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和传统开腹取石术治疗胆石症的优劣差异

来源 :中国医药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2834886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胆石症患者应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探究对比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和传统开腹取石术治疗胆石症的优劣差异。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6年1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胆石症患者98例,分为观察组和治疗组,两组患者均为49例,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的治疗方案为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手术,对照组患者采用的治疗方案为传统开腹取石术,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数据并进行对比分析,包括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出血、术后疼痛情况(疼痛的程度、持续时间)、术后首次下床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肠鸣音恢复、肛门排气、首次排便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结石残留率等指标。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胆瘘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情况、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出血、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结石残留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于开腹取石术,运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石症时可以取得更为显著的效果,具有安全性高、并发症和结石残留率低等优势,患者疼痛程度轻,疼痛持续时间和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均较开腹取石术明显缩短,因而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石症可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应用。
  [关键词]腹腔镜;胆道镜;开腹取石术;胆石症
  [中图分类号]R657.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0616(2017)17-209-05
  胆石症是肝胆外科的常见病、多发病,有研究显示,胆石症发病率正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右上腹疼痛、黄疸、肝功能异常是胆石症患者主要的临床表现,重者甚至会出现感染性休克。传统的开腹手术作为胆石症的经典治疗方法,具有疗效确切、适应证广、不受多次胆道手术因素影响等诸多优势,但开腹术式也有明显的劣势,包括切口大、创伤大,出血量大、治疗周期长、患者痛苦大等,另外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也较高,容易出现胆瘘、胆道出血等并发症,给患者的术后康复造成不利影响。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和微创技术的发展,微创理念以及内镜、腔镜等微创设备在临床上的普及,产生了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新型治疗方法,该治疗方法的突出优势是可以将患者的胆总管结石一次性完全去除,并使ODDI括约肌功能的完整性得以保全,最终达到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作用。与传统的开腹术式相比,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远期副作用较少,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的优点,因而被越来越为胆石症患者所接受,成为胆总管结石疾病的有效治疗手段。本研究通过观察胆石症患者应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探究对比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和开腹取石术各自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在我院接受治疗的98例胆石症患者选为本次研究的对象,选取时间段为2014年10月-2016年11月,将所有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本次研究经过本院伦理委员会同意,两组均包含49例患者,其中观察组中男30例,女19例,该组患者的年龄22-75岁,平均(48.5±12.9)岁;病程16d~4年,平均(15.29±4.53)个月;患者的结石直径范围为5~25mm,平均(13.09±2.46)mm;患者的结石数量范围为2-6个,平均(2.37±1.19)个;胆总管直径范围为10.1~28.3mm,平均胆总管直径为(21.59±7.24)mm。对照组中男35例,女14例,年龄23-76岁,平均(47.3±13.9)岁;病程11d~4年,平均(15.66±4.69)个月;患者的结石直径范围为6-23mm,平均(12.59±2.37)mm;患者的结石数量2~7个,平均(2.59±1.27)个;胆总管直径10.1-28.6mm,平均(21.55±7.78)mm。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手术方法
  1.2.1对照组手术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的手术方式为传统开腹胆囊切除及胆总管切开取石术,麻醉方式采用气管插管全麻,瘦长体型患者作右上腹经腹直肌纵形切口,而肥胖且肋角较大者作右侧肋缘下斜形切口,逐层切开腹壁,进腹后常规探查,首先对胆囊进行常规切除,分离、暴露出胆总管,注意观察胆总管的直径、结石位置,用5mL注射器穿刺抽出胆汁证实为胆总管后,于胆总管前壁纵形切开胆总管,运用取石钳和取石勺进行取石,取石完毕后用10号尿管插入胆总管和左右肝管,生理盐水反复冲洗,未见残余结石后置入“T”管,缝合胆总管切口,试水证实胆总管缝合良好,无漏水,胆总管下端通畅,T管长臂由距前腹壁最短距离戳孔引出;检查术区无活动性出血及胆汁渗出,留置Winslow孔引流管一根由右上腹戳孔引出,清点纱布、器械无误后逐层关腹。
  1.2.2观察组手术方法 观察组患者采用的手术方式为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手术,患者麻醉方式同对照组,采用四孔法,建立CO2气腹,压力为12~13mm Hg,脐上缘置入10mm Trocar作为观察孔,在30°腹腔镜观察下分别于剑突下置入10mm Trocar,于右侧肋缘下约腋前线处置入5mm Trocar作为主操作孔,改体位为头高足低、左倾20°~30°。常规探查后解剖Calot三角,用可吸收锁扣夹依次结扎并切断胆囊动脉、胆囊管,剥離胆囊床,胆囊完全切除后置入标本袋。分离、显露胆总管前壁,细针穿刺抽出胆汁确认后用内镜手术刀纵形切开胆总管第一段前壁,于距胆总管切口最短距离处前腹壁置入10cm Trocar,插入5mm纤维胆道镜并将其送入胆总管,观察肝内外胆管结石情况,用取石网篮将结石取出并置入标本袋中,如遇结石较大或嵌顿于胆管而无法套入网篮者则用钬激光将结石击碎再取出。用生理盐水冲洗胆道,观察胆管内有无炎症水肿、结石是否取净、Oddi括约肌部位有无水肿及瘢痕,根据胆总管直径大小选择合适“T”管,用3-0无损伤可吸收线缝合胆总管前壁,T管长臂由右上腹10mm Trocar引出,常规进行注水试验检查胆总管前壁缝合处有无渗漏,留置Winslow孔引流管一根用右侧肋缘下5mm Trocar孔引出。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403—01  阴囊脓肿在我科少见,而阴囊脓肿引起的下半身大面积多出脓肿却很罕见,2010年我科收治一例,由于阴囊脓肿导致下半身多处脓肿患者,经积极抢救处理,住院45天后病情痊愈后出院。  1 病情介绍  患者,男性,45岁,牧民,因右下腹持续性绞痛,间歇加重,疼痛后向右腹股沟放射。2010年7月21日在我
期刊
期刊
【摘要】 目的 建立西吡氯铵含片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 采用色谱柱为KromasilCN柱,流速1.5mL·min-1,柱温30oC,检测波长259nm。结果 主药与辅料得到较好的分离,线性、精密度及回收率良好。结论 该方法准确、简便、快速,可作西吡氯铵含片的含量测定方法。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法;西吡氯铵含片;含量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
期刊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