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一方面要考虑学生的领悟能力和素质,另一方面还要依据教材的内容展开教学。只有正确处理好教材、教师、学生三者的关系,既因学生特点施教,又因教材内容施教,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关注教材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1)04-0050-02
谈到“因材施教”,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措施,往往只是把“材”和学生联系起来。其实,要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教材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一、明白原因——因材施教信心增
心理学指出,学生因遗传素质、生理、心理的原因,在能力、兴趣、性格上存在差异,男女学生智能发展也存在差异。要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必须从学生的自身素质出发,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有的放矢,像医生一样对症下药。但教育教学有别于医生治病: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课标》规定的教学目标和任务。为此,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又考虑数学教材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实施“有效性”教学。
二、弄清关系——因材施教方向准
1.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依据,教师是教材的使用者。
初中数学教学活动的实施,都是围绕教材来展开。以往人们把教材看作是为了达到课程目标而使用的材料,教师的工作是把书本上的知识准确地传授给学生,扮演的角色是“教书匠”。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不仅是新教材的使用者,也应是新教材的开发者和设计者。不仅让学生感受知识构建的过程,更注重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2.教师是学生的益友,学生是教师教学的伙伴。
(1)把学生视为教师的益友是新时期教学的需要。在新时期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从传授者、管理者变为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对待学生,教师要有民主的精神、平等的作风、宽容的态度、真挚的爱心和悦纳学生的情怀。教师要把学生当成学习的朋友、教学的伙伴。要像朋友一样面对问题共同探究,面对困难共同战胜,在求知的路上互相帮助,互相启迪。
(2)把学生视为朋友是现实教学的需要。现实的中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养成以“我”为中心,凡事以“我”的感受为主。若要学生事事按教师的要求去做,学生只是被动接受,没从内心接纳你,必然给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造成障碍。教师若把学生视为朋友,学习中平等对话交流,学生才会与教师密切配合、关系融洽,实现教者享受教学成功,学者学习愉悦轻松,促进双方共同发展。
3.教材是开启学生智慧大门的钥匙,学生是寻求钥匙之人。
教材是开启学生智慧大门的钥匙,学生是寻找钥匙的人。但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在初中阶段获得这把钥匙。因为学生个人素质不同,探索能力也存在差异。有的适应课堂学习,有的成了“学困生”。尽管在学校里发展不同,但进入社会后,“学困生”也会在一些领域取得显著的成就。如社会上一些成功人士,虽然书本知识学得不多,在社会实践中通过不断地观察、学习,最后取得了成功。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保持平和心态,尽最大可能去开发学生的潜能,引导他们找到开启智慧大门的钥匙。对于一些资质稍差的学生,也要秉持“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通过帮助他们一点一点地进步来树立其自信心。
4.教材、教师、学生好比知识海洋中行船。
教材似水,教师似摇船人,学生似乘船者。有水和摇船人,而没有乘船者,就失去了行船的目标。因此,教师利用教材教学,是为了服务于学生。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把学生渡到知识海洋的彼岸。因材施教,要因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实际,采取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方法、措施教学。教材是教学工具,教学措施是手段,让学生掌握必备的知识、技能,培养学生的能力才是真正的目的。
三、探究措施——因材施教方法活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人获取知识可以通过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两种方式。学校的教学活动,显然是以间接经验为主要形式。但完全脱离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尤其是亲自感受)进行授课,其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
1.依据教材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
新概念的学习用“引导——发现”模式;以“探索”、“讨论”、“问题”形式呈现的采用“讨论——交流”模式;以“做一做”、或需测验、实验、活动、调查等形式出现,采用“活动——参与”模式;而像计算器的使用、一些概念、范例等,课本叙述清楚、详细,或章节复习,可采用“自学——辅导”模式;“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建立”、“函数图象的画法”、以及典型范例等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使用“讲解——传授”法较好。但使用时,要据学生、课堂的具体情况进行相应调整。如下午第一堂数学课仍采用事先确定的“自学——辅导”模式,会让学生昏昏欲睡;前一节是体育课,下节数学课将原定的“讲解——传授”模式变通为“讨论——交流”模式,更易调动学生情绪。在一堂课中,也可几种模式交替进行。针对每一堂课,教师都要合理安排,选择更易学生接受、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进行。
2.依据教材编排体系有针对性复习。
华东师大版初中数学呈螺旋式编排,适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特点,但知识衔接上有较长的间隔时间。例如《整式的加减》在七年级(上)第3章学了之后,《整式的乘除》在八年级(上)第13章才学习。同类项、去括号等一些概念、法则不提前加以复习,会影响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应提前给出复习提纲、要求,布置一定的练习题,将已形成的直接经验再现,为后面新知识的接受奠定基础。
3.教材中的关键知识点适时按需加以巩固。
知识巩固是进一步学习新知识的准备。学习掌握任何新知识,都要在先前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进行。缺乏相应的知识储备就难以很快的接受和掌握新知识。
有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中,省略加号的和的形式的运算,对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整式加减运算、以及解方程、解不等式等影响很大。类似的知识点,不但要让学生理解,还应适当重复练习,让每个学生都能正确运算并熟练掌握。基础建立得越牢固,后面学习新知识也就越容易。
4.充分利用课程资源促进学习。
初中数学课本每章都配有阅读材料,有些教师认为与考试无关,只让学生课余看一下,其实这一部分恰是对学生影响较大的重要资源。
阅读材料可在学完相关内容后接着引导学生阅读讨论,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深化,也可在课堂中阅读,还可用作课题研究,还可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恰当地处理阅读材料,能够让其深刻感受先辈研究所取得的成就以及为之所付出的艰辛,拓展学生知识面,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5.联系学生实际因材施教。
学生受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影响,学习效果肯定会存在一定的差别。教师应分层教学,在课内外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提问、练习、作业、辅导、评价和激励。
智商较高的学生,注意纠正学习不踏实、易出现低级错误和学习上忽冷忽热的毛病;智商较低、智力发展水平一般的学生,要指导他们多阅读、勤练习,及时纠正学习中的错误,并时常给予鼓励。
教学中,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施教,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教师只有热爱教育事业,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的前提下,结合“因材施教”等好的教学方法,勤奋工作,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中,才能实现教育教学效果的显著提高。
关键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关注教材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1)04-0050-02
谈到“因材施教”,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措施,往往只是把“材”和学生联系起来。其实,要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教材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一、明白原因——因材施教信心增
心理学指出,学生因遗传素质、生理、心理的原因,在能力、兴趣、性格上存在差异,男女学生智能发展也存在差异。要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必须从学生的自身素质出发,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有的放矢,像医生一样对症下药。但教育教学有别于医生治病: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课标》规定的教学目标和任务。为此,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又考虑数学教材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实施“有效性”教学。
二、弄清关系——因材施教方向准
1.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依据,教师是教材的使用者。
初中数学教学活动的实施,都是围绕教材来展开。以往人们把教材看作是为了达到课程目标而使用的材料,教师的工作是把书本上的知识准确地传授给学生,扮演的角色是“教书匠”。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不仅是新教材的使用者,也应是新教材的开发者和设计者。不仅让学生感受知识构建的过程,更注重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2.教师是学生的益友,学生是教师教学的伙伴。
(1)把学生视为教师的益友是新时期教学的需要。在新时期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从传授者、管理者变为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对待学生,教师要有民主的精神、平等的作风、宽容的态度、真挚的爱心和悦纳学生的情怀。教师要把学生当成学习的朋友、教学的伙伴。要像朋友一样面对问题共同探究,面对困难共同战胜,在求知的路上互相帮助,互相启迪。
(2)把学生视为朋友是现实教学的需要。现实的中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养成以“我”为中心,凡事以“我”的感受为主。若要学生事事按教师的要求去做,学生只是被动接受,没从内心接纳你,必然给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造成障碍。教师若把学生视为朋友,学习中平等对话交流,学生才会与教师密切配合、关系融洽,实现教者享受教学成功,学者学习愉悦轻松,促进双方共同发展。
3.教材是开启学生智慧大门的钥匙,学生是寻求钥匙之人。
教材是开启学生智慧大门的钥匙,学生是寻找钥匙的人。但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在初中阶段获得这把钥匙。因为学生个人素质不同,探索能力也存在差异。有的适应课堂学习,有的成了“学困生”。尽管在学校里发展不同,但进入社会后,“学困生”也会在一些领域取得显著的成就。如社会上一些成功人士,虽然书本知识学得不多,在社会实践中通过不断地观察、学习,最后取得了成功。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保持平和心态,尽最大可能去开发学生的潜能,引导他们找到开启智慧大门的钥匙。对于一些资质稍差的学生,也要秉持“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通过帮助他们一点一点地进步来树立其自信心。
4.教材、教师、学生好比知识海洋中行船。
教材似水,教师似摇船人,学生似乘船者。有水和摇船人,而没有乘船者,就失去了行船的目标。因此,教师利用教材教学,是为了服务于学生。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把学生渡到知识海洋的彼岸。因材施教,要因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实际,采取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方法、措施教学。教材是教学工具,教学措施是手段,让学生掌握必备的知识、技能,培养学生的能力才是真正的目的。
三、探究措施——因材施教方法活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人获取知识可以通过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两种方式。学校的教学活动,显然是以间接经验为主要形式。但完全脱离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尤其是亲自感受)进行授课,其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
1.依据教材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
新概念的学习用“引导——发现”模式;以“探索”、“讨论”、“问题”形式呈现的采用“讨论——交流”模式;以“做一做”、或需测验、实验、活动、调查等形式出现,采用“活动——参与”模式;而像计算器的使用、一些概念、范例等,课本叙述清楚、详细,或章节复习,可采用“自学——辅导”模式;“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建立”、“函数图象的画法”、以及典型范例等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使用“讲解——传授”法较好。但使用时,要据学生、课堂的具体情况进行相应调整。如下午第一堂数学课仍采用事先确定的“自学——辅导”模式,会让学生昏昏欲睡;前一节是体育课,下节数学课将原定的“讲解——传授”模式变通为“讨论——交流”模式,更易调动学生情绪。在一堂课中,也可几种模式交替进行。针对每一堂课,教师都要合理安排,选择更易学生接受、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进行。
2.依据教材编排体系有针对性复习。
华东师大版初中数学呈螺旋式编排,适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特点,但知识衔接上有较长的间隔时间。例如《整式的加减》在七年级(上)第3章学了之后,《整式的乘除》在八年级(上)第13章才学习。同类项、去括号等一些概念、法则不提前加以复习,会影响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应提前给出复习提纲、要求,布置一定的练习题,将已形成的直接经验再现,为后面新知识的接受奠定基础。
3.教材中的关键知识点适时按需加以巩固。
知识巩固是进一步学习新知识的准备。学习掌握任何新知识,都要在先前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进行。缺乏相应的知识储备就难以很快的接受和掌握新知识。
有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中,省略加号的和的形式的运算,对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整式加减运算、以及解方程、解不等式等影响很大。类似的知识点,不但要让学生理解,还应适当重复练习,让每个学生都能正确运算并熟练掌握。基础建立得越牢固,后面学习新知识也就越容易。
4.充分利用课程资源促进学习。
初中数学课本每章都配有阅读材料,有些教师认为与考试无关,只让学生课余看一下,其实这一部分恰是对学生影响较大的重要资源。
阅读材料可在学完相关内容后接着引导学生阅读讨论,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深化,也可在课堂中阅读,还可用作课题研究,还可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恰当地处理阅读材料,能够让其深刻感受先辈研究所取得的成就以及为之所付出的艰辛,拓展学生知识面,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5.联系学生实际因材施教。
学生受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影响,学习效果肯定会存在一定的差别。教师应分层教学,在课内外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提问、练习、作业、辅导、评价和激励。
智商较高的学生,注意纠正学习不踏实、易出现低级错误和学习上忽冷忽热的毛病;智商较低、智力发展水平一般的学生,要指导他们多阅读、勤练习,及时纠正学习中的错误,并时常给予鼓励。
教学中,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施教,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教师只有热爱教育事业,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的前提下,结合“因材施教”等好的教学方法,勤奋工作,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中,才能实现教育教学效果的显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