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期刊出的"中国口腔医学本科教育标准(讨论稿)"[简称:标准(讨论稿)]一文将是我国高等口腔医学教育领域内的重要文献.标准(讨论稿)的刊出使我回忆起新中国口腔医学教育半个多世纪进程中具有重大推动作用的两大事件,它们均具有里程碑意义。
【机 构】
:
100081,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期刊出的"中国口腔医学本科教育标准(讨论稿)"[简称:标准(讨论稿)]一文将是我国高等口腔医学教育领域内的重要文献.标准(讨论稿)的刊出使我回忆起新中国口腔医学教育半个多世纪进程中具有重大推动作用的两大事件,它们均具有里程碑意义。
其他文献
目的 观察不同的酸蚀处理时间和使用方式对3种自酸蚀粘接剂牙本质粘接强度的影响. 方法 将3种自酸蚀粘接剂[粘接剂1(Adper Prompt,3M-Espe,U S A)、粘接剂2(XenoⅢ,Dentsply,Konstanz,Germany)、粘接剂3(Clearfil SE Bond,Kuraray,Japan)]按照酸蚀处理时间和使用方式分组,每种粘接剂均分为标准组(厂家推荐操作组)、缩短
瓷修复临床常见问题包括修复体崩瓷或折裂、修复体颜色不逼真、冠桥松动或脱落、基牙牙龈炎、牙龈变色、继发龋、牙髓炎、咬合痛及基牙松动、食物嵌塞,甚至基牙冠折、根折等.虽然各类瓷修复体出现上述问题时有所差异,但也有共同之处.现对瓷修复临床常见问题的原因及预防处理进行介绍。
目的 分析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翼外肌MRI异常与关节盘位置、髁突运动度的关系.方法 选择20例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10~12岁),MRI检查双侧翼外肌,卡方检验分析其与关节盘位置、髁突运动度的关系.结果 40侧关节中18侧(45%)翼外肌异常,与关节盘位置、髁突运动度无明显相关关系.结论 本组安氏Ⅱ类1分类错胎患者无症状翼外肌异常的比率较高,但不能确定其与关节盘位置、髁突运动度相
按照材料组成及其聚合机制,直接粘接修复的主要材料包括复合树脂和玻璃离子水门汀两大类.取两类材料各自的优点,又出现了将其复合研制的复合体(compomer)、玻璃复合体(giomer)和光固化玻璃离子水门汀(light-cured glassionomer cements).复合树脂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广的一类材料,具有和天然牙相似的色泽,并随着物理机械性能得以不断提高,已成为临床直接粘接修复的首要选择
目的 将我国自主研发的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应用于口腔正畸临床,探讨该矫治器的临床应用情况、存在的问题以及应用前景.方法 选取41例较简单的错(牙合)畸形患者,主要包括牙列间隙、牙列拥挤以及牙周病止畸治疗,应用国产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进行正畸治疗.通过层析扫描建立数字化三维牙颌模型,通过激光快速成形技术加工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根据治疗方案,为每例患者设计10~40副矫治器.患者每2~3周更换一副矫治器,矫
目的 探讨机械应力下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human periodontal ligament fibroblasts,hPDLF)Ⅰ型胶原和纤连蛋白mRNA表达的变化,为阐明力信号的细胞内转导机制提供依据. 方法 对体外培养的hPDLF分别施加不同动态张、压应力(强度为1000、2000、4000 μstrain,加力时间为0、0.5、1、4、8、12 h),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Ⅰ型胶原
目的 通过对牙周炎患者龈下菌斑中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u,Pg)的检测,探讨慢性牙周炎(chronic periodontitis,CP)和侵袭性牙周炎(aggressive periodontitis,AgP)患者牙周基础治疗后Pg的定植规律.方法 选取90例CP患者和90例AgP患者,在牙周基础治疗前、治疗后6周、12周共采集龈下菌斑样本1620个,运用A
目的 探讨无牙颌患者戴用长正中<牙合>型全口义齿3个月后下颌义齿的近中移位量能否满足患者长正中量的自然要求,从而检验长正中<牙合>型全口义齿的设计理论.方法 为10例无牙颌患者制作长正中<牙合>型、线性<牙合>型和解剖<牙合>型3种全口义齿,采用哥特式弓描记装置测量无牙颌患者的长正中量,采用三维精密平移台测量3种<牙合>型下颌义齿的近中移位量.对比分析不同<牙合>型下颌义齿近中移位量的差异,并与患
涎腺肿瘤是最常见的口腔颌面-头颈肿瘤之一,在人体所有器官的肿瘤中,其组织病理表现是最具有多样性的种类之一,其肿瘤分类也较为复杂,原因包括:大多数涎腺肿瘤起源或分化至相同的细胞类型,如上皮(闰管、腺泡)细胞、肌卜皮细胞;肿瘤细胞可发生多种类型的化生,如嗜酸细胞、透明细胞等,导敛肿瘤的表现在各个水平上发生重叠。
目的 检测不同类型牙周炎患者唾液中的伴放线放线杆菌(Actinobacillusactinomycetemcomitans,Aa),探讨唾液和集合龈下菌斑中Aa检出率的差异以及唾液中Aa的存在状况与牙周临床指标的关系. 方法 收集50例侵袭性牙周炎(aggressive periodontitis,AgP)患者、48例慢性牙周炎(chronic periedontitis,CP)患者和25例非牙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