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大学生基层就业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并且成为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渠道之一。为了深入了解大学毕业生基层就业的基本情况,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服务基层,面向基层创业就业。对这一课题进行了调查研究,通过调查发现,很多大学生对到基层就业有较大热情,但同时也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大学毕业生基层就业基层工作高校毕业生作为国家倾心倾力培养出的宝贵资源,一直是推进我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快社会主义建设步伐的必要保障。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围绕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采取有效措施,毕业生就业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早在2005年政府就出台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旨在引导大学生有信心到基层一试,配之以近年实施的、有优厚待遇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服务基层计划”等政策,试图从根本上破除大学生的“就业难”困境。然而,结果很显而易见,真正走到基层服务的毕业生甚少,至此,基层人才流失和人才匮乏就自然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为能够全方位、近距离了解这一现状,笔者特意制作调查问卷,深入毕业生群体进行考察,探究组织、引导和教育毕业生下基层就业的新途径。
一、高校毕业生愿意到基层就业的数据调查
针对学生的调查,我们选取了河南农业大学2012届部分毕业生,由各学院组织学生填写,共收回有效问卷300份。我们一共调查了本科生237人,硕士生51人,博士生12人,按性别分布为男生228人,女生72人。在所有被调查学生中,党员(含预备党员)为108人,共青团员172人,群众20人;城镇户口的146人,农村户口的154人;另外,有132人为独生子女。对收集上来的资料,我们运用统计分析,现将调查的结果报告如下。
1.对基层就业的认同感较高
在本次调查中,有33.1%的同学表示,对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非常敬佩;35.5%的同学认为,到基层就业大有可为;21.9%的同学认为,这是就业的权宜之计;也有9.5%的同学对此不理解,认为不值得效仿。
2.对到基层就业认识到位,动机端正
调查中,对“毕业后你会选择到基层就业吗”这个问题的回答,75.4%的同学表示会或者可能会,25.6%的同学表示不会。另外,对于国家相关政策的了解情况也各不相同,10.9%的同学回答很了解,57.5%回答了解一点,还有31.6%的同学回答不了解,而选择到基层工作的动机也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14.1%的同学认为,这是一种无私奉献回报社会的行为;40.9%的同学认为,到基层工作能当骨干、挑大梁,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30.0%的同学认为,可以在艰苦地区锻炼自我,磨练自我;还有15.0%的同学认为,到基层工作对于以后考取研究生和公务员都有优惠。
二、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现状
1.虽然基层特别是西部和艰苦边远地区迫切需要大批优秀人才去服务、建设,已经成为吸纳高校毕业生的重要渠道,但真正到县以下基层单位就业的人数很少,到西部和艰苦边远地区更是屈指可数。同时,到贫困地区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不仅数量少而且学历相对较低,贫困地区的人才流失现象也比较严重。
2.到基层就业的渠道还不够通畅。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政策体制不配套,户籍等问题得不到解决;一些基层用人单位既不签订劳动合同、不给毕业生落户、建档,也不办理“三金”保障手续,高校毕业生合法权益缺乏必要的保障,产生后顾之忧。
三、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措施
1.全面落实教育系统的各项优惠政策,形成积极的政策导向。
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要为到村任职的毕业生落实好涉及教育系统的每一项优惠政策。要会同有关部门落实好符合条件的毕业生的助学贷款代偿政策以及考研加分和优先录取的政策。鼓励各地和各高校在国家优惠政策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出台更为优惠的奖励措施和政策,进一步加大对到村任职毕业生的政策支持力度。
2.采取综合措施,为毕业生和服务地提供持续的服务和支持。
高校要满腔热情地关心到农村基层任职的毕业生,要隆重举办欢送仪式和表彰活动,配合有关部门认真开展多种形式的岗前培训,并针对毕业生任职过程中的实际需要,提供农业生产、农村管理等方面的专项培训;要与到村任职的毕业生保持联系,定期走访,关心他们的思想和生活;鼓励有条件的高校与毕业生服务地“结对子”,提供教育、科技、信息化等全方位的支持,大力促进服务地新农村建设。
3.开展“基层就业、激情创业”宣传活动,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在4月~5月集中开展“基层就业、激情创业”宣传活动,掀起新一轮面向基层就业、创业的宣传高潮。宣传毕业生到农村任职和到基层就业的重大意义,宣传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创业的优惠政策,宣传毕业生在基层艰苦奋斗、创业成才的感人事迹,形成基层就业创业光荣的良好氛围。
四、结语
在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基层就业正逐步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渠道。针对问卷调查中反映出的问题,我们认为应该提高认识,强化服务意识,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
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西部和基层就业,利国利党利民,我们要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着眼于人才强国战略实施和西部、基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在充分发挥市场作用调节毕业生人才资源的基础上,切实做好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西部和基层就业工作。
参考文献:
[1]唐东升.引导地方高师毕业生到基层任教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学术论坛,2009,(09).
[2]张伟,潘志贤,黄勇,靳生,吴海鸿.城乡教师收入相差悬殊山区教师纷纷流失[J].教书育人,2007,(01).
[3]丘兆逸,黄德凯.民族地区农村师资问题浅析——以核心边缘理论为视角[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3).
[4]杨富梅,杨公安.我国农村师资问题及对策[J].人才开发,2008,(12).
[5]郑晓明.美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评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4,(02).
[6]林致远.地方高师院校师范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3).
[7]杨乃鹏,凌正飞.对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探索[J].常熟高专学报,2002,(06).
[8]周兴中.谈加入WTO后高职教育改革及毕业生就业指导[J].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01).
[9]孟建民,梁洪太.关于加强新时期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思考[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04).
[10]孙树枫.现阶段高校就业指导队伍建设[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02,(03).
[11]马东太,王竹芹.高校就业指导的反思与创新[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05).
[12]殷革兰.国外职业指导理论的借鉴与运用[J].职业技术教育,2000,(31).
一、高校毕业生愿意到基层就业的数据调查
针对学生的调查,我们选取了河南农业大学2012届部分毕业生,由各学院组织学生填写,共收回有效问卷300份。我们一共调查了本科生237人,硕士生51人,博士生12人,按性别分布为男生228人,女生72人。在所有被调查学生中,党员(含预备党员)为108人,共青团员172人,群众20人;城镇户口的146人,农村户口的154人;另外,有132人为独生子女。对收集上来的资料,我们运用统计分析,现将调查的结果报告如下。
1.对基层就业的认同感较高
在本次调查中,有33.1%的同学表示,对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非常敬佩;35.5%的同学认为,到基层就业大有可为;21.9%的同学认为,这是就业的权宜之计;也有9.5%的同学对此不理解,认为不值得效仿。
2.对到基层就业认识到位,动机端正
调查中,对“毕业后你会选择到基层就业吗”这个问题的回答,75.4%的同学表示会或者可能会,25.6%的同学表示不会。另外,对于国家相关政策的了解情况也各不相同,10.9%的同学回答很了解,57.5%回答了解一点,还有31.6%的同学回答不了解,而选择到基层工作的动机也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14.1%的同学认为,这是一种无私奉献回报社会的行为;40.9%的同学认为,到基层工作能当骨干、挑大梁,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30.0%的同学认为,可以在艰苦地区锻炼自我,磨练自我;还有15.0%的同学认为,到基层工作对于以后考取研究生和公务员都有优惠。
二、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现状
1.虽然基层特别是西部和艰苦边远地区迫切需要大批优秀人才去服务、建设,已经成为吸纳高校毕业生的重要渠道,但真正到县以下基层单位就业的人数很少,到西部和艰苦边远地区更是屈指可数。同时,到贫困地区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不仅数量少而且学历相对较低,贫困地区的人才流失现象也比较严重。
2.到基层就业的渠道还不够通畅。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政策体制不配套,户籍等问题得不到解决;一些基层用人单位既不签订劳动合同、不给毕业生落户、建档,也不办理“三金”保障手续,高校毕业生合法权益缺乏必要的保障,产生后顾之忧。
三、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措施
1.全面落实教育系统的各项优惠政策,形成积极的政策导向。
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要为到村任职的毕业生落实好涉及教育系统的每一项优惠政策。要会同有关部门落实好符合条件的毕业生的助学贷款代偿政策以及考研加分和优先录取的政策。鼓励各地和各高校在国家优惠政策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出台更为优惠的奖励措施和政策,进一步加大对到村任职毕业生的政策支持力度。
2.采取综合措施,为毕业生和服务地提供持续的服务和支持。
高校要满腔热情地关心到农村基层任职的毕业生,要隆重举办欢送仪式和表彰活动,配合有关部门认真开展多种形式的岗前培训,并针对毕业生任职过程中的实际需要,提供农业生产、农村管理等方面的专项培训;要与到村任职的毕业生保持联系,定期走访,关心他们的思想和生活;鼓励有条件的高校与毕业生服务地“结对子”,提供教育、科技、信息化等全方位的支持,大力促进服务地新农村建设。
3.开展“基层就业、激情创业”宣传活动,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在4月~5月集中开展“基层就业、激情创业”宣传活动,掀起新一轮面向基层就业、创业的宣传高潮。宣传毕业生到农村任职和到基层就业的重大意义,宣传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创业的优惠政策,宣传毕业生在基层艰苦奋斗、创业成才的感人事迹,形成基层就业创业光荣的良好氛围。
四、结语
在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基层就业正逐步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渠道。针对问卷调查中反映出的问题,我们认为应该提高认识,强化服务意识,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
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西部和基层就业,利国利党利民,我们要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着眼于人才强国战略实施和西部、基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在充分发挥市场作用调节毕业生人才资源的基础上,切实做好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西部和基层就业工作。
参考文献:
[1]唐东升.引导地方高师毕业生到基层任教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学术论坛,2009,(09).
[2]张伟,潘志贤,黄勇,靳生,吴海鸿.城乡教师收入相差悬殊山区教师纷纷流失[J].教书育人,2007,(01).
[3]丘兆逸,黄德凯.民族地区农村师资问题浅析——以核心边缘理论为视角[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3).
[4]杨富梅,杨公安.我国农村师资问题及对策[J].人才开发,2008,(12).
[5]郑晓明.美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评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4,(02).
[6]林致远.地方高师院校师范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3).
[7]杨乃鹏,凌正飞.对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探索[J].常熟高专学报,2002,(06).
[8]周兴中.谈加入WTO后高职教育改革及毕业生就业指导[J].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01).
[9]孟建民,梁洪太.关于加强新时期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思考[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04).
[10]孙树枫.现阶段高校就业指导队伍建设[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02,(03).
[11]马东太,王竹芹.高校就业指导的反思与创新[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05).
[12]殷革兰.国外职业指导理论的借鉴与运用[J].职业技术教育,2000,(31).