以真诚待人,表里如一,不可虚伪,不能做作,要有真情实感,发自内心,这样才能打动人。庄子强调敬中诚己,放弃得失,只有内心有诚信,品行不端的行为就不会发生,品行端正必然会提升个人诚信度,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以上儒家、道家思想中的诚信观念在当今社会仍有可贵的现实意义。
二、“诚信”建设的当代价值
“诚信”建设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诚信建设是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伦理道德的重要内容。千百年来,人们讲求诚信,推崇诚信,“诚实守信、一诺千金”、“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人无信则不立,业无信则不兴”等关于诚信的名言警句深深刻在每个华夏子孙的心中。王阳明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在当代,推进诚信建设时更应该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构建当代诚信体系,建立诚信档案,建设诚信社会。
(二)诚信建设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一部分,起到引领人们的思想行为、社会的精神风尚和发展方向的作用。在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将24字核心价值观分成3个层面,诚信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之一。推进诚信建设,有助于使诚信作为一种正确的价值观而深入人心,使人们自觉地将诚信作为一种价值导向,来指导自身的社会实践。
(三)诚信建设是促进市场经济有序化的必然要求
诚信是经营的道德基础,市场经济也是信用经济。受市场经济的竞争性、公开性等一般特征的影响,市场主体为谋求企业利益的最大化,无视市场经济中的诚实信用原则,商家除了缺斤少两、以次充好蒙骗消费者外,食品安全问题越演越烈,问题食品涉及面越来越广,从油蔬菜豆制品,到烟酒糖茶,再到零食奶制品等,食品安全问题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