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ymahoo1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成功的阅读教学应遵循汉语言的规律。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在学生与教师、教材的对话中。亲身经历从语言表达到思想内容。再从思想内容到语言表达的全过程,这样一来一往两个不同层次的阅读过程,实现在阅读中思维的两次飞跃,激活学生思想火花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鼓励质疑,开肩思维之门
  
  “学起源于思,恩起源于疑”。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思维是由问题引起的,有疑问才有思考解决的欲望,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成为“问”的主体,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开启学生思维之门。
  1、从情人手,营造质疑氛围。农村学生普遍存在因紧张而羞于质疑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阅读能力的发展,教师在教学中,要从情人手,营造一种良好的课堂氛围,消除质疑的心理障碍,使学生有质疑的基础——敢问。即使问得“离谱”,也要认真对待,加以鼓励。这样,在民主、和谐的阅读氛围中,使学生处于一种宽松的环境下,学生能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乐于思考,敢于表达。
  2、从疑人手,创设问题情境。在教学中,教学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使学生在认真读书中,潜心思考,发展思维。如在教《王二小》第二自然段后。教师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敌人走到山口迷了路。要王二小为他们带路,如果你是王二小,你会怎样做呢?一石激起千尺浪,学生思维异常活跃,表达非常积极,在学习中产生了很多疑问。开启学生思维之门。
  3、合作学习,互相质疑。在学习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把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和大家共同探究。变教师提问为学生质疑,教《称象》一文,在学习中学生提出许多问题,大象多重呢?大臣们用什么方法称象,能行吗?为什么?(造大秤——提不起;宰大象——活不成),曹冲用什么方法称象,好在哪?(用船代替秤,用石头代替大象,既称得出,又能活得成);“曹操点点头”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点点头,心里怎么想?这样通过提问题引导比较,使学生不仅真正读懂课文,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二、注意点拨。引导思维之路
  
  点拨。要抓住机会,找准切入点,相机启发,将学生的学习引人“正道”。引导学生思维之路。
  1、在学生迫切希望弄懂某一问题,处于积极思考中,一时又无法解答时,教师予以指导,激发学生的灵感,如在教学《狼与小羊》一文先让学生熟读课文,初步理清课文内容,再引导学生领悟狼的凶狠,而找种种蛮不讲理的借口要吃掉小羊,小羊表现得怎样?要求学生读课文,找出描写小羊反驳的语句,然后再进行点拨:“亲爱的狼先生,那是不可能的,去年我还没出生哪!”小羊为什么要这样称呼狼呢?学生回答:聪明的小羊在凶狠的狼面前,一点也不害怕,而是故意有礼貌的跟它讲述自己的理由。让学生理解小羊在狼面前是那样的勇敢、聪明,面对要被吃掉的后果,它还是有礼貌的为自己辩护。而不逃脱。课文通过狼的凶狠、故意找借口,蛮横无理来衬托出小羊的善良、可怜、聪明、勇敢。这样深入分析思考问题,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 2、在学生对某一问题的答案已有领悟,但还没有成熟时,引导学生进一步理清思路,组织语言,正确表达。如教学<狐假虎威》一文,读这则寓言以后,你有什么收获呢?学生通过学文已有所悟,但要表达还有一定困难,教师再引导学生,森林里德动物为什么吓跑?学生通过理解,就形成成熟的想法,这则寓言是说:借别人的威风来吓唬其他东西。
   三、鼓励创新。拓展思维空间
  阅读教学,不能只停留在理解教材的最初层面上还要注意培养学生探求科学的精神和创造能力,鼓励创新,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1、抓情节空间。让学生把作者没有写出的话补充一下,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充分想象。如《狐狸和乌鸦》一文,狐狸对乌鸦说了三次话,乌鸦听了狐狸的话,心里怎么想呢?文中没写出,教学时可让学生补充乌鸦的想法。 2、抓故事结尾。一篇好文章往往给人留下一种言已尽而意未止的悬念。这时教师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如《坐井观天》的结尾:“不信。你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吧。”那如果青蛙跳出井口会看到什么呢?他会怎么想呢?让学生抓住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发挥想象延伸下去,使学生的思维得以拓展。 3、巧设问题,引发创造。如《曹冲称象>一文,学生在学完课文后,教师问:“曹冲称象的方法好不好?有没有其他方法来称象呢?”学生经过思考讨论,有的说现在称象的方法很多,有的说可造一支大称,有的说让士兵站在船上,直到船沉到记号的地方。再称出士兵的重量。这不更方便吗? 4、结合实际,促使再创造。教学《四季的脚步》,教师可引导学生选择四季中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季节,结合自己看到的,说说还有那些景色。有个学生说最喜欢秋天,因为秋天各种果实成熟了,果园里飘着果香,柿子像灯笼,葡萄像珍珠……在说的基础上,教师再让学生把自已喜欢的四季景物写下来,完成了从读课文到写所见的飞跃,学生的创造思维得以展现。
  阅读教学中注重思维训练,强调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在简单的了解了数学概念之后,重点分析了该如何做好数学概念的教学,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关键词]初中数学 数学概念 教学方法    在学习数学中,数学概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是数学思想与方法的载体,能否正确的理解和认识数学概念是学习数学知识的关键,也是进行数学判断、推理的前提。有了清晰的概念认识,才能够更加准确的认识解题思路,提高解题的能力。因此,做好数学概念的教学,是提
[摘 要]艺术设计课堂教学和实践案例相结合,使学生根据具体项目训练做到学以致用,可以更好的掌握专业的技能和技巧,为今后就业提供保证,学校教育也更符合市场的需求。  [关键词]视觉传达设计 专业教学 社会实践 CIS设计    作为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独立学院的艺术设计教育的培养目标,必须使学生能够在专业学习中,做到“学以致用,学有所用”,符合市场的需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及综合素养,这就要求在设
【摘 要】谐源自于我们对于美好生活之向往,和谐社会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标杆,和谐的人际关系更是我们生活中的重点。逻辑是我们的思维规则的总结,学习一些逻辑知识,丰富自己的内涵,让我们的和谐之路走得更顺畅。  【关健词】和谐 生活 逻辑 对称关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新时期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和谐社会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而归根结底首先是人与人之
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学内容是北师大版九年制义务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统计与可能性”中的第一节《比一比》。  本节课是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体育活动得到数据,在掌握统计图的基础上,通过与学生轻松的谈话交流,通过故事来串联新课与练习,在情景的设置,问题的追问,对生活的联系,对平均数算法的多样化等方面,让学生能体验到数学课堂上浓浓的“趣”味。  教学目标:  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
中图分类号:H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0)06-0043-01  摘要: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有利也有弊,运用的好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效率等等,运用不好就有反作用。本文就高中语文课堂中运用多媒体教学这个问题进行简单探讨。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课堂教学 多媒体  社会在发展,经济在发展,教育技术也在发展,而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多媒体,也正越来越多地走进课堂。它
聋校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大纲强调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聋生自己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自主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开发他们学习潜能,发展个性。指导他们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并鼓励他们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逐步提高自学能力,做学习的主人”。这些充分阐述语文教学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因此,必须要注重语文专教法与学法指导并处理好教法指导的关系,不断探索学法指导的方法,开展思维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摘要】在新的经济时代的用要求下,初中历史的教学方式和目标有新的要求,如何在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新的经验,进而培养初中学生对历史课程的学习兴趣,这是我们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目标之一。本文拟从如何提升历史课程趣味性方面对趣味历史教学进行探讨。  【关键词】初中历史 趣味教学 措施    当前党和国家作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教育改革要以提高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为重点。即由重教
【摘 要】怍文本质上就是一项艰苦的创新劳动,其过程也是一个创新思维的训练过程。作文训练是一条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在写作训练中,要通过注重培养学生积累能力、思考想象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关键词】作文 创新思维    人类普遍具有的一种思维形式是创新思维,一般人都具有创新的可能,这在儿童早期就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小学生在作文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创新思维更是屡见不鲜,而且古日“文贵于新。”
阅读是一个人个体生命的扩展。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应该以建构学习理论为指导,关注学生内部动力的生成,形成课外阅读场。同时,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段的身心特点,提供适合其阅读的读物,让小学生形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促进孩子语文素养的提高。  小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起步时期,如一株株刚破土的幼苗,渴望吮吸知识的甘露,以使自己茁壮成长。而这“甘露”的获得,除了靠老师课堂上有限的传授外,更需要学生依靠课外
传统的语文教学是以灌输知识为主题,以大量的背诵和笔头练习为中心,整个过程老师处于主体位置,而作为授课对象的学生处于被动状态,难于展开思维与想象,发挥创造力,教学效果也达不到最佳。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必须转变教学观念,从以教师为“主体”变成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对象”变为学生为“主体”。通过“主导”使“主体”活跃起来,自觉自愿地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的整个过程中。  基于以上的指导思想,我们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