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邂逅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o5_1_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戊戌之秋,在杭州住了十天,可以好好地看看杭州。看杭州,主要是看西湖。在我看来,西湖最美,尽管旧景九溪的溪水、满觉垅的桂花、新景西溪的湿地,都不错,然而都无法和西湖相比。没有西湖,便没有了杭州。
  我不喜欢旅游团式的走马观花,西湖一日游,是远远看不清楚西湖的。西湖的美,不仅美在湖光山色的自然风光,更在于美不胜收的人文风景。这一次,将西湖整整地绕了一圈,白堤苏堤孤山,南山路北山路湖滨路,都细细地用脚丈量,哪一处都没有省略。如此一圈,我主要是寻找名人故居。我对这样的地方情有独钟,虽然人去楼空,更是重新整修,并非原汁原味,但旧地毕竟还在,四围山色和水影依旧,走在这样的地方,总能让我想象当年主人在时的情景,依稀感受到一些当时的气息,觉得有了这旧地的依托,主人便未远去,像只是出门,稍等片刻,就会回来。
  哪里可以找到西湖四周如此众多的名人故居?明清两代帝都北京,名人故居也不少,甚至更多,却天女散花一般散落在各处,布不成阵。尽管一度密集于宣南,但近些年很多毁于拆迁,大多已经是“放衙非复通侯第,废圃谁知博士斋”,难以形成环绕西湖这样的阵势。心想,幸亏有西湖,没法拆或填平,西湖是这些故居的保佑神。西湖也是一面镜子,照得见世风跌宕和人生况味。
  第一站,先去了黄宾虹故居,曲院风荷的对面,沿栖霞岭上坡没几步路,便到。然后陆续去了林风眠、唐云、潘天寿、沙孟海、俞樾、马一浮和盖叫天的故居。印象最深的是林风眠和盖叫天两地故居。
  这两处旧地,都在西湖稍偏处,去的游人极少,与游人若织的西湖相比,安静得犹如世外隐者。两处都是上个世纪30年代所建,一个是西式小楼,一个是中式庭院;一个身处密树林,一个面临金溪水。会选择这样的地方,猜想主人并不求最佳的得意之所,而是因这里地僻人稀,图的是不饥不寒万事足,有山有水一生闲。如今,这两处成了西湖难得的风景。岁月的磨蚀,让老院生满湿滑的青苔,旧宅摇曳斑驳的树影,一脚踩上,响起的是往昔的回声。
  林风眠故居挨着杭州植物园,紧靠灵隐路,没有院墙,掩映在蓊郁的林木之中。如果没有新盖的一个小卖部亭子,一眼便可以看见刻印着吴冠中题写“林风眠故居”的那块石头,望得到那座灰色的二层小楼。
  去的时候,是个细雨蒙蒙的黄昏,昏暗的光线中,林木的绿色深沉得有些压抑,不过倒是和那座灰色的小楼颜色很搭。灰色的冷色调,也是林风眠后期作品背景的主色调。那是那个时代投射在他画布上,也是投射在他心上抹不去的色调。
  走进这座林风眠自己设计的法式小楼,厅前的墙上挂着他的学生给他画的肖像油画复制品,背景是秋鹜等林风眠代表作中的物象。在画中,他比照片里显得胖些,更加慈祥,仿佛与世无争,少了些阅尽春秋的沧桑。在那个年代那批留学法国的画家中,可以说没有一位赶得上林风眠生不逢时的潦倒与凄凉。很长一段时间,他甚至没有工作,没有一文钱的工资收入,那个时候,他的画不值钱,卖不出去。特别是妻子和女儿离开他去了巴西,他是彻底的孤家寡人,孤魂野鬼一样,游荡在画界之外。在他的人生际遇中,除了蔡元培最为欣赏他并辅助过他,几乎再无什么人伸出援手。
  一楼的展厅里,陈列着一张他上海家中马桶的照片,“文革”期间,他把自己的几百幅画泡烂在浴缸里,然后从这个马桶冲走。时过境迁,已没有了那些珍贵画作的影子,只留下这样一个马桶的照片。世事苍凉跌宕,人事荣枯沉浮,忍不住想起一句古诗“名山剩贮千秋叶,沧海难量一寸心”,不禁慨然。
  林风眠在这座小楼里,只住过十年。那十年,虽然也是生活颠簸,却毕竟和妻子女儿在一起。二楼他的画室里,硕大的画案旁,有他的一张单人床。画累了,他就在这里休息。楼下有妻子和孩子,他可以睡得很安稳。看到墙上挂着他女儿捐献的当年的全家福照片,心里漾起难言的感伤。
  盖叫天故居在西湖西岸,由杨公堤拐入赵公堤,便到了。这是一座很大的宅院,比起林风眠的故居要气派得多。门不大,是江南那种常见的石框宅门,门楣上有马一浮题写的“燕南寄庐”石刻门匾。这是一座两进院,前院客厅,后院居室,但和北京四合院不同,这是典型的江南民居格局,进门后有甬道蜿蜒直通后院,而非靠回廊衔接。后院阔大,是练功的场地。院子中央,有两棵老枣树,非常奇特,歪扭着沧桑的枝干,交错在了一起。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开始长成这样的,心想和盖叫天晚年扭曲的人生倒是暗合。
  从1930年到1971年去世,盖叫天人生大半居住在这里。前厅叫“百忍堂”,同“燕南寄庐”有客居江南的寓意一样,“百忍堂”也有自己的寓意所在,不仅见主人的品性,也可見当年艺人的辛酸。如今的客厅,悬挂有陈毅题写的对联“燕北真好汉;江南活武松”,还有钱君匋题写的对联“英明盖世三岔口;杰作惊天十字坡”。后者嵌入了盖叫天演出的两出经典剧目名。前者道出盖叫天当年有“江南活武松”的称号,以及1934年一桩尽人皆晓的往事。那时的盖叫天46岁,演出《狮子楼》时,一个燕子掠水的动作从楼上跳下,不慎跌断了右腿,仍然坚持演出到最后。后来,庸医接错断骨,盖叫天为能重登舞台,竟然自己将腿撞断在床架上,重新接骨而成,不是好汉是什么?
  走进这座宅院,阳光如水,仿佛洗尽过往的一切悲哀。不知还有多少杭州人记得,78岁的盖叫天被押在车上游街批斗,刚正不阿的他不服,硬是从车上跳下,被生生打断了腿。如此两次断腿,不愧是条汉子。
  游西湖一圈,绵延出这样多的旧事,林风眠未眠,盖叫天尚天,西子湖边忆,情思总缠绵。以前,来西湖多次,都是匆匆一瞥。这一回,总算偿还心愿,得以和这些故人邂逅。略微不满足的是,今年秋天雨水多,很多桂花未开就被打落,没有见到环湖桂花飘香的盛景。此外,故居修旧如旧,都整修得不错,但院中的雕像并不如意,基本都是坐在椅子上的一个姿势,和风姿绰约的西湖不大相称。盖叫天的雕像,倒不是坐姿,是练功的形象,只不过过于具象,缺乏点儿灵动,让人少了想象的空间。倒是后院的青铜塑像很是别致,一把椅子,搭着武松的衣服,放着武松的软帽,地上摆着武松的软底靴,仿佛盖叫天刚刚练完功,回屋休息去了。如果我轻叩房门,兴许开门的就是盖叫天。是1930年“燕南寄庐”刚刚建成时的盖叫天。那时候的盖叫天42岁。
  如果这时候出来,是整整130岁的盖叫天。
  选自《光明日报》
其他文献
时常遇上一些年轻的父亲,他们总抱怨,小东西(孩子)烦啊,小东西不好带啊。是苦不堪言的意思。带孩子当然不轻松,可每一次我都要勉励他们几句,不要怕烦,这是你人生最美好的阶段,一定要好好珍惜。之所以这样倚老卖老,完全是因为我个人的体验。我曾经做过一道功课,问自己“知天命”的人生里最幸福的时光到底在哪里,想过来想过去,我认准了还是从孩子出生到孩子上幼儿园的那段时光。我的《青衣》和《玉米》就是在那个阶段写的
再有几天就要开学了,女儿并没有表现出预想之中的欣欣然,反而一脸愁眉不展:“真不想开学。”我惊奇地问:“为什么?你不是一直很喜欢上学吗?”她自从升入大学,能够住校,脱离父母的管束,顿时感觉自己像一只自由的小鸟,更开心地将自己的微信名称改为“动兔”。这只蔫儿的兔子苦着脸道出原委:“一想到要去住那么肮脏的寝室,我就浑身不舒服。”的确,寝室卫生,对绝大多数刚离开家的半大孩子来说都是一项大工程。搞一次室内卫
月亮的光輝来自太阳,玉盘一样晶莹剔透的月亮,它本身并不发光,它依靠太阳的反射,散发出如水的光亮。为此,我十分喜欢“月光如水”这个比喻,这个镜子般的感光体,用一种回馈的方式传递无限的寓意,它将世间所有的美好都溶于水中。静夜,暗香浮动,月泻清辉,风过处,我听到音乐在水中淙淙流淌,水声里那个叫阿炳的盲人渐渐浮现眼前。作为中国民乐经典,无数人听过阿炳的《二泉映月》,哪怕我们对阿炳的身世一无所知。我记不清第
炎炎夏日,最惬意的消暑方式莫过于躲在空调房里闲翻书。手边一本《卖花人去路还香》,书名读起来就清凉可意,余味袅袅。这本书是丰子恺的漫画集,用郑振铎的话说,就是没有一幅不使我生出一种新鲜的趣味。  尤其是其中的几幅夏日漫画,很适宜此时重温,看看从前的孩子是如何消夏的——  一幅《折荷图》,描绘出儿童戏玩荷叶之趣。写荷的诗词里,我最喜欢的是这首:“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唐代诗人虞世南在《蝉》中,用白描手法,仅以二十字,非但生动地勾勒出蝉的形象,开拓了启人幽思的主题,而且引譬出蝉与文学的关系。这使人不禁想到:蝉,区区小虫,竟何以会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这确是一个韵味深长的“谜”。一要解开这个“谜”,还得溯本追源,从蝉的美名儿上说起:蝉,在古代被叫做“蜩”“螗”“蟪蛄”;在近代被称为“叶蝉”“蚱蝉”;在现代又被呼之为
我又来了,在这满天秋碧的日子。我是来看苏东坡的。在我的心目中,在许多人的心目中,黄州只有滚滚江水边这片青松与修竹掩映的江矶兀立于小城一侧,兀立于如烟波一般浩渺的文化时空里;在我的心目中,在许多人的心目中,黄州只有苏轼屹立在这里,屹立在历史的苍穹之下。江上的霞晖刚刚散去,东坡先生漫步走下矶头,几分悠闲,几分沉思。他仍然站在坡下的那片开阔地上,展望万里长天,展望远方烟树历历的江南原野,任身旁的长河滔滔
魏绛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国卿,史称魏庄子。他不仅执法严正,而且在政治上具有远见卓识。晋楚争霸时,双方都极力扩充国土。晋悼公通过加强内政,整肃朝纲,使国力日渐强盛起来。此时,一直与晋国交恶的戎部落,自知与其为敌是不自量力。于是,部落酋长就派孟乐带了兽皮等物来讲和。晋悼公招集群臣商议此事,他觉得戎部落野蛮不讲理,只惧刀兵,不守信用。因此有意攻打戎部落,也想乘机扩大国土,以此显示晋国国力强大,震慑其它诸侯国
公元前202年,一只小小蝴蝶的翅膀忽而一扇动,就将一个草根人物送到了历史的关键时刻。都城长安,因为这个草根人物的出现,而进入了中国和世界的视野与历史。这个人应该与这座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古都一样,是不朽的。然而,2000多年之后,走遍长安城的每一个角落,都不曾发现这个人的任何足迹。这是一个不曾被史学家详细记载的小人物,这是一个没有任何靠山的平头百姓。他,便是娄敬,一位不显于外,曾经的一介戍卒,却
站在体育的第一线,没有一位能够如郎平一样,同新中国70年历史相濡以沫时间更长的人士。1980年年底,郎平20岁,我受《中国青年》杂志的委派,到新源里她家和体委训练局女排宿舍采访她的时候,发现她和其他运动员有一点不同之处,是爱读书。光她订的杂志就不下十种。她告诉我她爱读巴金、杨沫、宗璞的小说,也爱读大仲马的《基度山伯爵》和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她告诉我1976年地震时,在北京青年队塑料布搭成的
每当看到这样的场景或是镜头,我的心里总会涌起感恩与尊敬:飞驰的列车上,有的乘客手捧书香,正陶醉于某个情节;如潮的商场中,有的顾客独处一隅,正埋头于某个故事。在互联网大潮正起的今天,爱书者一如从前,从书本中寻求人生的真谛,探求科学的真知,实在是一抹点亮城市、照亮乡村的亮丽色彩!我不由地感慨:书香依然芬芳!作为国内唯一一家以小品文命名的文摘刊物,《小品文选刊》已伴随广大读者走过了十四个年头。十四年,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