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童留美的生动见证

来源 :世界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dyvssamm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1872年至1875年,清朝派遣四批120名幼童赴美留学。这是破天荒之举。但是幼童自中国乘船赴美的旅途情形及到美国后的学习生活情况,第一手资料非常少。例如1872年率领第一批幼童赴美留学的陈兰彬,就没有留下此行日记。祁兆熙《游美洲日记》正好弥补了这一缺憾。
  祁兆熙(?—1891),江苏上海(今上海市)人,号瀚生。在龙门书院求学时,就“涉猎新书,留心时务,有志经世,无意举业,不囿旧域,博求远方”,与热衷于科举考试者不同。早年他在“法兵驻沪之时,充团练董事”,为了与法军交涉,自学法语;1865年,入江海北关办公,公馀之暇,自学英语三年之久,“能将关单自译,无用通事”。在海关工作及自学英法文的经历,使他深知“英文语,必须童而习之,方能尽悉”,对“幼童出洋事宜,悉其中关系甚巨”。同治十三年(1874年)8月,他受李鸿章派遣,护送第三批幼童赴美留学。当年十二月二日启程回国,次年一月八日抵沪。回国后曾在广东任试用同知。光绪四年(1878年)九月二十六日,李鸿章在《祁兆熙改奖片》的奏折中,说“臣查祁兆熙前经札委,招募三、四批江浙幼童,并护送赴美国肄业,往返重洋,备办艰险,实属劳勋卓著,与寻常局(指幼童出洋肄业沪局)务出力人员有间”,因此“俯准将同知祁兆熙赏加知府衔,俾昭激劝”(《李鸿章全集 》第3册奏稿 ,第1354页,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又据孙修福编译的《中国近代海关高级职员年表:1861—1948》(中国海关出版社2004年版),祁兆熙在1877年3月9日至1880年6月9日在北海关任海关委员。
  《游美洲日记》是作者于1874年护送第三批幼童赴美留学时所写的日记,是幼童留美的生动见证。
  同治十三年八月初九,祁兆熙一行34人(30名幼童,其中有祁兆熙12岁的次子祁祖彝),从上海登船,前往美国。船名“矮而寡南”。天真的孩子们初次看到新奇景象非常欢快。“船尾洋泾浜一带,自来火灯簇簇匀排,荡漾波心,诸生俱乐。”
  日记记载了幼童刚开始不适应风浪及祁兆熙悉心照料的情况。初十记,午后天气变坏,“风雨交加,舱面不能行走,晕浪者呕吐大作,俱睡而不能起”,“余遍视诸生,各加慰藉,几疲于奔命”;十一日“终日风雨连绵,晕浪者饮薄粥而已”,深夜,颠簸厉害,“诸生多啼哭声,不得安睡”;十二日船到日本长崎,祁兆熙“嘱船上管事易粥饭,佐以咸蛋、鲜肉、虾米、线粉汤,诸生颇饱”。
  海上风浪有多可怕?八月二十三日记,祁兆熙正与邝容阶谈话,“浪砰然洞窗入,一吓而忘言”。九月初二日记:“横风极大,如山巨浪,排闼飞来,声沸万鼎,奇观大观!唯卧房黝黑无睹,箱笼被浪簸掷,旋整旋翻。……昏昏然,坐立不安,寝食不稳。在船行走,两脚如醉人,东摇西掷,身不由主。”
  幼童的适应性很强。经过十数天的航行,晕船者开始减少。每遇大风暴,祁兆熙等大人还如醉汉,孩子们却“嬉戏自得,毫无恐怖”。到了深夜,幼童们还“在大菜间游行”,喧哗不已。他们甚至有些喜欢风浪,因为风高浪急的时候,祁兆熙就会免除他们每天的功课。
  开始,幼童吃不惯船上的西餐,把祁兆熙治喉咙痛的咸西瓜皮抢吃精光。但是航程刚刚过半,多半幼童已经习惯了牛奶面包。
  幼童对旅途的一切都充满了新鲜和好奇,船经日本,幼童上岸游玩,“言已见火轮车,其行如飞”;见到船上有日本人,“诸生或与笔谈”;模仿外国人游戏,“西人男女在舱面上,以囊沙如枕七八,互相抛掷,作消闲舒筋骨,诸生亦效之”。
  祁兆熙是个十分尽职的官员,他发给幼童们《太上感应篇》《三训合刊》,每天上午宣讲。晚上则让幼童温习“西书”。还指导幼童写家信。
  在祁兆熙的日记中,可见到他管束教育淘气幼童的记述。他曾“薄责”3名不守规矩的孩子,管教几个“寻口舌”斗嘴的人。一天,有几个幼童从甲板上捡回外国人遗弃的地图,他“见而责之,使归故所”,并告诫说:“凡物既用,当复其所,勿忘;精细易损者,勿损;人则谓尔敏,不尔厌。小子识之!”为使幼童“能识规矩”, 祁兆熙可谓“我心亦良苦矣”。
  九月十三日抵达旧金山,幼童身着“蓝绉长衫、线绉长褂、锦帽、缎靴,鱼贯而前”,“中外之人,咸属耳目”,“观者如云”。
  十六日带领幼童上街照相,“诸生十五人一张,凡二张”,可能是镜头不能三十人一起照,照了两次。
  二十日坐火车前往留美幼童事务所所在地四泼林飞而(Springfield, 位于麻省春田),二十七日抵达。因车上没有餐车,每到吃饭时分,幼童下车就餐,而祁兆熙因要照管幼童,“坚不下车,冷硬馒头,以苹果润喉”。
  幼童到美国后,分散住在美国人家里,每家二三人,便于练习英语及适应西方生活方式。三十日记,“早餐后,外国先生接踵到寓”,“男女皆有”。眼看要与幼童分别,祁兆熙“奔走其间,训勉之馀,不觉有黯然之情”。幼童之间“去时有泪下”。祁兆熙见到来接幼童朱锡绶和曹茂祥的美国女老师,“见二生喜。其亲爱之情,旁观者亦鉴貌得之”。十月初二的日记,将三十名幼童的住址及跟随学习的美国老师姓名详细开列。
  初四,祁兆熙到其子祖彝寄居的美國老师家拜访,了解幼童学习生活情况,获悉“现即将日用起居,随时随地教一句,写一句。其读书之时,亦九点起,四点止”。
  初八日记载第一、第二批留美幼童各有二人因“龌龊而顽,拟撤去,从余回”,后经容闳面试,“西话甚熟”,“并念其乘兴而来,当使得一技之长,以尽栽培之愿。现拟派往学习机器等事”。
  从日记可见,当时上海有颜如松、舒凤标前往美国自费留学,“二人皆洋服者也”,特别是舒凤标“住美十五年,动作一切如西人,上海土话反不能成语”。 祁兆熙担忧“他年诸生回华,度未尽能乡音无改者矣”。
  在前往美国的船上,祁兆熙还获悉,“日本亦有幼童肄业英、法、美”。
  《游美洲日记》的附录《出洋见闻琐述》,对幼童在美既要学习西学,又要学习中学有所反思,字里行间,可见他认为派遣幼童出国留学并非是一个最佳选择。他说:“三批护送前往,见头二批诸生西学功课果能日新月盛,而课其中国文艺,临班调转,须俟三个月外,调往哈富公馆中教习课读半月。深恐中国文艺一暴十寒,兼之心思难以两用,与其赴外国后再课中国之书,何如选已通中国文艺者,前往专习耶·”他的建议是由各省学政拣选15岁以内“文理明通、性情端谨”的秀才,先送同文馆学习西学,上午“教习官话”,下午“学西人字母”,“晚饭后仍自理其举业”,“如是半载,各省风土人情彼此明白,不致如现在动多隔膜,含糊答应;抑且人人相识,可以互相观摩”。再派至泰西各国留学。留学六年回国,“作为举人一体会试,使其不能抛荒文义,并能发愤中西之学”,如此“此中岂无才品兼优,为日后钦使之用?况功名出于正途,人所乐从”,“有用之材得矣”。   日本学者铃木智夫所著《近代中国与西洋国际社会》第三章认为祁兆熙《出洋见闻琐述》是留美幼童率领人员之“复命书”——即向李鸿章提交的调查报告。李鸿章是否受此影响,幼童中途撤回与此报告有何关系,还有待深入研究。
  如今看来,幼童之所以提前撤回,既有首任留美学生监督陈兰彬和副监督、早期赴美留学的新派人物容闳的矛盾,也有一些深层次的原因。当年由李鸿章草拟、曾国藩联名上奏的《派员携带幼童出洋并应办事宜疏》明确指出,派遣幼童赴美留学是“中华创始之举”,“古来未有之事”,是前无古人的开创事业;携带幼童赴美堪比“古人出使西域”,路途遥远,旷日持久,不是“坚忍耐劳,志趣卓越”的人难以胜任。之所以挑选一个没有到过美国、洋语洋文一无所知、年纪又已五十六岁的体弱多病者陈兰彬为首任驻美学生监督,是因他“夙抱伟志,以用世自命”及其能洞烛时事、具有远见卓识的素质,这有助于他完成这一使命。文中将派遣幼童赴美留学的重大意义及挑选陈兰彬为留美学生监督的原因说得很透彻。奏疏中还这样介绍容闳,“该员练习外洋风土人情,美国尤熟游之地,足以联外交,而窥秘钥”,因此请求朝廷“饰派陈兰彬为正委员,容闳为副委员,常川驻扎美国,经理一切”。(中国史学会主编《 洋务运动》第2册,第850—851页)
容闳

  陈兰彬的问题主要是过分强调中学的重要,没有摆正中西学的位置,导致和副手容闳的矛盾隔阂。本来在出国之前,曾国藩就提醒陈兰彬,挑选幼童时就要选中学基础好的学生,到美国后就“只宜专学洋学”,“未可因兼课汉文而转荒洋业也”(《曾国藩全集》书信十,第7362页),应当说这是一个很好的忠告。其后的曾纪泽也主张:“先择俊慧子弟于中国书院中讲求学问,中西并务稍有成就,然后遣赴外洋,乐育人才而节省经费,似属可久之策”(《曾惠敏公使西日记》,光绪十九年江南制造局版,第12页),也就是说,先让学生在国内打好中西学的基础,再派遣出洋,这比到国外去补习汉文,自然节省经费,事半功倍,也是留学事业的长久之计。
杨昌济
其他文献
想要到达金斯顿的诺曼曼雷机场,从国内出发的航班要转机三次,飞行超过30个小时。即便如此,想要看到一个真实的、居民眼中的牙买加还是一件难事。生于中美洲的作家奈保尔曾说:“在牙买加的北海岸,你很难找到真正的牙买加的样子,因为那里是游客栖息的地方。迎接你的将会是蔚蓝的加勒比海,热情的阳光和醇厚的蓝山咖啡。”但在真正的牙买加人的口中,那里却是一个“遍地杀戮、遍地偷窃”的地方。这个位于加勒比海西北部的国家早
也许有很多同学准备高中毕业后出国留学,但是你有没有想过,留学生活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留美读书的太原女孩姜滢联合了几名志同道合的留学生,拍摄了微电影《我们留学生》,用三个小故事讲述了留学生生活的另一面:Kate初到美国,为租房发愁;凯认真努力,却在团队中默默无闻;Rena为了建立人脉“跑趴”而耽误学业,却仍然无法融入主流社会。在“光鲜”的外表下,留学生们也承受着独自在外求学打拼的压力。  姜滢拍摄
2月的欧洲仍旧春寒料峭,但科隆这座美丽的小城早已挤满了各处赶来的人,身着奇装异服,加入狂欢节的队列。眼前的一切,使德国与“严谨”、“稳重”再无关联,就连科隆大教堂也不得不微笑着俯瞰这一年一度的恣意欢谑。  在荷兰交流学习的我,早在年前便做好了参加这次盛会的准备。这种渴望的强烈让仅两个小时的旅程变得格外漫长。不过从走下火车那一刻起,我便知道,一切的准备和等待都是值得的。  四下望去,仿佛已置身于奇幻
小說《追日》  《追日》(Solar, 2010)的作者是英国家喻户晓的“国民作家”伊恩·麦克尤恩(Ian McEwan, 1948— )。该小说不仅在学术界闻名,而且跻身于大众青睐的畅销书之列。作者选取别尔德的三个人生阶段(2000年、2005年和2009年)展开叙事,将气候变暖、环境破坏、能源短缺、城市扩张等诸多生态问题与别尔德颇具讽刺意味的人生故事拧成了一股“麻花辫儿”,充分让读者领略了麦克
10月下旬,清华大学招生办透露,从今年秋季开始,利用开放式网络课程即慕课平台(MOOC),首批推出6门大学预修课程,涵盖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等科目,并计划于明年3月公布与预修课相关的自主招生方案。预修课程考核优秀者经考察后,在参与清华大学自主招生时或可享受一定的优惠政策。  据了解,该课程主要针对的是参加新高考(2017年以后)的学生,明年初将在浙江、上海等地区的中学试点推广,同学们可以通过手机
展示学生文采的文学刊物很常见,而平湖当湖高级中学的《垄上行》却别具一格,由校方主办,收录的全都是老师们的作品。刊物一年一期,从2000年至今从未中断,难能可贵。老师们热情投入诗歌、散文的创作,每年还会在许明观校长的带领下写作高考“下水作文”,收录到刊物中。  老师们“下水”写作,不单单是完成一篇文章,展示自己的思想与文采。与同学们一同有针对性地思考、动笔,切身体会写作的难点,积累“实战”经验,能使
2016年初,中国各大高校陆续公布了本校2015年的图书借阅情况,上榜的书目五花八门。  比如,《三体》系列颇受清华学生的欢迎;北大学生对盗墓充满好奇,《盗墓笔记》借阅量第一;武大学生爱武侠,《神雕侠侣》位列前三……而路遥的小说《平凡的世界》大学生都爱读,清华、复旦、浙大、武大等高校的榜单上都有它。  对于这些榜单,浙江大学教授蔡天新认为,大学生视野偏窄,较少阅读有想象力的、有国际视野的自然科学和
孝敬父母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有“二十四孝”,展示了24个有关“孝”的故事。孟子也曾说过:“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而在快节奏、宣扬自我个性的当下,传统的孝道似乎有些被淡化了。2015年初,上海一学校举办了“孝敬文化节”活动,引发了关于“怎样传承孝道”的大讨论。  “我双手抱着砖就无法抱你,我放下砖却无法养你。”这是一个民工家长写给孩子的话。为了让学生体会父母为养育自己付出的辛劳,培养孝心
亲爱的妹妹:  展信安!  近日收到了你的来信,既欣喜于你能将我当作知己倾诉心声,又对你信中的迷茫疑惑感到一丝忧虑,当然,更多的是对你开始成长、思虑人生的欣喜。  你在信中向我表述的偶像“幻灭”之感,我也曾经历。我明白一个孩子看世界的目光是多么纯洁而统一。你醉心于作者的高雅文笔,而进一步了解他的生平为人之后却得到梦想破灭的打击。我不愿在这里虚伪地安慰你,或是愤慨地劝你赶快丢弃他的书籍。首先,我只想
点 评:朱昌元  浙江省特级教师,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曾出版专著《穿越语文丛林》《品味语文》,主编《名师课堂教学实录》《中学古文鉴赏辞典》等教学用书20多种    素材补给站:时鲜素材哪里找?补给站里任你挑!    ·事件·    见义勇为求表扬    2010年7月19日早晨,与平日一样在西湖边锻炼的何大妈,突然一头栽进了荷花池。82岁的孙老伯见状,奋不顾身地跳入池中救人。事后,何大妈准备登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